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lue (qiuqiumaogg·期待蔚蓝~),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12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Apr 20 10:11:22 2001), 转信
第四讲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观察社会的基本方法
[教学要求]
1、 理论教学要求: 唯物史观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生活的本质本质是实践;
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活动的主体能动性。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与社会主义体制
改革。
2、 价值观、方法论教育要点:学习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树立人民
群众观点和“走历史必由之路”的思想。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教学纲要]
一、 唯物史观(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所实现的变革与方法论转换
1、 马克思主义产生前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原因与规律的探索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
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
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列宁称历史
唯物主义为 “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
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把它称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不同时代,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不
同,他们对历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亦不尽相同。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
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
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
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
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
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
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
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
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
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
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
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
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
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
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
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
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
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
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
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产生的条件 认识的发展史表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
对社会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自然现象,人们比较早地达到相对精确的
科学认识,而对社会发展则长期局限于幻想的和歪曲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落后于对自
然的认识,主要是由于:①社会历史过程比自然过程复杂。人类历史是由人们自己的活
动创造的。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自觉意图并在一定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对历史过程的
认识容易为支配人们活动的表面动机所迷惑,从而夸大意识的作用或把意识神秘化,陷
入唯心主义观点。②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前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规
模狭小,人们的真实社会联系暴露不充分:人们之间的阶级关系为等级所掩盖,经济的
基础作用为政治国家的支配所掩盖,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为帝王将相的统治所掩盖
。这就使历史动因与其结果之间的联系处于混乱和隐蔽之中,因而使人们不易发现历史
运动的规律性。③剥削阶级居于统治地位,它们固有的阶级偏见经常歪曲社会历史,限
制并束缚了人们的认识。因此以往的历史理论尽管记录了人类探索自身历史的艰难历程
,并取得了某些成果,但在总体上却一直为唯心主义所统治,成了它最后的一个隐蔽所
。
自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关系急剧变
革,原来那些隐蔽的历史联系逐渐被暴露出来。资本主义把社会成员区分为无
产者和资产者两大对抗阶级,使原来为等级所掩盖的社会阶级关系简单化、明朗化,资
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物质利益与它们之间斗争的因果联系、
经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显露,劳动群众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和资产阶级
革命的主力军作用,也愈来愈充分地表现出来。资本主义的大生产突破地域、民族、国
家的狭小界限,日益加强了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方面
的交流和联系。历史本身的发展要求人们更深入地去认识社会历史的运动并为人们排除
头脑中臆造的联系和认识、发现支配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
,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社会历史过程本质的暴露,同时适应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要求,近代许多先
进思想家已着手突破长期笼罩着历史理论的神秘观点,尝试运用自然的和人的
观点去理解社会发展过程。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G.B.维科(1668~1744)提出,历史
不是神灵任意妄为的产物,而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应当把历史看作是按照自然的
必然性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法国哲学家C.A.爱尔维修依据唯物主义感觉论原则,指出人
生下来时根本没有任何倾向,或者带有各种趋于一切对立的罪恶和美德的倾向,精神品
质的差异乃是社会制度和教育的产物。他由此提出了“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著名命题。
爱尔维修还明确地把“利益”概念引入伦理学,指出了物质利益是道德观念的基础。19
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1760~1825)已了解到法国革命是贵族、市民等级和
无产者几个利益彼此对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阶级斗争,并提出了政治是关于生产的科学
的观点。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J.N.A.梯叶里(1795~1856)、F.A.M.米涅(1796~18
84)和F.P.G.基佐(1787~1874)不仅看到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试图探究
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他们在其历史著作中已接近于了解利益是一切事业的动力,财产
关系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和D.李
嘉图(1772~1823)系统地论述了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进行了分析,明确
地认识到地主、工人和资本家是构成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三大基本阶级。上述思想
家,除维科在否定神学历史观的同时触及了历史过程的规律性以外,其余的人虽然也各
有建树,提出了某些深刻的思想,但毕竟没有能够发现历史的本质,也不懂得历史的规
律。他们主要是致力于寻找某种解释历史的固定范畴。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G.W.F.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
联系的人。他对人类历史从总体联系上进行思考,论证了人类历史是由低级走向高级的
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他明确提出历史人物的动机决不是历史事变的最终原因,隐藏在
这种动机背后并支配这些动机的“世界精神”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黑格尔还从唯
心辩证法出发猜测到劳动是人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征服自然界的手段。稍后,L.费尔
巴哈一反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传统,在德国哲学中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把宗
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宗教的根源是人的
“利己主义”,但他最终仍然是用抽象的人去解释历史。所有这些资产阶级思想家虽然
都没有能够最后跳出唯心主义囹圄,但他们在探索历史运动的根源和规律方面却积累了
丰富的思想资料,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为建立科学的历史观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前提。
18世纪以后,自然科学迅速发展,逐渐从以搜集材料为主的阶段转向以整理材料为
主的阶段,从研究既成事物的科学进到研究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把这些
过程结合为一个整体的联系的科学。特别是19世纪关于生物进化学说、细胞学说和能量
守恒学说等科学中的一系列伟大发现,进一步推动人们的思维走向普遍联系和
运动发展的辩证法观点,为实现包括历史观在内的整个哲学的变革提供了科学基础,给
予了方法论的启示。
思想史发展的趋势预示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是不可避免的了。恩格斯说:“如
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末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
学家就证明,已经有人力求做到这一点,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做到这点
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将被发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507页)。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固有矛盾的发展,无产阶级日益壮大。到19世纪30~40
年代,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它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统治、
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伟大历史使命,要求认识社
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历史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以及它所从
事的反对资产阶级的现实斗争,也为打破剥削阶级历史理论的局限、创立新的历史观提
供了阶级的和实践的基础。正是在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经验并批判地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思
想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创立过程 马克思在大学学习期间接受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思想。1842年主编《
莱茵报》期间,马克思深入地接触了现实社会生活,开始受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
影响。1843年马克思从批判黑格尔关于国家和法的哲学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法的关系
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
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表明,马克思此时已转向唯物主义。1844
年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着手分析资本主
义的经济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分析“异化劳动”,从人
和物的关系中发现人与人的关系,得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
的认识。与此同时,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也从考察现实社会矛盾中认识到,在已往的
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才是全部现实斗争和
政治历史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 9~11月合著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中
,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观点,他们在思想和理论上已摆脱唯心主义的羁绊,
日益接近于作为历史唯物主义重要基石的生产关系的概念。1845年马克思更进一步开展
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缺点的批判。马克思在1845年春所写的《关于费尔
巴哈的提纲》中和在1845~1846年夏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物质资
料生产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系统地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一切变革都根
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等观点。
这些思想表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已经形成。这一新的历史观在马克思1847年写
的《哲学的贫困》和马克思与恩格斯1848年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正式公之于世。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以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作为理解人及其历
史活动的出发点,从而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个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它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
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不是社会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决定社会的物质生活,而是社
会的物质生活制约着社会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否认社会意识、社
会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但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
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
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
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5
页)。
围绕着科学解决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结为: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 历史唯物主义发现了一个十分明
显而以前完全被人们忽略的事实,这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
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 1卷,第32页)。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使人类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
史行动,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而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也就是整个
社会历史运动的基础。无论在哪一个社会中,人们都必须首先解决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问
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活动,没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就不可能有其他种种社会活动,也就不会有历史。人们生产他们必需的物质资料,也就
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
系,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着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同社会生活以生产活动为
前提相适应,劳动生产观点就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正是
“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统一的社会有机系统 历史唯物主
义发现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不仅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彼此之间还要
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结构
。这种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在它之上竖立着由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
态构成的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又以
生产力为其根源。(列宁的“两个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划分出
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由此发现了决定其余一切社会关系的基
本的原始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肯定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充分估计到其他社会
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它十分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
用。恩格斯说:“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虽然相互作用的力
量很不均衡:其中经济运动是更有力得多的、 最原始的、 最有决定性的),这里没有任何
绝对的东西,一切都是相对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7页)。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在其内在矛盾的
推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活的机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虽然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
筑,但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却并不总是相互适应的。生
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一定阶段上生产关系便由
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人们为了不致丧失已经获得的新的生产力,不能不
去改变陈旧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迟或早地跟着发生变革。这就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所推动的社会
发展的一般过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反映到人们的社会关系上,形成人们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集
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在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表现为经济利
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中则表现为根本利益
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阶级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只有通过阶级
斗争才能获得解决,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由阶级社会向无阶级
社会过渡的社会主义社会里,随着阶级逐渐被消灭,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便突出出来,
并上升到主要地位,于是正确地解决人民内部各种矛盾便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的发展决定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而物
质资料生产方式及其发展是通过劳动者的活动来实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
在阶级社会里主要是通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阶级斗争来实现的。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认
为,社会历史首先就是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劳动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者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它不否认每个参加历史运动的人都有自己的一份作用,
但各种不同的人由于种种不同的条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杰出的人物
具有比一般人更大的作用,他们的活动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历史运动的进程,并影响历史
的局部面貌。它所否认的,只是那种把历史归结为少数杰出人物的创造,完全忽视人民
群众的活动的英雄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不是英雄创造历史,而是历史创造英雄。
不论何种“天才”,他们只有参加群众斗争、吸收群众智慧并自觉地去实现历史规律的
要求,才能对历史发展起更大的作用。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一切变化都必须通过
人们的活动,人类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不是在自己
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既定条件下创造的。生产关
系不是人们任意选定的,也不能由人们任意变革,它是由生产力的发
展状况决定的;人们对生产力也不能任意创造,作为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属于一
种既得的力量,属于已往人们活动的产物,人们只能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已有生产力的基
础上去进一步提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由人们的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同自
然界的运动一样,也是一个由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物质运动过程
。每一生产关系的总和标志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特殊阶段,构成相互区别的社会经
济形态。人类历史就是由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决定的不同社会形态,即由原始社会、奴隶
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初级阶段)依
次更替的历史。社会经济形态的这种发展,表明了它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已往的历史
理论由于忽视历史的现实基础,从历史中完全排除了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不善于把人的
思想和动机归结于物质的社会关系,因而都不能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理解为自然历史过程
,都不能从历史自身的联系去说明历史运动的规律。(列宁的“两个归结”)列宁指出
:“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
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集中地包含在马克思的下述经典表述中:“人们在自己生
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
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
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
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
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
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
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82~83页)。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
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
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 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者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把
它运用于社会现象,这就克服了以往一切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①停留于
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
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②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
动。历史唯物主义彻底推翻了唯心史观,第一次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唯物
主义方法即社会科学方法,使人们有可能透过扑朔迷离的表面现象,深入历史过程的本
质,认识历史运动规律,使社会历史理论变成具有与自然科学同样精确性的科学理论。
它对历史科学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现。
实现了哲学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
生产关系是人们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的理论,为科学地解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提供了实践的根据和基础。由此哲学才有可能把意识与物质统一起来,把辩证法与唯物
论统一起来。历史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彻底否定了以主观虚构的
联系代替历史真实联系的“历史哲学”理论,使自然观与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统一起
来,使唯物主义第一次成为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完备彻底的理论,成为具有科学性的一般
世界观理论。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便不会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也就不可能完成
向科学理论的转变。
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
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发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运动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上,才能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有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才能从空想变成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
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基础。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百余年来,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俄国工人阶级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取得了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当前,世界上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已经或者正在
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开始迈进自觉地创造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无
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解放全人类的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1) 客观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成就与局限
历史唯心主义(historical idealism)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
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亦称唯心史观。
历史演变 历史唯心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奴隶主思想家为了论证其阶
级统治的合理性,宣称奴隶制符合天命,是按最完善的理念创造的社会。这种历史唯心
主义观点在古代只涉及到国家、政治等某些领域,还不是对人类社会整体的认识。那时
人们还未把社会和自然明确地区分开来,关于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浑
然一体地包含在一般世界观之中,也未形成独立的系统的理论。
较为成型的历史唯心主义是封建社会形成的唯心主义的神学历史观。在中世纪的欧
洲,唯心主义历史观依附于神学,并成为神学的一个分支。它认为神的意志是全部社会
历史的决定力量,社会的一切都出自神的安排。神学家A.奥古斯丁把全部社会历史说成
是上帝信徒和魔鬼信徒之间斗争的历史,结局是上帝的信徒取胜,并在地上建立起永恒
的王国,因此世俗统治者就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他的《神之都》一书奠定了神学历史
观的基础。以神学形态出现的唯心史观在封建时代的其他各国都有所表现。如中国汉代
的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王承天意”等一整套主张,就带有浓厚的神学色彩。
新兴资产阶级针对以神为中心的神学历史观,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性论、人道主
义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反对用“神意”、“天道”解释历史,主张在人们对永恒的真
理和正义的认识中寻找社会变迁、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它以不变的人性为衡量历史进
步的尺度,把理性即人们对自己本性的理解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按照这种观点,只
要某个天才的理性发现了人的永恒本性,制定出符合人性的完善法律,合理的社会制度就
能建立起来。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G.W.F.黑格尔则把历史基础归结为“理性”、“精神
”。在他看来,“精神”是早已潜伏着的终极目的,世界历史不过是这一目的的实现。
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以后,现代资产阶级的历史哲学同这一科学的历史观相对抗,继
续以新的形式宣扬唯心史观。实用主义、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和新托马斯主
义等哲学流派的社会历史理论,在继续坚持用人的理性、内在需要、情欲、感受等精神
因素或神的意旨解释社会历史的同时,特别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定认识和预见
历史进程的可能性。《欧洲史》一书的作者K.费舍(1822~1907)在为这种非决定论、非
理性主义的历史观作辩护时写道:“我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因而关于它
无法作任何概括的伟大的事实。对历史学家来说只有一条正确无误的原则:他必须承认
人类命运的发展只是一些偶然的、不可预见的力量的游戏”。
实质 历史唯心主义的种种表现,可以归结为两种理论形态: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
定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
主义历史观。这两种形态的唯心史观实质相同,都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实际上
都是用历史本身之外的因素解释历史。它们共同的基本主张是:①把社会历史
归结为意识史,无视物质生产活动,颠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以往的历史
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
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由
此把精神的力量看作社会发展的最后动因,以为只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即可达到改变社会
的目的。
② 认为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全部世界历史
不过是英雄人物实现其思想、意志的过程,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旨也只能“启示”他们并
通过他们表达出来。这种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无视人民群众的活动。认为人民群众是
“惰性的物质”、消极被动的“群氓”,只配充当英雄人物实现其目的的工具。
③ 抹煞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或者把历史的变化归结为由个人主观随意活动所
造成的偶然事件的堆积,或者把历史运动的秩序说成神的有目的的安排或某种神秘理念
的逻辑规定。归根结柢,它们都否认历史本身具有客观规律。
根源 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产生前,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理论中长期占统治地位
,其原因有三个方面:
① 认识根源。社会历史观的认识对象是人类社会,它与自然现象有很大不同。自
然界的变化纯粹由无意识的、盲目的自然力量所引起,在社会历史中活动着的则是赋有
思想和意识的人,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领域、任何事件都和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相关。人们
的认识如果停留于人的活动的表面动机上,就会得出“意见支配世界”的结论。
② 历史根源。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以前,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
发展速度缓慢,人们之间直接的经济联系封闭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并且被政治等级的外衣
所掩盖,使社会的本质关系、历史发展的物质动因不能充分显露出来。在奴隶制和封建
制社会,超经济剥削占优势,被剥削者直接感受到的是剥削者个人意志的支配,这也是
历史观上的精神决定论能够广泛传播的重要历史原因。
③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长期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垄断着精神生产及其
成果,劳动群众则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文化上处于无权的地位。剥削阶级及其思想
家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必然要歪曲社会历史,夸大精神作用,贬低物质生产和从事
物质生产活动的劳动人民。
历史地位 历史唯心主义用主观臆造的、人为的联系代替社会历史的真实的联系,
本质上是对社会历史本来面貌的歪曲,对人类的认识、真理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但
是,作为人类探究社会历史本质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它的存在又有其历史的原因和不
可避免性。历史唯心主义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曾为人类认识社会积累了一定的思想资料;
它从反面提出的种种问题,也推动着人们深入思考;在历史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的
理论体系中,还包含着可贵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和某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或萌芽。这些
都为科学历史观的产生作了准备。
历史唯心主义宣扬剥削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一直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
蒙骗劳动群众的思想工具,这是它的社会政治作用的基本的、主导的方面。但当着一种
形态的唯心史观作为进步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思想武器,去反对腐朽阶级及其精神支柱时
,它除了具有欺骗性外,也还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性。资产阶级在其上升时期宣传的人道
主义的唯心史观,就具有这种两重性。
(2) 主观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成就与局限
(3)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成就与局限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French materialism in the 18th century) 18世
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从启蒙运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理论,是唯物主义发
展史的第二阶段即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形态。这种唯物主义理论汲取了古希腊
罗马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和卢克莱修等人的唯物主义思想,承袭了F.培根、T.
霍布斯和J.洛克重视感觉经验的经验主义(见经验论),沿着R.笛卡尔的物理学思想路线
,紧密结合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和社会生活,从18世纪40年代以前还披着自然神论
外衣的形式一直发展到公开的、战斗的无神论。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J.O.de拉美特里、
C.A.爱尔维修、D.狄德罗和P.H.D.霍尔巴赫等。
无神论思想 把唯物主义思想与公开的、战斗的无神论思想结合在一起,是18世纪
法国唯物主义的鲜明特征和最高成就。宣传唯物主义思想和打出公开的无神论旗帜,是
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说,法国唯物主义者是用唯物主义支持自己的宗教
批判。他们认为世界不是神或任何超自然原因创造的,物质加运动就能解释世界。所谓
神的存在,是僧侣和统治者的捏造,是无知加欺骗的产物。僧侣和王公们利用人们对一些
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迷惑不解所产生的恐俱感和希求得到解救的愿望,造出种种偶像来
欺骗、麻醉和吓唬人民。宗教提出君权神授说,要人民象服从上帝一样服从君主,即便在
悲惨的奴役中生活,也不许反抗,否则上帝便会愤怒,给予更加严厉的惩罚。宗教提出
原罪说,鼓吹人生而有罪,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承受人世苦难来赎罪,只有毫无
怨言地忍受苦难,死后才能升入天堂。宗教用虚妄的天堂掩盖尘世苦难的真实原因,既使
教会和专制君主成为崇拜对象,又剥夺了人民的反抗意志和权利,因此被法国唯物主义
者称作是万恶之源。他们的这些揭露和批判虽然在理论上不够深入,但在启迪人们的头
脑、摧毁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宗教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哲学与政治学及伦理学 恩格斯曾指出,法国唯物主义者没有把他们的批判局限在
宗教信仰问题上,而是将它扩展到每一个科学传统和政治设施。社会、国家制度和传统
道德观念同样是他们的批判对象。他们的学说不是纯理论教条,而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
实践性。他们自觉地把哲学与政治学、伦理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爱尔维修甚至认为,三
者研究的都是人的幸福问题,是同一门科学。他们从经验主义引申出一套利已主义原则
,宣称人并非上帝的宠儿,只不过是一种能感知的物质实体;人类最基本的感受性是趋
利避害,自爱或利已原则乃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动力,宗教的禁欲主义是违反人的本性的
,因而是不道德的。只有满足人的感性欲望,按利已原则行动才是道德的。这种学说鲜明
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为了批判封建专制的国家制度,论证资本主义取
代封建主义的必然性,他们还提出了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说的理论,宣称人类起初曾
生活在享有充分自然权利的自然状态中,为了保障人与人的权利彼此不发生冲突和侵害
,人们通过订立社会契约建立了法律和国家,以保障自己的自由、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君主的权力源于契约,不是无限的、绝对的,如果君主实行暴虐统治,侵犯公民的上述基
本权利,人民就有权推翻暴政。法国唯物论者一般都没有明确主张暴力革命,而是寄希望
于开明君主制。
历史局限性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有三个局限性,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
观。法国唯物主义者将宇宙看作一部机器,试图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他们一
般认为事物不发生根本质变,过去和未来都属同一时间流程,事物的生生不息乃是循环
的过程。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也表现在认识论方面:他们主张环境决定意见,但又宣称
意见支配环境。他们蔑视人民群众,认为启蒙只适用于有教养的阶层。18世纪法国唯物主
义在实践上促成了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的彻底性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
法国唯物论的革命性和彻底性。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产生过直接的
、重大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也起过积极作用。
(4) 唯心史观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原因
1> 社会历史根源
2> 阶级根源
3> 认识根源
2、 唯物史观所实现的变革和方法论的转换
(1) 唯物史观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etermination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by soc
ial being) 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对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根本
关系的科学的概括。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不依人们的社会意识为转移的
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科学和哲
学等意识形式及感情、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
理,并作了系统的论述。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这一原
理做了精辟的概括,他们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
们的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在社会历史观中的
具体体现。社会存在具有不同于自然存在的特点,自然存在不通过人的活动而
存在,社会存在却离不开有意识的人的活动。但是,社会存在的这一特点并不能改变它
的客观性。社会存在的客观性,就是指社会存在不依赖于人们的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同历史唯心主义把某种精神因素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终
极原因和动力,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它认为社会存在是社
会生活中第一性的东西,是社会意识的根源,而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派生物。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人类社会必须先解决吃、穿
、住,也就是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方能从事精神生产。②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
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怎样,社会意识也就怎样。社会存在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却不
能离开社会存在。③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
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结柢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
了变化,社会意识就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一定的社会意识只有在社会存在发展的一定阶段
才能产生;旧的社会意识只有在失去其存在的社会客观根据时才能被克服。社会意识的
产生、发展和变化都取决于社会存在,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的、普遍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恩格斯指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
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马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4页)。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违反历史发展趋势的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
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特别强调新的、进步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在实现社
会革命、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提出的新任务中所具有的伟大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在社
会历史的根据和基础问题上坚持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力量,同时承认社会发
展的过程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既唯物地又辩证地解决了社会存
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问题。它同只讲经济的决定作用,否认社会意识反作用的经济
唯物主义是根本不同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它提供了客观地研究社会历
史发展规律的依据,使过去对社会和历史所持的极其混乱、片面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严
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它的发展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诞
生。它为建立和研究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原则,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
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
/ / .
./ / /. . / /
在/这蓝色忧/郁城市 / 又和你.相见. / /
不能转开视/线 /任凭雨/水打痛我的脸
/ / . / / . / . /
. /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4.92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