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ria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uller (五月, 我从江南走过), 信区: material
标 题: 对教学组织方式的建议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May 11 16:49:18 2000), 转信
1. 整体思路
减少授课课时,减轻学生负担,增加课外时间,增加实践内容及其难度,增加选课自由
度,重视能力培养和课程质量,减少过程控制。计算机学科有两个特点,一是实践性强
;二是发展变化快。我们的教学组织方式要充分体现对这两个特点的理解。很显然,通
过一门考试,与独立做好一门课的难度较高的Project,前者对学生和教师都更加容易,
而后者更能提高和体现学生的素质和水平。对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采用书面考试,就好
像用田径知识竞赛决定长跑冠军一样没有意义。同样的道理,对于计算机学科发展变化
快的特点,片面的追求多而全,并不是一件好事。事实上计算机学科方向数不胜数,怎
么可能要求仅仅四年时间内学生都能掌握呢?对于信息领域的人才而言,重要的是在一
个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学习掌握新知识并加以应用的能力,这将是真正使他们决胜二十一
世纪的本领。
2. 课程考核方式
● 传统考试课
主要以期末考试决定课程评估。适用于高数、物理等传统基础学科。
● 一般考察课z
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期末不进行书面考试,主要以课后作业以及期末报告决定课程评估
。适用于人文社科等学科。
● 目标考察课
基本没有课堂教学,或少量课堂教学,主要由学生自己安排完成课程布置的任务及报告
,教师负责答疑,期末上交报告作为评估依据。适用于专业英语阅读、论文写作等学科
。
● 实习考察课
以大实习,大作业的形式布置任务,代替期末考试。教师基本不授课,或较少授课,主
要负责答疑。大实习的组织过程包括开题、研究实现、答辩三个部分。学生以个人分组
或两三人分组,选题需经老师同意并作开题报告,经批准后进入研究实现阶段,由学生
自行安排组织,教师提供指导,完成后进行项目验收和答辩,根据大实习的完成情况决
定课程评估。适用于专业课。
这种考核方式的好处:
1.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自己设计并实现一台八位机,学到的东西远
远比在计算机原理考试里拿一个90分要多,要扎实,要牢靠。更不用提对动手能力的训
练和培养。
2. 开题-研究实现-答辩的模式与研究生课题研究的模式吻合,便于学生更早地掌握
学术研究的方法和一般规律,学习选题,学习阅读文献,学习总结工作,更好的适应未
来的研究工作。
3. 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学习方式,甚至所有学科的学习方式而言,在没有指导或者有较
少指导的情况下,自行寻找资料,研究资料的学习方式将成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未
来的知识和能力将更多的通过这一方式获得,培养自学能力,是我们的大学应该教给我
们学生的必备本领。
4. 学生分组,选题须经教师审核,保证了选题的多样性和独立性,杜绝了抄袭作弊的
可能。
困难:
1. 教师的教学负担加重
解决办法:事实上研究生中间有很多人没有助教一类的岗位,而学校还要想办法提高研
究生的待遇。我们建议增加研究生助教岗位,由研究生辅助教师完成教学工作。这样学
校在研究生助教岗位上的工资支出是增大了,但它实际上是提高研究生待遇的一部分,
缓和了这方面的矛盾,另一方面,新的教育和考核方式带来的变革将是革命性的,绝对
值得我们作这种付出。
同时我们进一步建议,借鉴国外的经验,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将一线教师从拉项
目养活自己、养活实验室的窘境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改善一线教师待遇,使没有后顾之
忧地专心进行教学工作。我们不敢说专职的教师就一定能够把课程教好,但是有一点可
以肯定:一个一边上课一边还要想着怎么拉项目的老师是肯定教不好课程的!
我们强烈推荐这种方式,计算机再也不能培养那种平均成绩90分以上,却连一个像样的
C++程序都写不出来的学生了!
3. 课程评估方式
● 取消百分制,使用五分制
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把更大的精力放在课程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实践手
段的掌握上,而不是在一分两分上下过多不必要的力气。只要分数差距存在,就禁不住
有人对它的追求,进而导致整个学习的风气由真正学到该学的东西向对分数的盲目崇拜
转化。可以说,取消百分制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同学中的调查表明,无
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对五分制的评分方法表示欢迎,认为这真正缓
解了分数给学生带来的不正常的负担。
● 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
这一点是特别针对考试科目说的。平时成绩应该是最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东西,理应作
为期末评估的重要依据。但现在广泛存在的现象是期末考试通常占到学期评估的80%以
上。这样不仅导致期末考试的压力变大,而且也间接地导致了所谓"48小时通过法"、"2
4小时通过法"等期末复习突击行为的广泛流传和日常学习风气的涣散。
至于平时作业的抄袭问题,我们希望更多的平时作业能以报告、大实验、大实习的方式
来布置,这样每个人的答案基本都不会雷同。另外,我们也希望平时作业中能有更多的
创造性的题目,没有固定解答的题目。这样才能真正让同学开动脑筋,真正起到平时检
测的作业。只是,这样对教师的命题和判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在找出更好的
办法以前,我们不反对高等数学、物理等传统考试科目中以期末考试作为主要的评分标
准。
● 课程出勤与学期评估脱钩
我们相信每个人,从教师到学生,都承认,每个人有适合于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每个人
尽可能按照自己的情况采取最有效率的方式才是我们应该鼓励的。对于某些学生来讲,
听某些老师的课还不如自己自学,那么,我们没有理由要求这个学生还留在这个老师的
课堂上。而现今某些老师仍然在采取类似于点名占学期成绩的方式来保证所谓的出勤率
。这种方式是不合理的。我们有大量的出勤率非常高的课程,而且只有极少数学生才不
分青红皂白的什么课都不上。我们认为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更多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改
进课堂效果、课堂气氛和教学方式,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而不是把他们用点名或类
似于点名的方式"逼"来。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生,不仅是学生的悲哀,而且是教师
的悲哀。
4. 教材
● 大量采用影印版国外教材
调查表明,目前的各科教材中,最新的是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而专业课的教材则明显赶
不上技术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以计算机系本科三年级本学期的课程为例
:《操作系统》使用的是1993年的教材,那个时候还没有Windows NT,根本就没有线程
等现在看来非常重要的概念;《微计算机技术》使用的是1996年的教材,主要讲述的还
是80386甚至是8086的内容,而现在,相当于80586的Pentium已经基本淘汰了;《图形学
》的教材是1995年的;《数字系统设计自动化》是1996年的……更有甚者,上学期他们
学习《人工智能导论》的教材是1989年的!整整晚了十年!大家都知道十年对于计算机
这个领域来说意味着什么。计算机科学在过去十年里取得的进展超过了在此之前接近半
个世纪的成果的总和。而我们的同学就在使用十年前的教材进行学习!无怪乎当大多数
人进入研究生阶段,面临国际热门的课题的时候,会显得那么的不知所措了。
信息科学的发展速度之快,无人可以估量。五年前的知识,拿到今天来或许就已经没有
用了。知识的不断更新是这个学科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尽可能使用最新版本的教材,是
学习最基本的需要。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国外的教材在内容、编排、更新速度等方面
都明显地优于国内教材。那么,采用影印版国外教材就无疑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剂良
药。而且,直接使用外文教材,对于将来大量的阅读国外文献,也是大有裨益。可以说
有百益而无一害。就目前的尝试来看,同学对使用影印外文教材是欢迎的,但是他们需
要更多的时候来理解和应用,而不是去应付一些没有什么意义的考试。谈到需要背诵条
条框框的考试,自然还是中文教材来得有效。
● 定期组织专家修订自有教材
除了大胆使用国外教材,我们当然更希望使用我们自己的高水平教材。但是现有的更新
速度无疑是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形势的,甚至也比不上国外同类教材的更新速度。这
里我们建议对各科重点教材组织专家组定期修订,每年至少更新一次,至少每五年应该
作一次大的改动。
● 推广电子版教材
与传统的纸介质教材相比,电子版教材至少具有四点重要的优势:
1. 获取容易,传播速度快。只要公布一个网上下载的地址,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很容易
地得到电子版教材;
2. 修订方便。教师自己就可以很容易地在任何时候进行修改,为教材的及时更新创造
了条件;
3. 内容丰富。电子版的教材可以更多地利用现在的多媒体内容,动画、语音、视频…
…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这样会极大地提高教材所包含的信息量,增加教材的生动性,
便于学生理解和思考;
4. 演示方便。本事就是电子文档,更加方便的使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室条件,创造生动
的、充分交互的课堂环境。
不利的因素是:
1. 电子版教材的编写和修订也许无法作为教师的成果进行考评。这一点我们希望学校
能够给予电子版教材和传统介质教材的同等地位,甚至采取更加倾斜的政策鼓励教师编
写优秀的电子版教材。
计算机系的学生已经习惯,而且必须习惯通过阅读电子文档来学习。所以我们认为,在
计算机系推广使用电子版教材的时机已经成熟。现在已经有少量专业课采用了这种方式
,希望有更多的优秀的电子文档被提供出来。
5. 丰富学术氛围
● 允许本科生提前学习专业课,较早进入科研工作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是在高年级接触了实际工作之后,才发现当初各类
基础课程的重要,反过头来告诫要重视基础课的学习。但低年级的学生们没有切身的体
会,往往听不进去。鼓励学生尽早的接触专业,接触科研,有助于他们尽早发现自己在
知识结构、学科基础等方面的不足,从而更加重视基础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物理、
外语以及专业等方向上的全面基础。
● 大力倡导和支持研究生入门级学术活动
大力支持、倡导、鼓励研一以及本科生较高年级的入门水平的学术活动。事实上类似的
形式在各个研究所都有组织,或者是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者是介绍最近阅读的论文
,类似的活动有很多。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把它们的规模做得更大一些,鼓励更多的人参
与进来。
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三:
1. 提高了学术活动的频率,丰富了学术氛围。就一个研究生而言,两三个月作一次技
术报告,或者是论文选讲,基本是没有问题的。目前在微软中国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这
样的频率都是很正常的;
2. 给本科生创造了接触学术的机会。与高水平的或者是艰深的学术活动不同,入门级
的学术活动通常本科生也可以听懂,并且可以培养他们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对各个科研
单位、研究方向的了解;
3. 给研究生提供更多参与学术活动的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表达自己,介绍自己
的研究课题,总结自己的科研思路,分析阅读的学术论文,有利于他们的论文写作,也
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更高水平的学术活动。
6. 以上的这些建议,一时难以全面铺开的,建议在一些重点科目上先试点进行,以进
一步观察其效果。
--
MORE CONNECTED.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56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