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jy (阿Q),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Re: 儒家的关于“内圣外王”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Dec 27 22:03:16 2000), 转信
到图书馆自习,不小心翻到一本书。
就顺便看了几眼。
说是内圣就是注重自身内在人格的塑造,就是通过修养
使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一种高尚的境界。所谓[人皆可为尧舜]。
外王就是要对社会有所贡献,能够建功立业,大概就是
安邦定国这些事吧。
我挺赞同这句话,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我想跟这个问题可能也沾点边吧。
【 在 kaiser (楚庄后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请大家多提意见
: 【 在 kaiser (楚庄后人) 的大作中提到: 】
: : 儒家的"内圣外王"
: : 《论语》有载:"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
: : 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赞叹颜回的话。颜回的这种"箪瓢其乐"精神,历年积淀,
: : 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价值观,这就是"孔颜乐处"境界。"孔颜乐处"是现实的乐达、真实
: : 自足,是现实生活中主客体通一的生命之乐。孔子对颜渊所达到的仁的境界评价很高。
: : 在孔子看来,即使在七十二贤中,能持仁不失的只有颜渊,其余的只是一时一事述仁。
: : 所以颜渊一直在进步,没有止境。颜回的这种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的境界,就是中国古
: : 代价值观的最终指向--"内圣外王"。
: : 无论是"求道求真"、"尽善尽美",还是"孔颜乐处",都是"内圣价值"的体现,而"内圣"
: : 必然发散为"外王",对人生、社会发生作用。这就是由"内圣"开出"外王"。
: : "内圣外王"的思想在孔子处已经形成,这就是他的"仁"的思想与"德政"主张之统一。孟
: : 子则将这一思想具体化了,在他那里,人的善良本性实现为"仁",体现在治国、平天下
: : 上。而"内圣外王"的命题的提出却在庄子的《天下》篇中提出的。到了两宋之后,"内圣
: : 外王"价值思想集中表现为"诚圣"的追求。明清实学思想家则用"经世致用"等思想,强调
: : "内圣外王"的实现。
: : 关于"圣",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见;得见君子这,斯可矣。"就是说,孔子不言圣,
: : 不见圣。但是"内圣外王"的思想早为孔子所论。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及之
: : ,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
: : ,动以礼,未善也。"又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仁者"即"圣","内圣"则转而生"知",外化为"勇者不惧"。这
: : 正是孔圣人"自道","君子三道"即是"内圣外王"。"守仁"则"知及",然后"庄以莅之",
: : "民敬","动以礼",则"德政"的局面就打开了,"内圣"转生出"外王",此亦谓之"善"。
: : "善"亦"圣"。
: : 孔子不言圣,不见圣,他的圣名得之于孟子。孟子说:"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
: : ,拔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所言"内圣",其典范就是孔子,具体
: : 地就是具有善良本性的"出类拔萃"者。孟子说:"人皆有所不忍,达于其所忍,仁也;人
: : 皆有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
: : 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也。士未可以言而言,
: : 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光大"不忍人之心
: : "是为"仁",发扬"不忍为"之行,是为"义"。由"仁义"以致于"礼智",此之谓"圣",即"
: : 出类拔萃"之"生民"。不仁不义即为"小人",是为"穿逾"狗盗之属。
: : "仁"与"义"即为自觉与行的统一,是"内圣"与"外王"的一致性。"内圣"与"外王"是统一
: : 的,仁、义、德、信、礼是一体的,不为"生者"、"干禄"、"正行"而施,是"俟命"之为
: : ,是由"性命"本身决定的,不是外在地命令施为。
: : 关于"外王",孔子没有言王,但基本内容已为其论述完具,孟子继承孔子,发挥其思想
: : ,详论"外王",多所立说。
: : "修己安人"、"安百姓",实则是"内圣外王"的改换说法。孔子不言圣,亦不言王,但讲
: : 求有为于天下,从实质内容上讲王天下。曰:"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已敬。'曰:'
: : 如斯而己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
: : 姓,尧舜其犹病诸?'"
: : 孟子认为"外王"本在"内圣","内圣"与"外王"是统一的。孟子说:"人恒有言,皆曰天下
: : 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又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
: : ;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的"外王"由施仁政于民,而泛
: : 爱万物,此即"亲亲、仁民、爱物"。
: : 而在余看来,在"内圣"转生出"外王"的关系中,孟子注重"内圣"方面,以"内圣"为根本
: : 。孟子主张于人性本善,"内圣"在根本上就是发扬人的善性,其涵养主张在于"求其放心
: : "为"大人"。但孟子将"内圣"方面过分强调,有绝对化的倾向,以至于认为"言不必信,
: : 行不必果",只要"义在",将"义"与"言信行果"分离开来,与其在"内圣外王"上的重行主
: : 张相违背。
: : 参考文献:
: : 《中国古代哲学研究》
: : 《四书章句》
: : 《蔡志忠漫画》
--
***************************
#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
***************************
###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12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