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vilengineer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indoe (货真价实), 信区: Civil_Engineering
标  题: 地铁施工2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Dec 23 20:53:03 1999), 转信

2、明挖法
2.1明挖法施工
明挖法是修建地铁最常用的施工方法,具有施工作业面多、速度快、工期短、工程质量
易保证、工程造价低、可靠性高、施工技术易掌握等优点,北京地铁环线基本全部采用
了这种方法。但传统的明挖法对地面交通和环境的影响很大,对于城市繁华区基本上不
能允许采用。因此就出现了盖挖顺作法、盖挖逆作法、盖挖半逆作法,统称为明挖覆盖
施工法。盖挖法对地面交通和环境的影响时间大大减少,我国1992年在上海地铁陕西南
路等3个车站第一次采用了盖挖逆作法施工地铁车站,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北京地铁
复八线施工中盖挖逆作法应用很广。
2.1.1明挖顺作法
    明挖顺作法是从地表面向下开挖基坑至设计标高,在基坑内的预定位置由下而上的
建造主体结构及防水措施,最后回填土并恢复路面。这种方法与通常的高层建筑的深基
坑工程基本类似,支护及边坡稳定、防止沉陷变形过大、降水防水是工程中的难点。通
常地铁的基坑两个方向尺度相差较大,开挖深度也较深。一般来说,敞口放坡施工的造
价是最低的。
2.1.2盖挖顺作法
    盖挖顺作法是先从地面向下施工地下连续墙或灌注桩等挡土结构,再用预制的覆盖
结构置于挡土结构以上恢复交通,此后在覆盖结构下继续向下开挖并作支护,至设计标
高之后,再由下向上建筑主体结构和防水措施。这种方法对挡土支护的要求较高,施工
组织也较复杂,所以采用较少。
2.1.3盖挖逆作法
盖挖逆作法是先在地表面向下做基坑的围护结构和中间桩柱,随后开挖至主体结构的顶
板底面标高,利用未开挖的土体作为土模浇注顶板,同时顶板也作为一道支撑;回填土
后,恢复地面交通,在顶板覆盖下继续向下开挖,自上而下逐层浇注主体结构,最后到
底板。周围的挡土结构还可作为主体结构的外墙。这种方法通常造价比较低,而且比较
可靠,对地面的影响相对明挖小很多,也不受外界气象条件的影响,综合效益较好。但
施工中混凝土施工缝比较难处理,而且受覆盖层的限制无法使用大型机械。另外,这种
方法对中柱和围护结构的沉降量需严格控制;主体结构中各部分需要可靠的连接。
2.1.4盖挖半逆作法
    盖挖半逆作法与盖挖逆作法基本类似,只是在顶板施工完之后,连续开挖至底板标
高,由下向上浇注主体结构。开挖中仍需设置横撑。
    总的来说,明挖覆盖施工法比传统明挖法相比,有很多特点和应注意的地方,但基
本工序的施工方法、技术要求是大同小异的。
2.2明挖法修建的隧道结构
明挖法施工的地铁隧道通常都采用矩形断面,通常分为整体式和预制装配式。前者整体
性好,防水性能易保证,但工序多,施工速度慢;后者构造简单、施工方便,但整体性
差,接缝处防水很难处理。
从断面上看,还能分为单跨和双跨。对于明挖法施工的地铁隧道,区间喇叭口处、渡线
、折返线和联络通道是比较难处理的,需要专门进行设计。
隧道的截面尺寸首先需要满足内部净空的要求,此后按照箱形框架计算构件的厚度。同
时需要考虑施工误差和结构变形。
2.3明挖法修建的地铁车站结构
2.3.1明挖法车站的适用条件
明挖法车站最大的优点是使用功能好,适用性强。一般的浅埋地铁车站都采用明挖,当
在交通繁忙处修建时可采用盖挖法;只有在地表面交通不能中断或拆迁量很大时,而且
规模较小的车站才采用新奥法或盾构法。
明挖法车站采用最多的为矩形框架。根据功能要求可设计成单层、双层、单跨、双跨以
及多层多跨等型式,如下图。框架内的站台及票房的布置可以相当灵活。现在许多地方
将这种地铁车站与上部的公共交通或大型公共建筑相结合在一起,获得了极好的效果。
如:
上海地铁徐家汇车站与立交隧道合建,上海地铁上体馆站与立交桥合建。对于较窄的单
跨明挖车站为获得更好的建筑效果或降低埋深,也可采用拱形顶板。
同隧道施工相同,车站也可分为整体式、预制装配式以及组合式。框架的顶板、楼板可
采用梁式板、井字梁板、无梁板、密肋板等,侧墙常与挡土结构相结合,立柱通常要求
较高,可采用钢管混凝土柱。
框架的设计与地上框架结构的设计基本类似,但当地下水位较高时需考虑在施工阶段和
使用阶段的抗浮,通常抗浮的措施有降水、加重、拉锚、设置倒滤层等。对与盖挖法的
框架,需要对临时支撑和节点连接进行特殊设计。

--

        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痴痴的等。。。

※ 来源:.听涛站 bbs.foundernet.edu.[FROM: bbs.foundernet.edu]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8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