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jy (超人),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转载] 自然辨正法讲义
发信站: 听涛站 (Thu Sep 14 16:56:32 2000), 转信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ivilengineering 讨论区 】
【 原文由 fqchen 所发表 】
自然辩证法(讲义提纲)
绪 论
一、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
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1、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
哲学学科的特点: 悠久的历史积淀
丰富的学科内涵
模糊的学科边界
演变的历史进程:
古代哲学 近代哲学 现代哲学 后现代哲学
( 认识论转向) ( 语言学转向)
外向式的定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图景;
内向式的定义:智慧,思维策略。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
辩证的思维方式
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性学科:历史唯物主义
自然辩证法
二、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的三个层次:1、作为客体的自然界;
2、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3、作为中介的科学和技术。
研究内容的三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3、辩证唯物主义科技观。
自然辩证法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科学史;
自然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社会学;
科学学。
三、 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
1、"自然辩证法"的教学目标(参见每一篇的教学目标)
2、"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安排(参考教材、课程考核)
第一篇:自然观的演变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1、 自然观与自然科学发展之间的交互作用;明确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明确"每一时
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一个
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科技工作者必须关心哲学问
题,掌握辩证的思维方式,勤于哲学思考,才能推动科学的发展。
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与发展。通过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是一个
从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到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再度回到辩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阐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形成的,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明确
"辨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现代科技革命"再一次证实了辩证
唯物主义"; 同时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固步自封、僵化不
变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
克思主义是一个不停地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开放系统。
3、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来分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相互依
存和相互作用,树立人和自然的关系必须持续协调发展的观念。
第一篇的教学线索:
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不同的人们会根据自己
各自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不同的自然观。每一时代,代表性最广的自然观,主要来自该时
期的科学技术成果的概括和提炼。因此,每个时代的自然观总是与该时代的科学技术状
况密切相关的。从历史演化角度来认识自然观,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当代自然观的
深化。
丹皮尔(英国科学史家,1867一1952)《科学史》:
最初,人们尝试用魔咒
来使大地丰产,
来使家禽牲畜不受摧残,
来使幼小者降生时平平安安。
接着,他们又祈求反复无常的天神,
不要降下大火与洪水的灾难;
他们的烟火缭绕的祭品,
在鲜血染红的祭坛上焚燃。
后来又有大胆的哲人和圣贤,
制定了一套固定不变的方案,
想用思维或神圣的书卷,
来证明大自然应该如此这般。
但是大自然在微笑--史芬克斯(Sphinx)式的笑脸。
注视着好景不长的哲人和圣贤,
她耐心地等了一会--
他们的方案就烟消云散。
接着就来了一批热心人,地位比较卑贱,
他们并没有什么完整的方案,
满足于扮演跑龙套的角色,
只是观察、幻想和检验。
从此,在混沌一团中,
字谜画的碎片就渐次展现;
人们摸透了大自然的脾气,
服从大自然,又能控制大自然。
变化不已的图案在远方闪光;
但它的景象不断变幻,
却没有揭示出碎片的底细,
更没有揭示出字谜画的意义。
大自然在微笑--
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
她不可思议地保护着
猜不透的史芬克斯式之谜。
§ 1 古代自然哲学
§ 1. 0 原始思维与哲学思维:古代自然哲学是作为远古蒙昧时期的原始宗教和原始思
维的对立面而产生的。
1、原始思维 神话 哲学思维
(神灵世界) (非神灵世界)
2、哲学思维的意义及其作用:从神灵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是人类精神的一次伟大解
放。
§ 1. 1 古希腊自然哲学
1、 古希腊与哲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起源:
古希腊自然哲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把自然看作一个独
立于人的对象加以整体地看待;把自然界看作有规律且可以认识的对象;创造了一套哲
学的或数学的语言力图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哲学与科学诞生的三个条件(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惊异、闲暇、自由。提供希
腊人以闲暇的是奴隶制,提供希腊人自由的是城邦民主制。
2、米利都学派; 以唯物主义自然哲学为主要特色
泰勒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自然哲学家;一种象征):
万物源于水
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本原和元素是"无定",最先使用"本原"
阿那克西美尼:万物的本原是"无定"的气――气的凝聚和疏散
3、毕达哥拉斯学派; 以数的哲学为主要特色,同时是一个政治和宗教社团,有很多禁忌
。
数是万物的本原:用客观的精神实体来解释世界的起源问题
(1) 数服从一定的规律:规律性的思想;
(2) 数是和谐的:美和和谐是规律性的表现;
(3) 突出了数学方法在哲学和科学思维中的意义。
提出了地球和天球的概念。
4、赫拉克利特; 最重要的自然哲学家之一,自发辩证法的奠基人。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
一切皆流,无物常驻: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万物都根据逻各斯生成,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相反者相成,一切通过斗争而产生。
5、德谟克利特; "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古代原子论:希腊哲学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通过具有不同形体的不可分割的原子
和虚空的组合,解释自然现象及其变化。对近现代科学影响很大。
(1) 用抽象的物质实体解释世界;
(2) 从统一性出发具体解释世界的多样性。
倡导决定论,反对目的论。
6、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苏格拉底关心的不是自然,而是人事。古希腊自然哲学
的一个特点: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的分离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辩证"这个词导源于人们的一种活动,即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按
对象的种属加以辨析。苏格拉底的对话方法包括"助产术"和"苏格拉底讽刺"。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多著述,均采用对话体裁。且多以苏格拉底为主角。反对
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属客观唯心主义。
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创立学校,成为学园派的缔造者。在学园的入口处写着:不懂几何
者不得入内。在学园的出口处写着:能谈哲学者才可治国。
理念论:真正的实在是理念,它先于一切感性经验。日常世界只是理念世界不完善的摹
本。哲学的任务在于把握理念。
"拯救现象":我们面对的自然界,纷纭复杂,变幻万千,如果不把它们纳入一种规则的
框架内,我们便不能很好地把握它们。拯救现象,是要将杂乱的现象规整。这是一种科
学研究的纲领。
7、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从师柏拉图近20年,创立与柏拉图非常不同的哲学
体系。公元前343年,任幼年亚历山大的教师。公元前335年回雅典创办自己的学园,创
建自己的学派(逍遥学派)。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著述几乎遍及每个学术领域。
确属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斯多德开辟此后2000年西方哲学的思辨道路。
两个世界理论:
(1) 永恒不变的月上世界。月上世界由纯粹的"以太"构成;运动是完美的匀速圆周运
动。(上帝的第一推动)
(2) 有生有灭的月下世界。月下世界涉及到物理学的内容,涉及到世界的本原问题。
四元素说:月下世界由水(湿冷)、火(干热)、土(干冷)、气(湿热)四种元素组
成。其运动是直线运动。
四因说:质料因是指事物由什么东西形成的;形式因是指事物根据什么形成的;动力因
是指事物形成的动力是什么;目的因是指事物为什么而形成。目的因又称终极因,是核
心。决定了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是目的论哲学。
方法论与逻辑学:《范畴篇》、《分析篇》
8、对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评价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
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
腊人那里去。"
自然哲学:"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
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它在这样做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
些后来的发现,但是也说出了十分荒唐的见解,这在当时是不可能不这样的。"
§ 1. 2 古代中国自然哲学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般认为,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
77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时期,科学技术开始从生产之中分化出来,西周开始出
现了阴阳、五行、八卦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是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
社会逐渐形成时期,古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大发展,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初步
奠定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及其知识体系、以及古代哲学包括自然哲学知识体系。这正
好与西方古希腊的繁荣交映生晖。
百家争鸣,主要有六家:儒、墨、道、法、名、阴阳。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儒、墨、道三
家。后来,从两汉到明清,总体上是儒道交融,墨学中绝。儒学总体处于主导地位,道
学亦始终延绵不绝。而一般认为,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影响最大的,则要数阴阳五行学说
。
1、 阴阳八卦学说与《周易》:
《周易》包括两部分:《易经》(《周易上经》)和《易传》(《周易大传》)。《易
经》大约形成于殷周之际,传说伏羲氏始作八卦,周文王推演为六十四卦;《易传》旧
说为孔子(前551-前479)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以来陆续形成的解易作品汇集,无论如
何历史上它却是寄托于孔子名下产生重大影响的。自战国时代起,它被儒家奉为经典,
并进而跃居为群经之首,近三千年来对于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自
春秋以来,几乎历代思想家都注疏或研讨《周易》。借注解《易经》而阐发自己的哲学
思想,成为中国思想史演进的一种方式。尽管人们关于《周易》对于中国科学思想发展
的影响褒贬不一,但是事实上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1) 自然界是一个生成中的变易世界。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序卦传》)
"天地之大德曰生" (《系辞下传》)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系辞上传》)
天地最伟大的德行,是使万物生生不息。自然系统衍生物归为八类:天、地、雷、风、
水、火、山、泽;分别用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象表征。
(2) 自然界的变易是有规律的。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上传》)
从混沌未分的太极产生出天地阴阳两仪,两仪产生象征四时的老阳、老阴、少阳、少阴
四象,四象产生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从八卦出发,重叠而形成六十
四卦。六十四卦中,阳卦十六,阴卦十六,阴阳卦三十二。其相生相克、相反相成,概
括自然界万千事物。于是,一个层次系统的世界产生出来,这是一个自发组织起来的过
程,其中没有上帝的位置。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3) 自然界变易的动力在于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系辞上传》)
"一阴一阳谓之道" (《系辞上传》)
"刚柔者,立本者也"(《系辞下传》)
(4) 天道与人道是统一的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是统一的。儒家之所以关心自然界的变易规律
,目的在于给社会立方,确立人类行为伦理规范。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系辞下传》)
"昔日圣者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说卦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第一》)世界运行不止、不断变化创新,人也应
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地势坤,君子以厚物载德。"(《坤卦第二》)自然广阔无垠、润育万物生长,人也应
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这里实际上也就道出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的行为应该是
效仿自然,顺应自然。
"是以立天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传》)
通过自然哲学与道德哲学的统一,"天道"为儒家"仁义为本"的伦理教义提供了本体论依
据。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 阴阳五行学说与《黄帝内经》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五行学说是关于自然界变化及其规律的另一种重要哲学思想。
它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重要影响。
(1)"五行"学说立足于关系
《尚书·洪范》篇已比较系统的记载了早期五行说的思想:"……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这里五行不仅仅是作为自然系
统的构成元素提出来的,同时也是作为某种功能属性提出来的。
李约瑟(J.Needham,1900-1995):"五行的概念倒不是一系列五种基本物质的概念(
粒子未入这个问题),而是五种基本过程的概念。中国人的思想在这里独特地避开本体
而抓住了关系。"
(2)阴阳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
这里初步萌发了五行相克相生思想,但五行还没有与阴阳结合起来。战国末年邹衍被把
阴阳与五行说结合起来解释历史变迁。
西汉的董仲舒更使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他改变了从前的五行的顺序,把五
行的顺序定为木、火、土、金、水。他写道:"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
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提出
了五行相生序,相生序是循环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提出了五行相胜序,相胜序也是循环的:"金胜木", "木胜土
", "土胜水" ,"水胜火", "火胜金"。(《春秋繁露·五行相胜》)总之,到了汉代
,阴阳五行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此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具有五行统一性的自然
系统、生命系统和人事系统、社会系统也大量构造出来。
(3) 阴阳五行说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立足于整体论思想,以阴阳五行说为基本框架,从理论上论述中医对生理
、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诊断等基本问题,兼述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多方面
内容,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学说,构造了中医学的完整理论基础。
按照《黄帝内经》的学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和谐整体,人体必须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
,即"合于阴阳,调于四时",否则进入病态。 "提挚天地,把握阴阳"是处理医学中各种
问题的总纲。
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体,内部器官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满足五行生克关系。
3、 道学与《道德经》、《庄子》:
道是道学的核心范畴,也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殷周时期,道字首见于金文
,其原始意义为道路,后来其涵意逐渐扩大,在《尚书》中被引申为皇天之道、王道和
具体的道理和方法,《诗经》中的道亦为道理和方法。
老子(约公元前580-前500)以道为其学说的最高范畴,开创了道自然观。
道学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庄子》
(1) 道的含义:
本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规律: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蔗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渔
父》)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一章)
(2) 道的品性
形上性:"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是谓无状之
状,物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
古始,是谓道纪。"
实存性:"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运动性:"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
(3) 道学的特点
主张自然界是自发运动、自组织的世界,这种自组织是合规律的。道不仅是对于天地万
物的一种整体性的表述,而且是对于天地万物自发生成和发展的一种概括。于是,老子
就奠定了一种自发运动变化的道自然观。
自然观是社会观、人生观的基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反者道之动" :大智若愚
"弱者道之用" :以柔克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治
4、对古代中国自然哲学的评价
普利高津:"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
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眼于自发自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
"西方科学和中国文化对整体性、协和性理解的很好的结合,这将导致新的自然哲学和自
然观。"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价值的实现,需要一种创造性的转化。
§ 1. 3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不同点
古代中国 古希腊
重关系 重实体
阴阳互补重协同 对立统一重冲突
自组织 他组织(外力推动)
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月上、月下世界的分离
具象思维 抽象思维
§ 1. 4 古代自然哲学的总体特点
贡献:
(1) 人类精神的伟大解放;
(2) 给经验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发展道路。
恩格斯: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因此,如果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
到希腊人那里去。
局限与后果:
局限:思辨性、朴素性、模糊性
恩格斯: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
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它在这样作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
到一些后来的发现,但是也说出了十分荒唐的见解。
后果:
(1) 易流于清谈;
(2) 不可避免的神秘主义倾向。
§ 2 近代前期自然科学与机械自然观
§2.0 历史的曲折:中世纪
中世纪:一般指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5世纪。
对中世纪的评价:
东方与西方
5世纪-13世纪与13世纪-15世纪
§ 2. 1 思想革命与近代科学革命
1、思想革命:
(1)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文艺复兴运动 :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复兴是为了新生。
宗教改革 : 宗教信仰是个人的事情,不需要依靠教会的权威
哥白尼日心说:
哥白尼日心说
哥白尼(N·Copernicus),《天体运行论》 (1543),日心说。
否定了上帝把地球置于宇宙中心的宗教教条,标志了近代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的解放。
(2)知识观念的变革
培根的知识观及其贡献:知识就是力量
2、近代科学革命: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
(1)知识生产的两种方式:经验式方式与实验式方式
知识的生产总是通过不断的"试错和改错"得以实现的;
试错和改错有两种方法:"经验性的"与"实验性的"。
"经验性"试错和改错:
第一,它的发生不是目的,只是另一种目的性行为的"溢出";
第二,它的发生是偶然的;
第三,由于依附于另一种目的性行为,它的发生"没有成本"。
"实验性"试错和改错:
第一,本身构成一种目的性行为,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设计"活动。
第二,"实验性"试错和改错往往只有具有特定能力的人才能完成。
第三,"实验性"试错和改错不再依附于其他活动,它所要求的资金、时间、人力和材料
等投入失去了转嫁的可能。因此,"实验性"试错和改错"需要成本"。
(2)知识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的变化:
知识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知识生产非神圣化;
知识生产方法中心化;
知识生产专业化。
(3)对历史的影响:
两个案例
案例1:中国与欧洲在世界科技发展中作用的比较;
案例2:1812年和1830年英国和印度棉纱成本比较:
§ 2. 2 近代科学革命的主要成就
伽利略的开创性工作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
经典动力学;落体运动;抛体运动;惯性定律;实验与数学结合;天文望远镜。
开普勒:天空立法者
开普勒(J·Kepler,1571-1630):
《新天文学》
《哥白尼天文学概论》
行星运动三定律;打破天体圆周匀速运动的观念。
牛顿的综合
牛顿(I·Newton,1642-1727)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光学》
总结了天体力学和地面力学的成就,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提出了运动三定律
和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经典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
综合。
其他成就:
物理学:光学,静电学的初步认识。
生物学: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林耐的分类学;显微镜的运用。
化学:波义耳批判了炼金术士关于物质的原性学说,提出元素概念,奠定了化学的基础
;拉瓦锡批判了燃素说,建立了氧化说,为化学的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2. 3 对近代前期自然科学的总体评价和哲学概括
整个科学总体上是关于存在的科学
主要的成就是力学:机械论自然观
主要的方法是分析方法:还原主义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1、机械自然观
近代前期自然科学主要是力学得到充分发展,力学的辉煌成就引导人们用力学的观点来
解释客观世界:
《动物是机器》(笛卡尔)
《人是机器》(拉美特利),
《社会静力学》(斯宾塞)。
拉普拉斯设想的全能全知的妖精,被认为是最为明确、最为彻底地表述了机械决定论的
理想:严格因果决定论
机械自然观终究是以物质的原因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因而在反对宗教神学的斗争中
,把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机械自然观认为用牛顿力学的规律可以解决一切科学问题,一切现象都可用力学来加以
解释。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许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实际上是力学解释不了的,
但为了根据力学去解释,就不得不引入多种多样的"力"和适用于经典力学的虚假物质,
不仅没有促进这些学科的进展,反而造成了许多困难。
特别是机械自然观并不回答诸如运动是如何发生的这样的问题,天体是怎样运动起来的
,不同的物质形态是如何转化的,最终就不得不把造物主请回来,这就使得在向神学挑
战中诞生的自然科学,在18世纪未能彻底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把上帝从前面赶出去,
最终又把上帝从后门请进来。
机械自然观主张用牛顿力学规律去解释自然,还导致诸如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存在的
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的机械决定论主张,就是其经典表述。而且机械决定论的科学家
在科学方法上由片面夸大归纳法的作用,否定和排斥演绎法在科学方法论中的地位,
2、方法论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培根(F.Bacon,1561-1624年):
科学方法论著作《新工具》;
归纳方法论:正确进行科学研究是从命题金字塔的底部一步一步上升到顶部,即以自然
为对象,以感官知觉为起点,让心灵顺着一条全然循序递进的阶梯向前推进,归纳而逐
步上升到公理。培根的方法主要强调归纳的一面。
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年):
唯理论方法的创立者,在《方法谈》中,笛卡儿给出指导人们理智的四条原则。
第一条:避免"急躁与偏见",只接受清晰和独特的思想;
第二条:"把我正在考虑的难题分成尽可能多和必要的部分,以便把它最好地加以解决。
"
第三条:从简单到复杂渐次前进;
第四条:进行无一遗漏的完整分析。
其中第二条被认为是统治了西方世界科学方法世界达350年之久的最为重要的原则。
切克兰德在《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一书中将其称为"标示了西方知识传统之特征的分析
还原原理"。
还原论的观点,奠定了追求简单性的思想基础。即认为总体总是可以分解为部分的,复
杂的现象总是可以分解成为简单的现象来理解的,非线性系统就总是可以化简为线性问
题来解决的。
牛顿:"在自然科学里,应该象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问题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的
方法,然后才用综合的方法。这种分析方法包括做实验和观察,用归纳法去从中作出普
遍的结论,并且不使这些结论遭到异议,除非这些异议来自实验或者其他可靠的真理方
面。……用这样的分析方法,我们就可以从复合物论证到它们的特殊成份,从运动到产
生运动的力,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
原因为止。" (《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212页)
恩格斯:"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
机体内部按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
大进展的基础条件。"
然而,"这种做法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
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作静止的东西,不是看
作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作活的东西,而是看作死的
东西。" 由此,造成近代前期特有的局限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一个特殊的总观点的形成,这个总观点的中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
一个见解。"
§ 3 近代后期自然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
§3.1 工业革命与科学革命
1、工业技术革命与科学革命
工业革命: 以技术革命为中心的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本质上是工业技术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推广使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机械
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
2、工业革命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l 开始了科学和工业以技术为中介的结合
l 科学研究方式从个人研究进入到集体研究的时代
l 提出了许多研究课题以及解决这些课题的大量研究材料
l 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先进的仪器和设备
§3.2 科学发展总体格局及其突破
1、近代后期科学发展的总体格局
l 仍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主流;
l 研究领域开始超出机械运动的范围。
2、科学突破及其哲学意义
(1)科学突破:
l 天文学:星云假说
l 地质学:地质渐变论
l 生物学:进化论、细胞学说
l 物理学:能量转化守恒定律、电磁理论
l 化学:化学原子论、元素周期律
天文学:星云假说
l 德国哲学家康德1775年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l 拉普拉斯1796年独立提出类似假说。运用数学证明,得到科学界承认。星云假说被合称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l "天"在演化中,给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地质学:地质渐变论
l 英国地质学家赖尔提出"渐变论" (《地质学原理》 1883 )。从自然的原因来解释地
球的形成及变化,驳斥了"灾变论"和"神创说"。
l "地"在演化之中,是打破形而上学自然观的重要科学根据。
生物学:进化论和细胞学说
l 进化论:达尔文1859年《物种起源》。说明了物种之间的联系,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的
适应性和进化作了科学的解说,摧毁了各种唯心主义的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
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l 细胞学说:施莱登和施旺,揭示了有机体在结构和产生、成长机制上的统一性。
物理学:能量转化守恒定律、电磁理论
l 迈尔、焦尔、赫尔姆霍兹、格罗夫等,在不同领域独立发现能量转化守恒定律。
l 法拉第、麦克斯韦提出电磁理论。
l 揭示了热、机械、化学、电、磁等各种运动形式的统一性,物理科学的第二次大综合
,摧毁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彼此割裂的形而上学观点,展示了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
化学:原子论、元素周期律
l 原子论:道尔顿1808年《化学哲学新体系》。提出化学原子论。阿佛加德罗1811年提出
分子概念。原子分子论。
l 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1869年提出化学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l 合成有机物:维勒从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打破无机界和有机界的人为鸿沟。
(2)科学突破的哲学意义:
l 分门别类的研究→自然界各过程的联系;
l 既成事实的研究→自然过程的变化发展;
l 机械运动的研究→各种运动形式的特殊本质。
科学突破的哲学意义:
l 科学由运用观察、实验、解剖等经验方法收集积累材料阶段,进入到对所获经验材料进
行综合整理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说明的阶段。
l 暴露出机械自然观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局限性,要求建立新的自然观和新的思维方
式。
§3.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l 以经验自然科学发展为基础
l 受古希腊自然哲学启示
l 借鉴德国古典哲学的成就
1、借鉴德国古典哲学成就
l 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古典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
的发展阶段。
l 康德:开创德国古典哲学,先验唯心主义哲学家,对现代哲学有重要影响。
l 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近代辩证法大师,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
l 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哲学家。唯物主义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有重要影响。
2、主要著作
l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l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l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l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l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l 恩格斯:反杜林论
l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3、基本思想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l 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
l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
书。
l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的这一过程的一部分。
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l 科技与生产:科学是生产的重要因素;科学本身发展有不断加速的趋势。
l 科技与社会:科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和社会革命的基础;科学进步最终会导致技术革命;
技术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引起产业革命;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必然发生整个社会关系
的变革。
马恩《神圣家族》:
l 承认自然界物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前提,也是人的劳动和生产力得以实现的前提;为
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l 自然科学和物质生产是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历史的发源地在于科学和工业,在于物质
生产,在于群众掌握科学、利用物质自然进行物质实践。
马恩《德意志意识形态》:
l 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是彼此相互制约的。
l 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生产劳动使之与动物区别开来。第二个
前提: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第三个前提:人类自身的生产。
l 人周围的自然界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然科学的发展依赖于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l 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
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
l 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
l 科学分离出来成为与劳动相对立的、服务于资本的独立力量。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l ①自然科学与哲学
l ②辩证法
l ③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科学分类
l ④数学与各门自然科学内容的辩证性质
l ⑤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①自然科学与哲学:
l 辩证自然观的基本点:"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
久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
运动着。"
l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愿意
受什么样的哲学的支配。
⑤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l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自然观与历史观是统一的。
l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
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基本思想:
l 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自然界;
l 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自然界;
l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界;
l 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看待自然界。
§3.4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义
l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l 在牛顿经典力学为主流的科学发展格局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具有开拓性、
批判性和革命性。
l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具体建构和不
断完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一任务至今仍然没有完结。
§4 现代科学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
§4.1 现代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与重要的分支学科
1、主要线索
十九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开尔文勋爵(1900.4.17):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能做一 些
零碎的修补工作。
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
二十世纪:牛顿经典力学受到全面冲击。
主要线索
相对论→宏观高速
量子论→微观世界
追求统一性: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的统一
探索复杂性: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
2、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 (1901)。
1896年,贝刻勒尔等发现放射性(1903)。
1897年,汤姆逊发现电子。动摇了传统的原子观念(1906)。
两朵乌云:
"以太漂移"实验的否定结果;
"黑体辐射"理论解释的困难。
物理学革命:相对论
1905年爱因斯坦《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狭义相对论;
1907年爱因斯坦给出著名公式: E=mc2;
1916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广义相对论理论。
1919年广义相对论理论被验证。
物理学革命:量子论
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
1913年玻尔提出量子论原子模型;
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
1925年海森堡提出和矩阵力学;
1926年薛定谔提出波动力学,并证明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等价;
1927年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原理",玻尔提出"互补原理"。
3、重要分支学科
(1)粒子物理学
物质的"可分性":有限或无限
相互作用的统一性:"物理学理论的终极"
(2)现代宇宙学
爱因斯坦:1917年开创现代宇宙学;建立静态宇宙模型。" 一生中犯的最大错误"。
动态宇宙模型:大爆炸宇宙理论;60年代得到观测支持。
宇宙:我们的宇宙,有限和无限
(3)生物学(生命科学)
50年代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
60年代遗传密码破译,人工合成蛋白质
70年代生命起源新理论,人工合成核酸
80年代生物工程
90年代克隆技术,人体基因组工程
伦理学问题,法律问题,道德问题等
(4)计算机科学技术
40年代出现计算机
50年代晶体管计算机
60年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人工智能知识工程,ARPANet,计算机网络
80年代神经网络计算机再兴,因特网
信息时代:赛博空间(Cyberspace),新型人际关系、人机关系,新的伦理、道德问题
。
(5)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
40年代:系统工程,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
60-70年代:耗散结构理论,超循环理论,协同学
80-90年代:混沌理论,分形理论
当代探索复杂性科学前沿
引发出一系列重要哲学观念的变革。
(6)生态和环境
50年代现代生态学
60年代环境问题
70年代全球问题,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80年代地球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
90年代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
科技、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7)高新技术群
计算机技术;
生物技术;
新材料技术;
新能源技术;
海洋技术;
空间技术。
4、现代科学的总体特点
追求简单性 → 探索复杂性;
关注本体和认识问题 → 联系道德、伦理与法律问题;
研究无机界 → 研究生命、智能;
兴趣驱动的小科学 → 任务驱动的大科学;
"认识导向"的科学 → "认识导向"和"应用导向"并重的科学;
准确理解现代科学,需要批判机械自然观,建构辩证自然观。
§4.2 现代科学的哲学意义
1、现代科学的发展需要哲学
爱因斯坦:物理学的当前困难,迫使物理学家比其前辈更深入地掌握哲学问题。
爱因斯坦: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只要这
真是可以想象的--就是原始的和混乱的。
库恩:在公认的危机时期,科学家们必须转向哲学分析,作为解开他们的领域中的谜的
工具。
2、现代科学促进哲学的进步
(1)相对论:
牛顿绝对时空观:时间、空间、物质之间的绝对分割;
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四维时空,时间与空间不可分割;
广义相对论时空观:时间、空间与物质之间不可分割。
(2)量子论:
机械决定论与统计决定论;
对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新认识;
爱因斯坦与玻尔(哥本哈根学派)长达30年的哲学争论。
(3)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发展的两个阶段:"静态"与"动态"
动态研究:
60-70年代: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
耗散结构理论(普里高津):第一,系统开放;第二,系统远离平衡态;第三,非线性
相互作用;第四,涨落导致有序。
协同学(哈肯):能否找到某种能够支配存在于各类系统中的自组织现象的一般原理,
这种一般原理与系统组成部分的性质无关?
80-90年代: 混沌学、分形学
混沌学:"混沌"(Chaos),原意紊乱、无序和无规律。但在混沌理论中,它指的不是纯
粹的无序。混沌理论研究的是具有确定性的非线性系统,混沌"来源于决定论性方程的无
规运动"。混沌是确定性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本身产生的不规则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
※ 转载:.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66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