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ria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uller (五月, 我从江南走过), 信区: material
标  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环节与课程设置建议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May 11 16:48:40 2000), 转信

主要观点概述
● 体育课按技术级别分班
● 组织外语教学调研
● 校外军训
● 思想政治课要求精
● 提高学生在经济学、中西方哲学、中西方文学等方面的素养
● 将优秀的人文选修课转为人文必修课或人文限选课
● 文献检索与专业结合
● 加强数学基础
● 计算机硬件教育体现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单机到网络的脉络,重新整合
● 计算机软件教育覆盖面广,重点体现专业基础和学术前沿
● 加强文献检索,专业英语阅读和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
1. 公共基础课
● 体育
体育课一年级的体育基础课着重于基本身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以及一些基本体育技能
的学习和体育项目的接触,例如游泳的学习,我们认为要求每一个清华大学的毕业生都
可以游200米以上是完全合理而且有必要的;例如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基本体
育项目的接触,学生应具备对这些项目的最起码的了解,从而为一年级以后的分项目选
课打下基础。
在二年级以后的分项目选课阶段,应改变目前使用的按年级分班的模式,使用按技术级
别分班的办法。以乒乓球为例,目前的情况是第一次选乒乓球课、基本不会打的人和技
术已经相对成熟、水平接近校队的人分在一起;已经打了多年弧圈球的人要跟着初学者
从最基本的推挡和正手攻球练起。对同学而言,互相之间的练习不仅索然无味,而且对
双方的水平都没有提高;对教师而言,班内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人吃不了,另一部分
人却吃不饱,难于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课程教育的效率低下,教师的工作也很吃
力。事实上,全校性的上网选课已经为按技术级别分班而不是按照年级分班创造了条件
。入门级,熟练级,提高级,水平接近的同学在一起学习,才有互相切磋,互相进步的
可能,教师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实现真正的因材施
教。
● 外语
现在有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一方面上外语课敷衍了事,随意缺课,课堂气氛沉闷;另
一方面新东方等外语学校门庭若市,火爆异常,大量同学对其趋之若骛,更有甚者,逃
外语课去上新东方,或者,在外语课上背"红宝书"。我想这至少说明我们的教学中存在
一些很大的问题。至于问题是什么,我们暂时也没有明确的想法。外语系的罗立胜老师
在课堂组织和教学效果上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建议由他牵头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研究
,相信可以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 军训
对历届学生军训的调查结果表明,校外军训的效果明显好于校内军训。所以我们建议,
恢复在校外进行军训的做法。可能会比校内军训麻烦,但是带来的影响会是深远的。
2. 人文社科基础课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近现代史
● 邓小平理论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
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按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划分为三门渐进的课程
,并与历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我们认为,抛却所处的历史环境,单纯地讨论思想理论
,不仅是苍白的,而且是对理论的不尊重;而单纯地研究历史,没有理论思想的指导,
也只能是知道了一堆现象,不能用它来指导现实生活。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
把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 军事理论
● 法律基础
●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原计划中列的这三门课,我们认为都是不错的,教学效果和必要性都没有问题,建议保
留。
● 经济学原理
● 中西方哲学思潮
● 中西方文学思潮
我想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讨论人文社会科学中哪些内容是最重要的,同学该不该了解了
。需要指出的是,以往和现在的调查表明,与一些课程完全不受学生欢迎,同学不感兴
趣,课堂效果差相反,这三门课是同学评估最好的课程,也是同学最感兴趣的课程。只
有这样的课程才真正可能起到人文社科教育的作用。我们有理由对这些课程开设以后同
学的反映持乐观态度。建议至少在计算机系本科生中试行。
● 文献检索
各学科的文献载体和检索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而且其重要性在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本
硕贯通培养之后,与日俱增,所以我们建议在本科专业课中加开本课。我们将在本科专
业课部分专门讨论这一问题。
3. 理科学科基础课
● 数学(详细课程略,参见附录一)
针对计算机系专业的特点,建议特别加强以下课程的教学:数值分析、最优化方法、随
机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数学是计算机学科最最根本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教授在
研究生面试的时候都会问到数学基础的问题,可见它的重要性。
● 物理(详细课程略,参见附录一)
建议增加现代物理进展在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重,减少部分中学中已经学过的初等力学
、热学的学时。
4. 专业必修课
● 电路原理及实验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 信号处理原理
● 数字逻辑
● 计算机原理
● 微计算机技术
● 操作系统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计算机网络
以上基本遵照从最简单的电路,到电子管,到数字电路,到芯片,到计算机的组成,到
计算机操作系统,到多芯片、多存储器的系统结构,到多计算机的计算机网络的从简入
繁,由小到大的顺序,讲述计算机偏硬件方面的知识。这里的建议着重于课程的内容,
实际上课程之间有较大的重复和冗余的内容,建议重新精简,对整个这部分知识进行整
合和优化,把它们调整成更少的几门课,当然每门课可以有多个老师分别教授不同的部
分。例如计算机原理、微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三门课,有很大的重复,又有各
自的特点。计算机原理主要讲计算机CPU内的原理性的东西;微计算机技术主要讲一些计
算机接口技术的基础知识;系统结构则是从系统设计的角度讲流水线/外设管理/分布式
和并行计算。很多东西三门课都讲,重点也不突出,所以都有些泛泛,重复的东西很多
。建议将它们整合成一门计算机原理与系统结构课,利用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上完。
●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 数据结构
● 软件工程
● 人工智能导论
● 数据库
●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
● 编译原理
● 图象处理与模式识别
● 计算机图形学基础
● 多媒体技术
以上基本按照计算机系目前研究所的划分,覆盖软件方面相关领域的几乎所有基础知识
,为将来软件方面的应用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各学科在讲授时,应着重于学科
基础知识和当前研究前沿的介绍,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学科的比较全面的了解,发掘
他们对学科研究的兴趣,这将成为他们将来选择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
全面采用大实验、大实习取代考试。使用清华影印版的国外图书作为参考教材。后面我
们将专题论述这个问题。
● 文献检索、专业英语阅读与论文写作
在参与了一些研究工作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在专业英语、文献检索、文献阅读、
课题讲演、论文写作等方面的不足,而这些都是科研工作中及其关键性的内容,所以我
们这里建议加强文献检索、专业英语阅读和论文写作的训练,特别是根据学科特点,加
强利用网络和计算机,以及光盘数据库查找和获取文献的训练,加强对文献的阅读、理
解、分析、综合等能力的训练,加强对自身研究领域课题的表达能力特别是课题讲演和
论文写作方法的训练。
5. 专业选修课
● (略,参见附录一中相关内容)


--

        MORE CONNECTED.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9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