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lue (qiuqiumaogg·期待蔚蓝~),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11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Apr 20 10:11:02 2001), 转信
(2) 思维方法的作用
思维形式的辩证法(dialectics of the form of thinking)
辩证逻辑的基本内容之一。指发生于理性认识阶段的概念、判断、推理等思
维形式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以及各种思维形式之间内在联结、相互转化或推演的辩证
关系。它主要包括概念的辩证法、判断的辩证法和推理的辩证法。
客观现实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作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思维形式,必
然也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思维形式的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却又不
同于客观辩证法。它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辩证运动而显示其作用。人们揭示了概念
、判断、推理的辩证运动,就能了解认识的发展与深化的一般进程,探明认识客观真理
的途径。
思维形式的辩证法是人类认识所固有的,而辩证逻辑则系统而集中地表现着思维形
式辩证法的作用。人们从理论上认识并把握了思维形式的辩证法,就能自觉地
进行辩证思维。
概念的辩证法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的单元和形
式。概念的辩证法是指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以及概念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
对概念的辩证本性的研究,是辩证逻辑的主要内容。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
反映通过一系列的抽象,以概念的形式近似地描绘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从生动的直观
到抽象的思维,形成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的真理性又要返回实践中接受检验。如此循
环往复,是人的认识日益接近于客观现实的一般途径。科学认识的主要成果就是形成和
发展概念。概念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现实。概念的最基本特征是它的抽
象性和概括性。
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人们认识周围事物最初形成的概念是前科学思维时期的日常生
活概念。这种最初形成的概念,通常是作为对周围事物的感性经验的直接概括,并不具
有很高的抽象性。这时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也不甚深刻,在幼儿时期形成的概念以及
人类在原始阶段形成的概念就是如此。科学思维中运用的概念即科学概念,是在相关理
论指导下形成的,而且它总是处于特定的理论系统之中。与前科学思维时期的日常生活
概念相比,科学概念的内容丰富得多,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由于科学思维依存
于特定时代的某种理论系统,它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将会达到当时应有的或可能的深度
,远远超过日常生活概念的认识,成为一定历史阶段上人们认识的总结。
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形成不同内容的科学概念。不同的学科对于同一事
物会形成不同内容的科学概念,而在同一学科的不同理论中,对于同一事物也会形成不
同内容的科学概念。人们对于特定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即科学概念的内容,并不是单一
的、无条件的,而是多方面的、有条件的。概念总是随着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处于
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发展的过程或是原有概念的内容逐步递加和累进,或
是新旧概念的更替和变革。
概念的辩证本性 概念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是认识过程中
的阶段。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运动,概念就必须是辩证的,是主
观性与客观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概念还必须是灵活的、
往返流动的和相互转化的。“运用概念的艺术”就在于把握概念的全面的、普
遍的灵活性,达到对立面的同一的灵活性。概念不应被当作孤立的、隔离的、空洞抽象
形式的规定,而应看作是富有具体内容的、有不同规定的、多样性的统一。
判断的辩证法 判断是思维对所反映的对象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判
断的辩证法是指判断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以及判断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它揭示
人类认识所固有的矛盾运动以及判断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
判断的本性 人类的一切知识都以判断的形式陈述出来。无论是关于经验事实的
观察陈述,还是关于原理和定律的理论陈述,都是人们对于客观现实所作的判断。在判
断的形成中,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具有首要的、根本的作用。任何正确判断的具体内容
,都是人们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社会的实践活动。
概念在判断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构成判断的基本要素。判断是包含在概
念中的矛盾的展开和显露。任何判断都是作为对立面的统一,是对客观事物固有的对立
统一关系的必然反映。客观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必然与偶然(见必然性与偶然性)、
本质与现象等等对立面的统一,而作为对客观事物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反映的判断,也
必然具有对立统一的性质。例如,在“伊万是人”、“哈巴狗是狗”、“这是树叶”这
样简单的判断中,就其主词与谓词两者相对而言,主词指称个别的、偶然的、现象的东西
,谓词指称一般的、必然的、本质的东西,系词“是”则把两者联结起来,从而揭示了
它们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整个判断所反映的正是事物自身的对立面的统一。判
断中的对立面统一,不仅反映客观事物中的对立面统一,还表明人的认识是从个别深化
到一般、从偶然深化到必然、从现象深化到本质。总之,任何一个判断都蕴含着辩证法
的一切要素。列宁说:“这里已经有偶然和必然,现象和本质,因为当我们说伊万是人
,哈巴狗是狗,这是树叶等等时,我们就把许多特征作为偶然的东西抛掉,把本质和现象
分开,并把二者对立起来……可见,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好象在一个基层的‘单位’(‘
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是
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列宁全集》第38卷,第401页)。
判断的发展 判断自身中的对立面统一,蕴含着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状态,它
们将在认识发展的继续深化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展开,表现为从低级形式判断发展到高
级形式判断,表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程度的提高。例如,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很早就认
识到摩擦能生热的事实,这是人类早期对运动性质的初步认识。“摩擦是热的一个源泉
”这个判断,可以看作是对运动性质最初作出的个别性判断。近代,人们认识了运动的
较为一般的性质,作出“一切机械运动都能借摩擦转化为热”的判断。这是人们对运动
性质所作出的特殊性判断。后来,人们又进一步作出“在每一情况的特定条件下,任何
一种运动形式都能够而且不得不直接或间接地转变为其他任何一种运动形式”的判断。
这是人们对运动性质所作出的普遍性判断。可见,认识的深化过程是从个别性判断到特
殊性判断再到普遍性判断。个体思维中发生的判断的发展过程,也大致如此。人类的思
想发展史与个体的思维进程是相吻合和相一致的。
推理的辩证法 推理是人们从已知判断(前提)引申出新判断(结论)的思维过程
。推理的辩证法是指推理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以及各种推理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
系。它体现着理论思维的特点。推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人的思维活动从个别向
一般深化,或从一般向个别深化以及从某一对象或领域向另一对象或领域的推移,并在它
们之间作比较,从而就有归纳推理(见归纳逻辑)、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见类比)。推
理作为人脑中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其结论并不都是必然可靠的。就人们完整
的认识过程而言,无论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不能全面地反映人类认识过
程的发展,它们在认识中的作用都是有限的。
辩证逻辑不是从静态、从纯粹形式结构上研究各种推理的作用和规律,而是在实践
基础上,以具体对象发展变化的实际进程为依据,从它所反映的对象的内容出发,结合
人的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揭示其辩证的矛盾运动。辩证逻辑认为,完整地反映客观对
象的发展以及揭示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的各种推理,不仅是互相联系的,而且在它
们的相互联系中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个别、特殊和普遍的联系,发挥着它们各自在认识世
界中的作用。无论是科学定律或原理的发现过程,还是科学定律或原理的论证过程,都
不可能完全纳入纯归纳或纯演绎的推理程序和模式。任何科学认识活动都是在归纳与演
绎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中实现的(见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归纳、演绎以及类比等推
理形式,在不同的研究课题或不同的认识环节上,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虽然有所不同,人
们时而以归纳或类比为主,时而以演绎为主,但是,任何一种推理都不可能孤立地发挥
有效作用。把握推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是人们认识真理所绝对必需的。
概念、判断、推理的辩证关系 辩证逻辑对思维形式的研究不同于旧的、纯粹的形
式逻辑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满足于“把各种思维运动形式,即各种不同的判断和推理的
形式列举出来和毫无关联地排列起来。相反地,辩证逻辑由此及彼地推出这些形式,不
把它们互相平列起来,而使它们互相隶属,从低级形式发展出高级形式”(《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3卷,第545页)。概念作为人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形式,并不是思维的“外在
形式”,不是脱离判断内容的抽象的空洞形式,而是具有活生生的实在内容的形式。判
断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正是概念的运用和具体化。判断的辩证法与概念的辩证法是不能
相分离的。不懂得概念的互相联系和互相转化,不懂得运用概念的艺术,就不可能理解
判断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不可能懂得判断的辩证法。反之,不把握判断中的
矛盾运动,不把握判断所表现的认识深化的规律性,也就不可能学会运用概念的艺术,
不可能懂得概念与判断的辩证关系。
推理的辩证法与判断的辩证法也是紧密相关的。推理的辩证法是判断之间的联系与
转化的基本过程的进一步展开,而判断的辩证法则是把握推理之间的联系与转化过程的
基本环节。正如判断的辩证法与概念的辩证法是相互依存的那样,推理的辩证法与判断
的辩证法也是相互依存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辩证联系共同形成人类思维在反映变化
、发展的客观现实中的辩证运动。
(3) 思维方法的发展及其种类
2、 辩证的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unity of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辩证逻辑的方
法之一。归纳是从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性的
;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性的。在科
学研究中,归纳是对经验事实的概括,演绎则是对一般性原理的应用,公理方法是它的典
型方法。辩证逻辑从人的完整的认识过程出发,把认识看作是在实践基础上从个别到一
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并正确把握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从而把两
者的统一作为辩证逻辑的一种基本方法。
归纳与演绎通常被看作各自独立的推理形式和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各自所运用的范
围内是有效的。但无论是归纳还是演绎都有其不足之处,这是由归纳与演绎本身的特点
所决定的。归纳如果抛开一般性原理的指导,它就会在经验事实面前失去明确的目的和
方向,不知如何进行概括;由归纳所得到的结论如果不由演绎来加以补充,就不能揭示
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同样,演绎如果抛开了归纳,则无从获取它所由以出发的前提
;由演绎得到的结论也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即通过归纳的经验事实证明演绎结论的
真理性。
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是:①归纳与演绎相互联系。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作为演绎
前提的一般性原理是通过归纳从经验材料中概括出来的。演绎则为归纳确定研究的目的
和方向。归纳的不足需要演绎来补充。因为通过归纳获得的结论总是或然性的,靠它自
身既不能把归纳过程弄清楚,也无力纠正结论中可能出现的虚假情况,这就需要通过演绎
来弄清楚归纳过程并查明结论的可靠程度。反之,演绎是否符合客观真理,需要通过归纳
求得检验,用新的事实来考验演绎,丰富并完善它。②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在人的认
识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整个过程中,归纳与演绎的联系不仅表现在它们前后
相继的关系中,而且还表现在它们的相互渗透中。归纳包含着演绎的成分,同样,演绎
也包含着归纳的成分。在人们实际的思维过程中,“纯归纳”或“纯演绎”都是不存在
的。③归纳与演绎相互转化。一方面,由归纳所获得的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可以转变成
演绎所赖以进行推理的前提;演绎的一般性原理,也可以成为归纳个别性经验材料的指
导思想。另一方面,归纳与演绎本身也存在着相互转化的情形,例如,从不完全归纳法
向着完全归纳法的发展中,就存在着由归纳向演绎转化的趋势。
分析与综合的统一(unity of analysis and synthesis)
辩证逻辑的方法之一。分析是思维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加以考察的方法;综
合是思维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的方法。辩证逻辑把分析与综合看
作是认识过程中相互联系着的两个方面,并把它们作为一种统一的思维方法。人们借助
于这一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获得关于事物多样性统一的具体知识。
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①它们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分析就没有
综合,反之亦然。任何综合,都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任何分析又必须以综合为指导。②
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和交叉,即在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尤其在对复杂事
物的认识过程中更是如此。③它们相互转化。人们认识事物从现象到本质、从不太深刻
的本质到更为深刻的本质的过程就表现为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这样相互转化的
前进运动。就认识的程度来说,分析与综合在后一层次上的重复总比前一层次要深刻得
多。分析与综合的这种辩证关系是辩证思维的特点,也是辩证逻辑方法的表现形式。
基本要求 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有两个基本的要求:①分析与综合必须有
其客观基础。分析与综合的过程不是任意的,而要以客观对象本身的性质、关系及其运
动、变化为依据;②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时,必须首先分析其内在矛盾,从中揭示和
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这种对矛盾的分析过程本身就包含着分析与综合这两个方
面的内容。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方法,也就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unity of logical and historical)
辩证逻辑的方法之一。历史的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
社会)以及人类认识客观现实的历史(包括科学史、哲学史、思维史等);逻辑的指历
史发展过程在思维中概括的反映。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指思维的逻辑应当概括地反映历
史发展过程的内在必然性。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的方法要求人们在科学研究和在建立科学
理论体系时,要揭示对象发展过程与认识发展过程的历史规律性;在安排理论体系各个
概念、范畴的逻辑顺序时,必须符合被考察对象历史发展的顺序。
基本内容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的基本内容大体包括:①理论的逻辑进程与客观现实
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22页)。②科学理论的逻辑进程与关于对象认识发
展的历史进程相一致。各门科学的概念、范畴的发展与其理论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
③思维科学的理论与认识史、思想史相一致;个体的思维规律与整个人类思维发展规律
相一致;儿童智力发展规律与整个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相一致。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在总的发展趋势上的统一,这种统一包含着差别。因为历史发
展常常包含着无数的细节和偶然因素,甚至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表现其规律;思维的逻辑
则是对历史的总结和概括,它撇开历史发展的各种细节和偶然因素,以“纯粹”的理论
形态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它是“经过修正的”历史。
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 运用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的方法,要求在科学研究中辩证地
处理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相互关系。历史方法是依照对象发展的自然进程揭
示其规律,属于描述性的方法。逻辑方法则用概念、范畴、理论等形式概括反映对象发
展的规律,属于理论思维的方法。逻辑方法侧重从“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
上”考察对象。它具有以下的重要的意义:①只有当被考察的对象发展到成熟、各种矛
盾充分暴露的时候,才能看清楚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的联系,以
及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才利于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②获取有关对象发展到最
高点的知识,是了解该对象的过去历史的一种有效手段。从成熟点看对象的过去,可以
比较清楚地认识对象发展的内在联系,包括那些处于萌芽状态或表现得模糊不清的东西
。
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辩证关系表现在:①逻辑的分析要以历史发展为基础,历史
的描述要以逻辑联系为依据;②任何一门科学不能只用历史方法或逻辑方法,即使是以历
史方法为主的历史科学,也不能排斥逻辑方法;同样,即使以逻辑方法为主的理论科学
,也不能排斥历史方法。
(2)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rise from the abstract up to the concrete)
辩证逻辑的主要方法之一。抽象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在思维中的反映。
具体指思维对事物各方面本质规定的完整的反映。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人们通过把
握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上完整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
方法。它体现了辩证思维的逻辑进程。既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又是科学理论体
系的叙述方法。
性质 辩证逻辑所说的抽象和具体都是理性的思维活动,是思维对外界实在反映的
结果。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是以理论的形式从反映事物的最简单、最抽象的概念、范畴
出发,一步一步地到达它的愈来愈复杂、愈来愈具体的概念、范畴,直到把事物的丰富
多样性从总体上再现出来。这种再现的过程要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正
确反映,在安排理论体系各个概念、范畴之间的关系时,要使之符合于客观事物从简单
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
内容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包含逻辑起点、逻辑中介、逻辑顺序和逻辑终点4个
基本环节。
逻辑起点是形成理论的起点,它必须是:①对事物最简单和最一般的本质规定;②能
构成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③包含事物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胚芽”。确定逻
辑起点在特定的范围内应当是最后的抽象,但又必须保持抽象的合理限度。
逻辑中介是联结起点和终点之间由一系列的概念、范畴所组成的中间环节,有如下
特点:①在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运动中,每一逻辑中介所表现的抽象或具体都有相对的
性质,因为先行的概念、范畴总比后继的要抽象;反之,后继的概念、范畴总比先行的
要具体;②它起着沟通、联结的作用,能把最抽象的逻辑起点和作为思维具体的逻辑终
点联结起来,构成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整体;③它必须以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依据,不
能任意跳跃。
逻辑顺序是概念、范畴之间前后相继或相互隶属的关系。确定逻辑顺序的方式主要
有两种:①各个概念、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是继起性的联系方式,按照这种方式确
定的逻辑顺序大体上与客观事物和人类认识的发展历史相一致;②各个概念、范畴之间的
相互联系,也可以是从属性的联系方式,按照这种方式确定的逻辑顺序主要是反映客观事
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从属关系。
逻辑终点是通过上升运动最后获得的思维中的具体,它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的丰富
的具体。逻辑终点意味着一个特定范围内的上升周期的结束和另一个新的上升周期的开
始。思维从起点到终点的整个上升运动,即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过程,一方面是对客观
事物的实际过程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具有其内部严密的逻辑结构。
(3) 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系统论方法
控制论哲学问题(philosophical problems in cybernetics) 控制论是研
究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讯的理论,其主要创始人为美国数学家N.维纳。控制论一词
源于希腊文原意为“掌舵术”。柏拉图曾用它表示管理国家的艺术。1947年,维纳沿用
这个词表示其所创立的理论。控制论的产生,是20世纪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的又一
重大科学成就。它是自动控制、通讯技术、电子计算机与数学、逻辑学、语言学、生理
学、心理学相互渗透的产物,体现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改变了自R.笛卡尔以
来的以单因素分析为主的传统思维方式,代之以多因素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系统思维
方式。它使机械决定论的方法已不再适用于统计信息和随机过程的研究,因为自动控制
系统的特点在于它能根据环境的某些变化决定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它所接受和处理的信
息具有随机性,必然要突破那种排除偶然性的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局限性。控制论建立以
来,对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经济管理、战略决策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都产生了变
革性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的哲学争论。
控制论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与研究物质结构和能量转换的传统科学不同,控制论研究
系统的信息变换和控制过程。尽管一般系统具有质料、能量和信息三个要素,但控制论
只把质料和能量看作系统工作的必要前提,并不追究系统是用什么质料构造的,能量是
如何转换的,而是着眼于信息方面,研究系统的行为方式。控制论的另一位创始人、英
国生理医学家W.R.阿什贝认为,控制论也是一种“机器理论”,但它所关注的不是物件
而是动作方式。可以进一步说,控制论是以现实的(电子的、机械的、神经的或经济的
)机器为原型,研究“一切可能的机器”──一切物质动态系统的功能,揭示它们在行
为方式方面的一般规律。因此,与那些只研究特定的物态系统,揭示某一领域具体规律的
专门科学相比较,控制论是一门带有普遍性的横断科学。
但是,就象研究物质世界量的方面的数学一样,研究物质世界信息方面的控制论无论具有
多大的普遍性,相对于哲学而言,也是一种专门的科学。这是因为,哲学研究的是一切
物质动态系统的普遍发展规律,控制论研究的则是这些系统的控制和通讯的规律;哲学
研究的是一切物质动态系统在质料、能量与信息方面的普遍联系,控制论研究的则是这
些系统在信息方面的联系。控制论应用数学模型,对这种联系进行精确的定量描述,有
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控制论的普遍性所作的哲学评价中,曾经出现两
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倾向把控制论的原理方法单纯限定在对于动物和机器的研究范围
里,否认它们在其他专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漠视它们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促进作用;另一种倾向夸大它们的普遍有效性,试图用它们代替其他专门科学研究的原
理和方法,把控制论抬高到哲学的地位,用以取代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
唯物辩证法。
控制论横跨技术、生物、社会和思维等领域,运用统一的科学语言、概念和方法处
理这些领域中的问题。它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中都获得了广泛应用,
使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洪流更加强大,促进着社会科学的数学化,而且在这些运用
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成长出新的跨界学科,如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社会控制论
和智能控制论。这些新学科已经成为控制论科学体系的四大分支,分别与技术科学、自
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密切联系起来。从研究信息的横断面来看,它们在整个科
学体系中的关系可以图示如下:
控制论正朝着研究大系统的方向发展,例如研究国家规模的社会系统、全球规模的
生态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人脑。大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它极其复杂,不仅因素众
多,而且各个因素彼此的关联特别密切,即如果变动一个因素,其他因素也会随之变动
。以往的科学常常把系统分解为一些简单组成部分,用“每次变动一个因素”的机械方
法处理。控制论对大系统的研究不是把那些可以分解系统的组成部分孤立起来,而是在
分解之后再加以协调,采用分解-协调的方法处理。这种着眼于整体性的方法已经在对大
系统的研究中显示出它的有效性。
黑箱方法 黑箱方法是控制论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哲学方法论所要探讨的一个重
要问题。所谓黑箱是指那些具有某种功能而内部结构不清楚的系统。从外部观
测这类系统的输入变化所引起的输出响应,分析系统的动态过程,推断系统的行为,就是
黑箱方法。应用这种方法,可以不涉及复杂系统内部的具体结构。
信息的本质 这是控制论中另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信息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或
者是与这两者并列的“第三种东西”?这涉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哲学派别的
划分。因此,需要对信息作具体分析。一方面,信息离不开物质载体,但它本身不是物质
,而是物质的结构、状态和属性的表征,是物质系统有序性的标志。把信息归结为物质
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另一方面,信息是处于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物质系统的组织程度
,只有最高级的物质系统的信息才体现出主观性。把全部信息都概括为精神的观点也是
站不住脚的。第三种观点认为信息既非物质又非精神,而是与物质和精神并列的“第三
种东西”,并断言信息概念消灭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这种观点也是错误
的。信息概念有助于揭示从无感觉物质到有感觉物质的过渡,揭示从物理反映到意识反
映的不同水平,从而更确凿地阐明意识从物质派生的过程,而决不会消除唯物主义与唯
心主义的对立。信息概念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人们从认识质料和能量到认识信息是人
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必定会使唯物主义的形式发生改变。随着控制论的发展和
逐步完善,必将深刻地展示着信息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将更加丰富,更加新颖
。
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
研究信息过程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有广狭两义:狭义信息论是应用统计学的方
法研究通讯系统中存在着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共同规律的科学,即研究概率性
语法信息的科学;广义信息论是应用数学和其他有关科学的方法研究一切现实系统中存
在着的信息传递和处理、信息识别和利用的共同规律的科学,即研究语法信息、语义信息
和语用信息的科学。
人们对于信息的认识和利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通讯实践。中国古代的“烽燧相望
”和古罗马地中海诸城市的“悬灯为号”,可以说是传递信息的原始方式。随着社会生
产的发展,人们对传递信息的要求急剧增加。到20世纪20年代,如何提高传递信息的能
力和可靠性已经成为普遍重视的研究课题。在这方面作为信息论的先驱而作出重要贡献
的是美国科学家N.奈奎斯特、R.V.L.哈特莱,德国的K.屈普夫米勒和苏联的A.H.科尔莫
戈罗夫。在40年代末,英国的R.A.费希尔、美国的C.E.申农和N.维纳这三位数学家从不
同角度研究信息,建立了信息论。费希尔探讨了信息的统计学问题;申农研究了信息传
递和编码问题;维纳要解决的是排除信道干扰问题。在这些研究中,产生过巨大影响的
是申农于1948年出版的著作《关于通讯的数学理论》,它一般被认为是这门新科学正式
诞生的标志。申农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通讯的基本问题,提出通讯系统的数学模型,
并找到了度量概率信息的公式,为概率信息的定量研究提供了理论根据。这门科学所揭
示的规律具有高度的普遍性,因而超出了通讯技术这个原来的发祥地,而被迅速应用于
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和经济学等不同的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信息论
的进一步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有法国的L.布里渊、英国的W.R.阿什贝、苏联的А
.Я.欣欣,还有А.范恩斯坦和Б.麦克米伦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数学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论
正在逐渐突破申农狭义信息论的范围,发展为一门不仅研究语法信息,而且研究语义信
息和语用信息的科学。这门科学尽管现在还很不完善,但可以预料,它在社会实践的推
动下,经过各式各样的发展,必将以日益完善的方式把握信息现象和信息过程的本质特
性。而信息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重大成就,都将会从一个侧面为揭示物质世
界发展和人类认识过程的本质作出贡献,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
论。
系统论(system theory)
研究现实系统或可能系统的一般规律和性质的理论。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
就已经形成了素朴的系统概念,用以表示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并力图把握系统的全体
和部分的关系及其确定的条理。中国古代所谓五材“杂以成百物”也有这样的意思。在
近代科学所做的分类工作中,系统概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谓分类就是把获得的材料
编为确定的系统。当时在科学上的重要系统,是瑞典生物学家 C.von林耐(1707~1778)
于1735年提出的植物和动物系统和俄国化学家Д.И.门捷列夫于
1871年建立的元素周期系统。系统概念也在社会科学中起了重要作用。马克思在对资本
主义社会的分析中,也应用了系统、有机体、调节器等系统论的术语。
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从生物学、通讯技术和控制论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它尤其表现了与生产力迅猛发展相结合的现代科学整体化趋势。系统概念已普遍
运用于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同时现代科学本身也正在成长为一个把我们的科学知识
综合起来的体系,从一个新的侧面为证实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供了论据。现代系统论中
的系统概念不同于古典系统概念,它是由数学的精确定义加以表述的。现代系统论使用
了许多不同的数学方法,如代数、拓扑、微分方程、函数论、矩阵、图论、概率论和统
计学的方法。系统论概念在数学上的精确化,形成了一些发达的系统论分支。关于其发
展方向的科学意义现在仍有争论。
系统论不仅在应用于技术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而且也被应用于研究社会系统,尤
其是经济系统。但随着所要研究的系统日趋复杂,以往所拥有的手段已经不够用了。为
了克服这个困难,又发展出大系统理论,大系统是一个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的、有内在
联系的许多子系统的集合,它可以用一组彼此不同而相互依存的数学模型描绘。
系统论关于母系统与子系统、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关于动态系统
的自调节、自组织和自学习的研究,关于学习系统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研究,对于证实、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具有极其普遍的和直接的意义。
3、 怀疑、幻想、假说与逻辑
(1) 科学怀疑与怀疑论
怀疑论(skepticism) 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哲
学学说。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所怀疑的具体对象有所不同,哲学史上不同时期的怀疑论
各有其特点,曾起过不同的作用。古代和中世纪的怀疑论 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怀疑论思想
的发展大致可分为 3个时期。①早期怀疑论。古希腊哲学家皮浪被认为是怀疑论的创立
者。皮浪认为事物是不可认识的,因为对每一事物都可以有两种相互排斥的意见;既然
人们什么也不能确定,就应放弃判断,放弃认识。彻底的怀疑论者甚至对任何事情都不作
肯定的回答,他们对现实生活漠不关心,以求得精神安宁。皮浪的学生蒂蒙(前320~前23
0)记录了他老师的观点,但只有片断流传下来。古代怀疑论者认为只能说一个对象显现
为白的或黑的,而不能说它是白的或黑的。蒂蒙说:“我不说蜜是甜的;我只是承认,蜜看
起来好象是甜的。”蒂蒙以后怀疑学派合并到柏拉图的学园中。②中期学园派的怀疑论
。代表人有阿尔克西劳(前315~前241)。他以证明和反证每一论题的论辩术来教诲学
生,认为感觉往往欺骗人们,理想的态度应对形而上学问题不作判断。。③晚期怀疑论
。来自诺萨斯的克里特人爱内西德谟(约前1 世纪)是怀疑派的复兴者。他抛开了卡尔
内亚德所宣扬的或然性学说,回复到皮浪主义的最初形式。怀疑论者认为,既然一切认识
都是不可能的,只好放弃一切判断,这样就排除了疑惑,避免了争辩,从而达到心灵的
宁静。古代怀疑论揭示了人们认识中的矛盾,批判独断论,在认识史上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是,它反对唯物主义,不相信理性的力量,否定科学知识,实际上为宗教迷信和神
秘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反映了腐朽的奴隶主阶级的没落情绪。
文艺复兴时期的怀疑论 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的D.爱拉斯谟 ,特别是法国的M.E.de
蒙台涅等,对教会和经院哲学所宣扬的各种教条采取了怀疑论态度。这个时期的怀疑论
者所怀疑的对象,一般说来,不是理性而是信仰,他们力图把理性和信仰分开,使理性
研究现实世界,为新科学的产生扫清道路。
近现代的怀疑论 17世纪末,法国哲学家P.贝勒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怀疑论,进
一步用怀疑论反对宗教和为宗教信仰提供理论支柱的旧形而上学,从而为法国的唯物主
义和无神论打下了基础。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D.休谟则提出了另一种形式的怀疑论。他
认为,人们根本无法证明知觉是由外物引起的,还是由某种精神,或者由人们根本不知
道的其他东西引起的,建立在因果关系上的关于事实的知识没有确定性。德国哲学家I.
康德为人的认识能力划定界限,否定人能够认识物自体。他这种观点也可称作怀疑论。
休谟和康德的怀疑论就是不可知论。他们的怀疑论具有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
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特点。
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流派承袭了休谟和康德的怀疑论思想,如实证主义、新康德主
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等流派都把认识局限在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内
,拒绝研究感觉经验之外的实在或现象之后的本质,实际上反对唯物主义,为宗教信仰
留下地盘。
(2) 生活和科学都需要幻想
想象(imagination) 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
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所谓的形象思维。
想象可分为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
想象。“梦”是不随意想象的极端情况。梦中的情节都是由表象构成的,梦中产生的表
象是不随意的,不受目的和任务的支配。随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
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所谓再造想象,是指这
些形象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再造出来的,但它又是根据当前的任务对过去感知的材
料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再造想象也有一定的创造性。创造想象是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或图样,而是人们以记忆表象作材料独立地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
而创造出新的表象。创造想象是人们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活动。想象与抽
象思维紧密地联系着。要顺利地进行创造想象,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表象,并需要积极
进行抽象概括活动。原型启发在创造想象中起重要作用。所谓原型启发,就是从其他事
物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就是原型。
当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所创造的对象上时,意识处于十分清晰和敏锐的状态,整个思维活
动很活跃,一经启示,就会很快抓住问题的关键,使问题立刻得到解决,这就是所谓的
灵感。
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的性
质与个人的世界紧密联系着,它分为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具有进步意义
和有实现可能的幻想是积极的,可以成为创造想象的动力;否则就是消极的幻想,它使
人脱离现实,陷入空想。
(3) 假说是科学思维发展的形式
假说(hypothesis) 科学思维的一种形式。是在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
的基础上,对某些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的假定性解释。
假说不同于主观猜测,它是以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为依据,通过一定的逻辑形式
而作出的推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假说还不是科学理论。它尚未经过实践检验,
其真伪问题还没有解决,具有一定的假定性。
假说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一切科学无不是经过假说而发展起来的。恩格
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第561页)。同样,假说在社会科学中也被广泛地运用着。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立即实现这一点。当一个新
的事实被观察到了,而原有的理论又不能说明它,或者原有理论在推导过程中出现了矛
盾时,假说就成为形成科学理论的重要方法和必经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
实验或调查研究,可以为假说转化为理论打下基础,或者为新假说的创立积累事实材料
。
假说的形成过程。一般经过搜集、积累事实材料形成假定,或者为了解决原有理论
在推导过程中出现的矛盾而提出假定,以事实和理论为论据的初步逻辑证明,构
成比较完整的假说等几个阶段。对于一个或一类有待解释的事实,往往不止形成一种假
说;假说的发展经常是在多种假说的竞争中实现的。人们经过筛选,确定一个
或几个假说。假说的形成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主要是类比、归纳、演绎等推理方法
,同时伴随着想象等方法。提出一个有积极意义的假说要符合下述条件:①以已经检验
而被证明为确实可靠的原理为基础,但是不受与新事实相矛盾的某些结论的束缚;②假
说在原则上是可检验的,但是不受一时事实材料不充分或检验手段不完备的限制;③假
说尽可能是简明的,它应当既包含丰富的内容,又没有冗词赘句而便于人们理解。
检验假说的真理性的标准是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一般是运用假说演绎法,推出一
个可供检验的命题,同观察、实验或调查研究获得的客观事实材料反复对照。当一个假说
经过社会实践检验而被证实的时候,便转化为科学理论。如果假说被实践局部地推翻,就
应该修改;全部地推翻,就应当抛弃而另立新的假说。检验假说时,既要重视它能圆满地解
释已知事实,更要重视它能成功地预测未知事实;既要排斥与之竞争的假说,又不要拘
泥于已被推翻的假说,片面地固执己见。
(4) 科学思维的规范是逻辑(logic)
在中国古代和近代,曾用“形名之学”、“名学”、“辩学”、“名理”、
“理则学”、“论理学”等表示逻辑。到20世纪才通用“逻辑”这一译名。
一门以推理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推理是以一个或几个命题为根据或理
由以得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作为根据或理由的那一个或几个命题是推理的前提,由
前提得出的那个命题是推理的结论。
命题中有两种词项,一种是逻辑词项,另一种是非逻辑词项。如果把一个命题中的
非逻辑词项都换为变项,结果就得到这个命题的形式。如果把一个推理中的非逻辑词项
都换为变项,结果就得到这个推理的形式。
推理可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对于一个正确的演绎推理形式,不论其中的变项代
入任何非逻辑词项,如果前提都是真的,则结论也是真的。在此意义上,正确的演绎推理形
式有必然性(见形式逻辑)。正确的归纳推理形式却不具有必然性而只具有或然性。一
个应用了正确归纳推理形式的归纳推理,其或然性的大小不仅决定于它所应用的归纳推
理形式,而且还决定于它对所涉及的现象的分析和这种分析所根据的知识的可靠程度。
由于有两种不同的推理,逻辑就可分为以演绎推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演绎逻辑和以归纳
推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归纳逻辑。逻辑按其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又可分为传统逻辑和
现代逻辑。现代逻辑的主流是数理逻辑,它是形式逻辑的现代形式。
逻辑作为一门科学,不仅研究个别的正确推理形式,而且还研究各种正确推理形式
之间的关系和提出关于正确推理形式的系统理论。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理论,就是一个
关于三段论的公理系统。现代逻辑则应用更加严格的形式系统的方法来研究逻辑,提出
了许多关于逻辑系统的元定理和元理论。
[学时] 二周4学时
[思考题、讨论题]
1、 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及其对当前实践和青年成长的指导意义。
2、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看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3、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评实用主义真理观。
[经典著作选读]
毛泽东:《实践论》
--
/ / .
./ / /. . / /
在/这蓝色忧/郁城市 / 又和你.相见. / /
不能转开视/线 /任凭雨/水打痛我的脸
/ / . / / . / . /
. /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0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