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wepon ( 好东东),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第一章 总说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Jul 23 08:53:23 2000), 转信

西方哲学史
第一章 总说
-------------------------------------------------------------------------
---
----
  通常谓之“近代”的这段历史时期,人的思想见解和中古时期的思想见解有许
多不

同。其中有两点最重要,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旁的分歧
和这

两点全有连带关系。近代的文化宁可说是一种世俗文化而不是僧侣文化。国家越来
越代

替教会成为支配文化的统治势力。各民族的统治大权最初大都归国王掌领;后来,
如同

在古希腊一样,国王逐渐被民主国家或僭主所代替。民族国家的力量,以及它所行
使的

职权,在整个这时期当中稳步发展,不断扩大(一些小波折不算);但是按大多情
况讲

国家对哲学家的见解所起的影响总比不上中世纪时的教会。在阿尔卑斯山以北,一
直到

十五世纪向来能够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封建贵族,首先丧失了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后

来又失掉了经济地位。
    国王联合豪商顶替了他们,这两种人在不同国家按不同的比例分享权力。豪商
有并

入贵族阶级的趋势。从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以来,近代意义的民主制成了
重大

的政治力量。和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上的民主制相反的社会主义,在1917年初次获
得了

政权。这一种政治制度倘若蔓延开来,很明显一定会带来一种新的文化;但我们以
后要

讲到的文化大体上是属于“自由主义的”文化,换句话说,就是和通商贸易极自然
地连

在一起的那类文化。关于这点,特别在德国有若干重要的例外;举两个实例,费希
特和

黑格尔的见解跟商业就毫无关系。但是这种例外人物并不代表他们那个时代。
    否认教会的威信是近代的消极特色,这比它的积极特色即承认科学的威信,开
始得

要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科学只占一个极微末的地位;反对教会这件事在
人们

的心念里是和古代文明分不开的,仰赖的仍旧是过去,然而是比初期教会与中世纪
还渺

远的过去。科学的第一次大入侵是1543年哥白尼学说的发表;不过这学说直到十七
世纪

经过开普勒和伽利略着手改进,才开始得势。随后揭开了科学与教义之间的长期战
斗的

序幕,这场战斗中守旧派在新知识面前打了败仗。
    科学的威信是近代大多数哲学家都承认的;由于它不是统治威信,而是理智上
的威

信,所以是一种和教会威信大不相同的东西。否认它的人并不遭到什么惩罚;承认
它的

人也决不为从现实利益出发的任何道理所左右。它在本质上求理性裁断,全凭这点
致胜

并且,这是一种片段不全的威信;不像天主教的那套教义,设下一个完备的体系,
概括

人间道德、人类的希望、以及宇宙的过去和未来的历史。它只对当时似乎已由科学
判明

的事情表示意见,这在无知的茫茫大海中只不过是个小岛。另外还有一点与教会威
信不

同:教会威信宣称自己的论断绝对确实,万年更改不了;科学的论断却是在盖然性
的基

础上,按尝试的方式提出来的,认为随时难免要修正。这使人产生一种和中世纪教
义学

者的心理气质截然不同的心理气质。
    到此为止,我谈的一直是理论科学,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实用科
学是

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自始以来就是重要的,而且重要性还一直不断地增长,最后
几乎

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科学的实际重要性,首先是从战争方面
认识

到的;伽利略和雷奥纳都自称会改良大炮和筑城术,因此获得了政府职务。从那个
时代

以来,科学家在战争中起的作用就愈来愈大。至于发展机器生产,让居民们先习惯
使用

蒸气,后来习惯使用电力,科学家在这些方面起的作用则比较晚,而且这种作用直
到十

九世纪末叶才开始有重大的政治影响。科学的成功一向主要由于实际功用,所以自
来便

有人打算把科学的这一面和理论的一面割裂开,从而使科学愈来愈成为技术,愈来
愈不

成其为关于世界本性的学说。这种观点渗入到哲学家当中,还是新近的事。
    从教会的威信中解放出来,结果使个人主义得到了发展,甚至发展到无政府状
态的

地步。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心目中,所谓“修养”,无论是智能上的、道德上的
、或

政治上的,总和经院哲学及教会统治联系在一起。经院哲学家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固
然狭

隘,还不失为某种精确性的一个训练。等到这派逻辑一不时兴,最初代之而起的并
不是

什么比较高明的东西,而无非是各种古代典范的折衷模仿罢了。一直到十七世纪,
哲学

领域中毫无重要事物可言。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在道德上和政治上的混乱无主实在骇
人听

闻,因此产生了马基雅弗利的学说。同时,精神上的枷锁一旦摆脱,在艺术和文学
中便

表现出惊人的才华。但是这样的社会是不稳定的。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
,再

加上意大利对西班牙屈服,便把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功和过一起结束。当这个运
动传

播到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时候,就不再带有这种混乱的性质。
    不过近代哲学大部分却保留下来个人主义的和主观的倾向。这在笛卡尔身上是
很显

著的,他根据自身存在的确实性建立全部知识,又承认“清晰”和“判然”(两样
全是

主观的)是真理的判断标准。这种倾向就斯宾诺莎讲不算突出,但是通过莱布尼兹

“无窗单子”,再度露面。洛克的·气·质是彻底的客观气质,他也不由自主陷入
这样

一个主观论调:认识就在乎观念的相符和不符——这是他很厌恶的一种见解,所以
他甘

冒严重的自相矛盾躲开它。贝克莱在废弃物质以后,只是仗着使用“神”概念才脱
出完

全主观主义,这作法后来大多数哲学家一向认为是于理不合的。到休谟,经验主义
哲学

登峰造极,成了一种谁也无法反驳、谁也无法相信的怀疑主义。康德和费希特论学
说是

主观的,就论气质也是主观的;黑格尔借斯宾诺莎的影响拯救了自己。卢梭和浪漫
主义

运动把主观主义从认识论扩张到了伦理学和政治学里面,最后必然的结局就是巴枯
宁式

的彻底无政府主义。主观主义的这个极端是一种病狂。
    在这同时,科学作为技术来说,又使一般专务实际的人渐渐滋长起来一种见解
,和

理论哲学家当中见得到的任何见解都完全不同。技术给了人一种能力感:感觉人类
远不

像在从前的时代那么任凭环境摆布了。但是技术给予的能力是社会性能力,不是个
人的

能力;一个平常人乘船遇险漂落在荒岛上,假若是在十七世纪,他会比现在能够多
有所

作为。科学技术需要有在单一的指导下组织起来的大量个人进行协作。所以它的趋
向是

反无政府主义、甚至是反个人主义的,因为它要求有一个组织坚强的社会结构。科
学技

术不像宗教,它在道德上是中立的:它保证人类能够做出奇迹,但是并不告诉人该
做出

什么奇迹。在这点上,它就不够圆满。实际上,科学技术用于什么目的,主要在于
偶然

的机会。在科学技术必然要造成的各个庞大组织中,居领导地位的那些人在某种限
度内

能够随心所欲左右科学技术的方向。权力欲于是得到空前未有的发泄出路。在科学
技术

的激发下产生的各种哲学向来是权能哲学,往往把人类以外的一切事物看成仅仅是
有待

加工的原材料。目的不再考究,只崇尚方法的巧妙。这又是一种病狂。在今天讲,
这是

最危险的一种,对付这种病狂,理智健全的哲学应当作一服解毒剂。
    古代世界以罗马帝国结束了混乱状态,但是罗马帝国乃是一个冷酷的事实,并
不是

人的理想。旧教世界从教会谋求结束混乱状态,这倒是一个理想,但是从未在事实
中充

分体现出来。无论古代的或中古的解决办法都不圆满:前者由于未能灌注理想,后
者由

于未能化成现实。现代世界就目前看似乎正朝向类似古代的解决办法发展下去:一
种通

过暴力强加给人的社会秩序,它代表权贵们的意志,不代表平民的愿望。美满而持
久的

社会秩序这个问题,只有把罗马帝国的巩固和圣奥古斯丁的“神国”的理想精神结
合起

来,才能得到解决。为作到这点,便需要有一种新的哲学。
    ------------------
  素心学苑  收集整理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5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