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hmily (想去爱琴海),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马哲论文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Mon Nov  8 20:13:10 2004), 站内

【 以下文字转载自 reading 讨论区 】
发信人: shmily (想去爱琴海), 信区: reading       
标  题: 马哲论文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Mon Nov  8 20:12:58 2004), 转信

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扯了半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扯了什么,赶紧去打印算了。。。

还要感谢tt给我灵感的人,呵呵

用矛盾论的观点
看生活中人的认知记忆

摘要:结合《周易》和毛泽东的《矛盾论》谈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并应用于平
时的生活现象,系统地从认知的开始、反复、联系、困难以及阻碍等方面解释了人的
认知过程。
关键字:矛盾论、认知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阴阳接而变化起
           --《周易》

矛盾论的观点从古代的周易就初见端倪,到毛泽东的《矛盾论》则作了详尽的阐述。


《周易》
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先生说,《周易》是一部辩证的"宇宙代数学"。德国哲学家黑格
尔称赞道:"《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周易》的"易"字,主要是变化的意思
,它是一部讲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变易法则的书,是古代辩证法思想最重要的源泉


毛泽东的《矛盾论》
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矛盾
观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毛泽东的矛盾论显然也是周易无法比拟的。《矛盾论》是产生于20世纪的科学世界观
和方法论;它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经验和现代自然科学为知识基础;是为无产阶级
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指导理论它的哲学是最科学、最革命的矛盾学说。

所以说,《矛盾论》和《周易》哲学,在时代性、阶级性、知识基础,以及哲学的根
本观点、理论形式等方面,都有本质的不同。
肯定本质的差别之后,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的内在联系。
《周易》它不仅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而且包含着矛盾对立统一
的哲学思想。《周易》最有名的哲学命题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它把阴阳这一对范畴
作为它的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
之道,曰仁与义"。天地与人无不包含一阴一阳的矛盾双方。"阴阳接而变化起","刚
柔相推而生变化",一切事物无不处在由阴阳这对对立统一的矛盾所推动的永恒变化
过程之中,整个宇宙是奔流不息,生生无究地变化着,没有一刻停止;要强调的是《
周易》指出: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的根源,不是来自世界的外部,不是靠超自然的神
灵主宰,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其固有的一阴一阳的矛盾性,这就是事物变化的内在
动因。这些与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论是一致的。

其实我们在小学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上就系统地接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了,尽管并没有
深入地去理解,但是潜移默化地我们能已经把它当作我们地世界观在思考问题了(后
面会讨论这种"潜移默化"的认知方式),所以这里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进行深
究,而是具体分析一下矛盾论是如何应用于我们身边问题的思考。发生在生活中的小
事,我们也往往能够得出一些经验性的结论。如果能再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用矛
盾论的观点进行系统地分析,这对世界观、人生观,对于从本质上把握事物都是有益
的。

首先,《周易》在现在社会就在被广泛"应用",虽然它只是被当作一本单纯的卜卦算
命的书,这是实用主义的糟粕。人们已经舍弃了它的哲学理论,而一味地追求一个虚
幻的发财运。其实,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现象,就是像吴倬老师曾经说过的,哲
学对这些人一点用也没有;同样由于矛盾的对立统一,吴倬老师也早就告诉我们,哲
学对想要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人来说又是必不可缺的。

哲学是一种形而上的研究,下面主要还是从认知的思想层面来讨论。

先天和后天的认知结构
曾经很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到底是怎样开始认识事物的?我们一出生的时候,那
是怎样的一个状态?相对于刚出生时的我们,这是一个多么莫名其妙的世界啊,我们
完全不熟悉这个世界的任何规则,怎么能开始我们的认知过程呢?更细化一些,一个
人出现在你面前,出于认知角度,你应该记住他是人,可人是什么?为什么要记住他
是人?为什么我要来认知?从矛盾的角度来看,这甚至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
题。如何把无知与认知从一开始就统一起来呢?我接触过一种关于先天认知结构和后
天认知结构的理论。基本上是说先天认知结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下来的
人类的智力,而后天认知结构则是出生后的认知过程。这个理论是否正确姑且不论,
但它统一了认知开始的矛盾,使得认知在先天与后天两种认知结构的矛盾对立与统一
过程中展开了。

接受与清除的记忆系统
无知与认知会反复么?
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曾在一篇短文《图书馆》中提到"我是什么时候知道地球
绕着太阳转的?我最早是什么时候知道恐龙的?姑且假设,我是通过阅读从图书馆借
来的青少年科普读物来了解这些的,那我怎么不记得自己惊叹地说:'啊,我的天哪
,整个地球围绕太阳转动,这是太奇妙了。'"从这段话,我们就回到了我前面提及的
"潜移默化"的认知方式。是否我们在年少时期彻底接受某件事,就会抹去早期的"无
知"状态,或者说"错误的认知"状态?大脑的记忆功能就会把前面的记忆清除掉?显
然,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角度分析,我们发现认识事物的过程本身是矛盾的。
接受与清除信息(并不是指记忆力下降的遗忘过程)这一对矛盾就是我们认知的全过
程。从矛盾对立统一的角度分析,接受首先是必要的,有接受也才有清除;而清除也
是有益的。例如我们曾经从童话故事中得知小白兔是会说话的,不知不觉间我们明白
了小白兔是不会说话的,并且大脑记忆功能让我们把它认作是我们从来就知晓的了,
先期的记忆被清除了。如果没有被清除呢?假设我们还生活在小白兔会说话的儿时印
象中,而突然有一天发现它们不会,这种情况是有害的。

陌生与熟悉的认知过程
认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生活中有人曾跟我说过这样一个问题:有些时候,发生在你面前的一些事情,你会感
觉它是那么似曾相识……好像在以前的某个时间,你早就知道这件事情的全过程……

一个新的事物对于要去认知它的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不明确的;如何要使它为我们
所熟悉呢?这也是认知过程的一个矛盾所在。有人对学习记忆提出过联结主义的理论
,人在不断的认识外部事物的过程中相似性回忆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确切来说就是一
个人在认识某个事物的时候总是会把它和以前的记忆--这种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记忆
被弗洛伊德归入前意识范畴--联系起来,独立地认识一个全新的事物是不可能的。例
如在没有接触实例的情况下,我们三维世界的人无法想象四维及其以上的事物,因为
我们在以往的记忆中缺乏与四维的联系。前面提到过的认知的先天结构与后天结构就
是要经过这样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统一了陌生与熟悉这对认知过程的矛盾。
至于生活中那个现象,是因为我们的记忆不可能永远保持清晰,有些时候它的一些过
程被我们淡忘了,例如时间和一些细节的过程,这样在联系的时候,我们很可能把记
忆中的那个事物和我们现在将要认识的事物完全统一起来了,以为自己早已预见过事
物的全部。古老部落的先知不知道是不是也是由这种心理支持了预感的信心,如果真
是由他们丰富的经验而对将要出现的事物做出推理,倒确实也无可厚非。

神--事物的内在矛盾
认知遇到困难怎么办?
前文涉及的认知清除与接受的矛盾过程似乎让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都在自己的意识里
把神的出现当作一开始就存在的,没人能说出自己知道什么时候知晓了天神的存在。
而神这一事物本身就是对认知的一种矛盾。
什么是神?
《易经·系辞传》上的神之观念:"神无方,易无体。""阴阳不测之谓神。"这句话用
矛盾论的观点解释,就是我们无法探究其内在矛盾的事物便把它奉为神。古人在认识
自我认识自然之后就有着强烈的改造自然的意志,这与低下的知识、技术水平构成矛
盾,在这种矛盾的运作下,神就出现了。神以及由神发展而成的宗教在人类历史长河
中一直在为调解人与自然的矛盾,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宗教就是统治阶级
用以缓和阶级矛盾的工具。社会发展到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无神论的广泛传
播,神已经慢慢失去其作用了,很多反映社会意识的作品例如影视、漫画之类甚至已
经到了"十步杀一神"的地步。矛盾在起变化,在推动认知的发展。那些人们暂时还无
法解答的事情,例如对思想运作的认识、对宇宙发展的认识等等,人们还是相信冥冥
之中有着受着一个什么规律的支配,甚至是另一重高智慧的生物--外星人。这和"神
"的概念是一样的。

食堂哲学--习惯的保守
什么会妨碍我们的认知?
曾有同学跟我说,他看到某个食堂的某个窗口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但这并不全是好
吃造成的。
认知是一个不断突破创新的过程,与之矛盾的是,习惯是长年积累保守的选择,我们
往往会选择习惯的作法,而失去认知新事物的机会。例子有很多,停了自行车总是摸
车锁,进了社区总是往家走等等,由于矛盾的普遍与特殊性,每个人都有很多习惯,
而且是各种各样不同的习惯。这里就不再详述,而是重点讨论习惯与认知的矛盾对立
统一过程。
习惯造成你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很可能处于一种不自觉地状态,简单点说自己都不知道
自己在做什么,还是前面的例子,如果你来到自行车旁本来想开锁,而车其实没有锁
,这个时候你很有可能把车重新锁上;进了社区本来是要去朋友家,但很有可能走着
走着又拐回了自己家。从这些可以看出,习惯并不尽是在妨碍认知,确切的说它更是
一种保护,在你没有认真地思辨事物的时候,习惯让你潜意识地采取已经熟悉的没有
危险的方法。习惯与认知是辩证地对立统一的。
其实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它们也是矛盾对立统
一的,前意识在认知过程部分已经说了,而上段说及的习惯可以归入潜意识状态,认
知可以归入主动的认识状态。

总结
本文基本上一开始结合《周易》和毛泽东的《矛盾论》谈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
并应用于平时的生活现象,系统地从认知的开始、反复、联系、困难以及阻碍等方面
解释了人的认知过程。
由于平时阅读量有限,并没有对哲学的发展史和人类的精神学科做过系统而深入的研
究。所以这里探讨的生活中的认知现象,只能是尽量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论来解
释,很多地方可能会有失偏颇,还请老师多多提出意见。









参考文献:
鲁子平.《矛盾论》与《周易》哲学思维的比较.毛泽东思想论坛:1994年1期
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8月
林昆勇.人类认知结构先天与后天的比较及其意义.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1期
艾萨克·阿西莫夫.《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               _                        O︵D          
   -╯//   /     读书      //  ○                    (  )   shmily 
     //﹨ー ╭-╮╭-╮ ╭-//  -╮ ╭--╮ ╭-╮       /  \     ╭   
︵  //  ﹨  (/-╯(/ 丿 (/  )  //  // //  (/ │      (_x  )╭─╯   
 ╰╯    ╰ ╰-╯╰-¤ ╰-╯ ╰╯╰╮╰╮╰-│        ╰━╯ o.o   
                                          ╭╯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48.8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75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