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ria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uller (五月, 我从江南走过), 信区: material
标  题: 留学生谈教育(3)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May 11 16:59:23 2000), 转信

(三)
我给你说说这里(德国)的情况吧,希望有参考价值。
上一学期我们完成了二十多个实验,实在太多了,有些囫囵吞枣。当然正常情况下并非
如此,只是因为我们国际学生的学制为两年(四个学期)而已。
实验内容如下:
1.电子基础实验:
Operational Amplifier;
Single and Double Sideband Amplitude Modulation;
Analog Filters;
Investigation of Cables;
Stochastic Signals;
2.高频技术实验:
Tapped Delay Line for Acoustic Surface Waves;
H10-Wave in Hollow Waveguides;
Cavity Resonator;
光波导(光纤)的光传输衰落测量;
光波导(光纤)的折射率分布测量;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Narrowband Signals;
Mobile Radio Channel and Equalization Techniques;
3.通信工程实验:
正交幅度调制(QAM);
频率调制(FM);
脉冲编码调制(PCM);
数据传输;
自适应均衡(Adaptive Equalization);
信道编码(Channel Coding);
有源滤波器与数字滤波器(Active Filter & Digital Filter);
4.数字电路实验:
Combinational circuits and asynchronous sequential circuits;
Flip-Flops and synchronous sequential circuits;
Coupled Clocked Sequential Circuits(Data Flow and Control Circuits);
每个专题包括若干个实验,一般来说每个实验只配备一套设备,这些设备(包括场地)
是专为该实验准备的,平时并不挪做它用,也无需实验室人员根据每周的实验安排来频
繁地调动设备。
所有参加某一专题实验的学生被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3到4人。每次各小组完成不同的
实验,经过若干周次轮转后,各组即可完成了所有的实验。
负责实验管理的一般是一位博士生或博士,他负责在做实验时的疑难解答及特殊情况处
理。一些实验还另外配备一位高年级同学(相当于硕士生)做指导,他们负责实验的讲
解,疑难解答和简单的设备维护以及实验报告批改等。
实验管理比较严格。负责实验指导的人员若对该组学生的准备不满意,可以当场取消这
次实验,每一学期大概有一次统一的补做实验的机会。一般每组只交一份实验报告,如
不合格也可能需返工。每次实验若有提问而不能回答者,则登记在案,两次不能回答则
可能取消相应课程的考试资格。
实验的安排一般在学期初即已制定完毕,如需调整,可能要与同组或其他组的同学,实
验的指导人员和管理实验的博士等进行协调,比较困难。所以做实验是不能耽搁的。
每个实验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可见实验设计者确实下了很多工夫。每个实验一般都有
多达几十页的说明,涉及该题目的众多方面,包括很多课堂内没有的内容。包括相关的
理论推导,实验详细步骤,可能观察到的现象,问题等等。实验步骤描述非常细致,参
照之即可顺利完成实验,这是为了让实验者能充分了解实验系统,更好地完成实验,不
必受次要因素的干扰。
实验的指导人员对相关理论和实验系统非常熟悉,对实验者确实有很大指导作用。对实
验中碰到的各种重要的或是细微的问题,基本都能给出合理的解释甚至更进一步的分析
,使实验者始终保持一个清晰的视图,不会为有疑问但得不到解答而苦恼。所以,实验
者准备越充分,收获越大。
上期做了很多实验,可惜由于语言隔阂(如上,中文题目的实验,其材料都是德文的)
,课程安排很紧,同时我电子学基础不够,所以很多都囫囵吞枣,甚感可惜。由于多种
原因,德国大学招收德国学生数量有下降趋势,学生少当然便于实验安排,但很多课程
也有开不出的危险。一个例子是我上的一门课,总共5个学生,其中4个都是外籍学生。

至于说实验设备,因为我对国内电子系的情况并不清楚,所以无从比较。但我想因为大
多数实验都只配备一套设备,在经费上应该有更大的余地。同时大学阶段的实验,更多
侧重于传授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并不一定追求最贵的设备,能完成教学任务即可。我
所见的很多实验设备,我猜想都是系里自己设计组装的,其设计目的在于更好地展示实
验原理,让实验者学到更多知识。比如信道编码实验,整个实验环境就是一台PC机,用
Matlab来仿真的,其程序是一个硕士生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编的,很好地展示了这个实
验的各个方面。我想这就够了。另外一个自适应均衡实验,也是一个硕士生做的,主要
设备就是一块专用处理卡,一台计算机和他编的程序,外加一个示波器。当然我也见了
很多稀奇古怪的设备,这可能是我见识浅薄的原因吧。
我觉得我在这里所做的这些实验,更多的侧重于传授知识,学习相关理论,而非侧重于
培养实验技能。这可能与具体的课程有关,比如电磁场理论,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前就已
经充分发展,相关的实验学生发挥的余地就不大了。这里也有类似王诚老师的8位机实验
,但和我们方向不对口,也不可能做了。另外,我觉得这里在类似国内的课程设计和工
程实践时,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环境,不仅有实际的用处,而且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是很大的提高。他必须充分了解此实验的背景知识,并考虑如何设计使得实验更形象,
全面,分析问题更透彻。我想原来我和龙白滔做的8位机实验,也仅仅是把实验做出来,
并非象所说的那样,能适用于教学。



--

        MORE CONNECTED.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8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