computer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kammi (星), 信区: network
标  题: ADSL与Cable Modem技术比较
发信站: 听涛站 (Tue May 16 12:44:14 2000), 转信


  在从现有的窄带接入技术向最终光接入解决方案进化的过程中,会有许多非常有生
命力的过渡技术,其中,基于电话线的ADSL技术和基于有线电缆的Cable Modem技术是最
有潜力的。
  ADSL具有上下行速率不对称的特性,因此其应用主要适用于为用户提供上网服务以
及VOD点播等业务,而不适用于局域网互联业务。提供因特网接入业务采用“ADSL+ATM
/以太网”的方式。用户端配置ADSL远端设备,局方配置DSLAM(ADSL局端设备),它们
之间用普通电话双绞线进行连接。ADSL远端设备为用户PC机提供以太网接口,DSLAM通过
ATM或快速以太网与ISP相连。通过该网络,用户就可以实现宽带接入因特网。DSLAM可以
放置在ISP机房,通过接入网接入到ISP;也可以直接放置在ISP机房,与ISP接入平台利
用局域网直接相连。利用ADSL提供VOD视频点播业务则可以采用“ADSL+ATM”的方式。

  Cable Modem也是一种上下行带宽不对称的技术,适合提供上网及VOD这两种业务。
其中,提供因特网接入业务可以采用“HFC+Cable Modem+以太网/ATM”的方式。局端
需要配备一台HFC头端设备,通过ATM或快速以太网与因特网进行互联,并且完成信号的
调制和混合功能。数据信号通过光纤同轴混合网(HFC)传至用户家中,Cable Modem完
成信号的解码、解调等功能,并通过以太网端口将数字信号传送到PC机。反过来,Cabl
e Modem接收PC机传来的上行信号,经过编码、调制后通过HFC传给头端设备。
  ADSL和Cable Modem两种技术组网都能够提供多种业务,并且都能够基本满足目前宽
带业务的需要。ADSL在带宽上要低于Cable Modem,但是,利用Cable Modem和HFC进行组
网在稳定性、可靠性、供电以及运行维护体制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此外,由于其网络线
路带宽是共享的,在用户达到一定规模后实际上无法提供宽带数据业务,用户分享到的
带宽是非常有限的。以下是笔者对这两项技术进行的比较。
  ——安全性。由于Cable Modem所有用户的信号都是在同一根同轴电缆上进行传送的
,因此有被搭线窃听的危险。解决搭线窃听问题首先要保护线缆,其次是要了解线路初
始化过程中确立好的设置参数,后一点在技术上是难以解决的。而ADSL则不会有此问题

  ——可靠性。由于CATV是一个树状网络,因此极容易造成单点故障,如电缆的损坏
、放大器故障、传送器故障都会造成整个节点上的用户服务的中断。而ADSL利用的是一
个星状的网络,一台ADSL设备的故障只会影响到一个用户。
  ——稳定性。Cable Modem的前期用户一定可以享受到非常优质的服务,这是因为在
用户数量很少的情况下线路的带宽以及频带都是非常充裕的。但是,每一个Cable Mode
m用户的加入都会增加噪声、占用频道、减少可靠性以及影响线路上已有的用户服务质量
。这将是Cable Modem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ADSL则不会受接入网中用户数以及流量
的影响。当然,如果DSLAM的出口带宽小于所有用户可能需要的总带宽,就会在高峰时间
出现拥塞,但这时只要通过提高出口带宽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兼容性。尽管Cable Modem与ADSL都已经出台了技术规范和标准,但是目前不同
厂家的产品都还无法进行兼容,因此给市场扩大带来一定的困难。
  ——组网成本。在组网成本上,ADSL设备成本显然高于Cable Modem,但是后者需要
对HFC改造完成后才能够应用。目前我国大部分HFC只能满足450MHz的频带要求,而利用
HFC提供双向业务至少需要750MHz的带宽。这显然需要更换所有不符合要求的同轴电缆。
同时,要实现双向的HFC需要更换目前有线电视网上使用的单向放大器,这一部分改造费
用也是相当高的。
(《人民邮电》2000.03.23)
----------------------------------------------------------------------------
----
关闭窗口

--
我今天的爱情,
            在那被昨日之爱遗弃的巢里,
                                    可找不到家啊。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7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