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eria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uller (五月, 我从江南走过), 信区: material
标  题: 值得研究借鉴的剑桥和牛津大学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May 11 16:59:55 2000), 转信

值得研究借鉴的剑桥和牛津大学
--王大中校长一行赴英考察小结
胡东成
一、基本情况
1998年5月18日至24日,王大中校长率清华大学代表团一行三人应邀访问英国。
首先访问了剑桥大学。王校长与剑桥大学校长Broers教授及该校各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就
办学思想、大学体制、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育、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一系列重要问
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讨论,在极其亲切友好的气氛中签署了两校全面合作协议书。
王校长等还考察了世界著名的物理系卡文迪希(Cavendish)实验室、工程系、研究生教
育委员会、考试中心、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以及剑桥科技园,并与在剑桥学习
、工作的清华校友进行了座谈,了解他们情况,倾听他们的感受,解答他们的问题,听
取他们对办好一流大学的意见和看法。
在牛津大学,王校长与该校校长Lucas教授就两校的发展与合作进行了交谈,访问了该校
的工程系和圣休斯学院,在清华留英学生陪同下参观了基督堂学院(Christchurch Col
lege)的校园。在赴牛津大学途中,访问了英国著名的核研究机构卢瑟福实验室(Ruth
rford Appleton Laboratory)。
随后,王校长等访问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会见了该校校长Dowling教授
。王校长一行重点考察了该校的空间技术研究中心和微小卫星项目,还饶有兴趣地听取
了近十位中国青年研究人员所做的小卫星技术的详尽报告。接着参观了该校电机工程系
和萨里研究园(Research Park)。
代表团回国前,在我国使馆教育处与近二十位来自清华和其他院校的留英学者进行了座
谈。王校长介绍了清华大学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和创建一流大学的远景规划,也介绍了清
华大学的人才引进计划,使留学生们非常振奋,很受鼓舞。王校长还认真听取了留学生
们关于教育改革方面的意见。
这次考察访问受到英国几所大学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我国驻英使馆也十分重视,马
振岗大使会见并宴请了王校长一行,使馆教育处热情周到地安排了访问活动的有关工作
。访问时间紧凑,内容丰富,收获较大。代表团不仅对世界名校的经验和做法留下了深
刻印象,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不仅又一次感受到我们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差距,同
时也印证了我们的改革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努力方向,对把我校建成世界一流大
学充满信心。
二、值得研究的问题
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是世界闻名的一流大学,但我们过去对它们的了解不如对美国的一
些大学那么具体和深入。这次访问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烈的是这两所大学培养出了一大
批世界级的顶尖人才。我们首访的剑桥大学,不仅因为历史上有过牛顿等科学巨匠而举
世瞩目,而且因为其连续不断地涌现出众多的诺贝尔奖得主而显得十分辉煌。剑桥一共
培养了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仅三一学院从1904年至1996年就先后培养出29位(
最近25年中有8位),在卡文迪希实验室学习或工作过的诺贝尔奖得主达21人(其中最近
25年中有7人。卡文迪希实验室和三一学院的获奖者有交叉重复)。此外,剑桥大学还培
养出了数百名国际公认的伟大的文学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律师,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外交家以及著名的大学校长、议员、爵士,还有奥林匹克金牌得主。他们
在各个领域独领风骚,开创新的里程碑,被世人称之为"剑桥现象"(Cambridge Phenom
enon)。牛津大学同样辉煌,同样惊人,它除了培养出27位诺贝尔奖得主、90位皇家学
会会员和大约130位英国科学院院士外,特别以培养了一大批政治领袖而著称。在牛津大
学的校友中,有5位国王、24位英国首相。仅基督堂学院就培养出13位英国首相和大约2
7位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据称,圣约翰学院(St.Johns College)也培养出了12位英国
首相和许多其他国家的领袖。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印度首相甘地夫人都以自己是牛津大学
的毕业生而感到自豪。
联想到清华大学,在国内是最好的学校之一。有人说清华象剑桥,北大象牛津。实际上
,清华大学在培养了364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的同时,还培养了200多位省部级以
上领导干部,倒颇有些象中国的"剑桥加牛津"。但是清华大学在培养世界级顶尖人才方
面,与剑桥和牛津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我们在惊叹剑桥、牛津的巨大成就之余,冷静
反思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感到发人深省的是:英国的学制明显比我们短(大学预科1年
,本科3年,本硕连读4年或5年,博士3年,还有大约10%一15%的本科直读博士生),
课程明显比我们少(课程种类和时数均少,Research student不安排课程),课程内容
不比我们深,生源不见得比我们好,实验设备不一定比我们强很多,但却人才辈出,培
养质量比我们高得多。为什么反差会如此之大,其中是否有规律性的东西,很值得我们
深思和研究。
根据考察,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1、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志?
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通常认为至少有四个方面:培养出国际著名的或有重大影响的杰
出人才;在科学研究上领导世界潮流或做出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果;为社会经济作出
直接的巨大贡献;在世界上有很高声望,能吸引大量外国英才去留学;等等。剑桥、牛
津大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众多的标志中,培养出国际公认的杰出人才是最重要的标志
,也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最主要区别。大学搞科研,不光要出物质成果,更要出人
才。如果不能真正地从认识上到行动上把培养高水平人才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就
有可能导致办学问题上的战略性错误。
2、如何才能培养出高水平人才?
剑桥和牛津大学给我们以下几点印象:
(1)学制不必很长,课程不必很多,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
独立学习研究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英国的学制灵活多样。如硕士培养,有只读课程的硕士,有做论文的硕士;有一年的硕
士,有两年的硕士;有全时攻读的硕士,有业余攻读的硕士;还有多种专业硕士学位。
剑桥大学以"3+1"培养硕士至少已经搞了十几年,90%的学生四年直通读硕,取得了相当
成功的经验。我们清华大学生源好,办学条件好,完全有把握以"4+2"贯通方式培养出
优秀的硕士生。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方式,但难以借此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研究工作能力;课堂传
输知识,教师主动,学生被动,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学教育不应片面追求学生知
识的完善,而应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意识
;不应只在教师教的方面下功夫,而应更多地考虑在学生主动学的方面做文章。基于这
种认识,剑桥和牛津大学的课程不多。他们每年的假期长达4-5个月,在每周上课的5天
中,一般只安排半天的课程。剑桥工程系的学生在这半天中,一半时间听课,一半时间
做实验。学生有大量时间可以自由安排,用于自学研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牛津大
学学生在大量课余时间里,自发组织各种社会活动,自愿参加,十分充实,非常有利于
学生社会活动和组织工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这或许也是牛津大学能培养出那么多政治
领袖的秘诀之一吧。
即使是讲课,剑桥和牛津大学也非常注意讲课质量。突出的一点是教学内容更新快,参
考书更新也快。教师不讲固定的教材,而常常介绍科技发展的新思想、新成果、新动态
,讲授从网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和文章,甚至介绍一些尚不成熟的研究成果。教分子生
物学时,让学生看《Nature》上的文章,看不懂也要看,硬着头皮钻进去。目的是要学
生较早地接触新东西,较早地进入学科前沿。经过这样训练的学生,对学科新进展高度
敏感,对攻克科学难关坚韧不拔,对独立工作习惯自如,对研究课题锐意创新。
(2)早期介入研究课题,通过科研出人才,是剑桥、牛津培养人才的一大特色,也是一
大成功经验。
剑桥大学工程系在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安排学生做课题设计(project work),较早地让
学生接触和了解研究工作的方法思路,使他们在完成课题中增长知识才干,养成严谨的
科学作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三年中教师精心安排若干个由浅入深
、由小到大的题目,组成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因而这种研究训练不仅早,而且系统深
入。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钻研,变跟随教师为积极创新。在剑桥大学的机械结构实验
室里,我们看到了许多由低年级学生设计的作品,结构新奇,构思巧妙,极富创造性。
工程系二年级的学生还参加"自动车"设计、制作竞赛,他们自愿组成团队(其中包括结
构、动力和电子控制三个小组),互相切磋,共同创作,最后进行现场比赛。显然,这
样培养的学生不是只会读书而不会工作、或只有知识而缺乏能力的书呆子,也不是只善
于认识世界、分析问题但不善于改造世界、解决问题的空谈家,他们是一种研究型、设
计型、实干型、创造型的人才。
(3)浓郁的人文环境和优良的文化传统是孕育优秀人才的土壤。
牛津、剑桥两所大学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六、七百年去粗取精的演变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优良的传统,铸就了一种校园文化。这种文化带有浓厚的人文底蕴,这种文化也
与一定的形式相联系。在修道院式的小礼堂里召开重要会议,师生都穿上统一的校服一
一黑色大袍(类似学位服),十分庄严肃穆:重要的报告或讲座,教授们身着黑袍,衣
冠整洁,显示出学术殿堂的神圣;每晚在学院古老餐厅就餐的师生,也都一色袍服,按
序入座,在老院长几句拉丁文的祈祷之后一起用餐,餐毕按序退出。秩序并然,注意礼
仪,表现出尊敬师长、文明守纪的良好风尚。这样的氛围和传统,对于学生的素质和修
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陶冶高尚情操和为科学奉献的精神方面可以起到"润物细无
声"的良好效果。
(4)独特的学院制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始于巴黎的学院制经过七百多年的演变,只在英国的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得以保留,而
且发展至今。在那里,大学和学院是有分工的,大学各系负责教学,学院则负责学生的
生活食宿、学业辅导和文化娱乐;大学是公有制,由国家拨款,学院则为私有,自负盈
亏;大学的教授不一定是学院的教授,但也常常在学院受聘;学生具有大学和学院的双
重学生身份。学生出了城市,都是剑桥或牛津大学的学生,回到市内却属于不同的学院
,大学的概念随之消失。重要的是,大学和学院这两个经济上独立的实体,在人才培养
上却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院担当学生课堂外的全部教育和培养工作,它
把思想道德行为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课余活动中,把教学辅导工作穿插在课外
的任何时刻。学院是生活社区,也是第二课堂,是学生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活动场所。
按剑桥大学的规定,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必须每年同时向大学和学院递交学生情况报告,
可见学院地位之高、作用之重要。学生反映,在学院里受到的教育、增长的才干、形成
的精神气质,是对大学教学效果的补充,往往在系里是学不到的。
牛津和剑桥大学各有学院三十余所,分别建于不同的年代,建筑各具特色,风格也各不
相同。多姿多彩的学院,体现了各个学院独立的个性,也是培养有个性人才的良好的外
部环境。
牛津、剑桥大学的学院制把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不同系、不同
专业的学生交叉汇聚在一起,教师不但管吃住,也管教学和思想行为,这种做法对我们
的学生工作是很有可借鉴之处的。
3、学校的规模以多大为宜?
剑桥大学在校学生约15000人,其中研究生目前在校5318人。每年招收的研究生约1600多
人,硕博各半,即招收博士生800多人。每年授予博士学位约700多人(1997年为792人)
。牛津大学在校学生约14000人,其中研究生也约5000多人。
这两所大学的学生总规模与我校接近,但博士生规模比我校大。与美国一流大学比,剑
桥和牛津大学的研究生与本科生人数之比略低。
我国是人口大国,根据国情,我校的规模可以略有发展。为了成为研究型的一流大学,
我校研究生与本科生人数之比宜逐步达到1:1,尤其是博士生的规模应有较大幅度的增
加。
4、外国留学生的比例应有多大?
世界一流大学有很高的国际声望,对外国留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外
国留学生的数量也是反映一个学校是否属世界一流的重要标志之一。剑桥大学的外国留
学研究生一般占研究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而在本国学生中,剑桥大学自己培养的学生大
约又占一半。如1997年在其5138名研究生(男3354,女1964)中,外国留学生(含欧盟
国家)有2727人(男1645,女1082),占总数的51.3%。剑桥大学的材料科学与金属学系
是该校较有代表性的系,其从事研究工作的研究生(Research Student)共134人,其中
外国留学生48人(含8名中国学生),为35.8%,也占有较高的比例。总之,牛津、剑
桥两校不仅吸取了英国本土的优秀生源,而且吸取了全世界的一部分优秀学生。这是其
国际学术地位高的必然结果,但反过来也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促进了学术水
平的进一步提高。
我校目前的外国留学研究生仅25人,只占全校研究生数的0.48%,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差
距很大。必须在提高学科水平、加大经费投入、扩大对外宣传、开展英语教学等多方面
做好工作,使我校留学生的数量明显增加,层次向"以研究生为主"的方向发展。争取经
过5-10年的努力,我校外国留学研究生人数达到全校研究生人数的5%,外国留学本科
生达到全校本科生的10%。
5、研究生招生录取方式是否应该改革?
目前的研究生招生录取,特别是博士生通过课程考试进行录取的方式存在许多缺陷。剑
桥和牛津大学与其他国际一流大学的录取办法一样,经过本人申请(提交成绩单)、教
授推荐、面试Interview(如有可能)等环节即可录取。剑桥大学依靠教授,每年从大约
4500名至4800名申请者中遴选录取约800名博士生,保持着很高的质量。我校应从中学习
一些东西,促进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尽快与国际接轨。
6、博士后在学校中应有何种地位和作用?
在剑桥和牛津大学的教学科研人员队伍中,大量使用博士后,有的地方博士后人数占一
半以上。博士后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已经具有一定的研究工作经验,年轻而富有创造性
,应该成为科研与教学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剑桥和牛津,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出自博
士后之手。相比之下,我国的博士后数量太少,经费投入不足,博士后的作用还没有充
分发挥,一些政策性的问题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当前的几点建议
1、组织一个专家小组再赴剑桥、牛津大学一至两个月,深入到具体系和专业作进一步的
调查研究。不光了解其做法,而且剖析其思想实质。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其他一些学校
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校内改革提出可供借鉴的方案。
2、在去年开始的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各行政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研究,进
一步转变观念。要把教育思想讨论的成果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去,对缩短学制
、改革课程、学生介人科研、改革招生办法、改进学生思想工作和后勤管理等提出具体
改革措施。要破除"一刀切"的传统管理模式,适应"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
人才培养的需要。
3、尽快形成宽松的育人环境和科研环境。要允许有灵活的学制、不同风格的课程、学生
自主的学习、导师自主的指导,等等。迅速改变教学过程管得过多、管得过死、过于注
重过程管理的现象。
4、借鉴学院制的做法,筹建学生社区,把后勤服务、学习辅导、课余活动、思想教育、
心理咨询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设良好的培养环境,使学生宿舍不是单一的生活场
所,而是成为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基地。


--

        MORE CONNECTED.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8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