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ria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raveheart (欠涵养), 信区: material
标 题: 《留美一年》(转载)竞争心理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1月08日14:16:01 星期四), 站内信件
(二)竞争心理
我认为这是美中教育制度差别很大的另外一个方面。中国强调竞争,
而美国强调兴趣的引导。
在中国,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造成了极其激烈的竞争,绝大
多数的学子们是在为了竞争而竞争,每一个阶段前方的目标都是代表
着某种机会的一些金光闪闪的名额。我们总是在这样永无休止的追逐
中忘掉了自己,总是在达到目标的时候却感到莫名的空虚。Sigh,想
起这十几年的读书时光,最生动最快乐的是小学高班的时候,那些数
学竞赛的应用题给了一个小女孩无穷的乐趣。自那以后的她就像是一
匹受训的野马,在越来越高级的运动场的跑道上她把追赶和超越当作
了最大的乐趣,却再也想不起原野上自由奔跑是什么滋味了。呵呵,
回想清华四年来学业上是什么在激励我和鼓舞我奋勇前进,绝对是每
年年底的那次大排名和奖学金评定的说……
到了美国,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在Berkeley的研究生院感觉身边的人
一个个脑子都转得飞飞快,这许多聪明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科研环境下
共同学习却一点竞争气氛都感觉不到。首先是研究生课程以扩大知识
面为目的,大家的GPA都可以保证是A(何况GPA已经不再重要),然
后在科研方面各人有各人的领域,互相学习各自求发展,基本上没有
任何来自竞争的压力。
当然真正的比较在于中美的本科教育,本科生相对来说竞争压力比研
究生大得多,因为他们也有就业和升学的竞争。但是美国教育致力于
最大程度地减轻学生压力和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兴趣,让大家都有
一个愉快的环境学习,并且同时把很大一部分侧重点放在培养团队合
作精神上。
去年我上过两门美国本科生的课(初级模电和初级数电),这两门课
都非常热门人数非常多,也就意味着竞争比研究生课程激烈得多。但
是他们的本科生要幸福得多。首先美国课程评分是分段给分,各个分
数段分别给A,B,C及中间段如A+,A-等,这样就比国内差一分就差好些
名次的情况要让人轻松得多,大家各自知道自己大概是什么层次,只
要学得明白就没有什么其他因素会导致成绩出现大的误差。另外分数
要学得明白就没有什么其他因素会导致成绩出现大的误差。另外分数
基本上均摊到学期内的作业,project和大考小考中,期末考一般仅占
30%,project比重大于等于期末考,而做好project的关键就在于平时
努力和小组成员有效的合作,这样学生们就用不着在期末时惶惶然,
也没有机会指望考试前突击就能拿个好成绩。总之我感觉他们的课程
制度比国内合理。当然这是建立在他们资源丰富的基础上,没有良好
的上机条件project是没法做的。
除了制度方面,给我印象非常深的是美国老师对学生很尊重。无论是
什么性质的考试,哪怕是TA负责的期末作业评分,都不允许分数公开。
或者是分数发到各人邮箱里,或者是按学号公布,反正9位数的学号只
能记住自己的(呵呵,俺们prelim的结果就是按学号公布的,虽然这
种结果其实大家都是会知道的,谁过谁没过,但是老师们仍然要在公
布时保护学生的隐私权,使没过的学生不会感到尴尬)。课堂上发卷
子的时候老师都会把卷面严严实实地扣着发给每个人,尤其是考得不
好的同学。说实话这一点让我非常感动。某些程度上我认为美国抨击
中国不重视人权是有道理的,中国的还击总是指出美国在诸如种族歧
视等等一些方面作得也不好,但是普遍意义上美国人更尊重每个人的
尊严,不管他是什么身份。从小到大我曾经已经习惯了看老师们用刺
激落后学生自尊心的办法督促其上进,也许这样有效,但我怀疑仅仅
是很小的比例有效,对于其他那些被刺激而没有能够上进的,甚至那
些小比例的上进了的,他们的心理都会留下被刺激的阴影。
事实上有一篇文章叫做"清华的炼狱,麻省理工的天堂"讲的是一位81
届清华前辈的同样感受。DEE第4篇文章。
美国孩子像是在大自然里成长的生物,而中国孩子都在加上了重剂量
的化学肥料的田野里生长,他们能够拔得高窜得快,但是未必真的健
康。
中国教育这种单纯强调竞争的观念首先是吃掉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获
得的乐趣,抑制了他们对自身发展方向的思考。比方说随便搞一个调
查去问毕业了的中国本科生,学术上你到底对什么有兴趣,估计98%
的情况下会是一双迷茫的眼睛在瞪着你。而这种结果美国人看来是不
可想象的。我曾经在第一学期做project作得快要发疯的时候对旁边的
美国小本科生大发牢骚,结果是他瞪着迷茫的眼睛看着我说,You
don’t like it? Why take it? 当时我就愣了一下,想告诉他这是学
位要求,想了想还是没说,因为说了也没意思。
并且这种竞争中培养起来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急功近利的,学不到什
么扎实的东西。比如说清华的学生一般来讲上完了四年本科后就已经
充分掌握了让大脑在考试前后一个月时间里达到最大知识容量的能力,
除此之外的时间就可以快乐地空空如也。
最后我认为这种竞争式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弊端是,学生十几年在这种
狭窄的目标巨大的压力的培养模式下成长的结果是他们的心理和人格
得不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这种狭隘的竞争心理的普遍表现就是无法
正视挫折,总觉得自己要走的路是自古华山一条道,要争取什么就只
能成功不能失败。在成功之前和失败之后的心理压力都过大,导致做
事情和看待人生的角度总是偏激和片面。像自杀频频的清华,时常爆
出学生血案的北大,91年的卢刚和2001年的尹湛(Purdue生物系研究
生,8月2日于学生宿舍楼内杀死一对韩国姐妹),都是被中国教育的
重重关卡挑选到最高层的人才……类似的事情一再发生,说明他们已
经不仅仅是个案,而代表一种在具体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狭隘心理。
--
生,非我所能;死,非我所愿;
但是我们可以把握生死之间的时间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83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