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lue (qiuqiumaogg·期待蔚蓝~),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7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Apr 20 10:09:14 2001), 转信

(2) 科学研究既应立足必然,又要重视偶然
三、 矛盾分析方法及其当前的实践运用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分析方法的根本要点
        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人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具体地
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就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
方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
性。这一科学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
要原则,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要想正确认
识事物,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这样
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是一切认识的起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奠定了基础,但认识事物的根本目的是
为了正确地改造世界即解决矛盾。事物的矛盾备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
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我们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
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
所以重要,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是特色
      论的哲学基础
(1) 一般与个别  (universal and individual)
       表征事物辩证联系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即共性与个性。一般指一类事物或一切
事物普遍具有的属性,即具体事物的共性。个别指单一事物的个体性、独特性,此事物
和他事物的差异性。世界上每一事物、现象都作为个别的东西而存在,它们的存在和发
展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表现为个体性、独特性;这种个体性、独特性使事物、现象彼此
相互区别开来。世界上的同类事物或一切事物中又贯穿着一般的东西,即共同的、普遍
的属性;这种共同性、普遍性使各个特殊的事物相互联结、相互贯通,形成统一的有机
整体,并具有共同的规律性。
  一般和个别即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的统一,作为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它们反映着世界
上的事物、现象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联系的特性。一般与个别有着差异、对立,但
这种差异、对立并不是彼此分立、相互脱离的。一般不能脱离个别而存在,共性寓于个
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别又总是同一般相联结,个性体现着共性,为共性、
一般规律性所制约。共性因其是事物中共同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它比个性深刻;个
性因其差异性、多样性,它比共性生动、丰富。一般与个别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它们在
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或关系中是一般的、共性的东西,在另一
范围或关系中,则可以成为个别的、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般
相联而存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等等。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
转化而与另一类的个别(事物、现象、过程)相联系。诸如此类等等”(《列宁全集》第3
8卷,第409页)。
  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原理对于人们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依据
这一原理,人们应首先通过个别去认识一般,从大量个别事物的特殊本质中总结概括出
事物的一般本质,即从个别上升为一般;再以一般为指导去认识没有研究或尚未充分研
究的个别事物,即从一般又到个别,如此循环往复,使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
              
(2) “特色论”的实质: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深刻总结历史和当前的实践经验,
深入分析中国基本国情,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特殊矛盾所作出的科学论断。这次江泽
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就是对我国现阶段特殊矛盾进行实事求是分析的结果,
         由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本质特征,所以每
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矛盾的普遍性;
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原有的基础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等,
因而社会主义一般规律及其本质和特征的实现形式、途径也必定是各不相同的,不可能
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这又是矛盾的特殊牲。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
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
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
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
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
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等;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
有中国自己的特色。
4、 主、次要矛盾理论是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哲学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其性质来说,已是社会主义社会;就其发展程度来说,
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这个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它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其发展目标是经过长期
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正是这许多基本要素,决定了我们党必须也只能提出和
坚持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
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而奋斗”,这样一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十年的实践和跨世纪的发展要求都告诉我们:“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都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基础,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当代中国
的最大实际为客观依据,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它们以其在党的基本路线这一整体中的地位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配合,不
可分割,不可或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 两点论与重点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这是由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两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
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
中的重点,二者是紧密相联。所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
主流,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
        要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两手抓”,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例
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文明不同,但又是互相依存的,在
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既要看到前者是后者的物质保障这一点,又要看到
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
支持这一点,因而要“两手抓”,坚持“两点论”,全面观,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得到健康发展。如果只抓“物质文明”一点,不抓“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将会失去强
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失去正确的方向。反之,只抓“精神文明”一点,精神文明
失去了物质基础,也是不可想象的。这种“一点论”的片面观点,危害甚大。
(2) “工作重点转移”问题上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1978年12月下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坚决地批判了“两个
凡是”的错误 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口号。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
起,把全党工作重 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12月23日,发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的当
晚,报纸以 号 外形式,全版套红,发出全会公报全文两万多张。24日,在头版套红正
式刊发公报全文。25 日,本报记者在头版头条以《历史的要求 人民的愿望》为题,反
映省会石家庄市人民对 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热烈欢呼和衷心拥护。26日,头版
刊登文章《全力以赴加快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反映了全省城乡人民热烈欢呼十一届
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的盛况。
         27日,发表本报编辑部文章《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提出把马列 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顺利实现党中 央提出的伟大转变,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
。提出:把全党的工作 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它反映了历史的要求,代表 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复兴和迫切愿望。
        从1979年1月10日起,以《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为总题目发
表系列文章 :《充分认识工作着重点转移的重大意义》、《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
大革命》、《解 放思想 大胆工作》、《既要解决问题又要稳定局势》、《勤奋学习与
解放思想》、《要 破 除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只有衔接好 才能转变好》、《学会用
经济手段管好经济》、 《 必须发扬经济民主》、《建设好适应四化需要的领导班子》
、《加强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 素》等,较系统地宣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省委于1月5日到20日召开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
部署把全省工 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一是搞好思想发动,调整工
作部署;二是进一 步落实党的政策,发展安定团结的局面;三是为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国
民经济,要把农业搞上 去;四是必须有领导有步骤地对各级行政机构进行改革;五是搞
好领导班子建设,大力改进 思想作风。
        报社领导集中时间认真学习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工作会议文件,进
一步认识到“ 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危害,总结检查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始一段
出现的冷漠现象。 究其根源,一是天天讲“高举”,一碰到实际问题,竟把“两个凡是
”这样明显违背马克思 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错误东西奉之为神明,根本弄不清什么是真
“高举”、什么是假“高举 ”。一定要认真地、全面地、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二是坚持严谨
办报是对的,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不 可似是而非,要旗帜鲜明。通过检查总结,进一步
认识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转折的深远意义。
报社领导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工作 会议精神,重新安排了宣传报道计划,以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经济建设为重点,继续清 除“文革”的遗毒,开创宣传报道新
局面。
[学时] 二周4学时
[思考题、讨论题]
1、 根据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学说,为什么说党制定的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
本路线是一条正确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路线?
2、 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它的现实意义何在?
[经典著作选读]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一章,第3—6自然段;第
四章,第1—9自然段)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毛泽东:《矛盾论》
 
--
/               /                .         
    ./   /              /.    .      /  /      
在/这蓝色忧/郁城市 / 又和你.相见. /    /       
不能转开视/线  /任凭雨/水打痛我的脸
/   /   .    /    /   .    /     .     / 
.   /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8.05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