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ria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player (player), 信区: material
标  题: 中国科技直面浮躁:国家科技大奖三年无人拿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08月27日14:14:42 星期一), 站内信件

中国科技直面浮躁:国家科技大奖三年无人拿
----------------------------------------------------------------------------
----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8月27日 04:00 北京晨报
  浮躁已成为科技界不得不严肃面对的现象了。上周,国内科技界最有影响力的《科
技日报》和《科学时报》先后大篇幅刊载文章,矛头直指科技人员的“浮躁”现象。其
中《科技日报》长篇评论称之为“科技界流行的瘟疫”。中科院直属报纸《科学时报》
则刊出美国《科学》杂志对海外学者方舟子关于国内学术腐败的专访--方舟子曾多次揭
露国内学术界丑闻,令一批“科学家”斯文扫地。与此同时,中科院也邀请院士代表制
订“院士行为自律准则”。在海内外学者呼声中,一向清高的科技界也开始了对自身的
反省。
  “浮躁瘟疫”袭击中国科技界
  国科技近20年来的长足进展一直令国人激动,网络热、基因热、纳米热……科技的
新贡献让科技工作者头上的光环又亮了几分。就在国内新科技的发展如火如荼之际,“
浮躁瘟疫”也向科技界悄悄袭来。
  警钟最先在海外响起
  警钟最先在海外响起。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杂志之一《自然》在3月发表题为《
中国的希望与浮夸》的评论,指出中国一些学者追求金钱和地位的不良风气正在玷污一
些著名研究机构的声誉。并同时指出,中国的新一轮科学资助热潮及吸引海外科学家回
国的若干计划被国外学术界认为是成功之举。但是,一些在海外华人圈被称作“科学骗
子”的人也参加到国内学术投机的行列。
  去年中国科技界的两桩公案被认为是引发此次讨论的直接原因。“基因皇后”事件
便是其中之一。
  “基因皇后”事件
  去年8月,国内媒体和北京生物学界的不少人都为一条新闻激动过:留美学者、美国
洛杉矶塞达西纳医学中心分子遗传实验室副主任、副教授陈晓宁携带多年研究的科学成
果—三个基因库回到北京。她将把这三大基因库永久留在中国进行科研和相关的临床诊
断。媒体将陈晓宁誉为世界生物科学界顶尖级人物,并称三大基因库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价值无法估量。而国内一些著名生物学家也站出来为陈晓宁喝彩。
  陈晓宁刚被誉为“基因皇后”便受到海外学者的质疑。陈只有硕士学位,其副主任
之职只是行政职务,也不可能是副教授,所谓三大基因库也非价值无法估量,而是花40
00美元就可买到,甚至可免费索取。此后又有数十位海外学者联名抨击陈晓宁“自我炒
作”。
  “核酸营养”事件
  “基因皇后”事件结束不久。国内南北生物学家又为“核酸营养”展开交锋,十余
位专家甚至院士和国外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卷入其中。反对派指出“核酸”没有营养,对
其产品的宣传是商业骗局,美国早在20年前就司法判定了核酸营养是商业骗术。但支持
者仍然坚持核酸营养研究是一项“新科学”。直到国家卫生部宣布某核酸营养产品属“
扩大宣传”,反对方才艰难地占据上风。
  论文多而成果太少
  数据可能更使人警醒。据《科技日报》报道,“863计划”实施15年来,申请专利与
发表论文的比例大约为1比30。其中某一年仅获得3项专利。论文偏多而成果太少,某种
程度上折射出某些科技工作者务虚不务实的作风。
  另外与之相对应的一组数据是,国内科学家论文引用率不高,影响较小。专家认为
,我国论文在国际上引用率低的一个因素是“千篇一律”。雷同者太多,人家就“以一
当十”了。
  更令科技界感到羞愧的还有个别抄袭现象。据悉,国家自然基金委调查的有关申报
基金项目的申请中,弄虚作假、剽窃事例绝对量在增加。更有甚者,还曾有人伪造论文
检索证明,将实际收录论文数由1篇夸大为7篇。
  图书馆里的学者少了
  原中科院化学所所长胡亚东研究员则用他在科学院图书馆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从另
一个角度来说明浮躁:中科院图书馆大概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好的图书馆。过去那里
经常坐满了看书做学问的人,其中不乏像竺可桢、卢嘉锡这样的大科学家。可是现在,
人少了,去的人也多是找着了想要的东西一复印走了。“味道完全不对了。”
  科学技术也要挤出“泡沫”
  中国的科技界已经开始了对自身的反省。刚刚离任的国家科技部部长朱丽兰教授就
表示了对国内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忧虑。她在参加中科院为吴文俊院士获得首届国家科
技最高奖的庆功会上说,国家设立的两项科技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
,已经三年无人摘得头奖,她怀疑这种科技积累速度是否太慢。同时,这位科技界领导
坦言,有不少人对科技界的浮躁不满。“浮躁”引发产业“泡沫”
  被学术界批评的这种浮躁氛围,客观上也反映了国人对科技的高期望值。只不过这
种“浮躁”催生的一个个新产业,“泡沫”也不少。
  国内大众媒体上爆炒“纳米”不超过两年时间,全国已有纳米材料企业300多家。其
中以“纳米”字样注册的企业就有50多家。科技部的调查显示,浮躁的纳米风虽然催生
了这个产业,但并未使之健康壮大。300多家纳米企业中,50人以下的小厂竟占了70%以
上,注册资金5000万元以下的占90%左右。由于纳米技术尚不成熟,多数技术含量不高的
企业颇有“早产儿”之感—先天不足、发育不良。
  科研评议制度需要改进
  为了挤掉浮躁带来的许多急功近利的“泡沫”,一些学者也从科研评议制度改进的
角度提出建议。
  参加中科院“院士行为自律准则”研讨的科学家们认为,要使更多学者沉下心来醉
心学问,就要避免评估检查过多、过滥。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王蒲生博士认为,科研评议应规避权力与学术的结合
。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很难使评判不扭曲。不公正的评议难免使有些科技人员“心
有旁骛”。
  为了远离“浮躁”,科技界已经达成共识:科学的诚实严谨既需要学者自律,也要
有科学的管理和监督体制。晨报记者薛晖
--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5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