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ria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uller (五月, 我从江南走过), 信区: material
标 题: 本科生谈教育(5)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May 11 16:52:33 2000), 转信
(五)
其实硬件利用率是个挺大的问题。我觉得就现有的教学设备,虽然不及国外,但跟国外
的差距也不算太大吧。但发达国家很讲究设备尽可能地100%地使用。举个例子:我在中
央音乐学院听过一个报告,他们去考察美国著名的朱利亚音乐学院,在试听室(不知道
正式应该叫什么,反正是一人一台机子听CD磁带什么的地方)里,每台机器都是要么只
有CD机,要么只有磁带机,要么只有胶木唱机,理由很简单:每个人同一时间只能使用
一台设备。美国著名的音乐院校无不如此。可换到中国,一般的情况一定是每台机器都
"大而全",可利用率呢?恐怕就低于1/3了吧。(这还没有考虑因为"爱护设备"而竭力限
制学生使用频率的情况。)在清华大学也一样。举公共外语课的例子:好老师不是没有
,但大多数是研究生上课,教学水平是尽人皆知的。可既然三教有那么多视听设备,为
什么不干脆上课以视听教材为主,既锻炼了听说能力,也节省了研究生的力气。至于读
写,可以书面为主,定期由研究生批改作业。专题的需要讲课的内容由有水平的老师上
大课。这些措施在实施上都没有什么硬件和技术上的难度,关键就是思维方式。现有的
情况是什么呢?外语课竭力限制使用录像的次数,理由可能仅仅是怕麻烦或是怕设备损
坏。其实大家都明白,那些东西,老不用才容易坏;而且,即使不坏,也很容易过时。
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学校的经费不够,老师不得不找项目赚钱,而不能专心学术,搞
好教学。我觉得认真备课的老师不是很多,而且多以文理科老师为主。也许是文理科的
没法赚钱,就只好专心学术了吧。总之要从体制上找原因。
--
MORE CONNECTED.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