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blue (qiuqiumaogg·期待蔚蓝~),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19
发信站: 听涛站 (Fri Apr 20 10:14:10 2001), 转信

(2) “四有”新人与个性、能力的全面发展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个性发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
         人类个体出生后直到青少年期个性(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它是儿童心
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人的个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
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要经
过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
        个性消失(deindividuation)   在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
现象,导致个人作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作出的事情。产生这种现象的关键因素是匿
名的作用。
  法国社会学家G.勒邦首先提出了个性消失概念,意指在某些情况下个人丧失其个体
性而融合于群众当中。此时人们丧失其自控力,以非典型的、反规范的方式行动。E.弗
罗姆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人们的个性化是逐渐从早期的个性消失状态发展而来的。
个性化伴随着孤立感,孤立感又激励人们去参加群体生活。
  L.费斯廷格在50年代和R.C.齐勒在60年代都曾先后研究过个性消失现象。P.G.津巴
多在70年代初发表的一次实验研究具有代表性。他让一群女学生穿统一的制服,戴统一
的帽子、口罩,并以编号称呼她们,以使其本来的面貌和身份变得模糊起来。给他们的任
务是在实验室内给另外几个无辜女生施加电击。告诉她们电击20次,可以自行控制给出
的电击的电压伏数和持续时间。结果发现,这些平日文静可爱的女学生此时都表现得很残
忍,尽管她们自己目睹了受电击者的痛苦表现,仍然坚持施加电击,而且选用的电击伏数
和持续时间都比一般被试(即未穿统一装束的非匿名者)给予的高得多。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性消失是一个过程,个人处在群体中会促使这一过程发生和
发展。这是因为:①在群体当中,由于众人的高度一致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性,认为自己不
易被别人识别,因此做起事来无所顾忌。②群体的共同行动使个人丧失了责任心,他会
认为行动的后果由整个群体承担,而个人不用负责。③群体给个人带来淹没感,使个人
不作为单独的个人而是作为群体的一部分做出反应或是接受反应。
  津巴多认为,导致个性消失的因素除匿名外,还有其他一些如重视群体、期望避免道
德责任的消极评价,群体大小,情绪唤醒水平、模糊情境的新颖性,乱用药物,卷入群
体活动程度,等等。他还认为,表现出通常被抑制的行为不仅限于反规范的消极的行为
,也可能包括爱和创造行为。另外,个人在没有旁人监督的场合或从事某些特殊的社会
角色的场合,也会表现出个性消失的现象。不过,社会心理学家主要是把它作为一个群
体心理现象加以研究的。在由众人组成的群体中易于发生这种现象。        
      
        加利福尼亚个性调查表(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  适用于13
岁以上正常被试个性品质的测量工具。简称CPI。1957年再次修订后包括18个分量表,共
有480个项目,其中约有半数取自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全部项目按“是”或“否”
作答。所求18个分量表的分数中,有3个是效度量表的分数,用来评估被试对测验的态度
,其余15个提供了个性品质的分数,如优势感、社会能力、自我承当、责任感、社会化
、自我控制、从众性成就、独立性成就、女子气等。其中11个量表的项目是根据被试学
习成绩以及班干部工作情况和课外活动中的表现等评定指标进行对比而精选的。评定手
续经同伴表决才算有效。其余 4个量表中的项目是按测验的内在符合率原则选出的。测
验结果用标准分数表示,平均数为50,标准差为10。CPI的中国修订版已初步完成。  
  
        能力(ability)    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效率的一种个
性心理特征。一个人具有某种能力,就意味着他有掌握和运用某方面知识技能的可能。
能力高,则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就较顺利。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是在各种活动(学习
、劳动、体育以及文学艺术活动等)中进行的,因此,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活动的
效率是指活动的速度、水平以及成果的质量。
能力可以区分为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认识能力就是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分析的
能力,操作能力就是操纵、制作、运动的能力。而这两类能力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认识中
必须有操作,操作中一定有认识。另外,有人按照能力的独创程度,把能力划分为再造性
能力和创造性能力。能遵循现成的模式和程序去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善于模仿和复制,
这样的能力属于再造性能力;能独立地以新的模式和程序去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善于
发现新原理,形成新技能,发明新方法,获得新成果,这样的能力属于创造性能力。这样
的划分,也是相对的,再造性能力中包含有创造力,创造性能力中也含有再造力。
许多人把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类。凡是为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称
之为一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凡是为某项专门活动所
必需的能力,称之为特殊能力,如绘画能力、音乐能力、写作能力、体育能力等。人可
以有多种能力,但其中有一两种是占优势的。比如有的人数学能力占优势,其他如音乐
能力、写作能力等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如果作更仔细的分析,在同一类能力中,还包含
有多种成分,各成分所占的地位也不同,如数学能力包含有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
空间想象能力等,这些能力都能使数学活动有成效。但有的人可能运算能力占优势,有
的人可能逻辑推理能力或空间想象力占优势。一般能力具有不同的类型,如记忆能力可
分视觉记忆型、听觉记忆型、运动记忆型等。思维能力可分为形象思维型、逻辑思维型
、操作思维型等。
  能力的测量,就是确定能力的广度和发展水平。能力的测量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
是专业能力的测定,如飞行员能力的测定、企业管理能力的测定等。这要根据各个专业活
动的要求,制定测量方案,测量被测者各项与专业活动有关的能力,以及各项能力的发
展水平。如飞行能力的测定方案包括仪表认读、空间定向、计算推理、手指灵活性、双
手调节、追踪、辨别反应等项目。另一方面是一般能力的综合测定,即智力的测定。最
早的智力测验是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A.比奈和T.西蒙制订的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后来
美国的L.M.特曼加以修订,称为“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美国D.韦克斯勒又先后编制
了成人智力量表、学前和学龄初期儿童智力量表。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智力测验。能力的
定性分析和测量,可以为教育、医疗、职业指导以及人员选拔提供根据,是有实践意义的
,但必须在严格的科学态度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学中关于能力的结构主要是从智
力方面来分析的。
  素质是能力的自然前提,人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特点,特别是脑的微观结构的特点,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素质的缺陷(如
脑的发育不健全)会造成能力发展的障碍。关于素质与能力的关系,现在比较为人们所
接受的假设有两种:一是把素质与脑和感官的微观结构联系起来,认为有可能发现天资高
的人神经组织所特有的形态和功能特点;二是把素质与神经过程的特点(强度、平衡性
、灵活性)联系起来,认为能力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有关,比如神经过程强、平衡而又灵
活,就为发展多方面能力提供可能性。弱型则可能成为发展那些要求稳定性、深刻性和
条理性的能力的自然基础。不仅高级神经活动的一般类型,而且它的局部类型也与能力
的发展有关。比如视觉系统的类型或听觉系统的类型是会影响绘画能力或音乐能力的发
展的。
  素质只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还是决定于人
的社会生活条件,特别是教育和长期从事的实践活动。一个人尽管具有某方面的素质,
但是如果不接受有关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不从事有关方面的实践活动,那么相应的能力
是不会得到发展的。相反,素质上虽然有某些缺陷,但经过教育或实践锻炼,却可以得
到补偿而使能力得以发展。
  此外,理想、信念、兴趣以及性格特征,也是影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理想、信念和兴趣,推动着人去从事某种活动,从而促使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性格上的主
动、勇敢、勤奋、坚强、刚毅等品质,使人坚持不懈、刻苦顽强地进行学习、劳动和从
事各种实践活动,也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智力测验(intelligence test)
       有关人的普通心智功能的各种测验的总称。又称普通能力测验。编制这类测验的
目的是为了综合评定人的智力水平,因此,所采用的都是一些概观性的测验。通常一种
测验只提出一种分数,或者至多提出属于心智功能范围的几种分数。智力测验有各种类
型,诸如个人智力测验、团体智力测验、特殊人口(如婴幼儿、智力落后者、言语障碍
者和身体残废者等)用的测验以及学习能力测验等。
  智力一词早已见于中国古籍。战国时代的《韩非子》中提到“智力不用则君穷乎臣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夫贤者才能未必高而心明;智力未必多而举是”。关
于估量智力的准则,中国的古籍中也早有提及。《国语》中说:“言智必及事”;三国
(吴)韦昭注,“能处事物为智”。所谓“能处事物”大体上相当于现代所说的能顺利
地完成工作任务。
现代心理学家强调测验的标准化,认为智力是对受测验者在某些工作中操作水平的描述
性标记。智力测验多数以言语推理测验为主要内容,如对词汇、词的异同及类比等项目
进行测量,另外还包括一些测量一般常识、数值推理、记忆以及感知技能与组织技能的
项目。关于心智的各种成分是怎样整合起来的问题,心理学家的意见很不一致。有人认
为智力是一种渗透到各种认知作业中去的普通能力,也有人认为智力是由少量的、比较
广泛的能力组成的,还有人认为它是由大量的零散能力组成的。智力测验中正在出现的
一种趋向是试图使智力测量更好地与基础认知过程的知识结合起来。
早期编制的智力测验多采取个人测验的形式。个人智力测验至今仍然是单独评估心智功
能的最好方法。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个人智力测验主要有两种: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和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这两种测验在中国都有修订本,前者由吴天敏修订,后者的主修人
是龚耀先、林传鼎和宋杰等。虽然这两种量表在各方面(包括适用的年龄范围、内容、
施测手续、计分方法等)均不相同,但都被公认为是有效的智力测量工具。韦克斯勒量
表还可用于诊断一定范围的心智失调。
  人的全面发展(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自然历史赋予人的各种潜能素质的充分发挥;人的个性的丰富完满;人的历史
发展的必然归宿。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同社会历史的发展相一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本身的
发展状况是不同的。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没有社会分工或者没有发达的社会分工,
生产生活资料的活动同求知活动、艺术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以朴素自然的形式融合在
个体活动中。那时的人只具有原始的丰富性,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可能有自由而充
分的发展。当社会分工和剥削制度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一方面劳动者创造出巨量剩余产
品,使越来越多的人得以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去从事科学、艺术、文化和其他社会活
动;另一方面劳动者本身却被牢牢地禁锢在物质生产的狭小领域,成为机器的附属品。
固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和畸形化。许多进步的思想家,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者,
曾经尖锐地揭露了固定分工和剥削制度对人的压制和摧残。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
还提出“为一切社会成员创造最广泛的可能来发展他们的才能”的崇高理想。但由于他
们找不到达到这一目标的现实道路,所以只是一种空想。马克思主义在发现社会发展规
律的同时,揭示了人本身发展的规律,从而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由空想变成科学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才能实现。在未来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主要表现是劳动性质的改变。共产主义的劳动
是自由自主的劳动:①它是彻底消灭了剥削和奴役的劳动,是为包括自己在内的全社会
而进行的劳动;②它不再是单纯的谋生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③它是摆脱了自发分工的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已消灭,每个社会成员能
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素质自由地选择职业,使自己的品质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④
它是由高度的科学技术武装起来并得到自觉的科学管理和控制的劳动,劳动效率大大提
高,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从而有充分的时间来从事为养成和发挥每个人的才智、体力、
品格和个性所必需的其他各种活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自觉
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它同整个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的。       
“三个面向”:   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学时] 四周8学时(包括课堂讨论2学时)
[思考题、讨论题]
1、 为什么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取向?
2、 怎样理解人的社会责任和自我发展的辩证关系,其现实意义何在?
3、 评“金钱是人的价值的尺度”。

--
/               /                .         
    ./   /              /.    .      /  /      
在/这蓝色忧/郁城市 / 又和你.相见. /    /       
不能转开视/线  /任凭雨/水打痛我的脸
/   /   .    /    /   .    /     .     / 
.   /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91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