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epon ( 好东东),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第十四章 弗兰西斯教团的经院哲学家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Jul 23 08:52:05 2000), 转信

西方哲学史
第十四章 弗兰西斯教团的经院哲学家
-------------------------------------------------------------------------
---
----
  总地来说,弗兰西斯教团并不如多米尼克教团那样严守正统教义。两个教团之
间有

过尖锐的竞争,而弗兰西斯教团是不肯承认圣托马斯的权威的。弗兰西斯教团中最
重要

的三个哲学家是罗吉尔·培根,邓斯·司各脱,和奥卡姆的维廉。
    此外圣博纳梵图拉和阿夸斯巴塔人马太也值得予以注意。
    罗吉尔·培根(公元1214年前后—公元1294年前后)生前并没受到多大赞扬,
但在

近代所受到的赞扬却远远超过了他的功绩。与其说他是个狭义的哲学家,不如说他
更多

地是个酷爱数学和科学的大博学家。科学,在他所处的时代里,与炼金术混为一谈
,并

且,被人认为是夹杂着妖术或魔法;培根经常因异端和魔法的嫌疑而遭到祸害。公
元12

57年弗兰西斯教团的总管,圣博纳梵图拉在巴黎把他置于监视之下,并禁止他刊行
著作

尽管这样,在该项禁令仍然生效的期间教皇驻英国的使节居·德·福勒克已命令他
,违

背禁令,为教皇的利益,写出他自己的哲学。因此,他在短期间内写了三卷书,《
·大

·著·作》、《·小·著·作》,和《·第·三·著·作》。这些书产生了良好效
果,

公元1268年他竟获释回到牛津,事先他即是从牛津被解往巴黎过着一种囚禁生涯的
。虽

然这样,却从来没有什么事情能教他小心谨慎。他惯于对那些与他同时的知名学者
施以

轻蔑的批评;他尤其喜欢着重指出那些希腊文或阿拉伯文翻译家的拙劣无能。公元1
271

年他写了一部名叫《·哲·学·研·究·纲·要》的书,在这本书中他抨击了僧侣
的愚

昧无知。这事并未丝毫增加他在同行间的名气。公元1278年他的著作遭到弗兰西斯
教团

总管的谴责,而且他本人也被投入监狱历时达十四年之久。公元1292年他获得了释
放,

但出狱后不久便死去了。
    他的学识是百科全书式的,但却缺乏体系性。他和当代许多哲学家不同,对试
验给

以很高的估价。他曾用虹的理论来证实试验的重要性。他写过一些精辟的有关地理
学的

文章;
    哥伦布读过他这方面的著作,并曾受到他的影响。他是个优秀的数学家;经常
引证

欧几里德几何学的第六卷和第九卷。他又根据阿拉伯文资料论述透视画法。他认为
逻辑

是一种无用的学问;但另一方面,却给炼金术以足够的估价,并从事这方面的著述

    为了交代一下他的学识和方法,我将把《·大·著·作》中的某些部分概述于
下。

    他说,愚昧有四种原因:一、脆弱而不适当的权威所树立的范例。(因为这本
书是

为教皇写的,所以他审慎地言明这并不包括教会在内。)二、习惯的影响。三、无
识群

众的见解(这个令人猜想包括除他以外的与他同时代的所有人)。四、于炫耀外表
的智

慧之中掩饰自己的愚昧。以上这四种灾害产生了人间所有的罪恶,其中的第四项尤
其是

最为恶劣的。
    支持某种见解时,从祖先的智慧,习惯或共同信仰进行议论是错误的。他为维
护自

己的观点,曾引证了塞涅卡,西塞罗,阿维森纳,阿威罗伊,巴斯人阿戴拉德,圣
杰罗

姆,和圣克里索斯托姆,他似乎认为有关这些权威的例证已足够证明一个人不当尊
重权

威。
    他很尊重亚里士多德,但也不是毫无限制。他说“只有亚里士多德和他的信徒
在所

有智者的判断中才被称为哲学家。”当他谈到亚里士多德的时候,他使用“大哲学
家”

这一称呼,他告诉我们,就连这位斯塔基拉人也未达到人类智慧的极限。亚里士多
德之

后,阿维森纳是“哲学的君王与领袖”,尽管如此,阿维森纳还没有充分明白虹霓
现象

因为他未曾认识到虹霓的根本成因,这成因,按创世记记载则是水蒸汽的散逸(尽
管如

此,当培根讨论虹霓问题时,还是十分敬佩地引证阿维森纳的)。他不时地说些带
有正

统教义气味的话,有如:唯一完全的智慧有如教规与哲学所示,存在于圣经之中。
但他

说,从异教徒那里获得知识也无不可时的口气却听来更为恳切。在引证阿维森纳和
阿威

罗伊之外,他时常引证阿勒法拉比’和不时引证阿勒布玛查及其他人士。他引证阿
勒布

玛查用以证明数学在洪水灭世之前为世人挪亚,和他的子嗣所知晓;我想这种说法
,便

是我们能从异教徒所获得的知识的一个范例。培根赞扬数学,他把它当作确实性的
唯一

(未经启示的)源泉,和把它当作天文学和占星术所必需的科学。
    培根追随阿威罗伊认为能动的智力在本质上是与灵魂分别开来的一个实体。他
引证

了许多有名的神学家,其中也有林肯的主教格罗赛特斯特来支持这个与圣托马斯相
反的

见解。他说与亚里士多德书中显然自相矛盾之处,是出于翻译上的错误。他引证柏
拉图

时未曾用过第一手文献,而是用通过西塞罗的第二手文献,或用经由阿拉伯人翻译
的蒲

尔斐利的第三手文献。他并不很重视蒲尔斐利,他把他的共相学说说成是“幼稚的
”。

    作为知识的一个来源,培根重视实验过于论证,因而受到了近代的赏识。诚然
,他

的兴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和典型的经院哲学家们十分不同的。他那百科全书式的
倾向

很象阿拉伯的著作家。这些人对他的影响显然要比对其他许多基督教哲学家的影响
更为

深远。阿拉伯哲学家们象他一样对科学感到兴趣,并相信魔法和占星术,然而基督
徒们

却认为魔法是邪恶的,同时占星术是一种欺骗。他是令人惊讶的,因为他与中世纪
基督

徒哲学家们是大不相同的,但是,他对当代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且依我看来,
他也

不如一般人有时设想的那样科学。英国作家们惯于说他发明了火药,然而这种说法
却是

不正确的。
    禁止培根出书的,弗兰西斯教团总管,圣博纳梵图拉(公元1221—1274)是个
完全

不同类型的人。他属于圣安瑟勒姆的传统,并拥护这人的本体论论证。他见到新亚
里士

多德主义与基督教有一种根本对立。他相信柏拉图的诸理念,但认为这只有上帝才
能全

面认识。我们在他的著作中经常看到渊源于奥古斯丁的引用文,但却找不出阿拉伯
人著

作的引用文,同时也绝少看到古代异教徒作品的引用文。
    阿夸斯巴达人马太(约公元1235—1302)是博纳梵图拉的追随者,但却多少接
触到

一些新兴哲学。他是个弗兰西斯教团的僧侣,作过红衣主教;曾以奥古斯丁主义的
观点

反对圣托马斯。但对他来说,亚里士多德,已经成了“大哲学家”;他不断地引证
他。

除此以外也常提到阿维森纳;和十分敬佩地引证圣安瑟勒姆与伪狄奥尼修斯;然而
,他

的主要的权威者乃是圣奥古斯丁。他说,我们必须在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间找一
条中

间道路。柏拉图的诸理念是“极端错误的”;它们建立智慧,但却不建立知识。另
一方

面,亚里士多德同样是错误的;他建立知识,但却不建立智慧。我们的知识——他
这样

下结论说——,是借着低级的和高级的两种事物,借着外在的物体和观念的理性所
导致

而来的。
    邓斯·司各脱(约公元1270—1308年)继续开展了弗兰西斯教团对阿奎那的争
论。

他生于苏格兰或乌勒斯特,在牛津大学参加弗兰西斯教团。晚年在巴黎度过。他反
对圣

托马斯,拥护纯洁受胎说①,于此他博得了巴黎大学并终至全天主教教会的赞同。
他是

个奥古斯丁主义者,但却比博纳梵图拉,或甚而比阿夸斯巴达人马太那种极端的形
式略

为缓和;他和圣托马斯的不同就象博纳梵图拉马太两人和托马斯的情形一样,其因
于他

的哲学中掺杂了较多的(经由奥古斯丁而来的)柏拉图主义。
    例如他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是否有任何确实而纯粹的真理,不被非经创造的
光的

特殊照耀而能自然地为一个过路者的理智所知晓?”他论证说这是不可能的。在他
开头

的议论中,他单纯地引证圣奥古斯丁来维护这个观点;他所遇到的唯一困难是罗马
人书

第一章二十节:“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一些不可见之事情,借着所造之物就可
明明

得知。”②邓斯·司各脱是个稳健的实在论者。他相信自由意志,并趋向于裴拉鸠
斯主

义。他认为·存·在与·本·质没有区别。他主要对·显·证感到兴趣,所谓显证
,就

是不待证验而得知的事物,显证共有三种:(1)自明的诸原理,(2)由经验而得
知的

事物,(3)我们自己的行动。但若没有神的照耀则我们便什么也无从知道。
    大多数弗兰西斯教团僧侣都追随邓斯·司各脱而不追随阿奎那。
    邓斯·司各脱认为既然存在与本质间没有区别,“个别化原理”——也就是促
使一

物不同于另一物的原理——必定是形式,而不是质料。“个别化原理”是经院中的
一项

重要问题。
    在不同的形式上一直到今天它还继续成为一个问题。在不涉及某一特殊的作者
范围

内,我们或可陈述该项问题如下。
    个别物的诸性质中有的是本质的,另一些则是偶然的;某物的偶然性质,是那
些可

能失掉,而不致丧失其同一性的性质——有如一个人和他所戴的帽子的关系。于是
生出

这样的问题:设有属于一个种的两个个别物,那末他们在本质上总是有所不同呢,
抑或

二者在本质上完全相同呢?圣托马斯关于物质的实体主张后一种见解,但关于非物
质的

实体则主张前一种见解。邓斯·司各脱则认为两个个别物之间在本质上·永·远有
区别

圣托马斯的观点依据以下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由未经区分的部分组成的纯物质只
是借

着空间位置之相异而有所区别。因此,一个由身与心组成的人,在·体·质·上只
能借

着其身体的空间位置与另一个人有所区别。(理论上,这种情况也可能发生在同生
孪身

上。)邓斯·司各脱,在另一方面则认为设若物体有所区别,它们必定是由于质的
差异

而有所不同。很显然,这种观点是比圣托马斯的观点更加接近于柏拉图主义的。
    在我们以现代术语述说这个难题以前,我们还必须经过种种不同的阶段。由莱
布尼

兹所采取的第一步是消除本质的与偶然的诸性质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有如经院哲
学家

们从亚里士多德那里继承的许多理论一样,每当我们企图细心阐述时,它便立即变
得不

现实起来。这样我们得到的,不是“本质”,而是“对有关事物真实的一切命题”

(尽管如此,一般说来,空间与时间的位置仍将除外。)莱布尼兹争辩说在这种意
义上

二物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这便是他那“无法识别的事物的同一性”原理。这个原
理曾

受到物理学家的批评,他们主张物质的两个质点仅由于空间和时间的位置而可能完
全有

所不同。——相对性使这个观点更加困难化了,因为相对性把时间与空间还原为诸
关系

    使上项问题近代化时需要更进一步地取消“实体”这一概念。这样做了以后,
一个

“物”只能成为一束性质,因为任何纯粹的“物性”核心都不能存在了。设若抛弃

“实体”,那末我们似乎必须采用与其说近于阿奎那,毋宁说更多地近于司各脱的
观点

然而这事在有关空间和时间方面,却会带来更多的困难。对于这一问题,我曾在《
意义

和真理的探究》中的“专用名称”章下就个人所见加以论述。
    奥卡姆的维廉是圣托马斯以后的一个最重要的经院哲学家。关于他的生平我们
知道

得极不全面。他可能生于公元1290至1300年间;死于4月10日,不是1349年就是1350
年,

其年份是不确实的。(公元1349年黑死病大为流行,因而他很有可能是死于这个年
份。

许多人说他生于苏黎的奥坎姆,但戴利勒·伯恩斯却说他生于约克郡的奥坎姆。他
先在

牛津,然后去到巴黎,他在那里先是当了邓斯·司各脱的学生,然后更变成他的竞
争者

在安贫的问题上,他被卷入弗兰西斯教团与教皇约翰二十二世之间的争论。教皇得
到该

教团总管西塞纳人米凯尔的支援;对属灵派进行迫害。过去有过这样一种协定,按
此凡

是捐输给托钵僧的财产均须由托钵僧转献于教皇,教皇准许托钵僧享有财产的实利
,而

不犯有产罪。这种协定为教皇约翰二十二世所废止,他主张他们应该承认公开的所
有权

为合法。该教团中的大多数人在西塞纳人米凯尔领导下起来反抗。奥卡姆原先被教
皇召

往阿维农去答辩有关化体问题所遭到的异端嫌疑,这时他和另外一名重要人士巴都
阿人

马西哥利欧附和了西塞纳人米凯尔。他们三人一并于公元1328年受到破门处分,并
逃出

阿维农,托庇于皇帝路易的权威下。路易是两个帝位争夺者中的一个;他得到德意
志的

支持,另一个则得到教皇的支持。教皇把路易开除教籍,于是路易向全教会议控诉
了教

皇。教皇本人被指控为异端。
    据说奥卡姆谒见皇帝时曾这样说“请你用刀剑保护我,而我将要用笔保护你。
”不

管怎样,他与巴都阿人马西哥利欧在皇帝保护下定居于慕尼黑,并在那里写了一些
相当

重要的政治论文。皇帝于公元1338年死去,奥卡姆的事迹便不详了。
    有人说他与教会妥协了,但这种说法似无根据。
    神圣罗马帝国也不再象霍恩施陶芬朝代时的景况了;教廷的外貌虽似继续向大
处发

展,却受不到以前享有的那种尊敬。克莱门特五世在十四世纪初叶把教廷迁往阿维
农,

教皇从此在政治上变为法兰西国王的臣属。神圣罗马帝国没落得尤其显著;由于英
格兰

和法兰西的强盛,它甚至无法主张先前那种空有其名的普遍统治权;另一方面,由
于教

皇对法兰西王的屈从,也削弱了教皇对俗世事务的普遍要求。所以教皇与皇帝间的
冲突

实质上就是法兰西与德意志间的冲突。爱德华三世统治下的英格兰正与法兰西交战
,因

而同德意志缔结了盟约;这也就使英格兰变为一个敌视教皇的国家。教皇的敌人们
要求

召集一次全教会议——这是被认为高于教皇的唯一教会权威。
    这时教皇反对派的性质也有了变更。他们不再只是拥护皇帝了,他们特别在有
关教

会管理问题上带出了一付民主主义的腔调。这曾给予他们一种终于导向宗教改革的
新力

量。
    但丁(公元1265—1321),作为一位诗人虽是一个伟大的革新家,但作为一个
思想

家,却有些落后于时代。他的著作《·君·主·制·论》在观点方面是属于基伯林
派的

假若出现于一个世纪以前倒可能更合时宜些。他认为皇帝和教皇都是独立的,并且
二者

都是因神授命的。在·神·曲里,他的撒但有三张嘴,它们长期咀嚼着,加略人犹
大,

布鲁图斯和喀修斯,他们三个都是叛徒,第一个背叛了基督,其余两人背叛了凯撒
。但

丁的思想不仅就其思想本身来论,即使就其为一个俗人的思想而论也是有趣的;然
而他

的思想却不仅没有影响,而且还陈腐得不堪救药。
    巴都阿人马西哥利欧(公元1270—1342)与此相反,创造了一种反对教皇的新
形式

皇帝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主要具有修饰性权威者的角色。他不仅是奥卡姆的维廉的密
友,

而且还影响过这人的政治思想。在政治方面,他比奥卡姆更为重要。他认为人民的
大多

数才是立法者,而这大多数人是有权惩罚君王的。他又将群众主权的理论应用于教
会,

并且在群众中包括了俗众。各地应该成立包括俗众的地方宗教会议,并由他们来选
举代

表参加全教会议。只有全教会议才有权施行破门处分,并对圣经作出权威的解释。
这样

所有信徒在决定教义时便都有一份发言权。教会不该有属世的权限;未经市民同意
不得

施行破门处分;而教皇也不能享有特权。
    奥卡姆没有达到马西哥利欧那样高的水平,然而他也创出一套选举全教会议的
彻底

民主的方案。
    公元十五世纪初叶在有必要平复大分裂的当时,宗教会议运动已臻于发展的顶
峰。

但当它完成这一任务后,便又陷入了低潮。宗教会议运动的立场,有如在马西哥利
欧处

所见,是与以后新教徒在理论上所采取的立场,有所不同的。新教徒要求个人判断
的权

限;并不情愿屈从于任何一个全教会议。
    他们认为宗教信仰,不应由任何管辖机构加以裁决。与此相反,马西哥利欧则
仍以

保存天主教信仰的统一为目的,但却希望用民主方式,不用教皇专制来付诸实现。
在实

践上,大多数新教徒于取得政权后,只是以国王代替了教皇,因而是既没有保障个
人判

断的自由,又没有保障决定教义问题的民主方式。但在他们反对教皇时,却在宗教
会议

运动的原则中找到了支援。在所有经院哲学当中只有奥卡姆受到路德的器重。应当
指出

即便在新教国家中,新教徒中很大一部分人仍旧固持着个人判断的教义。这正是英
国内

战期间,独立会与长老会之间的主要差别。
    奥卡姆的政论性著作是用哲学论辩体裁写的,对于不同命题作了正面和反面的
论证

也有时竟不下任何结论。我们在现时习惯于更加直截了当的政治宣传,但在他所处
的时

代,他所选择的方式却可能更为有效。
    以下列举的几个例证即将说明他的方法和观点。
    他写过一长篇论文,题名为“关于教皇权力的八项问题。”
    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一个人能否在教会与国家二者中成为合法的至尊。第二个
问题

俗界权威是否直接起源于上帝?第三个问题是:教皇有无权柄把俗界统治权赐给皇
帝或

君主?第四个问题是:诸选帝侯所进行的选举是否给德意志王以充分的权力?第五
和第

六两个问题是:通过主教为国王行涂油礼的权柄教会获得那些权力?第七个问题是
:为

一个不合法的大主教所主持的加冕礼是否有效?第八个问题是:选帝侯的选举是否
给德

意志王以皇帝的称号?以上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实际政治中的迫切问题。
    他的另一篇论文论及一个君主未经教皇许可能否获取教会财产的问题。这篇文
章旨

在说明爱德华三世为筹措对法战费从而向僧侣征税一事是正当的。我们还记得爱德
华是

皇帝的同盟者之一。
    他在“一个婚姻事件的商榷”中,论及皇帝同其堂姊妹的婚姻是否正当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奥卡姆为了获得皇帝的刀剑保护,已尽到了他的最大的努力。
    现在让我们讲一讲奥卡姆的纯哲学学说。关于这个题目我们有一本很好的书,
厄内

斯特·伊·穆迪著,《·奥·卡·姆·的·维·廉·的·逻·辑》。我以下所要讲
的,

大部分内容都根据他写的这本书。这书采用了一种不太寻常的观点,但是,我想他
的观

点倒是正确的。哲学史家往往有一种以后人的眼光去解释前人的倾向。然而一般说
来这

却是个错误。奥卡姆曾被人认为是导致经院哲学崩溃的人,是笛卡尔、康德、或其
他任

何一个为个别评论家所宠爱的近代哲学家的先驱。按照穆迪说法,——我是同意他
的—

—所有这些都是错误的。他认为奥卡姆最关心的事在于恢复纯粹的亚里士多德,使
之脱

却奥古斯丁和阿拉伯人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还是圣托马斯的目标;但如我
们所

见,弗兰西斯教团僧侣却比奥卡姆还要紧密地一直追随着圣奥古斯丁。按照穆迪的
见解

来说,近代史学家为了试图找出一个从经院哲学通向近代哲学的逐渐的过渡,而使
得他

们对奥卡姆作了不恰当的解释;这便使得人们把近代的诸学说附会于他,而其实他
只是

在阐释着亚里士多德。
    奥卡姆曾为不见于他本人著作中的一句格言而享有盛名,但这句格言却获得了
“奥

卡姆的剃刀”这一称号。这句格言说:“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他虽然没有说过
这句

话,但他却说了一句大致产生同样效果的话,他说:“能以较少者完成的事物若以
较多

者去作即是徒劳。”这也就是说,在某一门科学里,如能不以这种或那种假设的实
体来

解释某一事物,那末我们就没有理由去假设它。我自己觉得这在逻辑分析中是一项
最有

成效的原则。
    奥卡姆在逻辑上——虽显然不在形而上学上——是个唯名主义者;十五世纪的
唯名

主义者①曾尊他为他们的创始人。
    他认为,亚里士多德曾为司各脱主义者所误解,而这种误解一部分出于奥古斯
丁的

影响,一部分出于阿维森纳的影响,但还有一部分则出于一项更早的原因,也就是
出于

蒲尔菲利所著论亚里士多德《·范·畴·论》这篇论文。蒲尔菲利在这篇论文中提
起了

三个问题:(1)类(ge-nera)和种(species)是否为实体?(2)它们是有形体
的,

还是无形体的?(3)如为后者,它们是在感性事物之中,还是同感性事物互相分离
?他

这些问题,是作为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相关的问题而提出来的,这样便导致中世纪
对亚

里士多德的《·工·具·篇》作出过分形而上学的解释。阿奎那曾试图消除这种错
误,

但其后这错误又重新被邓斯·司各脱所引入。其结果便使得逻辑,和认识论依附于
形而

上学和神学。奥卡姆着手将它们再度分开。
    奥卡姆认为逻辑是可以以独立于形而上学的自然哲学的一种工具。逻辑是推理
科学

的分析;科学是和事物有关的,但逻辑却不然。事物是个别的,但在词之中却有共
相;

逻辑研究共相,而科学却只管使用它们并不加以讨论。逻辑关心的是词或概念,不
是作

为心理状态的词或概念,而是作为含有意义的词或概念。“人是一个种”不是一个
逻辑

命题,因为它需要关于人的一项知识。逻辑所论及的是头脑在其自身内部所构成的
事物

这些事物若非通过理性的存在是不会存在的。
    一个概念是一个·自·然·的符号,一个词是一个·约·定·的符号。我们必
须把

当作为一个事物而说的词,和作为具有含义而使用的词,划分开来。不然我们势将
陷入

谬误,例如:“人是一个种,苏格拉底是一个人,因而苏格拉底是一个种。”
    指物的词叫作第一意向词(termsoeeirstintention),指词的词叫作第二
意向

词(termsoesecondintention),科学中的词属于第一意向;逻辑中的词则属于
第二

意向。·形·而·上·学·的词是比较特殊的,它们兼指第一意向词所指的事物和
第二

意向词所指的事物。我们只有六个形而上学的词:存在、物、某物、一、真实和善
。①

这些词都有一种特性,它们彼此都能互相表述。但是逻辑的探求也可以不必假借这
些来

进行。
    所理解的是事物,不是由精神所产生的形式;形式不是·被·理·解·者而是
·借

·以理解事物者。在逻辑中,共相,只是些可以表述许多其他词与概念的词与概念
。·

共·相,·类,·种,都是第二意向词,因而,不能意味着·物。然而,因为“·
一和

·存·在是可以互换的,若是一个共相存在,它应该是一,并且是一个个别物。一
个共

相只是许多事物的一个符号。关于这一点,奥卡姆赞同阿奎那,但反对阿威罗伊,
阿维

森纳,和奥古斯丁派。他们二人认为只有个别的物,个别的精神,和理性的行为。
阿奎

那和奥卡姆二人固然承认·先·天·共·相(universale anterem),但他们只用
它来

解释创世;在上帝创世之前上帝的头脑中必须先有共相。然而这却属于神学,不属
于·

人·类知识的解释,后者只与后天共相(universalepostrem)有关。在解释人类知
识的

时候奥卡姆从来不认为共相是物。他说,苏格拉底类似柏拉图,但绝不是由于一个
叫作

类似性的第三物所使然。类似性是个第二意向词,它存在于头脑之中(所有这一切
都很

好)。
    按奥卡姆所述,有关未来的偶然性事物的命题,是还谈不上是真的或是伪的。
他想

把这种观点同神的全知调合在一起。他在这里,有如在别处一样,使逻辑自由独立
于形

而上学和神学之外。
    奥卡姆议论中的某些例证可能有些用处。
    他问:“按发生次序而言,最先为悟性所知者是否为个体。”
    反面答案:悟性首次的和适当的对象是共相。
    正面答案:感官的对象和悟性的对象是相同的,然而个体却是感官的第一对象

    因此,必须对这问题的意义加以陈述。(大概是因为这两种议论都很有力。)
    他继续写道:“灵魂以外非为符号之物,首先被这种知识(也就是,被个体的
知识

所理解,因为灵魂以外的一切都是个体,所以个体首先被认识。”
    他继续说抽象的知识总是以“直观的”(即属于知觉的)
    知识为前提,而这种知识是由个体所引起的。
    然后他列举了可能发生的四种疑问,并进行了解答。
    他用一个肯定性回答为他原来的问题作出结论,但却附加说:“共相是按相应
次第

的第一对象,而不是按发生次第的第一对象。”
    这里牵涉到知觉是否为知识的来源,如果是,又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我们可以
想起

柏拉图在他的《·泰·阿·泰·德·篇》中曾反对把知觉作为知识的这种定义。奥
卡姆

肯定是不知道《·泰·阿·泰·德·片》的,但若他知道的话,他就不会同意这本
书。

    对于“感性灵魂与智性灵魂在某一人中是否截然不同”的问题。他回答说他们
不同

不过这是很难证明的。他的论证之一便是:我们的食欲可能希求一些为我们的悟性
所拒

绝的东西;因此食欲同悟性属于不同的事物。另外一项论证是感觉主观地存在于感
性灵

魂之中,但并不主观地存在于智性灵魂之中。再有:感性灵魂是扩展的和物质的,
而智

性灵魂却两种性质都不是。于此他提出了四种神学的反对论,②但他作了解答。奥
卡姆

对这个问题所持的见解,也许与人们所期待于他的有所不同。无论如何,他在把每
个人

的智力认为是属于各该人的,而不把它认为是非个人之物这一点上,是同意圣托马
斯而

反对阿威罗伊的。
    由于主张逻辑和人类知识的钻研无需牵涉形而上学和神学,奥卡姆的著作鼓舞
了科

学研究。他说奥古斯丁主义者错在首先假定万物不可理解,人类没有智力,然后再
加上

从无限来的一道光,借此使知识变为可能。在这点上,他是同意阿奎那的,但也各
有强

调,因为阿奎那主要是一个神学家,而奥卡姆在有关逻辑方面,却主要是一个俗世
的哲

学家。
    他的治学态度给研究特殊问题的学者以自信,例如,欧利斯姆人尼古拉(死于
公元

1382年),他的直接追随者,曾钻研过行星理论。这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哥白尼的
先驱

者;他提出了地球中心论和太阳中心论,并且说这两种理论都能解释在他所处时代
里的

所有事实,因而人们是无法在二者之间作出抉择的。
    在奥卡姆的维廉以后再也没有大经院哲学家了。下一个大哲学家的时代始于文
艺复

兴的后期。
    ------------------
  素心学苑  收集整理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26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