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epon ( 好东东),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第十五章 教皇制的衰落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Jul 23 08:52:19 2000), 转信

西方哲学史
第十五章 教皇制的衰落
-------------------------------------------------------------------------
---
----
  公元十三世纪完成了一个哲学的、神学的、政治的、社会的伟大综合。这一综
合是

由于许多因素的结合徐缓地建立起来的。最初的因素是纯粹希腊哲学,特别是毕达
哥拉

斯、巴门尼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然后,由于亚历山大征服战争
的结

果,大量地流入了东方的各种信仰。这些因素利用了奥尔弗斯教神秘信仰,改变了
希腊

语世界以及最后拉丁语世界的世界观。死而复活的神,意味着吃神肉的圣餐仪式,
通过

类似洗礼的某种仪式而进入一种新生命的重生等,逐渐变为异教罗马世界大部地区
中神

学的一部分。在这些因素之上更结合了一种解脱肉体束缚的伦理,而这至少在理论
上来

讲是禁欲主义的。从叙利亚、埃及、巴比伦和波斯传来了与俗众分开的祭司制度,
他们

或多或少具有一些魔法,并能在政治上带来相应的影响。主要与信仰来世攸关的一
些令

人难忘的宗教仪式,也来自同一源泉。从波斯,特别传来了一种二元论,这种二元
论,

把世界看成两大阵营的一座修罗场,一个阵营是为阿呼拉·玛滋达所统率的善,另
一个

阵营是为阿利曼所统率的恶。妖术的行使即是得助于阿利曼及其灵界的徒众。撒旦
阿利

曼的一种发展。
    蛮族的观念与实践的流入和新柏拉图派哲学中的某些希腊因素综合在一起了。
在奥

尔弗斯教,毕达哥拉斯主义,和柏拉图的某些部分著作中,希腊人发展了一些容易
与东

方观点相结合的观点。也许,这些观点正是在很久以前假借于东方的。异教哲学的
发展

到普罗提诺和蒲尔斐利时就终止了。
    这些人的思想虽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若不大加改造,却不足以兴起一种盛行
于世

的大众宗教。他们的哲学很难,无法为一般人所了解;他们的救世法对于一般大众
也是

过于偏重理智的。他们的保守思想促使他们维护希腊的传统宗教,但为了减轻其中
的不

道德因素,并与他们的哲学一神主义相调和,他们只好作出寓意的解释。希腊宗教
终因

无法和东方的诸教仪和诸神学相抗衡,而且趋于衰亡。预言家变得默然无声了,而
祭司

们又从未形成过一个强而有力的特殊阶层。因而复兴希腊宗教的企图带上了一种拟
古主

义的性格,而这种性格更赋予该企图以一定程度的懦怯性与衒学性,这在皇帝朱利
安身

上表现得特别显著。早在公元三世纪,人们已能预见某种亚洲宗教会要征服罗马世
界,

不过在那时还并存着一些竞争的宗教,看来它们也都好象有获胜的机会。
    基督教集结了各个方面的有力因素。它从犹太人那里接受了一本圣经,和一种
认为

其他所有宗教都是虚妄而邪恶的教义;但它却抛弃了犹太人的种族排他性和摩西律
法中

的种种不便。以后的犹太教已学着相信了死后的世界,但基督徒却给天堂,地狱,
以及

进入天堂和逃避地狱的方法,赋予一种新的确实性。复活节结合了犹太人的逾越节
和异

教徒对于复活之神的祭典。波斯人的二元论也被吸取了,但基督徒对其善原则的最
终全

能却给以更加坚定的确信,同时并附加了异教徒是撒旦的门徒这样一项确信。起初
基督

徒在哲学上和在仪式上并非其对手的匹敌。但这些缺陷却逐步获得了改善。
    最初,哲学在半基督教的奈斯脱流斯教派中比在正统教派中更为进步;但自从
欧利

根以来,基督徒却借着修改新柏拉图主义发展了一种适用的哲学。初期基督徒间的
仪式

还是个不很明确的东西,但不管怎样,到了圣安布洛斯时代时它已经给人以很深刻
的印

象了。祭司的权能和其特殊地位本取法于东方,但借着统治方法而逐渐有所加强,
在教

会内部,这是多亏罗马帝国的实践的。旧约全书,神秘的诸宗教,希腊哲学,和罗
马行

政方法都混合于天主教教会之内,它们结合在一起从而赋予教会一种以前任何社会
组织

所无法比拟的巨大力量。
    西方教会,象古罗马一样,发展虽然比较缓慢,却由一种共和制变成一种君主
制。

我们已看到教皇权柄成长的各个阶段,从大格雷高里,历经尼古拉一世,格雷高里
七世

和尹诺森三世,直到霍恩施陶芬皇朝在规勒夫派和基伯林派战争中的最后败绩。与
此同

时,一向是奥古斯丁主义的,因而主要是柏拉图主义的,基督教哲学也由于同君士
坦丁

堡和回教徒的接触增加了新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十三世纪时几乎已全部被
西方

所知晓,而且由于阿勒贝尔图斯·马革努斯和托马斯·阿奎那的影响,亚里士多德
在学

者的脑海里成了仅次于圣经和教会的最高权威。直到今日,在天主教哲学家中,他
仍然

保持着这个地位。从基督教观点来看,我不能不认为:以亚里士多德来代替柏拉图
和圣

奥古斯丁是一项错误。从气质方面来讲柏拉图比亚里士多德更富于宗教性。而基督
教神

学从开始以来就适应于柏拉图主义。柏拉图教导说:
    知识不是知觉,而是一种回忆的幻觉;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个经验主义者,圣
托马

斯,尽管不出于他的本意,却铺平了从柏拉图主义的迷梦转入科学观察的道路。
    对于始自公元十四世纪中的天主教综合体系的崩溃来说,一些外界的事件比哲
学起

着远为重大的作用。公元1204年拜占庭帝国为拉丁人所征服,并从此一直到公元126
1年

受到他们的统治;在此期间其政府的宗教是天主教,而不是希腊正教。公元1261年
之后

教皇失掉了君士坦丁堡,尽管公元1438年在费拉拉有过一度名义上的合并,但教皇
却从

来没有收复该城。由于法兰西、英格兰等民族的君主政体的兴起,西方帝国(指神
圣罗

马帝国—译者)在与教皇的冲突中虽被挫败,但结果并未给教会带来任何益处;教
皇于

公元十四世纪的大部分时期中在政治方面只是法兰西王掌握下的一个工具。比这些
原因

更为重要的一项即是,富商阶级的兴起和俗众知识的增进。这种情况都起始于意大
利,

直至公元十六世纪中叶为止,其发展经常是遥遥领先于西方其他地区的。公元十四
世纪

时,意大利北部诸城市比北方诸城市更为富庶;有学问的俗众,特别在法学和医学
方面

为数日益增多。这些城市具有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由于皇帝在现时已不足为患,
于是

它们便易于起而反抗教皇了。尽管程度上较差,但这同一运动也还存在于其他地方
。弗

兰德斯繁荣起来了:汉撒诸城市也不居后。在英格兰,羊毛贸易成为它的一项财源
。在

这期间里,堪称广义的民主倾向是十分强大的,但民族主义倾向却较此更为强大。
教廷

已然变得很世俗化,大体上表现为一个税收机构,征收大部分国家愿意保留于其国
内的

巨额税收。教皇已不再享有或不配享有那种给予他们权柄的道德威望。以前圣弗兰
西斯

曾经能够和尹诺森三世以及格雷高里九世和其共事,但公元十四世纪中一些至为热
诚的

人们却被迫与教廷进行了斗争。
    然而,在本世纪初叶,这些使教廷衰落的原因还不很明显。鲍尼法斯八世在·
兀·

纳·姆·傘·克·塔·姆教令(BullUnam Sanctam)中提出了以前任何教皇从未提
过的

极端要求。他于公元1300年,创立了大赦年制度,凡到罗马来游历,并在此举行某
种仪

式的天主教徒都可获得大赦。这事给教廷的金库以及罗马市民的衣袋带来了巨额的
钱财

原先规定每百年举行一次大赦年祭典,其后终因利润巨大而缩短为每五十年举行一
次,

以后又缩短至二十五年,并从此一直传到现代。公元1300年的即第一次大赦年祭典
,可

视为教皇成功的极点,同时,为了方便起见也可以把这个日期当作教廷开始衰落的
日期

    鲍尼法斯八世是个意大利人,生于阿纳格尼,当他在英格兰时,他曾替教皇援
助英

王亨利三世征讨叛乱诸侯而被幽囚于伦敦塔中。公元1267年他受到亨利之子即以后
的爱

德华一世的解救。在他所处的时期里教会内部已然出现了一个强力的法兰西派,而
他的

被选就曾遭到法兰西籍红衣主教们的反对。关于国王是否有权对法兰西籍僧侣征税
的问

题,他与法兰西王腓力普四世之间有过激烈的冲突。鲍尼法斯经常援用亲属同时又
贪得

无厌;因此,他愿意尽多地掌握一些经济来源。他被人指控为异端一事可能是公道
的;

他似乎是个阿弗罗埃斯主义者而且不相信灵魂不死。他和法兰西王构怨很深。因而
导致

后者企图通过全教会议把他废黜,而去派兵捉拿他。他在阿纳格尼被人捕获了,但
事后

却逃往罗马,并殁于该地。此后许久再也没有一个教皇胆敢冒险敌对法兰西王了。
    在一段短暂的过渡统治之后,红衣主教们于公元1305年选立了博尔多的大主教
为教

皇,号称克莱门特五世。他是一个戛斯坎尼人,并在教会内一贯代表着法兰西派,
在他

作教皇的任期中他从来没有去过意大利。他在里昂接受加冕礼,并在公元1309年定
居于

阿维农,此后教皇们继续留住在这里约达七十年之久。教皇克莱门特五世曾借反对
圣殿

骑士团时和法兰西王所采取的共同行动,而大肆宣扬他和法兰西王的结盟。双方都
需要

钱财,教皇方面是为了惯于宠幸私人和私党,腓力普方面则是为了同英格兰作战,
镇压

弗兰德斯人的叛乱,和维持日益增强的政府。在他掠夺了伦巴底人银行主之后,又
“在

商业所能容许的范围内”迫害了犹太人。他发现圣殿骑士团不仅是些银行家,而且
在法

兰西境内拥有巨大的地产,同时这些地产若借教皇的支援,是可由他攫取的。于是
国王

与教皇商定首先由教会揭发圣殿骑士团业经陷入了异端;然后再由国王和教皇合伙
瓜分

这些赃物。在公元1307年某一既定的日期,法兰西境内所有首要圣殿骑士团分子都
遭到

了逮捕;
    他们全都必须回答一连串事前拟好了的诱导讯问,在严刑拷打下,他们招认他
们礼

拜过撒旦和犯有其他种种丑行;公元1313年,教皇终于下令镇压了该骑士团,并没
收了

其所有的财产。关于这个案件亨利·C.李在他的《·异·端·裁·判·史》中叙述
得最

好。经过绵密的调查之后,他在书中作出了以下的结论:指控圣殿骑士团的罪名是
全然

没有根据的。
    在整个圣殿骑士团事件中,教皇与国王在经济利益上是一致的。然而,在基督
教世

界的大部分地区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利益却是冲突的。鲍尼法斯八世
期间

腓力四世为征税与教皇发生争执时曾得到各阶层人民甚至僧侣阶级的支持。当教皇
在政

治上屈从法兰西时,一些仇视法兰西国王的君主们也必然要仇视教皇。这曾导致了
皇帝

对奥卡姆的维廉以及巴都阿人马西哥利欧的庇护;并在稍后的时代中,引起刚特人
约翰

来保护威克利夫。
    总地来说,主教们在这时已完全服从了教皇;而实际为他所任命的主教,在比
例数

上也日益增多了。修道院性质的诸教团与多米尼克教团也同样恭顺,只有弗兰西斯
教团

仍旧保有某种程度上的独立精神。这曾导致他们与教皇约翰二十二世之间发生了一
场冲

突,关于这次事件我们在论及奥卡姆的维廉时已经讲过了。在冲突期间,马西哥利
欧劝

皇帝进攻罗马。罗马群众为皇帝加了皇冠,同时在群众宣布废黜约翰二十二世之后
还选

出了一个弗兰西斯教团派的敌对教皇。所有这些事除去普遍地削弱了人们对教廷的
尊敬

之外,实未产生其他任何影响。
    反对教廷统治的叛乱,随着不同的地区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有时它同君主专治
的国

家主义相结合,有时它同清教徒对教廷因腐败和世俗而产生的嫌恶相结合。在罗马
本城

这种叛乱与拟古主义的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克莱门特六世(公元1342—1352)时
,罗

马在一个杰出的人物,克拉·底·李恩济领导下,曾一度寻求脱离这个长期远住别
地的

教皇统治。罗马不仅苦于教皇统治,同时也苦于公元十世纪中那些继续进行骚乱,
降低

了教廷威信的地方贵族们。诚然,教皇之所以逃往阿维农,一部分原因也还是为了
逃避

这些目无法纪的罗马贵族。李恩济是个酒馆老板的儿子,最初他只反抗贵族,并为
此得

到了教皇的支持。他曾鼓起群众巨大的热情,以致吓得贵族们纷纷逃跑(公元1347
年)

诗人佩脱拉克很钦佩他并为他写了一首颂歌,鼓舞他来继续他那伟大崇高的事业。
他取

得了护民官的称号,并宣布了罗马人对神圣罗马帝国的主权。他似曾以民主主义的
方式

来理解这种主权,因为他曾从意大利各城中召集代表组成了一种议会。然而胜利却
给了

他一种妄自尊大的幻想。这次有如在其他许多次时一样,出现了两个帝国皇位的竞
争者

李恩济召集他们二人和诸选帝侯前来在他面前解决这个问题。这自然促使两个帝位
候选

人,连同教皇起而反对他,因为教皇认为这类事情是应该由他宣布判决的。李恩济
被教

皇逮捕了(公元1352年),入狱二年,直到克莱门特六世死去时才获得释放。然后
他又

返回罗马,并在那里重新当了几个月的权。然而,这次他的声望却很短暂,最后,
他遭

到了暴徒的杀害。拜伦象佩脱拉克一样,也曾写过颂扬他的诗篇。
    很明显,假如教廷想有效地保持天主教会的首要地位,那末它必须重返罗马,
脱开

法兰西的羁绊。此外英法战争——
    法兰西在战争中数遭惨败——已使得法兰西没有安全可言。
    所以乌尔班五世于公元1367年迁回罗马;但意大利政治对他来说是过于复杂了
,于

是他在临死不久之前,再度返回阿维农。继任的教皇格雷高里十一世为人较为果断
。对

于法兰西教廷的怀恨迫使许多意大利城市,特别是弗罗棱斯极端敌视教皇,于是格
雷高

里乃借着重返罗马,并反对法兰西籍红衣主教等手段不遗余力地挽救这种局面。虽
系如

此,在他临死的时候大主教团内的法兰西派与罗马派也还是不能协调。依照罗马派
的意

愿,意大利人,巴尔特洛苗·颇利格纳诺当选为教皇号称乌尔班六世。但有些红衣
主教

却宣布颇利格纳诺的选出违背教规,并选出法兰西派日内瓦人罗伯特号称克莱门特
七世

住在阿维农。
    这样便开始了历时达四十年之久的大分裂。法兰西当然承认了阿维农的教皇,
而法

兰西的敌对国家则承认罗马的教皇。苏格兰是英格兰的敌国,而英格兰又是法兰西
的敌

国;因此,苏格兰承认了阿维农的教皇。每个教皇都从他自己的党派里遴选红衣主
教们

每当一个派别的教皇死去,他的红衣主教们便迅速地选立另一个教皇来继任。因而
,除

非行使一种驾乎双方教皇之上的权力实无从根治这种分裂。二者之中的一个显然必
须是

合法的,因此,我们必须找出一个驾乎·合·法教皇之上的权力。唯一的解决办法
就在

于召开一个全教会议,在盖森领导下的巴黎大学发展了一种授予全教会议动议权的
新理

论。俗界统治者们支持这种理论,因为教会分裂对他们是不便的。公元1409年,终
于在

比萨召集了一次会议。
    然而这次会议却失败得令人好笑。它以异端和分裂罪名宣布两位教皇同时废黜
,并

另外选出一个第三者,这个教皇随即死去;但他的红衣主教们却又选立了一个前海
盗,

巴勒达撒瑞·寇撒作为他的继承人,号称约翰二十三世。这样一来,结果便出现了
三个

教皇而不仅是有两个了,全教会议选出的教皇是个臭名远扬的恶汉。于是这时的情
况竟

显得比以前任何时代更加没有希望了。
    然而会议运动的支持者并未罢休。公元1414年在康斯坦斯召集了一次新会议,
采取

了积极行动。它首先宣布教皇无权解散会议,在某些方面还必须服从这种会议。会
议更

决定未来的教皇必须每七年召集一次全教会议。会议废黜了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并
劝使

当时的罗马教皇辞职。阿维农的教皇拒绝辞职,他死后在阿拉贡王主使下又选出了
一位

继任者。但这时正处于英格兰摆布之下的法兰西却拒绝承认他。此后他的党徒日渐
衰微

下去,终于不复存在了。这样,由全教会议所选任的教皇终于没遭到任何反对,该
教皇

是在公元1417年选出的,号称马丁五世。
    这些措施是令人赞许的,但在对待威克利夫的波希米亚门徒、赫斯时却不如此
。赫

斯被带到康斯坦斯之前曾得到人身安全的诺言,但在到达该地之后,却被定了罪和
受到

火刑。
    威克利夫原系善终,但会议却下令掘出他的骸骨加以焚毁。会议运动的支持者
们是

急于摆脱违背正统教义的任何嫌疑的。
    康斯坦斯全教会议挽救了分裂,但它却想作更多的事,并以一个君主立宪体制
来代

替教皇专政。马丁五世在当选之先许下很多诺言;有些他遵守了,有些他破坏了。
他同

意每七年召集一次全教会议的教令,并一贯严格地遵守着它。康斯坦斯宗教会议于
公元

1417年解散,一个新会议——事后证明并不重要——召开于公元1424年;以后,即
公元

1431年,在巴泽尔召开了另一次会议。马丁五世适在这时死去,他的继承人尤金尼
乌斯

四世于整个任期中一直和那些掌握会议的革新家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他解散了会议
,但

会议却拒不承认这种解散;公元1433年他曾让步过一段时期。但在公元1437年又重
新下

令解散它。虽然如此,会议却一直进行到公元1448年,这时教皇获致全胜一事已为
众所

周知了。公元1439年会议因宣布废黜马丁五世另外选立一位敌对教皇(历史上最后
的一

个)而失去了舆论的同情。但这人却几乎随即辞职。
    同年尤金尼乌斯四世在费拉拉另自召开了一个会议,并借此抬高了他的威信。
那里

的希腊教会因过分恐惧土耳其人,而向罗马作出名义上的归顺。这样一来教廷在政
治上

声势大振,但同时它的道德威望却大大地削弱了。
    威克利夫(大约公元1320—1384)以其生平和学说,说明了十四世纪教廷权威
的衰

落。他和以前的经院学者不同,既非修道僧,又非托钵僧,而是一个俗世的祭司。
他在

牛津享有盛名,并于公元1372年获得了牛津神学博士学位。他在巴里欧学院当过短
期的

院长。他是最后一位重要的牛津经院学者。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不是进步的;他是
个实

在论者,与其说是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毋宁说是个柏拉图主义者。他不同意某些人
的主

张,而认为上帝的命令不是恣意的;现实世界并非诸可能世界中的一个,而是一个
唯一

可能的世界,因为上帝是有选择最善的义务的。使他成为一个有趣人物的并不在于
这些

事,同时他对这些事也似乎不大感觉兴趣。因为他竟从牛津大学引退为一个乡间教
士。

在他生涯最后的十年中,他当了敕命路特渥尔兹教区的祭司,然而他却继续在牛津
大学

讲学。
    威克利夫的思想发展得异常缓慢,这是令人注意的。公元1372年,在他五十岁
或五

十多岁的那年还信奉着正统教义;但在这个年代以后,很明显,他却变成了一个异
端。

他所以信奉异端则似乎完全出于道义感的迫使——他对穷人的同情,和他对富有世
俗僧

侣的嫌恶。起初,他对教廷的攻击只限于政治和道德方面而不涉及教义方面;只是
由于

被迫,他才逐渐地走上了更加广泛的反抗道路。
    威克利夫之脱离正统教义,始于公元1376年在牛津所作的一系列讲义“论公民
统治

权”。他提出只有正义才配享有统治权与财产权;不义的僧侣是没有这些权益的;
至于

一个教士应否保留其财产则必须由俗界政权来决定。他更进一步地教导说财产是罪
的结

果,基督和信徒们没有财产,因此,僧侣也应该无产。这些教义触犯了托钵僧以外
的所

有教士。英格兰政府却欢迎这些教义,因为教皇经常从英格兰调走巨额的贡赋,而
这种

不赞成从英格兰送金钱给教皇的教义是对政府有利的。这种情况特别在教皇屈从法
兰西

而英格兰又同法兰西交战时显得更为突出。理查二世(RiohardⅡ)幼年时代的当权
者,

刚特人约翰尽久地照拂了威克利夫。与此相反,格雷高里九世却谴责了威克利夫讲
学论

著中存在的十八种论点,指控这些论点导源于巴都阿人马西哥利欧。威克利夫被召
往一

个由主教们组成的法庭上受审,然而女皇和暴民却保护了他,同时牛津大学也拒不
承认

教皇对该大学教师有司法权。(英格兰各大学甚至在那些年代中,就相信应有学术
的自

由。)
    公元1378—1379年间,威克利夫继续写作了一些学术性的论著,他主张国王是
上帝

的代理者,而主教是应该服从国王的。及至大分裂到来以后,他更变本加厉地为教
皇打

上敌基督者的烙印,又说承认·君·士·坦·丁·的·赐·予一事使得以后的历代
教皇

都成为叛教者。他把拉丁文圣经译成英文;并以俗界僧众建立了“贫苦祭司”僧团

(他因这项措施终于得罪了托钵僧。)他派遣“贫苦祭司”作巡回传道士,着重在
贫民

中进行传道工作。最后,当他攻击祭司权时,他进而否认了化体说,把化体说称作
一桩

欺骗和渎神的蠢事。在这一点上刚特人约翰曾下令命他缄口。
    公元1381年瓦特·泰勒所领导的农民起义,使威克利夫陷入更加困难的处境。
我们

虽然没有证据说明他积极地鼓动过这次起义,但他却和在类似事件中的路德有所不
同,

他曾避免谴责起义。起义军中的一个领袖,约翰·鲍勒,这个社会主义的,被人剥
夺了

僧职的祭司曾赞扬过威克利夫,这事曾使得威克利夫十分困窘。约翰·鲍勒早在公
元13

66年遭到了破门处分,但这时威克利夫仍在信奉正统教义。因此我们可以设想约翰
·鲍

勒必定是独自形成了自己的见解的。威克利夫的共产主义的见解,虽然无可置疑地
受到

了“贫苦祭司”的传播,但他这些见解都是用拉丁文写的,所以一般农民是无法直
接读

懂的。
    令人惊讶的是威克利夫并没有因为他的见解和民主活动而遭到更多的灾难。牛
津大

学尽量地保卫他抗击那些主教们。
    当英国贵族院谴责他的巡回传教士的时候,众议院则拒不同意。无可置疑,假
使他

活得再长些,纠纷是会要积累起来的,但截至他在公元1384年死去时为止他总算还
没有

被正式判罪。他死在路特渥尔兹并埋葬在那里。直到康斯坦斯全教会议下令掘出他
的骸

骨并加以焚毁时为止,他的遗体一向在这里安眠。
    他的英格兰追随者们罗拉德派,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并在实际上已经完全复灭。
但由

于理查二世的皇后是波希米亚人关系,他的学说得以在波希米亚流传。赫斯便是他
此地

的门徒;尽管在波希米亚也有迫害,他们却一直延续到宗教改革时期为止。在英格
兰这

些人虽被迫转入地下但反对教廷的思想却依然深入人心,因此,为新教的成长准备
了滋

生的土壤。
    公元十五世纪中,除了教廷的衰落以外还有其他种种原因引起了政治文化的迅
速变

化。火药消灭了封建贵族而巩固了中央集权政治。在法兰西和英格兰,路易十一世
和爱

德华四世各自团结了国内富裕中产阶级,这些人帮助他们平定了贵族政治的无政府
状态

意大利在公元十五世纪末年以前几乎一直未曾受到北方军队的骚扰,在经济和文化
方面

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新文化在本质上是异教性质的,它仰慕希腊,罗马,和蔑视中
世纪

建筑和文学风格效仿着古代的典型。当君士坦丁堡,这个古代最后的残余,被土耳
其人

攻陷后,逃往意大利的希腊难民曾受到人文学者的欢迎。瓦斯寇·达·伽马,和哥
伦布

扩大了世界,而哥白尼扩大了天界。君士坦丁的赐予被斥为无稽之谈,受尽了学者
们的

嘲笑。由于拜占庭人的协助人们逐渐直接地通晓了柏拉图,不再仅起新柏拉图主义
者及

奥古斯丁的第二手资料了。人间寰宇不再是一个泪之谷,一个在朝圣途中走向彼岸
世界

的处所,而是一个提供异教快乐,名誉,美丽,和冒险机会的地方了。历经数世纪
之久

的禁欲主义被人遗忘于艺术,诗歌,和快乐的喧嚣中。
    当真,就在意大利,中世纪也还是经历了一场斗争才死去的;
    萨万纳罗拉和列奥纳都两人是于同年出生的。但在大体上来说,旧的恐怖,已
吓不

得人了,精神的新的自由已显得如醉如狂。这种陶醉未能持久,但在当前它却消除
了恐

惧。就在这快乐的解放时刻中,诞生了近代的世界。
    ------------------
  素心学苑  收集整理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