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vilengineering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yyt (笑看风云), 信区: civilengineering
标 题: 网络型家庭共居住宅体系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Mar 11 12:47:45 2000), 转信
分析:网络型家庭共居住宅体系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3月10日 13:37 建设报房地产周刊
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也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截至19
98年底,上海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已达235.57万,占总人口的18%。如何为日益庞
大的老年人群营造适宜的居住环境,已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发展网络型家庭共
居住宅体系也是较好的方式之一,并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一碗汤的距离
网络型家庭共居住宅体系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其核心意义是指由传统大家庭分
解的各小家庭分布在相当近的空间范围内,亲子两代之间既能完全拥有其生活独立性,
又能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这一空间范围,俗话说就是“一碗汤的距离” ,即子女给老
人送汤不会凉。
网络型家庭共居住宅体系可以有如下四种组织形式:
——同楼层近邻。两代家庭同居一层,居住单元间通过公共走廊或楼梯平台,取得
横向联系。这种方式不仅便于亲子间相互照应,而且还可在相当程度上减少邻里纷争。
——同楼分层近居。老年住户尽量利用底层,与子女家庭可以通过垂直交通进行联
系。这种方式既方便老人亲近地面、参加户外活动,又方便子女顺便探视和照应老人。
——同组团分楼共居。两代家庭同处一个组团空间。日常居住活动随时可遇,余暇
便于互访互助。
——同小区分楼共居。两代家庭同处一个区空间。这种关系虽然空间距离稍远,但
仍无须通过城市公共交通进行间断性互访。
居家养老与分住近靠
按照老年的意愿,绝大多数都愿意选择在自己的寓所中度过晚年生活。据统计,即
使欧美等发达国家中住入各类社会养老设施的老人也仅占老年人口的4%?%,中国的老年
人保留着东方的家庭文化传统意识,则更是如此。抽样调查,目前上海市99.5%的老年人
是居家养老,而居住在老年公寓、各类养老院中养老的老年人仅为0.5%。同时,就居住
意向而言,老年人希望在家里养老的占96%,希望在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的占2.8%。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生存意义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他们
希望居住环境能满足自己在“第二人生”中寻求以往未能实现的愿望,因而常在“图清
静”和“怕矛盾”的思想支配下,与子女家庭分开居住。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上海亲子两代家庭分住的现象已十分明显,抽样调查中发现
,独居老人和仅与配偶共同生活的老人约占被调查老人总数的34.8%。
从古至今,直系亲属关系总是社会关系中最为紧密的一种,即使在大家庭解体后,
老少两代家庭仍想保持一种“藕断丝连”的相互照应和依存关系。网络型家庭共居住宅
体系由于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亲子两代家庭相互联系的交通成本(包括时间、精力及费
用),可以满足亲子两代家庭这一共同愿望。
发展网络型家庭共居住宅体系已具条件
上海住房三级市场已初呈规模,发展网络型家庭共居住宅体系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住
房三级市场,采取房屋置换的方式,使老少两代家庭分布在相当近的空间范围内。因此
,发展网络型家庭共居住宅体系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住房三级市场的发展和活跃。
上海自1996年起实行了差价换房和公有住房提前上市等一系列旨在促进住房三级市
场发展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得上海住房三级市场的发展迅速,并已初呈规模
。
运用地租级差,通过住房置换,组合网络式家庭共居住宅。上海老年人口空间分布
呈现中心高、周边低的特点(市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卢湾区比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低
的宝山区高出8个百分点),老年家庭大都居住在老城区,这为运用地租级差,实现住房
的空间置换,提供了比较有利的客观条件,如果社会再加以提倡,就更容易解决这个问
题。
--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一跃而上
一片烈火的青云
掠过蔚蓝的天心
歌唱着飞翔
飞翔着歌唱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79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