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vilengineer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eacherZhang (婆婆丁黄), 信区: civilengineering
标 题: 关于三峡工程(转载)2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May 4 00:37:47 2000), 转信
文章阅读 一塌糊涂站 讨论区 [triangle]
----------------------------------------------------------------------------
----
发信人: Calvary (变化的十字架), 信区: triangle
标 题: 三峡(转载2)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Wed May 3 21:34:54 2000)
关于三峡工程初期按156米蓄水位运行的紧急呼吁书
----------------------------------------------------------------------------
----
验证泥沙淤积,缓解移民困难
本站转引自三峡探索(二000年三月二十八日)·总第十八期
【编者的话:这是在今年人大政协会议期间,全国五十三名知名学者联名提
交给中央领导人的呼吁书。】
提要:1992年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关于
三峡工程的建设方案中说明:“初期先按照156米蓄水位运用,有利于移民安
置,又可验证泥沙淤积对库尾航道、港口的影响。” 但三峡工程设计施工安排
中对此很不重视。1987年论证时曾提出初期蓄水位运用时间暂定为10年;
1989年可行性报告中缩短至4年;1992年初步设计中定于2003年封
堵导流底孔,2005年筑高溢流堰顶至158米;1997年出版的《举世瞩
目的三峡工程》中说:“到2009年三峡工程竣工,正常蓄水位达到175米
高程”,根本不提初期蓄水位。事关水库泥沙淤积破坏长江航道和大量移民困难
等严重问题,吁请检查贯彻全国人大通过的议案,认真实行初期蓄水位。
为深切关心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存在的严重问题,24位有关专家曾与19
98年3月上书《建议三峡工程先建至初期蓄水位,观察泥沙淤积,缓解移民困
难》;1999年3月又上书《再次呼吁三峡工程建至初期蓄水位——以缓解防
洪与泥沙淤积碍航的矛盾及移民困难》;但很遗憾,均未得到有关单位的答复。
现三峡工程大坝已在大量浇注,导流底孔即将封堵,我们53人紧急呼吁贯彻全
国人大通过的议案,认真实行初期按蓄水位156米运用。
三峡工程的正常蓄水位,是长期研究很难确定的关键问题。论证中考虑各方
面的要求,拟定最终蓄水位175米,分期蓄水,初期蓄水位156米,验证泥
沙淤积,缓解移民困难。
一、 最终蓄水位175米方案存在的问题
三峡工程论证中所选定的最终蓄水位175米方案存在的泥沙淤积、水库移
民、生态环境问题分述如下:
1、 泥沙淤积问题
三峡工程论证中考虑“蓄清排浑”,即在非汛期水较清时“蓄清”水,而在
汛期泥沙较多时尽量“排浑”水,三峡“高水位方案(170、180米)泥沙
淤积已不同程度影响重庆市区、港区和嘉陵江口。”上游金沙江建溪洛渡、向家
坝水库,虽可控制三峡以上53%的泥沙,还有47%的泥沙,而且坝下冲刷河
床江将把粗沙淤在库尾。如遇长江洪水需要三峡蓄洪(蓄浑)时,泥沙淤积很严
重。北京水科院曾对1954年大洪水蓄洪至175米作过泥沙模型试验,试验
结果显示重庆最大码头“九龙坡河段原主河槽基本被淤死,经两年冲刷还未完全
冲开,对航行条件不利”;“嘉陵江口的朝天门码头沿线出现严重淤积状况,难
于航行”。1998年洪水长江上游泥沙比1954年更多;1870年特大洪
水峰流量更大,泥沙还要多;如遇这些大洪水,三峡水库蓄洪至175米时,重
庆港区和嘉陵江口的淤积对航运的影响将更为严重。周恩来总理1971年6月
23日听取长江葛洲坝工程汇报时曾警告说:“长江是一条大河流,不能出乱子
。如果航运中断了,坝是要拆的,那就是大罪,那和黄河不一样,黄河不通航。
”1972年11月9日他又说:“长江上如果出问题,砍头也不行,这是国际
影响,要载入党史的问题。”
2、 水库移民问题
三峡工程水位175米时,实现安排移民113万人,尚未包括由于泥沙淤
积将抬高水库水位而需要增加的移民在内。据计算20年淤积的影响将增加移民
约30万人,不断淤积将不断增加移民数。
三峡工程《移民专题论证报告》的结论中说:“库区移民环境容量研究结果
表明,淹没涉及的各县(市)都有潜在容量,移民都可以在本县(市)范围内统
筹安排解决”。近几年移民工作实践已充分证明“三峡库区农村土地容量严重不
足的现状和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需要”,不得不安排12.5万人外迁
至11个省市去,势必进一步增加移民费用和困难。
3、 生态环境问题
三峡库区蓄水位175米,比重庆市区长江天然水位高出十余米,所有排水
口将被淹没,污水排放流速减小,难以稀释。库区地质滑坡岩崩及淹没文物古迹
众多。在库区新建许多城镇、工厂、道路、开垦农田等,增加水土流失,问题也
很严重。
二、 初期蓄水位156米方案
三峡工程论证中提出,“顾及到减缓移民强度过于集中的压力,使水库泥沙
淤积有一个观测验证的时期,有利于工程少投入早产出以减轻国家财力的负担”
,提出“分期蓄水,初期正常蓄水位156米。”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审议三峡
工程时,也提出“初期先按156米蓄水位运用。”
1、 泥沙淤积问题 论证报告说:“初期正常蓄水位156米,泥沙问题比较
明朗,其回水位只至铜锣峡口,可使重庆港、嘉陵江口不受淤积影响。”
2、 水库移民问题 三峡初期蓄水位156米的移民数,为175米高方案的
54%,即比175米方案的113万人减少52万人,可大大缓解移民难度。
3、 生态环境问题 三峡初期蓄水位156米,水库回水到嘉陵江口以下,重
庆市区江段仍保持天然状况,不影响其排水。库区地质滑坡岩崩、淹没文物古迹
,库岸新建城镇、工厂、道路、开垦农田等增加水土流失相应减轻。
三、 现设计施工安排不符合初期蓄水位运用的要求
1987年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第四次(扩大)会议上,组长钱正英在总
结讲话中说:“分期蓄水的间隔时间暂定10年”。1989年长办所编三峡可
行性研究报告中,工期安排在开工后“第17-20年(经4年)水库蓄水位1
56米,第21年开始,水库可蓄水至最终正常蓄水位175米运行。” 19
97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中说:“2009年,三峡工
程竣工,正常蓄水位达到175米高程”,“2009年工种竣工并达到设计生
产能力之后,年平均发电量可达847亿千瓦时。”(最终蓄水位175米时的
发电能力)三峡工程电规划也按此考虑。根本不提初期蓄水位。
1992年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在施工安排中,计划于2003年-2005
年把位置较低的22个导流底孔全部用混凝土封堵;于2005-2007年把
临时溢流缺口由109米回填至158米高程。大大减少初期防洪限制水位13
5米时泄洪排沙能力,和初期蓄水位156米宣泄大洪水的泄洪能力,是不符合
全国人大通过的三峡工程建设方案中初期蓄水位156米运用要求的。
四、 要重视黄河三门峡工程的经验教训
三门峡工程黄河综合利用规划中最重要的第一期工程,以防洪为主,原设想
一举而解决黄河下游的防洪和河床淤积“地上河”的问题,拟建高坝大水库,同
时取得巨大的发电、灌溉、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经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大
二次会议上全体人大代表通过。在1957年讨论三门峡工程初步设计时,清华
大学教授黄万里、水电总局技术员温善章、水科院专家叶永毅等提出降低水位、
底孔泄洪排沙的意见,未被采纳。
1960年三门峡大坝建成,封堵导流底孔开始蓄水,不久即发现库区泥沙
淤积迅速向上游延伸,甚至威胁到西安市的安全,陕西省强烈反映。周恩来总理
召开治黄会议,听取各种不同意见,经讨论研究,决定改建。在坝旁开挖两条大
隧洞和利用四条发电引水钢管泄洪排沙,但隧洞进口和钢管位置较高,泄洪能力
不足,水库泥沙继续淤积。于是第二次改建,把位置较低的10个导流底孔在水
下艰难的条件下打开,并降低发电进水口高程,增加低水位时的泄洪排沙能力,
才使潼关以下峡谷库区泥沙冲刷出库,目前趋于冲淤平衡。但离坝址114公里
的潼关卡口河床被淤高约5米尚未冲开,潼关以上库区还在继续淤积,增加上游
洪涝灾害,遗留问题尚未解决。
由此可见,水库泥沙想要下排,需靠位置较低的底孔,被封堵后再行打开是
很困难的。虽然长江的泥沙没有黄河多,但年输沙量5亿多吨也不少;而且长江
上游的泥沙比黄河下游的泥沙粗,还有沙砾卵石,更加易淤难冲;再者,三峡水
库大坝至重庆长达600公里,比三门峡水库长得多,库尾淤积后再要将其冲走
更加困难,尤需引起重视。希望长江三峡工程吸取黄河三门峡的经验教训,在设
计施工中留有余地,以免建成后再进行改建,那将困难得多。
五、需抓紧修改三峡工程部分设计和施工安排,以适应初期按156米蓄水位运
用的要求
为了验证三峡泥沙淤积对库尾航道、港口的影响,初期按156米蓄水位运
用的时间,应当经历一个大洪水年,三峡水库蓄洪时观测泥沙淤积,并与泥沙模
型相配合,研究论证175米蓄水位会不会影响重庆港的航运,才能决定是否可
提高至最终蓄水位175米。要避免未经初期蓄水位验证,就按高水位运行,以
致严重泥沙淤积酿成长江航运难到挽回的祸害。
因此,三峡工程的设计施工应当充分考虑初期蓄水位泄洪排沙的要求。根据黄河
三门峡改建及其他多沙水库的经验,位置较低的底孔排沙效果良好,还有利于水
库内高含沙异重流的下排。
三峡工程所设22个导流底孔,孔底高程56-57米,孔口宽6米,高8
米,泄洪排沙作用很大。如被封堵后,将来再要在水库内打开的困难很大,希望
不要用混凝土堵死,仍用闸门控制。初期蓄水位156米时水头99-100米
,最终蓄水位175米时水头118-119米,应即修改设计加固闸门。国内
外已建此种高压闸门不乏先例(如前苏联的努列克、萨扬舒申斯克,我国的天生
桥一级等,所用高压闸门设计水头分别达100-120米)。临时溢流口可由
109米填筑至139米,安装闸门后达初期蓄水位156米。其他还有哪些部
分对初期蓄水位不合适的,也应修改。
水库移民应与“分期蓄水”相一致,考虑“分期移民”,不要“连续移民”
,以免移民强度过于集中,并可减少初期移民费用。再则,如果经初期蓄水位验
证,泥沙淤积对库尾航道、港口的影响很严重,而不能抬高蓄水位时,则提前对
高水位的大量移民还将返迁,造成不必要的“劳民伤财”,引起移民严重不满。
三峡工程建设的成败关系重大,我们诚恳地向中央领导紧急呼吁,希望给予
关注。
2000年3月3日
建议人:
毛昭晰 浙江大学教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徐洽时 浙江省水利厅顾问,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青长庚 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专家委员,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徐宗俊 重庆大学教授,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雷亨顺 重庆大学教授,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江泽佳 重庆大学教授, 前校长,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程学敏 原三峡工程论证电力组专家,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罗哲文 国家文物局教授级高工,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谢辰生 国家文物局原顾问,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朱藻文 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技术委员,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韦云隆 广东汕头大学工学院院长,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郑泽根 重庆建筑大学教授,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窦瑞华 重庆邮电学院教授,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
李 明 西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
刘慧君 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
俞荣根 重庆市社科院副院长,教授,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冯光荣 四川外语学院院长,教授,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景秋 重庆大学教授,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吴云汉 重庆市民建副主席,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卢国纪 民生公司董事长,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吴传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张有实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原副主任,博士,研究员
雷树萱 原电力工业部高级咨询委员
翁长溥 广西自治区计委原副主任、总工,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特邀专家
黄景略 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
俞伟超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组长
叶永毅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咨询,三峡工程论证水文组专家
温善章 黄河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陶 炜 东方电机厂顾问,原厂长、总工程师
田 方 国家计委咨询组成员,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
金永堂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昌华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港研究所原副所长
张秉友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材料结构研究室原副主任
许自达 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林发棠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范岱年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所研究员
雷光春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主任
黄润华 北京大学环境学系教授
刘玉凯 国家环保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原副司长
漆富冬 中南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中南机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金绍绸 北京第三师范高级地理讲师
王云球 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政府参事
陈昌笃 北京大学教授,原三峡工程论证生态与环境组专家
崔海亭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系教授
方开泽 河海大学土木学院教授,高级工程师
张二骏 河海大学教授
杨克己 河海大学教授
周启祥 南京港务管理局原副总工程师
楼宇希 电力工业部南京十四研究所,西安二十研究所原副总工程师
钱汝泰 原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动力分局主任工程师
张维邦 山西大学教授,原地理所所长,山西省地理学会理事长
姚启明 山西大学教授,原地理系主任,山西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执笔及联系人:
陆钦侃 原三峡工程论证防洪组顾问,六、七届政协委员
《三峡探索》网址:
www.ProbeInternational.org/probeint/ThreeGorges/tgp/chgifhz.html
感谢您光临“思想的境界”网站,欢迎再来http://lyg1999.126.com/
--
※ 来源:.一塌糊涂 BBS ytht.net.[FROM: 162.105.25.30]
----------------------------------------------------------------------------
----
上一篇 本讨论区 下一篇 回文章 回信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57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