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lue (qiuqiumaogg·期待蔚蓝~),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14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Apr 20 10:12:02 2001), 转信
(6) 现实生活中唯心史观的表现及其剖析
二、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1、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 劳动(labour)是人类的生命的存在方式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造自然
对象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人自身的过程。
人类对劳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中国春
秋时代编成的《诗经》等古代文献中,已有不少赞颂劳动的诗句,但尚未把劳动当作专门
的考察对象,没有对劳动概念作出明确的规定。在经济学上规定劳动概念是从重工主义
、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开始的。它们认为主体的活动即工业劳动、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
是财富的源泉,不过它们只考察了劳动的一定形式而不是劳动一般。18世纪英国古典政
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考察了劳动的抽象的一般性,但也只是把劳动确定
为财富的源泉,把劳动者当作发财致富的手段,未能揭示劳动的本质。19世纪德国哲学
家G.W.F.黑格尔第一次在哲学上对劳动概念作出明确规定。他认为,劳动是主体和客体
的对立统一联系,劳动概念是实践概念的具体化,比实践概念具有更强的目的指向性。
不过黑格尔所说的劳动实际上只是一种精神的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
义,从而使人类认识史上第1次有了真正科学的劳动观。
马克思说,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
然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页)。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而与自然物
质相对立。人为了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使之符合和满足人的需要,就必
须以自身的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外部自然,引起强调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
换过程。在这一过程开始之前,劳动结果已预先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通过劳动过程,
人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而且在自然物上实现自己的目的。劳动的自觉目的性表
明人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界,而是能动地支配自然界,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通过
劳动,人自身的自然与外部自然之间实现了物质、能量变换,使人的生命得以维持和延
续,也使人自身的自然得以改善和改变。因此,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
劳动同时也是社会的过程。人类所特有的劳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合形
式中才能实现,同时劳动又促使人们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成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
用的基础和纽带。随着劳动的发展,在人们之间形成了愈益丰富的社会关系体系。
劳动作为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在人本身表现为人的自我创造活动。劳动不
仅形成了人手,促进了语言的形成和猿脑向人脑的转化,而且形成了人的社会性,造就
了社会化的人。劳动已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把人从狭义的动物界提升出来,而且在
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把盲目支配人的社会力量置于人们的自觉控制之下。
劳动过程的最简单的要素包括: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本身;劳动对象;以劳动工具
为主的劳动资料。以劳动资料为凭借、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人的有目的活动,是体力劳动
和脑力劳动的结合。“单个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头脑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
不能对自然发生作用。正如在自然机体中头和手组成一体一样,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
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 555页)。
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的劳动过程,是不以任何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这是劳动的一般性。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下,劳动的性质
是不同的。在生产资料氏族公有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平等地集体进行生产劳动,
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先后出现了奴隶劳动、
农奴劳动、雇佣劳动;劳动过程分别是由奴隶主、封建地主、资本家以及他们的代理人
指挥;劳动者遭受各种形式的剥削和奴役,劳动成果的绝大部分被剥削者无偿占有,劳动
被异己力量所统治,成为劳动者的沉重负担。社会主义社会废除了私有制和剥削,建立了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主人。劳动是服从于劳动本身的内
在目的,使劳动者体力和智力得以充分发挥的自主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
制度的完善和向共产主义过渡,劳动将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
: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的生产组织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
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
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
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33页)。
(2) 生产实践(practice)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的客观物质活动。相当于
中国哲学史上“行”的概念。英语prac-tice词来源于希腊文。
实践的形式 实践是人的社会的、历史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物质感性活动,是客
观过程的高级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基础和动力。全部人类历史是由人们的实践
活动构成的。人自身和人的认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多方面的,因而实践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
是:①改变自然,迫使自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生产活动。它决定着其他一
切活动。②以调整和改革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为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在阶级社会里主
要表现为阶级斗争。③以探索客观世界奥秘或寻觅有效实践活动方式为直接目
的的科学试验活动。除以上三种基本形式外,教育、管理、艺术等一切同客观世界相接
触的人的有目的的感性活动,都是实践。
实践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实践的手段是人所创造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被
人接触、改造的客观事物。一切形式的实践都是由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对象
所构成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控制中心是实践的主体人。实践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的中介,
是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性过程。
实践的主要特征
①实践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实践是主体凭借物质手段改造客观对象的客观物质过程。实践的后果即所造成的“事实
”,也是处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客观世界自身固有的规律是实践的基础;人在
自己的实践中面向着客观世界,依赖于它,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
②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实践表现出人类特殊的能动性,即自觉
的能动性。人们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使之打上人们意
志的印记。人们可以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深切地感触到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
系而能动地认识其真实的本质,把握它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自觉的能动性不仅是实践
的特点,而且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实践越是自觉,它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能动性就越大,水平也越高。
③ 实践是社会的活动。任何实践都是社会的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活动,一定的
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是实践的前提。一般来说,实践是人们的社会化的共同活动。离开
了人的社会联系,孤立地考察单个人的个别活动,就不能真正理解实践,实践的巨大能
动性在于它的社会性。
④ 实践是历史的活动。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地变化着和发展着的,是人
们世代连续的历史活动。在这种连续性的活动中,人们不断增强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能力,从而使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地得到发展。实践的社会联系随着历史的发展
日益广泛和加强。在原始社会,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局限于氏族、部落等狭小的范围,
到现代,它已超出了民族、国家的范围而建立了全球性的社会联系。科学证明,人类历
史同自然历史都是客观的过程。同样,构成人类历史的实践以及实践自身的历史发展也
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认识产
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要改变世界必须认识世界
。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是认识、知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人类在实践中所提出的
问题,始终是认识和科学的首要课题;只有进入实践领域的对象才构成认识的对象。人
们向实践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推动着认识不断向新的深度和广度前进。在历史上,天文
学最初产生于航海的需要;几何学最初产生于丈量土地的活动。在现代,实践的发展促使
科学成果层出不穷,以至促成新科学的诞生。人类实践发展的无止境,决定了认识发展的
无止境。同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必须满足实践的需要,为实践服务。实践规定
着认识的方向,人的每一认识对象都有无限多的联系,如果不按着实践的目的来确定认
识的方向,人们将纠缠在事物的无限复杂的联系之网中,得不出明确的认识。在实践目
的规定之下,人们的正确认识最终必然有益于实践的发展。
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只有实践才能提供认识所必需的信息。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不
断扩大可供自己利用的客观对象的范围,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眼界。人们在客观对象中
不断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属性的信息。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出从客观对象获取信
息的物质手段,如探测、观察、测量、加工、显示、分析、记录的工具和仪器等等,使
人们获得天然感官无法感知的信息。同时,也只有实践才使人们获得并不断发展对信息
加工的能力即思维的能力。实践还可以发展思维能力的作用,包括对语言产生和发展的
作用,对感性经验的积累和深化的作用,对理性思维之逻辑规则形成和检验的作用,等
等。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即主观是否符合客观的
问题,既不能在意识本身的纯主观的范围内解决,也不能由纯客观的外界对象本身解决
,只有通过联系主客观中介的实践,把二者加以对照考察才能判明。凡是符合客观的真
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必然会成功地转化为客观的现实。反之,凡是错误的认识,在实践
中必然遭到失败。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在历史地发展着
和完善着。
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功绩之一,就是第一次对实践作出全面的、
科学的考察和规定,并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哲学,由此制定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完成了旧唯物主义所无法完成的彻底批判唯心主义或神秘主义的任
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一些哲学家也曾经研究过实践以及实践对认识的关系。但
是总的说来,这些哲学家,包括L.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往往把实践归结为人
们的卑微的功利主义行为,认为只有理论活动才是真正人的活动。因此他们不了解实践
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他们的反映论,基本上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
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和反映外界刺激,类似照镜子那样的过程。中国古代的唯物
主义者如王廷相、王夫之等人,十分重视“行”对“知”的决定意义。但他们所说的“
行”即“履事”、“实历”、“实践”等,都往往局限于个人的、孤立的伦理道德方面
的行为,而不是以生产活动为主的社会客观物质活动。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强调
认识中的能动方面,但把活动、创造的积极性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他们不知道真正
现实的基础是感性的客观实践活动。客观唯心主义者G.W.F.黑格尔也曾强调劳动实践,
但他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中国的主观唯心主义者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则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把实践完全消融在主体的认识中。西方的不少唯
意志论者、反理性主义者都强调行动、实践的重要性,但他们所谓的行动、实践同他们
所说的认识实质上是一回事,都是主体的情感,意志的活动。
历史上种种有关实践的观点之所以不科学,主要是它们不能把握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和客观物质性,从而割裂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的现实的、具体的联
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克服了上述片面性和主观性,从而在实践这个范畴中充分揭示了
主、客观之间通过人们的社会历史活动而达到的具体的统一。
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巨大发展,使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变得更加
明显,从而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重大意义。在当代社会实践以及人们对它的
认识中,实践从内容到形式,从构成要素到社功能都有了许多新的特征,如:实践的空
间范围和社会规模急剧扩大与实践过程高度精确化和组织化的统一,实践的具体形式更
加多样化与社会实践整体的系统性不断增强的统一,等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加以总
结。
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表现得日益明朗,致使西方的唯心主义哲学也不得不以这
种或那种形式反映出来,其中最突出的是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哲学十分强调实践的意义
,但它否认实践的客观性,甚至否认实践对象的客观性,把实践等同于主观经验;否认
客观规律对实践的制约,把实践的能动性夸大为人的主观随意创造;否认实践的社会历
史性,把实践当作个人生物式地应付环境的行为;把实践取得对个人有用的“效界”看
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完全不考虑认识内容是否和客观相符合。因此,实用主义的
实践观是一种同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 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的构成与列宁关于“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的观点
生产方式(modes of production)
生产方式是 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
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
作中,生产方式概念在不同场合还用以指:①人们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②生产力的利
用形式;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中间环节;④人们利用什么样的
劳动资料进行生产以及生产规模的大小;⑤生产关系。
人们要生活,就要有吃、穿、住、行等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要生产就必然发
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这表现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
力量,即生产力;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们的生产关系。人们同自然界作斗争以
及利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质资料,不是彼此孤立、各人单独实现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生产关
系进行的。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决定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反过来制约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决定力量: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
生产方式从事生产活动,才能谋取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只有在生产活动
的基础上,才能从事政治、司法、科学、文学艺术等其他社会活动。生产活动一停止,
人类社会就会灭亡。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③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随着一种生产方式被另一种生产
方式所代替,原来的社会制度也就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④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
的基本标志。在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
制的、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方式;以此为基础,人类历史也相应地划分为
五种社会类型。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柢是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历史。
社会形态(social formations)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标志社会历史的具体存在形式的范畴。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
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社会形态都有其具体的特殊的本质,是特定的经济
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特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即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原始公社制
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是由不同质的经济
基础所规定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资产阶级社会学和历史学所说的一般社会或社会一
般是不存在的。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一的观点出发,对人
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揭示其内在结构和特殊本质。
2、 “自然历史过程”的哲学内涵
自然历史过程(historical process of nature) 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经济形态
发展过程客观性的科学表述。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尽管有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参与,但本质上同自然界一
样受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支配。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每一代人所遇到的生产力,都是历史既定的,不能由人们任意选择。有什么样的生产
力,就只能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人们必须象服从自然界的规律一样,服从物质生产
的规律。这一事实是马克思在对社会现象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他所用的方法,是从社
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生
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用“自然
历史过程”一语表述他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思想
。由于有了这一科学的思想,才使人们有可能用象自然科学一样的精确眼光考察和研究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把对社会的认识变为科学。
(1) 社会与自然的联系和区别
社会与自然(society and nature)
社会与自然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两个部分。社会或人类社会是人们在一定物
质资料生产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包括历史上形成的人们相互交往、共
同活动的关系和形式的总和,它是各门社会科学以及一般社会历史观所研究、把握的客
体。自然或自然界,广义上指一切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即处在多种形式中
包括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与物质、宇宙、世界是同一系列的概念;狭义
上指社会之外非人工造成的包括整个无机界和有机界的一切事物,是各门自然科学以及
一般自然观所研究、把握的客体。
社会与自然的区别 自然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而其中任何一种具体事物则是有限的,各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就地
球而言,在它形成以后的十几亿年内曾经没有生物,只有进行着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和
化学运动的无机界,以后从无机界中分化出有机界。生命物质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最
后才出现了人类。由于人的出现,地球上产生了新的因素,即社会。
社会同无机的和有机的自然界相比,具有全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社会是由人
组成的,人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着改造自然和社会本身的活动的生物,而自然界中的
一切则是无意识地发生的;②社会具有纯粹自界所没有的特殊结构和特殊规律,如生产
方式、社会经济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及其发展规律;③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同
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运动规律一样的客观性质,但社会规律总是要通过人,
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表现和实现的。
社会和自然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社会虽然区别于自然,但它又同自然紧密联系
着,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组成社会的人类要呼吸大气圈中的氧,要饮水圈中的
水,要食生物圈中的植物和动物,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自
然界。人和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联系密切到这样的程度,可以说人类连同我们的肉、血
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承受着自然界作用的人的社会或社会的人,并非单纯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能够在
适应自然的基础上积极地干预、支配和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
质资料,并通过这种能动的活动不断地把纯粹的自然界变成为人化自然,造成耕地、水
坝、铁道、公路、工厂、矿井、城市、村庄等等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的自然界。自
然作用于社会,社会反作用于自然,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改变着自然也改变着社会本身,使
社会在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劳动是社会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劳动、物质资料的生产使自然界分化出唯一能
同自己相抗争的特殊部分,即人类社会,造成了社会与自然的对立。劳动、物质资料的
生产又是联结社会与自然的纽带或桥梁。人类通过劳动生产实现着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物
质、能量的相互交换,使对立面相互沟通、相互渗透,达到统一。人类社会在迫使自然
界提供社会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如无节制的放牧
会造成荒芜不毛的沙漠;过量地施用化学肥料会造成土地贫瘠和食物污染;工厂排放的
浓烟会造成酸雨毒雾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通过由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所武装的
劳动,能不断地调整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保持处于动态中的生态平衡。
(2) 社会有机体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客观的、必然的、运动着的物质系统
(3) 人类社会由其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推动,同自然界其他运动形式一样是一种合乎规
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4) 人们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的眼光来考察、研究人类社会
3、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特殊性
(1) 恩格斯的“合力”理论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因素归根结柢是起决定作用的力量,但它不是推动社会历史
发展的唯一动力。凡是有助于促进经济运动并为之开辟道路的各种精神因素,如哲学、
文学艺术、科学、道德等,都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它们在社会发展中只起非基本的动力的作用,它们自身的发展和变革也是由物质的生
产关系的发展所推动的。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所有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复杂
的社会矛盾运动,社会矛盾通过具有自觉意图和预期目的的人的活动来实现,无数单个
意志的相互冲突融合为一个总的“合力”,历史事件就是这个合力的产物。
--
/ / .
./ / /. . / /
在/这蓝色忧/郁城市 / 又和你.相见. / /
不能转开视/线 /任凭雨/水打痛我的脸
/ / . / / . / . /
. /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0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