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rokenPen (小棋子),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腊八节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Mon Jan 17 12:01:38 2005),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fe 讨论区 】
发信人: lonelyboy (天使猪@我的眼泪为谁流), 信区: Life       
标  题: 腊八节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un Jan 16 23:15:42 2005), 转信

腊八节与腊八粥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亦称“腊八节”,常州武进民间素有吃“腊八粥
”的风俗。旧时,每逢此节,天宁寺、清凉寺等庙宇例向善信施粥,相传是日为“释
迦牟尼佛成道日”,食粥亦系纪念释迦修苦行之故,从而派生出了天宁寺“铜锅煮粥
、普济饥民”的神话传说。其实,“腊八”与“腊八粥”并非佛教遗风,而是土生土
长并有特定意义的华夏民俗。
    《礼记》孔颖达疏曰:“腊,猎也。谓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早在远古时
代,华夏先民就在秋收冬藏后,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祈福消灾。此俗,夏曰“嘉
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聚万行而索飨之也。”《
说文》云:“冬至后三戌为腊。”西汉文学家杨恽《报孙会宗书》有“田家作苦,岁
时优腊,烹羊泡羔,斗酒自劳”的记载,民谚曰:“腊鼓鸣,春草生。”说明在汉代
以前,人们就重视腊祭,擂鼓鸣金、翩翩起舞,乃是驱魔除妖、祈求国泰民安和迎春
的憧憬。南朝《荆楚岁时记》谓“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至唐代形成影响颇大的“行
赐食朝典”礼俗时,“腊八节”与佛教尚无直接关系。直到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
录》中才出现了: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诸大寺作浴佛
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的记载,可见是宋代以后佛教盛行才将“腊八”与“浴
佛”联在了一起。至于“腊八”是“释迦牟尼成道日”之说,如果不是附会的话也纯
属巧合。明清以来,“腊八”被抹上了浓厚的佛教色彩。可是,在不少地区,民间还
流传着另外一种传说:朱元璋儿时替地主放牛,经常挨饿。有一年腊月初八,天寒地
冻,饿急了只得捉老鼠充饥,挖到鼠洞深处,发现鼠窝里贮粮丰富,大米、赤豆、花
生、红枣……样样俱全,取了煮粥,香甜可口。后来他当了皇帝,山珍海味吃腻了,
想起往事,传令御厨以谷米果蔬混杂煮粥,食后大悦,才犒赏天下,每逢十二月初八
,官民人等一律煮食“腊八粥”。直至清光绪年间,许多地方的《县志》都载:“今
俗乃以腊八造粥……实朝廷典礼之常。”
    “腊八粥”的煮法,《燕京岁时记》云:“用黄米、白米、粳米、小米、菱角米
、栗子米、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
、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则伤
味。”用料十分讲究,正是华夏先民“聚万物而索飨”的腊祭遗风在民间的持久传承
。清代大作家曹雪芹在其名著《红楼梦》中有“世上的人都熬腊八粥”的表述,近代
著名作家沈从文曾写专题文章《腊八粥》为颂,当代名作家王蒙亦在《我爱喝稀粥》
一文中赞赏腊八粥“是粥中之王,是粥之集大成者”、“真能启发一点重农爱农思农
之心”……

--

--
People laugh and people cry
Some give up some always try
Some say hi while some say bye
Others may forget you but never I..

--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16.141]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