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st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Ruxia (剑胆琴心), 信区: communist
标 题: 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Thu Jul 7 22:35:23 2005), 转信
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晨钟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过程的产物,更确切地说,是世界历史进程的产物。离开了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生命力,变成没有用处的僵死教条。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变化都是历史过程,它们是
过程中有系统联系的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矛盾集合体。正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处于大
系统中不同主次地位变化的矛盾集合体的复杂运动,构成并推动了曲折的历史过程。人
的思维和认识也是过程,是对历史过程以偶然性表现的客观辩证法中必然性的相对自觉
的反映。“历史地看问题”,把当前或过去发生的个别事情,放在相应的历史条件下,
作为历史过程曲折运动的片段,进行具体分析,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起码的要求,是马
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就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说,处于系统联系中而又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各个基本方面相互作用的力量是很不平衡的。其中,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
成的经济运动的作用,即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过程的作用,与他者相比,更有力
的多,是最原始的、最有决定性的力量。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经济基础对
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制约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等,这些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讲的是矛
盾各方作用力量的不平衡性。这是社会大系统矛盾运动中的相互作用,因不平衡发展而
呈现的基本趋势和一般倾向。
这里必须注意到,衡量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方面(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之力量强弱权重的时间尺度,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来说,不
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钟表和日历计算的“短期、中期或长期”变化。不是的。历史唯物
主义原理的时间尺度,是衡量社会经济形态之演变的世界历史时代的宏大尺度。它回答
的是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从原始社会演变到奴隶社会,或从奴隶社会演变到封建社
会,或从封建社会演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等等,这种具有改变大时代特征的社会历史巨
变的最终动因究竟是什么。
在这一衡量历史大时代从一种社会形态到另一种社会形态演变的时间跨度内,人类社会
矛盾大系统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但始终在相互作用;而且,在其中
某个以日历计算的更短的有限期间,每一方面起的作用都可能表现为对某个短暂时期的
变化是"决定性的"。生产力、经济基础具有的"更原始性的"决定性作用,它们的这种必
然性,正是而且必须通过在一个个短期限内诸方面分别起"决定性作用"的偶然性才能表
现出来。因而,才有历史的倒退,历史的发展才会迂回曲折。也正是在这样充满偶然性
的总过程中,在与其他方面作用的相比较存在中,生产力、经济基础对社会形态演变所
起的决定性作用,其作用对体系变动影响的有力性、长期性和经常性,才得以表现出来
。
由此可见,离开了世界历史时代尺度这个时间跨度的基本规定,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就失
去了原来意义上所要考察的历史对象,就无法确定对所要考察的发展变化(如从封建社
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进行对比的"基期"(如封建社会)和"报告期"(如资本主义
社会)究竟是什么。于是,对历史过程的理论认识,最多也只能是关于"相互作用"的循
环论证。
历史唯物主义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对社会构
成基本方面的划分,以及在世界历史时代尺度的基础上,对这些基本方面之间不平衡的
相互作用中,谁起着“决定性作用”、谁起“反作用”或“一定条件下决定性的反作用
”的认识,所有这些抽象的一般规定,对于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都是完全必要
和合理的。因为对矛盾力量不平衡性的一般规定,确定了最基本的因果关系和条件,这
样,才有规律性可言。但这些一般规定本身,只是唯物史观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过程中
迈出的第一步,至此还不足以解决这个认识问题,还必须把这些一般规定"放回到"历史
过程中去,将它们动态地展开,至少要在原理的范围内,通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说
明为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关于这个任务,马克思在《政治经济
学批判》序言中已经对其中的要领做了精辟的勾画。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既定生产力的一定新发展,是在既定的社会经济形态中出现的。它首先表现为,如在某
些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劳动组合方式或新的技术使用方式等。这些新的生产要素的发
展,要有一个从点到面、再到全社会的改进和扩散过程。但是,如果由于既定生产关系
的限制和阻碍,生产力新发展的潜力只能以局部、个别或要素的方式存在,那么,就必
须打破生产关系的阻碍作用,才能使生产力新发展的潜在现实性完全转变为现实的、真
正社会的生产力(“社会”的范围随着交换的发展而扩大)。如果矛盾发生在阶级社会
如封建社会,在上述受阻的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便产生了其阶级的物质利益代表着生产
力新发展巨大潜力的新阶级。于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在既定社会形态内已
不可能解决,必然导致以社会革命为目的的大规模阶级斗争。斗争的中心,首先是要解
决哪个阶级的政治统治即政权问题。代表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先进阶级一旦掌握了政权,
就会以国家为社会杠杆,对旧的生产关系实行有利于本阶级经济利益的基本改造,从而
将被压抑的生产力发展潜力极大地释放出来,并使它在新的生产关系保护下,获得进一
步的发展。这样,有了新的物质基础,新诞生的社会形态中统治阶级的地位就能巩固下
来。
在以上的例子中,作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形态演变的决定性作用,连续
地表现在五个方面:1)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使得旧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的适应能力竭尽
,并导致社会的全面危机。2)由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出现了新的阶级及其意识形态。
它的物质利益维系在这一发展上。3)于是,以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为前提,激化了旧社会
形态内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促成了社会革命时代的到来。4)生产力新发展的现实性
和巨大潜力,是代表新生产力的先进阶级,能够动员和组织民众,取得政治革命胜利的
最终物质基础。5)生产力在新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保护下大发展,最终确保了新阶级的
全面统治,使新的社会形态得以巩固和发展。
列宁认为,马克思在40年代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还只是假设;但在《资本论》问世之后
,它已是经过科学检验和证明了的原理了。列宁将历史唯物主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做了
类比:“既然运用唯物主义去分析和说明一种社会形态已取得如此辉煌的成果,那么,
十分自然,历史唯物主义已不再是什么假设而是经过科学检验的理论了;十分自然,这
种方法也必须应用于其余各种社会形态,虽然这些社会形态尚未经过专门的实际研究和
详细分析,正像已为充分的事实所证实了的种变说思想应用于整个生物学领域一样,虽
然对个别的动植物种来说其变化的事实还未能确切断定。种变说所企求的完全不是说明
'全部'物种形成史,而只是把这种说明的方法提到科学的高度,同样,历史唯物主义也
从来没有企求说明一切,而只企求指出‘唯一科学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话)
说明历史的方法。”(《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列
宁选集》第1卷第13页)
马克思在1867年《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对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里关于唯物
史观的概括做了进一步的说明:“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
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列宁
对马克思的这个进一步说明十分关注,并作了自己的阐述。以前的社会学家主观主义地
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犯了两个相互联系的错误。一是,从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福利的人
类天性的正义出发,谈论一般社会的社会关系。他们径直研究合理制度的政治法律形式
,探求人类思想的某种道德和原则,停留在如"社会契约"一类思想的社会关系上。二是
,由于没有发现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础作用,他们对于思想背后错综复杂的事实
分不清主次,故只能收集历史素材,记载社会现象。唯物史观则指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
研究社会问题和历史问题的道路:“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
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什么
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由于把
生产关系划为社会结构,就有了取舍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的“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
使我们有可能把“一般科学的重复律应用到这些关系上来”,“发现各国现象中的重复
性和常规性”,“就有可能把各国制度概括为一个基本概念,即社会形态”,划分出各
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东西,以便“研究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同上)。从
马克思1867年对“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
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的进一步说明中,还可再引出一些问题来讨
论。
首先,谈一谈“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这是个颇有争议的重要论题,我同意如下意
见。“亚细亚生产方式”被摆在社会经济形态演变大时代的首位,是马克思在当时西方
关于“东方学”的史料基础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假说对其进行初步考察的结果。然而
,在他的晚年,由于阅读了大量新近出版的人类学专著,特别是摩尔根的《古代社会》
一书,做了“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之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及其在
社会形态演进大时代中首要地位的意义,已被马克思所抛弃,代之其历史地位的是原始
公社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可参阅尼基姆罗夫〈苏联〉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历史
"一文,载于郝镇华编的《外国学者论亚细亚生产方式》(上册),第214-265页,1981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样,再加上马克思一再论述的未来共产主义的新社会
,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大时代应当是五个(其中,“古代的”就是指奴隶社会)。
苏联的一些学者把处于无产阶级专政历史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社会,也称为“独立的社
会经济形态”,并以之混同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地位,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
其次,需要指出,从“生产方式”到“社会经济形态”、再到“时代”特征,是三个不
同层次依次递进的范畴。历史上有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并不是每一个都可以构成社会
经济形态。例如,小生产是一种生产方式,存在于几个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社会中,
但它本身不构成一个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国外有人曾经把殖民地经济也称为一种独特
的生产方式,那么,半殖民地经济的“官僚买办资本主义”是不是另一种生产方式?或
者仅就存在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中的买办资本而论,是不是又构成了一种生产方式
?如果是的话,它们也都构不成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形态不是指一定时期一
国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指通过从属关系而相互依存的多个生产方式中占主导地位
的那种社会生产方式,是后者的生产关系总和。社会经济形态在世界各地区和各国的分
布又是不平衡的。它集中反映了具有这一社会经济形态的中心地区或国家,在这一社会
经济形态产生、发展与衰落的总过程中,其全盛时期的典型特征,是集中对这一时期该
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抽象概括。在社会经济形态全球分布的中心地区或国家,占主
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同时也必然占据主体地位;而在中心以外地区则不具备后面的这种
必然性。因为主导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展开,在全球分布的中心和非中心地区,受到不
同的历史经济条件的制约,往往在中心地区才具备充分展开的条件。社会经济形态地区
分布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其演变与更替的过程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往往首先不是从
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中心地区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相反,新的往往首先从旧的社会经济
形态统治的非中心、薄弱地区发生。世界历史几个大时代中的每一个,都有一个以上的
社会经济形态并存着。但构成大时代特征的主要社会内容和主要阶级内容,则是由其中
占主导地位的那个社会经济形态决定的,而且是它在全盛时期的典型特征。在马克思关
于唯物史观的那段经典论述中,还提到了“社会革命的时代”。这时,曾经构成大时代
特征的那个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形态正处于衰败过程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刚刚出现
。这时的社会是过渡性社会,社会的经济形态构成呈现混沌状态,本来作为社会经济形
态基本矛盾集中表现的阶级矛盾是一个,这时则呈现多个。“社会革命时代”及其过渡
性社会,虽然延续成百上千年,但由于其社会性质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都不直接属
于马克思上面所说的、可以确定地“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的范围。
总之,我们看到,在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命题中,(1)从大时
代特征中抽去了不占主导地位的其他社会经济形态,抽去了新旧交替的“社会革命时代
”;(2)又从社会经济形态中抽去了不占主导地位的其他生产方式,也抽去了主导的社
会经济形态非充分展开的初级形式。由此得出的关于“五种形态大时代演进”的结论,
是一个高度抽象和十分简单的论断。由于舍象了那么多相对于大时代特征来说,是非本
质和和偶然性的表现形式,这个关于人类社会演变历史过程必然性的最一般和最简单的
和各个民族都会均衡地发展、依次经历其中的每个阶段。它反映的只是一定时代的一般
历史条件和一般历史趋势,完全不能代替在这个时代中对各国复杂的具体条件和具体情
况的分析。前者是一般,只能存在于后者的特殊之中。因为是对大量特殊的具体事实的
概括,关于一般的抽象才是合理的,才对历史的特殊研究有指导意义;但它如果脱离和
取代了对历史过程的具体研究,就成了公式主义、教条主义。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真实的
历史发展过程,仍然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性和个性、统一性和变异性的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重复性和常规性通过多样性和偶然性表现出来。
--
情深不寿,强极必辱。慊慊君子,温润如玉。
Richers do not know hunger!
马克思主义千言万语,归结到一句话就是造反有理!
欲哭闻鬼叫,我悲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59.66.173.239]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68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