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ljt (回忆很美妙),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马哲
发信站: 听涛站 (Mon Jun 12 14:11:44 2000), 转信

          历届马哲考试重点题目及答案要点
        ********************************


1.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道德滑坡"为代价吗?

答: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总的形式是好的.但某些领域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一些丑恶现象死灰复燃.于是
有人提出了"代价说",认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必然伴随着道德的堕落.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 错在他认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引起'道德滑坡"现象。但相当一部
分道德滑坡现象并不是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必然出现的。某些道德
滑坡a.历史根源.长期的封建统治使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加上对外开放后渗透近来的资
本主义腐朽思想,一起腐蚀了人的灵魂.b.现实基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经济
转轨过程中,市场发育不完全,法制也不健全,使一部分私欲膨胀的人有机可乘,为达到
目的不择手段,道德滑坡.
2) 错在混淆了两种不同的市场经济及其所要求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原则.a.所有制基础,
商品生产目的,劳动者地位和政治经济关系的不同,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有本质的区别。b.两种经济下的道德原则和伦理原则因而不同.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的价值导向是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呼唤集体主义.
3) 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曲解了恩格斯肯定黑格尔的"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这一观点.a.恶是一种否定的力量,通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来
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当今社会的"道德滑坡"现象不属于这种恶的行为.b.阶级社会里,由
于私有制和 阶级对立,经济利益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常以"恶劣的情欲"的形式表现出来,
伴随道德堕落.而社会注意不错在对立的经济利益,人民利益根本一致.以上的论点不能成
立.
总之,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及各项制度,就能够遏止道德滑坡现象.



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 1.科学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经过思维加工的.反映各
种物质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
2.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科学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有利武器.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是邓小平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物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的总结和科学概括.它表明科学
技术在现代生产中的第一位作用,表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推动力量.
3. 科学也是生产力,但它不是构成生产力的实体性因素,而是渗透性因素.
4.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但不是唯一的根本的动力,不能将科学技术的作
用绝对化,要反对科学技术决定论.


三.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无用论的批判

答: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要求.因为:1.它是科学的世界观;2.它是时代精
神的精髓;3.我国人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指导;4.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实践反复证实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并没有
过时,但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它.


四.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答.一)经济结构在本质上决定两种经济的关系.1.公有制为主体,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根本经济基础,非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2.公有制经济也制约和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保证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3."经济多元化"
的说法模糊了各种经济成分应该享有的社会地位,扭曲了我国经济状况和经济结构的本质
联系.
二)确定我国经济的正确发展方向.1.任何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制度中,只有与该社会性
质相符并作为经济基础的社会经济关系应占统治和支配地位.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只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3."经济多元化"则是把公有制
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放在相同的地位,不讲主体和补充.
三)影响反映其利益要求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上层建筑决定
于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2."经济多元化"会产生"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其目
的是否定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思想。


五. 为什么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一) 矛盾规律也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动力,它揭示了普遍联
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哲学体系.事物普遍联系
的根本内容就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就在于事物内部矛
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二)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各个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
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辨证法是世界观,是方法论.
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承认不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
歧和斗争的焦点.


六.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答:一) 人的自觉活动不能抹杀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1.因为支配人的自觉活动的思想
动机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人的自觉活
动的相互冲突构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3.人的自觉活动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
制约.所以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
二)社会意识里不能离开人的自觉活动.1.首先,人类社会是人的自觉活动的产物.2.社会
历史规律是人的社会行为的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行为表现出来的。3.社会规律是一种趋
势和必然的可能.规定现实仍然离不开人们的积极活动。


七.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异同

答: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特性.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作为两种不同的规律.他们
的共同点是客观性,必然性和重复性。他们的不同点表现在:1.社会历史发展的载体是人
们的社会实践,人的意识作为一个环节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社会规律和人的意识用直接联
系,而自然规律则是在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的情况下自发发挥作用的.2.社会规律是在规
律的自发性盲目性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的矛盾中发挥作用的.因此更显的隐蔽,
复杂和曲折,而自然规律完全自发盲目作用,较为单纯。


八.改革的性质目的和依靠力量

答:改革的性质:1.是中国特殊国情背景下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是各项体制的改革而非根
本制度的改革.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依靠力量: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


九.社会史观观察社会的基本方法?

答:与唯心史观相反.违心:1.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强调少数人才人物的
作用.唯物:1.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以此为基础.2.从人民群众出发.总之,唯物史观探究
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存在,并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结论。



十.批判资产阶级的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1.社会主义条件不能提倡个人主义.(1)利己主义并不能导致平等,而只能导致阶级剥削和
阶级压迫.(2)利己主义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思想观点,早以被历史的发展所扬弃.(3)利己主
义不是人的本性的体现.相反他是人的本性的扭曲。(4)利己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不惜牺牲
他人利益,集体利益.2.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的产物和要求.(1)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
主义的历史条件的产物.(2)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对社会起到科学
的价值导向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共产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
是一致的.


十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
主义思想道德的影响具有两重性.(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各种经济活动严
格按照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信守合同等规律运行,需要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
风尚.(2)商品和货币关系容易诱发拜金主义思潮,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容易滋长短期行为和
本位主义思想.2.加快法制建设,制止一切违法行为,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各种刑
事经济犯罪.3.端正党风,改善社会风气,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发扬奉献精神,反对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思想和利己主义价值观。


十二.目前,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确在文化,
思想和道德观念等领域滋生了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党中央最近提
出,"讲政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表明了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要
彻底清除利己主义的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影响,坚决抵制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入侵,弘扬奉献
精神,弘扬集体主义,弘扬共产主义道德,弘扬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


十三。为什么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
答:因为:1.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一切衬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力本身又是具有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所具备的特征:它的客观物质性,贯穿始
终的进步性,,不断发展变化的联系和永恒性,它还是规定的社会其他领域的进步.
3.坚持以生产力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4.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而不是唯一标准.


十四。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与人民利益标准的关系.
答: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与人民利益的标准是统一的.
1."三个有利于"的基本内涵:"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
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三个有利于"的三个层次包含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这三个层次是从"手段"到
"目的"递进关系.
3. 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屈于人民所有.因此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的示准是
统一的.1.应该注意:(1)警惕手段对目的异化.(2)根本的仍是人民利益标准,但在中国每
一特殊的发展阶段中,应注意这个根本以怎 样的具体方式体现于具体的实践之中.


十五。请用矛盾的观点来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问题.
答:一.理论基础: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论述.人匀应注意两点:主要矛盾和矛盾
的主要方面.1.的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
于它的存在发展,规定和影响了其它矛盾的发展.2.各种矛盾之中,矛盾的两方面发展是不
平衡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合乎中国国
情,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政策.1.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例如阶级斗争,封建残余思想和社会主义新思想的矛盾.但现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是所有矛盾中的主要
矛盾.它的存在,规定和影响矛盾.因此我们也要看清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从
这方面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解决主要矛盾的途径.2.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无时不在.它们的矛盾斗争推动着历史的发
展.但在这些矛盾中我们应看到生产力,经济基础是决定性的因素,是主要矛盾方面.它们
分别定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发展.我们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是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
面,是科学合理的.
三.那种认为阶级斗争还在,必须以"阶极斗争为纲"的思想是错误的(自已发挥).


十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
答:一.价值是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的关系.
二.人的价值是价值的一种形式,是作为客体的人同作为主体的人(包括社会,集体,他人)
的一种关系.即个体的人的实践活动对于主体人的需要或主体的人对客体的人的实践活动
的评价.
三.在人的价值关系中,由于人即是主体, 又是客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的价值具有与一切
物的价值的不同的特殊性
1.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人的价值主要在于社会价值,即对社会的贡献.
3.社会对人的尊重满足是人的价值不可缺少的部分.
4.人的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
5.人的价值的实现要有一定的主客条件.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为大多数人谋福利.有利于人
民的根本利益.
五.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积极,消极两种现象:
1.积极:突出利益原则.带来进步意识(开拓,创新),平等观念提高人民的素质,发展社会经
济文化水平.
2.消极:社会规律自发调节引发追求金钱,利益,并带来了用不正当手段谋取个人利益,少
数人强调个人利益,自我中心.
六.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人生价值实现提供了优越的社会条件.同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
场经济的社会意识观念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价值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
七.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条体下,坚持以实现社会价值为基础,结合
社会现实,投身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发展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
的环境下,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方向,抵制克服错误的人生价值
观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思路:人生价值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目前的状况)


十七。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答:一..什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明的概念表明社会的开化状况.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从属于文明,分别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自然界的成果.人们改造主观世界使社会的
精神生产为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
识的发展和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1.根本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四
有"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在改革中,充
分发挥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来促进生产力发展.3.在对外开放中,摒弃资本
主义一切腐朽的东西,把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的具有普遍适应
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其他有益文化学到手,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发展.4.弘扬祖国
传统文化.
三.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1.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
度的重要特征.2.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看: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极大的推动作
用,而且保证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3.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需要有精神文
明的支持和保证.
四.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1.从理论上讲,精神文明发展与经济发展
有不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不高却能建设高水平的精神文明.2.我国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为指导,由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由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3.我国有几千年的优良
文化传统.4.我国有改革开放十几年所取得经济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只含基本要点,需完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哲学史上伟大变革:
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和立场的转变与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的统一与变革的实质.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坚持用辩证唯物
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的历史观和统一的观点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形成新的理论表现形
态,在实践中将哲学原理转化为具体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科学方法
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解决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1.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立足点:实事求是的含义: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历史
观,人生观,辩证法的根本立足点.
2.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批判
"两个凡是"是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前提;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原则相结合是邓小平理论的基
本内容;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实际应用.
3.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坚
持和发展的辩证法;邓小平理论的成就与当代中国哲研究的新进展.

--
“二战时期,有个德国的新教牧师说:起初,他们抓共产党员,
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后来,他们抓犹太人,我不说话,
因为我是亚利安人。后来他们抓天主教徒,我不说话,因为我是新
教徒……最后他们来抓我,已经没人能为我说话了。”
孟德斯鸠曾说过:“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07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