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jy (阿Q),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读庄随感
发信站: 听涛站 (Tue Dec 12 15:38:25 2000), 转信
读庄随感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一大批的思想家,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哲学著作。
在这些不可计数的哲学典籍中,《庄子》是我最喜爱读的一部。庄子的思想超尘脱俗,
气象恢宏,宛若空谷来音,读之给人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然而也正因如此
,庄子的思想并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正如陈鼓应先生所说:“庄子哲学对于读者来
说,能感受多少,它的可接受性就有多少。”作为一个水平较低的读者,对于博大精深
的庄子哲学,我也只能就我所体会并接受的发表一点感想。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伴随着政治的分裂,各种
学术思想应运而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列国纷争,兵戈四起,千万百姓身陷
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 “纷然淆乱” 的时代背景之下,庄子继承了老子“清静无为”
的思想,告诫统治者要顺应自然本来的发展规律,不要强行妄为,以使社会生活趋于安
定。
“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庄子—刻意》)
庄子崇尚大自然的无言之美:四时运行,万物滋生,一切都在静默中进行,在自然的静
默之中含藏着无限生机。“自然无为”的观念就是由广大的自然之美孕育而成的。大自
然的宁静优美,可以医治虚伪繁复的人事所带来的烦嚣混乱。人如果能够取法自然,就
可以“无为而无不为”。这也体现了庄子哲学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在庄子看来
,举凡严刑峻法,功名利禄,仁义道德,权谋智术都会扭曲自然的人性,扼杀人们自发
的个性。庄子赞美自然,崇尚自然,主张效法自然,告诫人们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
要一意孤行,违背自然。
在战火纷飞的社会环境中,广大人民流离失所,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死亡的危险
常常威胁着人们,为了消除对于死亡的恐惧,宗教家往往创造出一个虚无的彼岸世界来
帮助人们寻求解脱。庄子则不然,他能够完全超脱生死,将生死的过程看得就像四季的
更替一样自然。而且在庄子看来,死其实也是一种解脱,是一种 “虽南面王乐不能过”
的极大快乐,是一种至乐。所以庄子在他妻子死时居然 “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来吊
丧,看到此情景颇为不解,觉得庄子对于妻子的死不哭就已经不对了,还敲着盆子唱,
实在是“不亦甚乎”。于是庄子解释道:“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
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
气 ,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 行也。”
(《庄子—至乐》)
其实在生命的历程中,死的因子无时无刻不隐伏在人的身上。在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
从一出生,就开始一步步地向死亡逼近,这是不可改变的事情。我们应该学习庄子的超
脱精神,对于生死坦然处之。我们在死神面前固然无能为力,但却可以紧紧的把握住现
有的生命。只要能够抓紧时间,尽最大的努力将人生挥洒得淋漓尽致,使我们的生命更
有价值,那就可说是不虚此生了。因为死的价值,有赖于生来肯定,只要也只有掌握了
生,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死。
庄子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就是齐物论。即在世俗世界中,是非观念和价值判断都
具有相对性,都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相对差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得到的结论也将
不尽相同。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
,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
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庄子—齐物论》)
在《秋水》篇中,庄子更加详尽的发挥了这个观点,他借北海若之口发表了这样
一通议论: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
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
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绨米也,知毫末之为
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
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
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
之,则万物莫不非。” (《庄子—秋水》)
由此可以看出,贵贱,大小,有无的差别都不是绝对的,都会随着时间、环境以及主观
认识的不同而不同。因而,世俗世界中的种种价值判断都是偶然的、相对的,都具有一
定的局限性。将这种相对思想推演到最后,庄子认为一切事物之间的分别都是不必要的
,进而提出了万有性质其同的观点。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这里,庄
子没有那种完全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而是将自我置于天地之间,与自然万物和谐的融
为一体。
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里,庄子以他出尘脱俗的思想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
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自适。
就像“庄周梦蝶”这个寓言故事中的蝴蝶一样,[注:原文见文章末尾]
不受空间的限制,没有时间的催促,在和煦的阳光下,在美丽的花丛中,翩翩飞舞,任
意遨翔,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这种自由自在,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和
谐。然而,在各种人为的约束之下,在现实的逼迫之下,人们都热衷于名利,为此而来
来去去的奔波劳碌,难以享受到这种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
在当今这样科学日益发达,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里,整个社会逐渐忽略了人的内
在生命与精神价值,限制了人类意志的自由,人的个性被抹煞、吞噬,所有的人仿佛都
被卷入了一个巨大而强有力的漩涡之中,被整个系统挟裹着,强迫着,被动的随着做快
节奏的运转。所以现代人常常会突如其来的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无奈和压抑,觉得自己
与外界逐渐疏离,产生了时间上的压缩感和空间上的囚禁感,有的人甚至心态失衡,丧
失信仰,精神堕落。面临这疯狂的时代,庄子哲学也许可以作为一份调整人心的清凉剂
,能够帮助人们在这纷纭繁复的社会中,找回自我,发扬个性。
阅读庄子之书,学习庄子哲学,籍此以探求庄子无比宽广的精神世界,领略庄子豁达无
阻的哲学情怀,虽是千载而下,仍然意趣无穷。庄子的思想深入各个领域,尤其对后世
的文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旷世大哲,以他充满智慧
的思想开拓了一方宁静恬美的精神家园,引领着人们在浑浑噩噩的生活中找回自我,返
回自然。在动荡喧嚣的社会环境中,庄子的思想就宛若一泓清洌的甘泉,时时洋溢着一
片宁静的光辉。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
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
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注[齐物论]
--
***************************
#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
***************************
###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92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