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epon ( 好东东),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第二章 基督教最初的四个世纪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Jul 23 08:47:17 2000), 转信

西方哲学史
第二章 基督教最初的四个世纪
-------------------------------------------------------------------------
---
----
  基督教最初是作为一种革新的犹太教由犹太人传给犹太人的。圣雅各,其次还
有圣

彼得,都曾希望基督教不超出这个范围。若没有圣保罗,他们的主张或已盛行于世
了。

圣保罗毅然容许外邦人入教,不要求他们受割礼和遵守摩西的律法。使徒行传曾以
一种

保罗式的观点记载了两派间的争论。毫无疑问圣保罗在各处建立的基督徒社团,一
部分

是由犹太人的改宗者,一部分是由寻求一种新宗教的外邦人所构成。在各种宗教信
仰的

崩溃期,犹太教的确实性很吸引人,但割礼却是人们改宗时的一大障碍。有关食物
方面

的清规戒律也是同样不便的。即便没有其它,仅这两种障碍也足使希伯来宗教无法
企及

由于圣保罗的影响,基督教保留了犹太教义中吸引人的成份,并除去了使外邦人最
难接

受的一些特征。
    把犹太人看成上帝的选民这种观点,无论如何是为希腊人的自负心所憎恶。诺
斯替

教派彻底摈斥了这种观点。他们,或至少他们中间一部分人,认为感性世界是索菲

(Sophia,天之智慧)的叛逆儿子,一个名叫亚勒达包士的劣等神所创造。他们说
他就

是旧约全书中的亚威,而那蛇,不但绝不邪恶,反而警告过夏娃不要受他的欺骗。
至高

的神允许亚勒达包士长期自由活动;他终于差遣他的儿子暂住在耶稣这个人的肉身
内,

以便把世界从摩西荒谬的教训中解放出来。凡持有这种见解的人,经常把这种见解
与一

种柏拉图主义的哲学结合在一片;普罗提诺,有如我们所知,在驳斥这种见解的时
候,

就曾感到一些困难。诺斯替教为哲学的异教主义和基督教提供了一个折衷方案,因
为它

虽然尊崇基督,却憎恶犹太人。后来的摩尼教也是这样,圣奥古斯丁即是通过摩尼
教转

入天主教的信仰。摩尼教结合了基督教和拜火教的要素,教导恶是一种肯定性原理
,体

现在物质之中,而善的原理则体现于精神之中。它谴责肉食及一切性欲,甚至婚姻
生活

这种折衷的教义对于说希腊语的文化人的逐渐改宗给予很大助力;然而新约全书却
警告

那些忠实信徒起而反对他们:“提摩太阿,你要保守所托付你的,躲避世俗的虚谈
,和

那敌真道似是而非的学问(Gnosis)。已经有人自称有这学问,就其离了真道。”
    在政府改信基督教以前,诺斯替教和摩尼教继续盛行于世。在这时期以后,他
们虽

被迫隐蔽其信仰但却仍然具有潜伏的势力。穆罕默德曾经采用了诺斯替教派中某一
宗派

的教义。他们教导说耶稣是个普通人,在他受洗时神子降在他身上,而在他受难时
就离

起了他。为了固持这种见解他们引证以下的经文:“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
么离

弃我。”——我们必须承认,基督徒经常感到这里的经文难于理解。诺斯替教派认
为上

帝的儿子是不该降世为人,作为一个婴孩,尤其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他们说这些
事发

生在人性耶稣身上,但是与上帝的圣子无关。穆罕默德虽不把耶稣当作神,却承认
耶稣

是先知。他具有一种强烈的阶级感情,认为先知是不应该有坏结局的。于是他采取
了幻

影教派(Docetics,属于诺斯替教一支派)的观点。按照这种说法:钉在十字架上
的只

是一个幻影。犹太人和罗马人枉费心机地在这幻影上发泄了无效的复仇。如此,诺
斯替

教中某些成份终于纳入了伊斯兰教的正统教义之中。
    基督徒对同时代的犹太人早就抱着敌对态度。公认的见解是上帝曾和先祖、先
知等

圣者讲过话,预告了基督的来临;但基督降世后犹太人却不承认他,因此须把他们
视为

恶者。此外基督废弃了摩西的律法,代之以爱上帝和爱邻舍两条戒命;而犹太人又
执拗

地未予以承认。所以一旦基督教变为国教,反闪族主义;以其中世纪的形式,在名
义上

便成为基督徒热诚的表现。在以后的时代里,经济的动机虽燃起反闪族主义的烈焰
,但

这种动机在基督教罗马帝国究竟起过多大作用,则似乎无法确定。
    基督教希腊化的程度越深,它就越发变得神学化了。犹太人的神学一向是单纯
的。

亚威从一个部族神发展成为创造天地唯一全能的上帝;当人们发觉上帝的公义并不
给善

人带来地上的繁荣时,人们便把上帝的公义推托于天国之中,于是便产生了灵魂不
死的

信仰。但犹太教义通过其进化过程实未包含任何复杂的形而上学成份;其中没有神
秘,

且为每个犹太人所能理解。
    这种犹太人的单纯性,从整体来看,仍旧标帜着共观福音书(马太、马可、路
加三

福音书)的特征,但已不见于约翰福音。在这书中基督已经和柏拉图、斯多葛等学
派的

逻各斯等同起来了。神学形相的基督较人性的耶稣更使第四福音书的作者感到兴趣
。教

父们尤其是这样;在教父的著作中读者将发现论及约翰福音的地方比论及其他三福
音书

的总和还要多。保罗书信特别在有关救赎的问题上包含许多神学;这些书信同时也
说明

作者是熟悉希腊文化的——其中有一段引自米楠德的话,还有一段经文是暗指那个
指摘

克里特人都是说谎者的、克里特人埃庇米尼底斯的,等等。——虽然如此,圣保罗
说:

“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把你们掳去。”
    希腊哲学和希伯来经典的综合,在欧利根(公元185-254)以前或多或少一直停
留在

偶然的和片断的阶段。欧利根有如菲罗,住在亚历山大里亚。该城由于商业与大学
,从

兴建到衰落一直是博学的混合主义的中心。欧利根和他同时代的人普罗提诺,一同
受业

于阿摩尼阿斯·萨卡斯。萨卡斯曾被许多人认为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欧利根
的学

说有如其著作原理论(De Prinoipiis)中所述,不但和普罗提诺的学说极其类似,
而且

事实上也超出了正统教义所能容许的范围。欧利根说,除了上帝——圣父、圣子、
圣灵

以外,再没有什么完全不具形体的了。星辰是有生命、有理性之物,上帝曾赋予它
们固

有的灵魂。他认为太阳也能犯罪。人的灵魂,如柏拉图所说是从创世以来就有的,
在人

诞生时便从某处到来附诸于骗人之身。努.斯.(Nous)——和灵魂之区别大致有如
普罗

提诺哲学中所述。努.斯.堕落就变成灵魂;灵魂有德时复变为努.斯.。最后所有灵
魂都

必完全归顺基督,并在那时不再具有形体。甚至连魔鬼在最后也要得救。
    欧利根虽然为人承认是教父之一,但却受到后世的谴责。说他主张以下四点邪
说:

    (1)灵魂的先在性,有如柏拉图所教导;
    (2)不只基督的神性,就连他的人性,在道成肉身前就已存在。
    (3)复活时,我们的身体将变为绝对虚无缥渺的东西。
    (4)所有人甚至魔鬼,最后都要得救。
    圣杰罗姆对欧利根修订旧约圣经表示过一些缺乏审慎的景仰,事后却发觉最好
用更

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于驳斥欧利根神学上的错误。
    欧利根不只在神学上越乎常轨;在年轻时曾犯过一项不可弥补的过失,因为他
曾过

分拘泥以下经文的字面解释:“并有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为欧利根所轻率实行
的这

种逃避肉欲诱惑的方法受到了教会的谴责,此外这使他丧失了当选为圣职者的资格
,对

此有些教士似曾有过一些不同的见解,并因此引起一些不足为训的争论。
    欧利根最大的著述是《反西尔撒斯论》。西尔撒斯著了一本反对基督教的书(
现已

佚失)而欧利根则针对其论点逐条予以驳斥。西尔撒斯首先反对基督徒,说他们属
于非

法社团;欧利根并不否认这点,并断言这正是一种道德,就象诛戮暴君一样。于是
他指

出人们憎恶基督教无可置疑的真实根源:西尔撒斯说,基督教出自犹太人,而犹太
人是

蛮族;只有希腊人才能从蛮族的教义中探索出意义来。欧利根回答说无论是谁,当
他从

希腊哲学转向福音书时必将断定福音书的真实性,同时并提供希腊哲人以满意的论
证,

“福音书有它本身的论证,它比一切希腊辩证法所证实的还要神圣。这种更为神圣
的方

法曾被使徒称为'圣灵和权能的显示';关于'圣灵'的显示,因为有预言,尤其是那
些与

基督有关的一切叙述,足使所有读者产生信仰。关于'权能'的显示,因为有我们必
须确

信曾经行过的神迹与奇事;除了根据其它理由之外,还可根据下列一点,因为按照
福音

书教训生活的人们中间仍有行这些事的痕迹可寻。”
    这段文章是饶有兴趣的,因为它包含有关信仰的双重论证,而这正是基督教哲
学的

特征。一方面,纯粹理性,通过正确地运用,足以树立基督徒信仰的本质,特别是
:上

帝、灵魂不死和自由意志。另一方面,圣经不仅证明了这些本质,而是证明得更多
;圣

经中神的默示借着先知预言弥赛亚的降世,借着行奇事,和借着忠实信徒由于信仰
所得

的恩赐而得到证实。这些论证在今日虽已显得陈旧,但其中最末一项依然为维廉·
詹姆

士所援用。但这些论证一直到文艺复兴为止,曾受到所有基督教哲学家的承认。
    欧利根有些论证是奇特的。他说魔法师们往往祈求“亚伯拉罕的上帝”,却不
知上

帝是谁;而这种祈求却显然更为有效。名称在魔法中是紧要的,用犹太语,埃及语
、巴

比伦语、希腊语、或是婆罗门语呼唤上帝的名称并不是没有差别的。符咒一经翻译
就要

失掉效力。这使人设想当时的魔法师曾使用过所有著名宗教的符咒,假若欧利根正
确,

那些渊源于希伯来的符咒才最为有效。尤其他曾指出摩西禁止过行邪术,因而这种
论证

就显得更为怪诞了。
    他又说,基督徒不该参预政治,但只可在“神国里”亦即在教会里担任工作。
这种

教义当然在君士坦丁以后稍有变更,但其中仍有一部分被保留下来。圣奥古斯丁的
上.帝
.
之.城.中就暗含着这种教义。在西罗马帝国灭亡期间,这种教义曾引导僧侣消极地
对待

俗界的灾难,并把卓越的才能运用于教会的修行、神学的争论和修道院制度的企及
工作

这种教义的一些痕迹一直到今日还存在:很多人认为政治是属于“世俗的”,对于
一个

真正的圣者是不相宜的。
    教会统治在最初的三个世纪里发展得比较缓慢,但在君士坦丁改宗以后就迅速
地发

展起来了。主教是由民众选举出来的;他们逐渐获得了相当的权利用来领导主教管
区内

的基督徒,但君士坦丁以前在全教会之上却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施

舍增长了大城市里主教的权限,主教掌管着忠信教徒的捐献,尽可对穷人有权发放
或停

止发放布施。这样便出现了一伙按主教意愿行事的贫民。当罗马帝国采取基督教为
国教

时主教们曾被授予司法权和行政权。至少在有关教义的问题上,成立了一个中央行
政机

构。君士坦丁曾因天主教徒与阿利乌斯教派的争执感到烦恼;他既然决定和基督徒
休戚

与共,所以便期望他们结成一个联合的宗派。为要消弭纷争,他召集了万国基督教
尼西

亚会议,从而制定了尼西亚信条。就阿利乌斯争端而论,从此确定了正统教义永世
的准

绳。一直到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分立,东罗马帝国不再承认教皇权威致使这种
会议

无法召开时为止,期间所有教会争论都是照样通过万国基督教会议获得解决。
    教皇以其职位而论,虽是教会中的首要人物,但一直到多年以后为止,并无统
率全

教会的大权。教皇权逐渐的增长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在以后的章节里我还要论及
这事

君士坦丁以前的基督教的发展,正如他改宗的动机一样,曾为不同的作家给予不同
的解

释。吉朋①列举了以下五项原因:
    “1.基督徒那种不屈不挠,或者我们不妨说,那种绝不宽容的热情,确实是出
于犹

太教。但是他们涤除了那种狭隘和闭塞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不欢迎外邦人,而且
还阻

挠他们遵奉摩西律法。
    “2.关于来世的教义,由于赋予此项主要真理重要性和有效性的每一新情况的
发生

而有所改进。
    “3.据说是原始教会所有的行奇迹的权能。
    “4.基督徒纯洁而又严肃的道德。
    “5.基督教的团结和纪律,在罗马帝国内部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日益壮大
的国

度。”
    广泛地说,这种分析是可以首肯的,但须附带以下一些注释。其第一理由——
来自

犹太教的不屈不挠和不宽容性还可予以全部承认。今天我们已看到宣传工作中不宽
容性

的实惠,大多数基督徒相信只有基督徒死后才能进入天堂,而外邦人在来世将受到
最可

怕的惩罚。公元三世纪时与基督教竞争的其他宗教并没有这种威胁性。例如,“伟
大的

母亲”的敬拜者们有过一种类似洗礼、“献牡牛”的仪式。但他们从来不教训人说
:谁

要忽略了这个仪式就要下地狱。于此附带提起一点,即举行“献牡牛”是一种昂贵
的仪

式:这须宰杀一头牡牛,然后把它的血涓涓地流在改教人的头上。这种仪式是相当
贵族

的,因而不能成为一种宗教基础,用来招致大多数群众:财主与穷人,自由人与奴
隶。

在这方面,基督教比起所有竞争者占了一定的优势。
    关于来生的教义,在西方首先为奥尔弗斯教徒所传布;继而为希腊哲学家们所
采用

有些希伯来先知虽曾传布过肉身的复活,然而犹太人相信灵魂的复活却好象学自希
腊人

在希腊,灵魂不死论有奥尔弗斯教的通俗形式,和柏拉图主义中的学术形式。后者
以难

解的论证为基础,是不能广泛流传的;但奥尔弗斯形式在古代后期对于一般舆论却
好象

有过很大影响。它不仅影响了外邦人,同时也影响了犹太人和基督徒。奥尔弗斯教
和亚

洲一些神秘宗教的因素,都曾大量地渗入基督教神学之中;在所有这些因素里,其
中心

神话乃是神的死而复活。所以我想灵魂不死论对于基督教的传布决没有象吉朋所想
的那

么重大的关系。
    在基督教的宣传中奇迹起过很大作用。但奇迹在古代末期是很普遍的,它并不
为某

种宗教所专有。基督教的奇迹在竞争中为什么比其他宗教的奇迹获得更广泛信仰是
不很

容易看出来的。我想吉朋遗漏了一项极其重要的事:基督徒有一本圣经。基督徒所
仰赖

的奇迹在远古时代在一个古代人觉得神秘的国家中早就开始了;他们有一部从开天
辟地

以来首尾一贯的历史。按此:上帝首先向犹太人其次向基督徒经常行奇迹。很明显
,一

个近代历史学者会认为以色列人早期的历史主要属于传说性质;但古代人却不这样
想。

他们相信荷马叙述的特罗伊围攻战,罗缪鲁斯和雷缪斯等传说,欧利根曾问道,你
们既

然承认这些传说,为何又否认犹太人的传说呢?针对这种争论并没有合乎逻辑性的
回答

因而承认旧约中的奇迹乃是很自然的事。当人们一旦承认了旧约中的奇迹,那末为
其较

晚的奇迹(特别是由于基督徒对先知书所作的解释),也就可以使人凭信了。
    君士坦丁以前,毫无疑问,基督徒的道德是高于一般异教徒的。基督徒不时受
到迫

害,而且在与异教徒竞争时,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他们坚信道德必将在天国中受
赏赐

罪孽在地狱里受惩罚。他们严格的性道德在古代是罕有的。普利尼的公职本是迫害
基督

徒,但他也曾证明过他们崇高的道德品质。君士坦丁改宗以后,基督徒中间,自然
也有

过一些趋炎附势的人;但杰出的僧侣,除了少数例外,仍是些坚守道德原理的人。
我认

为吉朋把基督教得以广传的原因之一,归诸这种高度的道德水平是正确的。
    吉朋在最后指出,基督教的团结与纪律。我想,从政治观点来看,这正是五项
原因

中最重要的一项。在近代社会中我们是习惯于政治组织的;每一个政治家必须考虑
到天

主教方面的选票,可是这些选票又受到其它组织集团的选票的制约。在美国一个天
主教

的总统候选人,必因新教徒的成见而处于不利的地位。但假若没有所谓新教徒的成
见,

那末天主教徒的总统候选人将比其他候选人更为有望。君士坦丁所考虑的似乎正在
这一

方面。借着袒护基督徒,他可以获得一个为基督徒所组成的单一组织集团的拥护。
尽管

有人憎恶基督徒但这些人没有组织起来,因此在政治上也就没有实力。罗斯多夫采
夫的

看法可能是正确的,他认为大部分军人是基督徒,而这正是影响君士坦丁的主要原
因。

不管这种看法怎样,当基督徒依然占少数的时候,他们已有了一种组织。这在今日
虽已

司空见惯,但在那时却是新颖的。组织赋予他们以一个压力集团所有的无与伦比的
政治

势力。这便是他们质实上垄断了他们继承自犹太人传统热诚的自然结果。
    基督徒于获得政治权利之后不幸立即热中于互相攻讦。君士坦丁以前,曾经有
过不

少异端,但正统教派却无法惩办他们。当基督教被奉为国教以后权力与财富遂公然
变为

僧侣的争夺物。为此曾有过选举的纷争,而神学的争论也就成为世俗权益的争论。
君士

坦丁对神学家的争论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中立,但在他死后(337年),一直到公元37
9年

狄奥多修斯继位为止,他的继承者们——除叛教者朱利安以外——都或多或少倾向
于阿

利乌斯教派。
    这时期中的重要人物是阿撒那修斯(大约公元297-373年),在他长寿的一生中
,他

一直是个维护尼西亚正统教义的刚毅战士。
    由于神学的政治重要性,从君士坦丁皇帝到卡勒西顿会议,(公元451年)为止
是一

段很特殊的时期。以下的两个问题曾不断地振荡了基督教世界:首先是三位一体的
性质

问题,随后就是道成肉身的问题。在阿撒那修斯时代只有其中的第一个问题最惹人
注意

一个有教养的亚历山大里亚的祭司阿利乌斯,主张圣子和圣父并不相等,而圣子是
为圣

父所创造的。这种见解在较前的时代里或不会招致多大的反对。但在公元四世纪时
,大

多数神学家都摈斥了这种见解。最后普遍的见解则认为圣父圣子是相等的,而且属
于同

一实质;虽然如此,他们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位.。以撒伯留斯为创始人的撒伯留斯
异端

则认为圣父与圣子并非截然不同;他们只不过是一个存在的不同的方面而已。为此
,正

统教义走上了一条隘路:那些过分强调圣父圣子有区别的人是有陷入阿利乌斯教派
的危

险;而那些过分强调圣父圣子是一体的,却又有坠入撒伯留斯教派的危险。
    阿利乌斯的教义,在尼西亚会议(公元325年)中受到绝大多数人的谴责。对此
,不

同的神学家提出了不同的修正意见,并且获得不同皇帝的赞同。阿撒那修斯从公元3
28年

起到死去时为止,任亚历山大里亚市的主教,为了拥护尼西亚正统教义的热情,曾
多次

流放在外。他在埃及享有极大声誉,整个争论期间,埃及人毫不动摇地追随他。令
人奇

怪的是,在神学争论过程中,竟复活了自从罗马征服各国以来似已熄灭的民族的(
或至

少畛域性的)感情。君士坦丁堡和亚洲倾向于阿利乌斯教派;埃及狂信阿撒那修斯
教派

西罗马则坚持尼西亚会议的决议案。在阿利乌斯争论止息以后,继起了或多或少类
似性

的新争论,在这些争论里埃及代表一个异端方向,而叙利亚则代表另一个异端方向
。受

到正统教派迫害的异端,损害了东罗马帝国的统一,并便利了回教徒的征服。分裂
运动

本身,是不足为奇的,奇怪的倒是他们竟会和一些极其精微奥妙的神学问题纠缠在
一片

    公元335至378年间的皇帝们,都在其胆敢的范围内支持阿利乌斯教派见解。但
也有

一个例外就是叛教者朱利安(公元361-363年),他作为一个异教徒,对于基督徒内
部的

争端保持了中立的态度。公元379年皇帝狄奥多修斯终于全力支持了天主教徒,于是
他们

便在帝国中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在下章我们将要论及的圣安布洛斯、圣杰罗姆和圣
奥古

斯丁的大部分生涯都是在天主教胜利的这一期间中度过的。虽然如此,在西方接踵
而来

的却是再一次的阿利乌斯教派的统治,其间哥特人和凡达尔人相继征服了大部分西
罗马

帝国。他们的势力延续了一世纪左右,在该世纪末叶终为查士丁尼、伦巴底人和弗
兰克

人所灭亡。其中查士丁尼、弗兰克人以及伦巴底人都是正统教派。如此,天主教的
信仰

终于获得了确定性的胜利。
    ------------------
  素心学苑  收集整理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7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