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thdog (in hermetical network),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两首偈五种眼 zz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Mon May  9 16:46:47 2005), 转信

http://zgq198.blogchina.com/527021.html

如何看待世界,佛学提出有五种不同的眼,代表了五个不同的境界层次。从禅宗神秀、惠
能两位高僧所作的偈文来谈论这个观点。


      唐朝时禅宗的五祖要他的弟子们都写一首偈来表达他们对佛法的理解。神秀上座呈
上了如下的一首: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看了以后说,神秀是到了门口,还没有登堂入室。

      惠能这时候还是个俗人,这天也在寺里。他还没有接受过五祖的教诲,却是个有大
利根的人。听了神秀的偈,他很不以为然,说:"我也有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很欣赏惠能的偈,收他为弟子。惠能后来果然证得大觉大悟,成了禅宗最有名
的六祖。

      要搞清惠能的偈与神秀的偈究竟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五祖会从一首偈识破惠能的大
利根?这可得从佛学的"五眼"说起。

      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是指对世界万物看法的五个不同的层次


      
肉眼就是所谓的"眼见为实"。古代,人类对世界、对自身的认识有限,认为只有亲眼所见
才是真。这种实证地思维方式虽然相当的实在,但也显然局限,往往造成完全错误的结论
。今天,我们对人类肉眼的局限是了解得十分透彻了。大家知道,可见光只是光谱中极其
有限的一部分。浩淼得
宇宙有许许多多我们根本还没有见过的东西和地方。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到我们肉眼无法
看见的微观世界。

      
所谓天眼就是超出人类肉眼的局限来更全面地看待世界。今天我们来理解这个问题是毫无
困难的,进入宇宙的卫星或飞船可以看到空间其他的天体以及我们的地球本身;借助仪器
或其他的科学方法,肉眼就进入到了天眼。在佛陀的时代,以"禅那"——梵语,意为"冥
想"——也可以得到天眼
。天眼是人类根据实证的经验,通过理性的推理、演绎过程认知世界的方法。受教育往往
可以使人类突破自己思想认识的局限。因此受教育也可以很容易地使人从肉眼进入到天眼
的层次。

      
慧眼与"空"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这里,空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无所有,而是一个非
常重要的佛学概念。佛陀认为,世界所存在的一切使可以分解的,分解后的任何一部分不
再是原来的事物,所以世界没有永恒的实体;佛陀还认为,宇宙的万物只是能的某种存在
形式,在不同的环境条
件下,事物所表现的形式不同。今天,我们来理解这些道理也并不困难。例如,在普通光
照下我们所见到的美丽妇人,在X光照下不过是一架骨骼。作为儿童的你与作为成年人的
你,以及变成了老态龙钟的你虽然都用着同一个名字,但其间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有了
这种认识,就是到达了"
空"的境界。对肉体和自我的依赖不复存在。宇宙万物,包括自我都成了"空",一切痛苦
意见生死之念不再能作用与你,所有的人类痛苦和生死也就消亡了。"空"的直接体验给人
以大智慧,具有了这样境界的人,就具有了"慧眼"。可见,慧眼是透过了事物的现象,观
察到了事物的本质。佛
陀的许多弟子都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被称作"阿罗汉"。然而,佛陀却告戒他们,不要停顿
在慧眼的阶段。人的最大的病根是执着。无论是"有"是"空",一旦有了执着,构成一切"
无明"和痛苦的自我便不能完全绝灭,就不会彻底地解脱。

      
法眼是看待事物更高的境界。一个得到了慧眼的人不停留,进一步认识,在某一个境界里
看到的虚妄不实的幻想在另一个境界里也许却是真的。到了这一个层次,这个人就到了法
眼的境界。认识到虽然一切都可以是假象,可在它自己的境界里却是真的。这样就会产生
无条件的、无差别的、
普及一切的爱与慈悲。在佛教里,这种具有法眼的人被称作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在金
刚经里佛一再地说,当菩萨救渡众生时,他对主体——自我,对客体——你或他,对其余
地一切事物已经没有任何的执着。

      至于佛眼,当然是不用多说的,大家都能领悟到这该是佛的最高境界。要对佛眼作
一个具体的解释,恐怕是画蛇添足了。限于对佛的理解的肤浅,任何的解释反倒会弄巧成
拙。

      讲完了五眼,我们回过头来看惠能与神秀的偈。
 神秀的偈表达了对自身修炼的刻苦追求和意志,不愧为佛门弟子求索真理的典范。

       惠能的偈表达了一颗毫无执着的纯洁心灵。既不为心灵所累,自然就有了"空"的
体验,也就可以获得大智慧。

      这两首偈往往被佛门的高僧们用来启迪弟子。有时会用神秀的偈,有时会用惠能的
偈,有时会同时并用,这要看情况而定。用两首偈互相参证,完全体现出佛门的智慧。初
涉佛学的朋友千万不要随意地去分辨其中的高低,不然,就又会陷入最大的病根——"执
着"。


 
--
                     .                 .             ┊        
           ┼                                                       ┈┼┈      
    │               在有我存在的宇宙中,宇宙被我所感知               ┊        
  ─╋─                                                   ┼                   
    │          +            `         *                     thdog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166.111.35.62]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1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