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quicksword (鬼谷子),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秦晖的讲座:转轨经济中的若干问题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2月23日10:32:15 星期天), 站内信件

发信人: wongfaye (王菲), 信区: EconForum 
标  题: 秦晖的讲座:转轨经济中的若干问题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Dec 23 03:15:52 

2001) 
  
转轨经济中的若干问题 
清华大学历史系  秦晖 
参考书目:《问题与主义》,《田园诗与狂想曲》

,《市场的昨天与今天》,《政府与 
企业以外的现代化》,《耕耘者言:一个农民学研

究者的心路》 
以下是我的笔记,肯定是挂一漏万,大家凑和着看

,但愿能看懂,有问题板上讨论或者 
回信箱吧。其中,有些是我的话(用Me:来表示)

,有些是秦晖的话(用Qin:来表示) 
,其他就是我整理他的话了(没什么表示了)。一

二三四1234这些八股也是我给套上的 
。 
一. 中国和东欧转轨的对比 
二. 对于“右”的解释的说明 
三. 关于效率 
四. 关于公正 
五. 大家提问 
一. 中国和东欧转轨的对比 
1. 中国和东欧(包括俄罗斯)的改革,效果差异

很大,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就是中国 
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而东欧则一般认为是失败

的,原因何在? 
2. Me:应该讲一下转轨的必要性,或者说历史必

然性。 
3. 对此,有两种解释,“左”的和“右”的,Qin

云:这两种称谓并没有褒贬之分。 
4. “左”的解释是:姓“社”姓“资”的区别;

渐进与激进的区别。中国的改革道路 
是姓“社”的,渐进的,故而成功。东欧则反之。 
5. “右”的解释是:交易费用的成本不同。东欧

的改革过程过于重视公众选择,参与 
过多,只是交易成本太高;而中国、越南等亚洲共

产党国家公众参与程度不高,而是采 
取双方交易的方式,故而成功改革转轨。 
6. “右”的解释还有一点就是,中国的改革向前

看,而东欧向后看。什么意思呢?东 
欧在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来自工人农民等各方面民

众的阻力,在中国不是很成问题。Me 
:比如下岗职工,和多年国企的积累归属等问题,

由于公众参与程度不高,得以解决。 
  
二. 对于“右”的解释的说明 
1. Qin个人认为:由于他不懂什么姓“社”姓“资

”,故而认为“右”的解释更为接近现实。 

2. 为了说明交易成本当中的双方交易,和公共参

与成本比较,举例说:苏南的乡企转制(大部分6个

月完成),实质就是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私有化,因

为缺少公众参与,可以在行政命令下得以迅速完成


长沙市的赠送国企产权的做法(四个靓女先嫁企业

,有一个一次内部赠送88%资产,苏联最多的是25

%),比任何东欧国家都激进。
3. Me:联想到对于“如何分家“存在的两种模式

:斯托雷平模式和普利茅斯模式,也即普鲁士模式和美国模式。 
4. 但又不能简单认为,中国就没有公众参与,农

村改革就是农民公众自发的结果。Me:这个问题的原因不详。 
5. 从长远来看,中国这种改革和东欧的交易成本

哪个更大些?目前Qin个人还难说。因 
为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就是贫富差距问题。用基尼

系数来衡量,1994年中国的两个数据 
(分别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和历史系搞得)都是

0.445,俄罗斯政府数据为0.401,民间 
数据为0.42。但现在中国已经没有这个数据了,现在俄罗斯政府和民间数据都是小于0.4的。而中国,秦认为,这个贫富分化是越来越严重的。 
  
三. 关于效率 
1. 抛开贫富差距不谈,中国毕竟持续增长了20年

,而且没有转轨初期类似东欧的那种 
衰退。为什么呢 
2. 有人说:中国和越南改革前的经济水平低,而

东欧不然。Qin云:不然,否则非洲应该是发展最快的地方。
3. 中国和东欧改革不同的命运和改革前的经济发

展水准有关,但是更为主要的原因是 
,Qin云:转轨前的经济体制不同。
4. 不能简单把中国转轨前体制认为是计划经济,

要认真的分析我们转轨前体制。Qin云:倒是一些新左派如崔之元先生,比较推崇“鞍钢

宪法”。 
5. Qin云:中国在60年代是以“鞍钢宪法”取代了

“马钢宪法”,也是伴随着对苏联的 
批判,实际上就是党委负责制取代厂长负责制,…

…农民革命式的大哄上取代了科学规律的计划经济。Me:鞍钢宪法的排比句我没记住。 
6. 那么说道前苏联和中国经济体制的区别。苏联

的体制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推崇的科 
学规律的,但中国不同。所以到了50~60年代,苏

联的经济学研究主体已经由对政治经 
济学的研究转向了数理经济学的研究。以至于中国

现在还有新左派说:现代化中最危险 
的事儿就是理性主义的扩张。 
7. 但在中国,改革前是缺计划,缺理性,是无计

划的命令经济。 
8. 关于效率的四种概念:a、投入产出的物质效率

。B、消费者的主观满意度。C、积累 
的效率。D、创新效率。所以,不能一概说,市场经

济的效率高于计划经济。 
9. 从供求曲线上看,为了求得平衡,市场经济是

“即时纠错”,计划经济则是“预先 
纠错”,Me:是不是更牛,我都没想到这个词儿。 
10. 但在中国呢,毛泽东说过:“平衡是相对的,

不平衡是绝对的,我们就是要打破平 
衡,追求不平衡”,Me:引用有误,大概是这个意

思了,反正都是浪漫主义的领导意志 
。所以,Qin云:中国搞得是命令经济。 
11. Qin云:从国际上看,真正的计划经济就应该

是数理经济。所以苏联经济学界的研 
究方向容易理解,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有诺贝尔经

济学奖。但我们改革前就只有政治经 
济学的研究,也就是做价值判断(Me:王小波讲的

做价值判断,呵呵),说明资本主义 
经济制度的万恶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正义。当然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道德 
判断到今天仍不过时,仍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如何

搞好计划经济,并不是每天做价值判 
断的。 
12. 对比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命令经济三者的效

率(Qin云:我并非制度万能论者, 
但是这里还是可以抛开别的,仅从制度上进行认识

,) 
 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命令经济 
物质效率 高,和计划比较不知哪个更高 高,和市

场比较不知哪个更高 低,肯定是低 
效用效率(消费者主权下的) 高 低 低 
积累效率 低 高,和命令比较不知哪个更高 高,和

计划比较不知哪个更高,要看领导意 
志 
创新效率 高 低 浪漫主义的奉旨创新,效率可以很

高,但是伪创新很多 
13. 关于上表,Qin举了2000双鞋子给2000个人用

的例子,于是有了橡胶,织布,买鞋 
人的个性等等相关因素,很好理解。还提了一下计

算机乌托邦在计划经济实践中能否实现彻底平衡的实验。 
14.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了在起步时期积累率较高

以外,计划经济可以说是一种次优经 
济,而且它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可逆性,也就是说

不能引入市场。一旦引入市场可能会 
用1500双鞋子卖不出去,或者橡胶由于技术创新而

生产过量等等问题,因为在原来的计 
划经济制度下,一切都是平衡的(计算机乌托邦嘛

)。那么现在打破了这个平衡,直接 
后果就是物质效率下降,效用效率没上来,故而转

轨的效率成本非常大,也就是阵痛, 
或者是长痛。 
15. 但命令经济不同,原先的各项效率都比较低,

故而不存在转轨时效率成本陡增的问 
题。而且命令经济体制的改革,在两个方面都有空

间,即科学化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到改革开放的今天,第一个方面也就是苏联原来

搞得“全国式的托拉斯”,“一切按 
科学规律办事”仍然大有文章可作,今后也是。当

初搞“鞍钢宪法”时,刘少奇薄一波 
(Me:两次说到薄一波先生,但是马上改口为薄一

波同志,有意思)等人不敢提的一些 
反对意见也是基于对苏联这些政策的认同,所以Me

:改革派重新掌权的今天做一些这方 
面的努力也是合理的,因为我们要改掉的仅仅是命

令经济,而非整个计划经济嘛。邓小 
平说,改革从1975年就开始了,只不过当时的名字

叫整顿。这也指的是在计划经济方向 
上所作的努力。 
16. 结论:中国的改革不同于东欧那种从计划到市

场的改革,而是从无计划、无市场的 
无秩序状态走向市场秩序,所以没有倒退时期,阵痛,有的话,文革十年已经“痛”过了。Me:下 
岗问题看来是实在躲不过去了。 
四. 关于公正 
1. 公正实际上是一种底线状态。也就是在经济活

动中,双方都愿意的结果,不一定是 
善,但是要让双方觉得合理。 
2. Me:秦晖一贯反对自由主义问题上的文化决定

论,这里又说了一次。Qin云:自由并 
非专属于西方。如果打开监狱的门,东西方的犯人

都会跑光光,当然也会有人不跑,比 
如那些出了监狱就会失业,指望着在监狱里生活的

美国人。所以,这里提出了一个追求 
自由和寻求保护的问题,恐怕“不自由,毋宁死”

也只是一个理念。 
3. 马克思说,欧洲中世纪的农奴也许比工业革命

中的工人更有保护,因为工人会失业 
,但农奴不会被开除。那么,保护和束缚合起来就

是一个共同体,摆脱共同体就是自由 
,但这个自由是两个自由,摆脱束缚,但同时失去

保护。Qin云,当然这里说的是逻辑上 
的,操作上的两个自由另当别论。 
4. 那么对于一个共同体而言,如果它的束缚和提

供的保护一一对应,则对共同体中人 
是公正的。过多的保护,则是共同体中人喜爱的,

反之,束缚大于保护,则是不公正的 
。 
5. 在古代,我们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就是关于束缚保护的一个说法,只 
不过做起来交易费用太大,因为这并非形式化的契

约。 
6. 那么,对比转轨前中国和东欧的公正问题,则

有:中俄在原始积累阶段都是为了工 
业化的尽早实现,给农民一个束缚大于保护的共同

体,对农民而言这是不公正的。 
7. 但到了50~60年代,情况不同了。苏联在40年

代完成了工业化,1968年国营农庄的 
人数产值都超过了集体农庄,Me:就是说,多数农

民开始象国营工厂的工人一样享受保 
护。而且1966年最高苏维埃就规定,集体农庄中要

有相当数量的人享受多项社会保障, 
还有相当的收入,可以说束缚=保护吧。 
8. 东欧更甚,剧变前,大部分农民是个体农民,

基本上没有束缚,或者说束缚远远小 
于保护,因为这些个体农民同时有医疗工资等多方

面的保障。 
9. 中国农村的集体经济实质上是国营农业,农民

在受束缚上和国企的工人没有区别。 
“集体”二字要说有所体现的话,就是国企中,国

家控制了工人,但也包下了工人(意 
即保护),公社中,国家更加控制了农民,但是不

管农民(Qin还举例说当时也有合作医 
疗,但是笑)。 
10. 所以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的农民是农村

改革,以至整个中国改革的动力(包 
产到户,乡企,农民工)。也可以理解,工人反对

改革是因为在原来的共同体中,工人 
受到的束缚和保护相当,农民赞同改革是因为原来

的共同体中只有束缚,没有保护。Me 
:东欧的农民那般激烈的反对改革,道理亦然。 
11. 经济学的帕内托过程:所有人得益,只是有人

得益多,有人得益少。非帕内托过程 
:有人得益,有人吃亏,但是那部分人多有不同。 
12. 经济生活中,大部分是非帕过程,而且Qin个

人认为,一种非帕制度如果改革,一 
定会形成另一种非帕制度。Me:这个好理解。 
13. 只有“负”帕内托制度,才会诱发一个帕内托

过程,Me:是不是说文革的“负”帕 
内托状态,必然有帕内托过程的改革。Qin云:所以

中国改革前期的成功,就是因为在效 
率、公正两个方面都是帕内托过程。具体说呢,就

是命令经济和公社制度的改革。 
14. Me:全文很多情况都是谈的改革初期,到今天

效率、公正这两方面带来的效率都在 
递减,诸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下岗工人等很多现

实问题出现或严重起来,这是否表明 
对命令经济的改革空间已经不大(尽管命令经济还

是很强大,很严重),而真正通向市 
场经济的道路已摆在脚下,现在该怎么做,秦晖没

说,我也不知。其实看看《农民问题 
:什么“农民”?什么“问题”?》,还是挺说明

问题的。 
五. 大家提问 
1. 其实没什么好问题,有个同学问了农民收入和

扩大内需的问题,秦晖因为是农民问 
题专家,兴趣很大。但是主张要给农民自主权。 
2. 我于是问了一个巨弱智的问题,毛泽东尽管建

立了一套对农民不公平的制度,但是 
青年时代的他也是从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起家的,

这样看来是不是存在一个怪圈,就是 
进了城就不能为农民服务了,而且是不是应该有些

农民运动的实干者呢,只有知识分子 
是不是不够?秦晖回答说,你现在这样考虑问题,

也是给农民安排,要让农民自己决定 
。于是,我~~~ 
3. 有人问,是不是要把现在的体制和官僚都砸烂

,众笑,秦也笑,我由于笑没听清秦晖怎么回答的。 
4. 我又问一个土问题,效率公平不能兼顾时怎么

办?(这个问题确实太土了,各位见 
谅,我就是想听大学者亲口说说这个问题)可是他

把我的“公平”理解为结果公平,自 
然说这个结果公平没意义了。又说中国现今没有效

率公平,谈结果公平是个伪问题。 
5. 有人说,我们就要打破命令经济的束缚,建立

市场经济体制,秦晖笑答,你说得对 
,就是这样。斯人又问,那该怎么做呢?秦晖说这

个问题太大了,我回答不了。 
6. 最后,散场了,在出门时,我向秦解释,我问

的是效率同过程公平不能兼顾该如何 
?他说这个问题是个问题(注意,不是伪问题了)

,但要和具体问题中其他条件结合起 
来考虑。我又说,您总讲要起点公平,过程公正,

但是现在起点很不公平,大学生创业 
和国企老板受赠国有资产差别很大,他说是的,这

是个重要的问题,并且告诉我他近日 

要有文章发表谈这个问题。说罢低头开车锁,已经

不想理我了。 
  
-- 
  


--
欢迎给paths@263.net来信联系清华大学哲学社
水木id当然是paths拉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68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