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lue (qiuqiumaogg·期待蔚蓝~),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13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Apr 20 10:11:40 2001), 转信
(2) 社会意识(social consciousness)的相对独立性
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人们对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及其过程
的反映,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从本质上讲人的一切意识都是社会的意识
。
社会意识的构成 结构复杂的社会意识总体可作如下划分:①从意识的主体范围,
可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个人意识产生于社会中个体的人的实践,是个人独特的社
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群体意识,如集团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等,是人群集
合体特定的结构、活动及其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的反映。②从对社会存在反映的不同
层次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直接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种
自发的、不定型的意识。社会意识形式是反映社会存在的比较自觉的、定型化的意识。
社会心理为社会意识形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社会意识形式给予社会
心理的发展以重大影响。③从对经济基础的不同关系可分为:社会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
态的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自觉反映,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社会科学等。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
层建筑。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等,是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
识形态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①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依赖性。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82页)。社会存在的状况
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着整个社会意识的发展。在阶级社会里,
各阶级在经济地位上的差别,必然在意识领域中表现出来,形成不同的思想感情、愿望要
求、习惯风尚和道德观念。
②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本身有它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
,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
a.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个时代的社会意识主要反映该时代的社会存在,
同时又保留着历史上形成的反映以往社会存在的某些意识材料。社 会意识的历史继承
性使社会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成为可能。
b.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受到主观和 客
观条件的限制,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能够反映社会存在发展的规律,
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可以作出某种预见。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使社会意
识或前或后地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保持动态的对应
c. 社会意识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发生在社会意识的发展过程
中,受到社会意识统一体本身的制约,因而,不能完全用社会存在特别是经济的发展来解
释。但是,社会意识的“独立”只具有相对的性质,归根结柢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
,受社会存在的决定和制约。
社会意识的作用 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动地反映社会存在,又能动地用
于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人类通过社会意识了解周围的自然
、社会环境、人本身以及自然、社会和人的相互关系,从而有可能进行自觉的历史活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先进的和落后的社会意识的斗争,常常成为社会经济和政治变
革的先导。进步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加速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
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起阻碍、延缓的作用。社会意识及其作用的性质、大小和结果,受具
体社会存在的制约。
(3) 社会历史(history of society)的本质:从社会意识转向社会存在、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已发生的事件、经历的过程以及对这些事件和过程的记述。中国东汉
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中解释:“历,过也”;“史,记事也”。“历史”一词在英
语和俄语中均来源于古希腊语,意为关于过去事件和已知东西的叙述。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自然史、地球史的一部分,又
具有自己的特点。自然界的历史可以在没有人的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进行,而社会历史则
是在具有意识、追求着自觉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人们的活动,在满足需要、
实现目的的同时又产生着新的需要和目的,在利用现有条件的同时又创造着新的条件,
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改造着社会和人自身。社会历史就是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整个人
类从事各种活动所造成的事件和过程的总和。
社会历史同自然历史一样是一种客观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社会历史的客观性主要表
现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和它对整个人类历史过程具有的决定作用。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每一代人只能从前一代人那里获得既定的社会生产力
,他们可以发展这种生产力,但这种发展必须以现有的生产力为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状况决定着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
社会历史具有连续性。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物质
资料生产的连续性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各种活动的连续性,决定了人们在生产活动
基础上所进行全部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人类种的延续是社会历史连续性的生物学前提,
人们活动成果的积累和传递是社会历史连续性的社会条件。各代人在进入历史活动时,
总要继承前辈人的活动成果,并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新的成果。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成果积累表现为物质文明史,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积累表现为精神文明史。整个社会历
史就是人们的活动及其成果的这种继承和创新、积累和传递所形成的绵延不断的发展过
程。
社会历史的连续性是通过不同阶段的联系与更替实现的。社会历史的发展经历着由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只发生数量和规模上的变化,处于相对稳定
的时期时,属于同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引起社会生活、社会
关系的急剧变动,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时,社会历史就由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
。这两种情况的交替出现就造成了社会历史阶段性的发展,使社会历史在总体上区分为
彼此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历史时代。社会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是辩证的统一。
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单纯的直线的前进过程,而是一人曲折的前进过程,有时还会
伴随着局部的倒退。由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不同、各种具体的社会条件不同,各
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也必然存在着差异,以至在同一时期内不同的民族
和国家分别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则是朝着同一的根本方向前
进着的(见社会进步),不管今天地球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处于怎样不同的历史阶段
,将来都会进入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人类对于自己历史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提高、曲折前进的过程。自古以来,人们对
社会历史现象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但就总体而言,这种认识长期未能真正揭示社会历
史过程的本质、达到科学的水平。直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全面而深刻
地揭示了历史过程的本质,才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达到科学的认识,使记述和说明
历史过程的历史学成为科学。
社会历史观(conception of society and history)
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一般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是人类
对本身相互交往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社会历史观以
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社会运动形式比自然界的运动形式复杂
得多,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比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更艰巨和更困难。剥削阶级的思想
家在认识社会历史问题时,由于受其阶级性的影响,所以很难像考察自然现象那样保持
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对社会的认识落后于对自然的认识,在社会历史观上迟迟不能形成
为科学的概念和原理的重要原因。
自然观和历史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它们是统一的世界观中的两
个组成部分。主要在自然科学中形成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曾使几代哲学家在人和环
境的统一问题上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之中;而主要从人的社会生活中提出的关于人的自
由活动和客观必然性的关系问题,也曾使不少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者不能在自然观上把唯
物主义贯彻到底。
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就必须把自然观和社会观结合和统一起来。因为客观世界是
统一的物质世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和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因此,对
整个世界的哲学思考不能不包含对社会历史一般问题的探究。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思
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不仅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它还是社会的产物。
人脑只为思维提供了自然基础,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形成现实的思维能力。所以,不
用说对哲学最高问题的解决,就连这个问题本身的提出,都与社会过程息息相关。如果没
有科学历史观的创立,哲学世界观的最高问题就不可能彻底解决。在历史上社会历史观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各个时代、各个阶级的整个哲学世界观的倾
向和实质。虽然社会历史观并不直接以考察整个世界一般问题为对象,但它对物质运动
最高形式的根本问题的回答,也就是对哲学世界观的最尖锐问题的回答。因此,社会历
史观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对社会一般问题的总的看法,社会历史观
对社会知识各学科具有指导职能。在历史上,当社会历史观和道德观、国家观等等混为
一体时,它就是体现在各门具体社会知识中的一般理论基础。随着科学的分化,社会历
史观从具体社会科学中独立出来,不再去代替具体社会科学直接回答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的问题,而专门发挥作为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的作用。社会历史观还要回答自然
科学的发展动力和社会作用等问题,并作为自然科学家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对自然科
学的发展产生影响。随着科学认识的发展,原来囊括在社会历史观中的某些内容,逐渐
转变为实证科学,但这种情况不是减弱而是增强了用哲学思维方法回答社会一般问题的
重要性。
产生和发展 社会历史观起源于人们对劳动及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思索。在
人类的早期,人们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也对本身的相互关系有了朦胧的认识。随着社会关
系的逐步发展和日益复杂化,人们对社会的哲学思考也逐步由对某些社会现象、社会侧
面的认识发展为对社会一般问题的研究,并形成各种理论体系。形成作为理论体系的社
会历史观的认识论前提是:①把社会从一般客体中划分出来,使之成为专门的考察对象
;②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达到能够脱离感性的物质实体,把握体现人类活动中的社会关系
的阶段。
在社会发展大约有 290多万年的时期内,人类尚不具备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明确区分开
来的能力。原始人所从事的狩猎、捕鱼劳动,仅以满足直接需要为目的,农业生产较长的
周期性虽然要求人们对眼前活动的后果有一定的预见,但人们本身的力量与巨大的自然
力相比却十分弱小,原始人只能以想象的神奇力量与神秘的自然力相对抗,并由此产生
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这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混沌不分的认识状况一直影响到奴隶社会
早期的思想家,致使他们的哲学思考致力于寻找世界的永恒的始基。水、火、原子、数
等等曾被认为是构成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的实体。这时社会历史观还浑然一体地包含
在一般的世界观之中。
奴隶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和阶级对立日益深化,使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如国家政治生
活,呈现出与自然界显然不同的变化节奏和特殊形式,这时人们开始对某些社会现象作
专门的考察。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
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出现了以伦理和政治理论形式为特征的社会哲学。中国古
代哲学尤以人生问题为中心,他们集中讨论的是“国”与“民”的关系及人们生活的准
则问题。老子和亚里士多德虽然最早提到了商品经济现象,但仍然是作为道德和占有问
题来讨论的。
人类对社会起源问题的思考,在欧洲中世纪演变为神学历史观。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以
“上帝创世说”的形式歪曲地、颠倒地反映出来,极大地阻碍了人们对社会历史问题的
认识。但从诸神社会的等级关系和结构中,也曲折地表现了人们对尘世社会的现实关系
和结构的认识。
与神学历史观相对立,资产阶级早期思想家们相继提出了自然状态说、天赋人权论
和社会契约说。这些理论均以自然法为基础论证诸种社会问题,因此可以称为“法学世
界观”。它认为,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不是神和教会的创造,而是由以权力为基础的国
家创造的。它主张用人权代替神权,用国家代替教会。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排除了天
上和人间的颠倒,却把国家和社会等同起来,认为人类社会存在过一种人人生而平等的
“自然状态”,存在着不变的“人类天性”,认为资本主义是合乎“人的本性”的理想
社会。这种历史观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商品等价交换普遍化的反映。
资本主义建立的普遍的世界历史性联系,使人们有可能发现各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共
同性。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把人类社会当作一个统一的过程来考察,并探究历史过
程的规律性。这就形成了近代的历史哲学。意大利哲学家和社会学家G.B.维科(1668~1
744)在《关于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社会历史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它
按照自然必然性由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到另一个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卓越的见解,但他却
未能正确地揭示出历史的规律性,而陷入了循环论。德国哲学家J.G.赫尔德(1744~180
3)在《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一书中也表达了关于历史规律性的思想。历史哲学经
过18世纪德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发展,到G.W.F.黑格尔臻于完成
。黑格尔力图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必然的联系,但他用想象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未
能把社会历史观真正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直到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
历史唯物主义,才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实现了根本的变革。
基本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所实现的根本变革,主要是确立了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
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物质生活的生
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
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
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生活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7页)。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揭示了一般社会历史观的本质。社
会历史观是历史地发展的概念,它采取过不同的历史形态。以往各种形态的历史观的共
同特点,是没有从一般世界观和具体历史知识中分化出来。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社
会历史观得到了精确的规定和科学的形态,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功能首先在于回答社会
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历史观本质上是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
识的关系为基本问题的哲学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明确规定,为研究
和区别以往的形形色色的历史观提供了唯一科学的标准:凡是认为思想动机、国家意志
、超人、绝对精神等等是社会的本质的,都是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社会历
史理论,虽然致力于探究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或最终原因,并且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
成果,但都是把社会意识看作社会生活中的第一性的东西,不理解到底什么是社会存在。
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具有两个根本缺陷:①它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
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
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②它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历史唯物主义对社
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克服了以往历史理论的缺陷,使人们能够以精确的眼光
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能够认识和掌握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理解各种意识形态的本质和根源,把人类历史从根
本上看做是人民群众的历史,看做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的历史。从而,破天荒地第
一次把社会历史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社会历史中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in history o
f society)
历史唯物主义在分析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时对参与历史活动的诸种因素的基本
划分。社会历史中的客观因素指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们在历史活动中所凭借的、
不以人们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全部条件和对象,包括主体活动的现实环境、历史背景
和活动指向的对象;社会历史中的主观因素指社会历史活动主体,即个人、阶级、政党
、人民群众等,活动的能动性方面,如意识、觉悟、能力、组织性、意志力等等。
社会历史中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
的社会关系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社会历史中的第一性方面
和第二性方面之间的关系。
社会历史中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揭示实际社会历史活动中主体的自觉能动因素
和客观存在的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在历
史中活动的人们都是有意识、有激情、有意志、有目的、有能力和有一定组织性的。主
观唯心主义者夸大这种主观能动性,认为历史是人们,特别是少数天才人物或杰出个人随
心所欲的结果,是偶然事件的堆积;客观唯心主义者虽然承认历史中有某种“客观的”
因素在起作用,却把它归结为客观精神或从外部强加于历史的东西,归结为上帝的意志
、天命等等。旧唯物主义者不能把人的自觉能动因素和客观存在诸因素统一起来,他们
一方面夸大历史活动的外界自然条件的作用,另一方面仍然把历史活动本身看作精神活
动的领域。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否认自然条件是人们从事历史活动的必要条件,但更着眼
于社会历史活动本身内在的客观根据。它指出:①每一代人所处的生产力总和、与生产
力水平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是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的既定的东西,它是人
们从事活动的现实基础,决定着人们历史活动的客观可能性和历史界限;②各种抱有特
殊目的的个人的历史活动的总和,构成一种合力,它也是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因素;③每一代人历史活动的结果,不是当代人所能完全预料,却成为后一代人活
动的必然起点。这种一代代人活动的结果,构成历史连续性的链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这些社会历史活动内在的客观根据以及人们活动所涉及到的自然条件,都是社会历史
中的客观因素。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从这些客观因素出发,正确地说明了社会历史中的主
观因素的地位与作用,并且找出贯穿于人们自觉活动中的客观规律性和衡量历史进步的
客观尺度。
社会历史活动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统一。没有有目的、有意识的主体人的参与
,就不会有社会历史;没有可资凭借和作用的环境和对象,主体活动就没有现实基础,也
同样不会有社会历史。社会历史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两种因素相
互结合的产物。客观因素为人们的历史行动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在历史发展中起根本性
的决定作用。主观因素是历史发展中趋于成熟的客观需要的反映,它关系着客观的可能
性能否成为现实。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主观因素的作用。在历史变化的客观可能性已经
具备,需要主观因素发挥作用以实现这种可能性的时候,主观因素就成为决定性的了。
同样的客观条件,往往因主体的意识、能力和组织状况的差异而导致不同的结果。在实
践中,主观的因素可以转化为客观的因素。随着人类改造世界的自觉性的提高,主观因
素在历史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基
础上,主观因素在历史活动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在马
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按照客观规律自觉地有计划地进行种种建设活动。但是,主观因
素的作用无论怎样巨大,终归要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们只有根据
本国的国情、现实生产力状况以及其他客观因素,并正确地估计主观因素的作用,才能
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政策。
作何一个历史事件、历史过程都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
史事件和过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先前的事件和过程可以转化为后来的事件和过程的
背景和条件。因考察历史活动的范围和具体主体的不同,对历史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的划分也就具有相对性。
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看,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界限是绝对的、确定的。但是,
从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和事件来说,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界限又不是绝对确定的。就
社会革命的成熟过程来说,革命的客观因素不仅包括一定的物质前提和经济状况,而且
包括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如果就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个人来说,客观因素所指的范围就
更加广泛,它不仅包含经济关系的影响,而且包含政治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还要包
含社会既有的风俗习惯、舆论影响等等。因此,对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划分必须作辩
证的了解。但是,不论在任何条件下,客观因素的根本内容始终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及其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它对其他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起着最终决定作用。
(4)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从思想动机转向物质利益、生产方式
利益(interest) 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利益在本质上属
于社会关系范畴。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有多种多样的利益。基于生产关系体
系中的地位而形成的对物质产品的占有关系,是物质利益,也称为经济利益。除此之外
,还有政治利益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利益。通常讲的利益主要指物质利益。从不同的角度
还可以对利益作不同的区分,例如,从个人、阶级、集团与社会的角度,可以把利益区
分为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从整体与局部的角度,可以区分为整
体利益和局部利益;从时间的角度,可以区分为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等等。
唯心主义者不承认物质利益对人们的活动具有支配作用,他们通常用空洞的道德和
政治说教抹煞或掩盖客观存在的物质利益。孟轲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董
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这种欺骗宣传的典型。历史上也有一些
思想家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利益在历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战争时代的荀子主张“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N.马基雅维利承认过“物质利益”
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法国的C.A.爱尔维修认为,利益能赋予人们快乐或消除人的痛苦
的一切;P.H.D.霍尔巴赫把利益确定为“人的行动的唯一动力”。但是,这些思想家受
到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不了解利益的本质,认为利益脱离社会关系,源于人的自然本
性或某种意识和心理表现,因而,他们都没能科学地揭示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和物
质利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历史上各个社会阶级和
集团通过政治纲领表现出来的政治利益和与此相联系的意识形态斗争,都以经济利益即
物质利益为基础。物质利益不管能否被人们自觉地意识到,它本身都是客观存在的,它的
产生和实现并不取决于主体对某一需要的意识,而是受着与生产力的发展相应的生产关
系的制约。恩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7页)。人们的社会地位、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人们
的利益及其满足程度。
对利益的追求,形成人们的动机,成为推动人们活动的动因。物质利益不仅是人们发展
生产力的刺激因素,而且是推动人们改造社会、改革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社会
制度的直接动因。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旧的生产关系束缚生
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能够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就是因为旧的生产关系违反了新的
生产力代表者的物质利益,新的生产关系能够进一步满足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要求。
在阶级社会中,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的阶级斗争根植于各个阶级的物质利益。不能离
开各个阶级的经济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利益,而从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出
发去探究阶级斗争的根源。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物质利益仍然是人们历史活动的客观动因。列宁指出,千百万
群众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
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列宁选集》第4卷,
第572页)。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崭新的互助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物质利益一致的基
础之上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虽然还存在着矛盾,但与阶级对抗社会的情况已有本质
的区别。在阶级对抗的社会,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个人利益根本对立,剥削者将其
阶级利益冒充为社会利益。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从根
本上说是一致的,三者可以兼顾。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整体利益和
长远利益,归根结柢也符合个人利益。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给这种个人利益以最充分
的满足。此外,社会主义社会是保护个人利益的唯一可靠的保证。社会对个人利益的尊
重和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共产党人为
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反对无视和损害社会整体利益而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提倡自觉地把
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这并不是抹煞个人利益,恰恰是为了实
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无产阶级利益观的必然要求。
生产方式(modes of production)
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
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
作中,生产方式概念在不同场合还用以指:①人们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②生产力的利
用形式;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中间环节;④人们利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生产
以及生产规模的大小;⑤生产关系。
人们要生活,就要有吃、穿、住、行等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要生产就必然发生两
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这表现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即生产力;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们的生产关系。人们同自然界作斗争以及利
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质资料,不是彼此孤立、各人单独实现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进
行的。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反过来制约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
的决定力量: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生产
方式从事生产活动,才能谋取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只有在生产活动的基
础上,才能从事政治、司法、科学、文学艺术等其他社会活动。生产活动一停止,人类
社会就会灭亡。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
神生活的过程。③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随着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方式
所代替,原来的社会制度也就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④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
本标志。在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
、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方式;以此为基础,人类历史也相应地划分为五种
社会类型。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柢是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历史。
(5)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英雄人物转向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masses are the creator of history)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人民群众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社会大多数成员的
总和,在阶级社会中包括所有促进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不同的国家和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构成,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始终是人
民群众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的含义是,在参与历史活动的一切人
中,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理论溯源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也有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提出过贵民、重民的思
想。中国先秦思想家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
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下》)。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
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公》)。19世纪法国
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也看到了人民群众在法国革命中的力量,认为历史并非从国王开
始,而是从人民开始,历史著作首要任务是描写人民的命运,而不是描写个别显要人物。
这些观点相对于以往把英雄豪杰奉为历史主宰的社会历史理论而言,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但在当时他们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这些重民的思想也
不占主导地位。同时,这些思想以承认剥削阶级的统治和服从这一统治为前提,目的是
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因此虽有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终未超出英雄史观的范围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唯物史
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
发展的历史,而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承认历史上杰出人物的重要作用,但认为在
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只有人民群众,首先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为了生存,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
西。人民群众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的承担者。只有他们创造出一切物质生活
资料,在这个基础上,人们才能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其他社会活动,实现人
类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劳动群众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提高
生产技能,改革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每一代的劳动者都是在继承前一代人所
创造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更高的生产力的,这就形成历史的联系,形成人类历史
。
②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为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前提。他
们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他们还直接参与精神财富的创
造,对人类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直接的贡献。即使在劳动群众的才智受到压抑的
阶级社会中,劳动群众中也涌现出许多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③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的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社会形态的依次更
替来实现的。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由
革命阶级领导的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革命力量,或早或迟会起来推翻维护旧的生产关系
的腐朽的社会势力,为新的社会制度开辟前进的道路。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都
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坚力量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体现了历史的主流
,反映着历史发展的方向。无论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中,还是在改朝换代的斗争中,得
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这是被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社会
制约性 人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
来的社会条件下创造历史。这一社会条件是指他们历史活动所处的现实的经济、政治和
文化状况的总和,其中经济情况是决定性的。人们的历史活动总是离不开其所处的经济
地位。剥削者受到所属阶级利害的局限,劳动群众自身的团结性、组织性、纪律性、坚
定性以及创造历史的自觉性和起作用的程度等,也会受到他们所处的经济地位的限制,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的奴隶和农民,虽然能够动摇或摧毁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但不
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者,不能在斗争中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只有无产阶级是新的生
产方式的代表者,他们摆脱了以往劳动阶级的狭隘局限,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不
仅能够摧毁旧世界,而且能够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世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人民群众第一次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他们创造历史的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发挥。然
而,他们也只能适应当时生产力的水平和在社会经济结构所提供的条件下起作用,不能
超越客观条件去创造历史。
--
/ / .
./ / /. . / /
在/这蓝色忧/郁城市 / 又和你.相见. / /
不能转开视/线 /任凭雨/水打痛我的脸
/ / . / / . / . /
. /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97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