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jy (阿Q),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如何看待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的历程
发信站: 听涛站 (Tue Dec 12 15:43:55 2000), 转信

       如何看待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的历程——西方中心还是中国中心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此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把侵略的
矛头指向中国,用坚船利炮逼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
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下一步步走向破产,中
国从封建社会逐渐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伴随着政治体系的剧烈动荡,
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传入中国,加快了中国思想文
化的近代化。中国近代历史和近代思想史的主题就是:古老的中国如何争取民族独立和
实现面向世界的近代化。


关于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的研究,取向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它牵涉到如何才能
更真实的反映历史事实并对之做出科学的评述。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西方中心取向和中国中心取向。

西方中心取向是二战以后直到70年代,美国史学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流行观点。其
主要代表者费正清提出“冲击—反应取向”的理论,认为中国社会长时期基本处于停滞
状态,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社会的框架;只有到19世纪中叶,遭遇西方冲击后,才发
生巨变,向近代社会演变。这种理论强调外部因素对中国社会的正面影响,也称为“外
因论”。持此论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迟滞是由于中国内部结构的阻力。

同是西方中心取向,莫尔德提出了负面效应的外因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
因是西方经济侵略这一外部因素。帝国主义的侵入,延续了封建地主的势力在中国的统
治,民族资本主义的生产反倒被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压制下去了,资本主义的文化更没
有完成。

中国中心取向——内因论是由费正清的学生柯文于80年代提出。这种理论的中心思想是
:研究中国近代史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社会内部因素,而不是放在外来因素上。认为
中国社会内部结构产生的各种巨大力量会不断为自己开辟前进之路,形成中国的近代史


近代中国是由古代中国发展演变而来,对于传统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
想文化势必会有所承继,这是历史的形成的,既定而不可改变的。而西方的入侵——不
仅是军事上的,更是经济上的和文化上的——毫无疑问是形成近代中国这种“千古变局
”的重要促动因素,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事物的发展既有内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
,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中国社
会的内部因素是内因,西方的冲击是外因。两方面的因素都起作用,但却不是等同的,
内因是内在的根本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我是倾向
于中国中心取向的观点。

中国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思想文化绵延几千年而没有中断或灭绝,必然有其
自身的运动规律,循此规律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决定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与结局。思想
文化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后一发展阶段总是会批判的继承前一发展阶段的成果。一方
面,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反动,要否定前一阶段的某些东西;另一方面,后一阶段是
前一阶段的延续,前一阶段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也会被继承下来。后一阶段总是在对前一
阶段的思想文化结集整理的基础上寻求转变,整个思想文化就在这样既有继承又有否定
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更新发展。

第一阶段:周(结集综整)   王官之学兴起,奴隶制文化大备。
          先秦(转变)     诸子百家勃兴,平民阶级之觉醒。
第二阶段:汉(结集综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转变)     玄学清谈,个人自我之觉醒。
第三阶段:隋唐(结集综整) 学术思想开放,儒释道三教并重。
          宋明(转变)     理气之说盛行
第四阶段:清(结集综整)   经世致用,考证之学
          近代(转变)     西学东渐,变法维新

早在明末清初之际,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就在其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对君主制度提出
怀疑,批评了封建君权制度。虽然没有超出封建主义的框架,但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民
主性的精华。这种进步的思想与古代的民本思想在一些方面有着一致性,无疑是中国思
想文化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传入中国,打开了中国近代思想家的眼界,使他们
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宇宙,认识自然。许多思想家都不同程度的将这些先进的科
学理论引入自己的思想体系,用以解释纷纭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思想,形成带有自然
科学唯物论倾向的哲学思想。

中国近代的变法维新思想就是中国社会内部因素和西方冲击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变易
”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如《易经》、《老子》、《吕氏春秋》等都早有论述。先
秦时期的改革家李悝、商鞅等落实了变法思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直到近代,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使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中惊醒,并清醒的认识到
:中国的现状必须改变,只有变法才有出路。变法维新的思想家们为了使“变”的思想
有理论依据,力图从哲学的高度论证这一问题。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变易思想,又吸
收了19世纪中叶欧洲出现的达尔文进化论并加以改造,形成了近代思想特有的进化观。

龚自珍猛烈抨击当时清王朝官僚政治的极端腐败,并预感到一场巨大的变乱即将爆发。
他指出:“天道十年而小变,百年而大变”,“天运十年而小变,人事亦然”。认为无
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这种历史的进化,是一种自然之势
。这正是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的哲学依据。魏源具有朴素的辩证观点,认为天、地、人
、物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处于变化不已的过程中。

康有为、梁启超在《春秋公羊传》等传统经典中注入新的思想,融合西方的进步观念,
掀起了旨在变法图强、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表现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中西结
合的特点。

中国文化本质上不是排它的,而是兼收并容的。但是文化本身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一
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在本民族范围内,要抵抗新奇风气的起来:在民族范围之外,要抵
抗外来文化形式的侵入。结果就造成了一种改造的吸收。就是将外来思想与本土的思想
文化结合,并改造成为一种与本土文化具有一致性的文化形态。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的
传播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文化各方面的激烈变动,终有一个大限度,就是终不能根本消灭那固有文化的根本保守
性。物质生活如何改变,学术思想如何改观,政治制度如何翻造,都不能最终把一种文
化彻底消灭。民族的传统文化必定要在本族人民的身上流下根深蒂固的影响。

总而言之,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近代化的、前进的趋
势是由中国文化内在的运动规律所决定了的。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大大加速了这种进程
。虽然西方的侵略延续了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国的发展,但
在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的进程中,西方的影响还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的。





附:本来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的历程这个题目有[层次]  [时限]  [中心]这三个要点,
但是我这方面的知识很是不够,三个都写恐怕一个也说不清,所以就只选了[中心]这一
个问题,另外两个要点只好放弃。在此向老师说明一下,希望能得到老师的理解。




--

***************************
#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
***************************

###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50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