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eilong (爱是不能忘记的),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我的文章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Jan 3 18:01:28 2001), 转信
从司马篡位看历史兴衰
从汉以来,朝廷中总要有很多的派别,而在天资英武的曹操的统帅下,矛盾没
有暴露出来,其实仔细看中国历史的人都会发现一个普遍规律,就是每个开国领袖
可以让好多的矛盾隐藏起来,因为他们当时有许多外在和内在的因素,比如要统一
国家,大敌当前等等,但当他死后,他手下的势力有时根据他的子女的继承等原因
而划分成相互敌对的几个派系。而曹操雄才大略,他平衡势力的能力很强,而且他
可以提拔很多出身于行伍的卑贱之士,无论谋臣或者武将。但这些武将就和延续汉
择才制度的其他官员有着根本的冲突。所以在魏朝廷中明显存在两个主要派别,就
是出身贫贱的将领和出身高贵的将领,其实从后期的陈群定九品中正法,可以明显
感觉到。后来晋有名言,寒门无上品(这令我想起了王猛说的话)。曹操在统一中
国北方的过程中,他手下的出身贫寒文官和武将都是建了极大的贡献的,这个时期
矛盾并不明显。但国家在三分后比较安定,魏也在积蓄平吴灭蜀的准备的时候,这
个矛盾开始激化。而曹操死后,曹氏政权要建筑在谁的基础上的问题就提出来了。
在曹丕,曹睿等皇帝对这个事情还比较保守,但作为大论衡家的司马可是明显感觉
到这个机会是他可以夺取天下的好时机。让我们再回顾曹操在的时候,曹操可以驾
御司马,在曹丕时,矛盾并不激烈,所以魏内部安定,司马没有机会,而曹睿统治
时期,国家大动干戈,内修宫殿,图费国力,对外平吴灭蜀,劳师无功,而朝廷内
部的派系之争也开始了,曹魏并不信任那些出身贫贱的人。但这些人正是被派往战
争的最前线,受司马的指挥。朝廷其实也不信任司马,要用曹真来平衡司马的势力
。而这时机会来了,诸葛亮北伐,而司马作为最高统帅,他正是要利用这个机会来
培植自己的力量,来推翻曹氏的政权。好,我们从当时的形势角度开始分析:从蜀
汉的北伐看,诸葛亮是徒劳无功的,他只不过是以攻代守。而司马在这么弱的攻势
面前,很少反击,是很令人回味的。原因有三:一、诸葛亮用兵如神,我不这么认
为。二、司马恐惧诸葛亮的大兵,从战争的角度看魏无论从兵力和补给,将领等太
多方面没有这个必要。三、司马在积蓄自己的势力,这个问题是我要说的。我们看
后来司马昭叛魏,而魏之大臣很少反抗,甚至历史都没有记载。曹氏政权几乎一下
就崩溃了,这样量的积累可不是一下可以造成的。当时一句名言:司马昭之心,路
人皆知。而司马就是利用魏内部的矛盾和诸葛亮北伐来积累自己的势力的,因为只
要他没有败仗,而次次退去蜀汉大兵,就成就了魏的大功业,在朝廷中就有势力。
而曹真并不这么想,我们对比他们的想法就可以看出司马想篡位之心。曹真伐蜀司
马并没有提出什么好的建议,其实作为论衡家,是可以提出很多好的建议的,其实
从历史上看,攻川并没有那么多人想象的那么难,东汉刘秀攻蜀也并不费劲,后来
元军可以在蜀地几进几出。而关键是攻打的要点,而他只让曹真去直接攻打蜀汉防
守最坚强的汉中地。那不失败才怪,你能说司马没有军事才干吗?平定孟达,平定
公孙之乱,都显示了他天才的指挥。这就证明了司马要利用这个机会来扩大自己的
势力。司马懿知道,篡魏的皇位要凭借这些外才之力,但如果想让朝廷比较平稳的
过度,就要让那些内才也归顺他,这样就可以孤立曹氏政权。而在北伐后,司马赋
闲在家,暗地里就联系内官,以司马的名望,以司马的才干,这些都不难。当司马
认为机会到了,而可怜的曹爽就这样被杀了,他不过是一个政治的牺牲品。这时,
如果你是司马懿会怎样做哪?你会不会说类似:"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
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两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
!"这样的话哪?好耳熟呀,想起来了,曹操也说过类似的话,当有有人劝曹操当
皇帝时说的。其实这时,司马已经完全控制了魏的全局,因为内外根本没有官员和
将领来反对他,有谁还会反对他那?就是曹的亲族,于是演义了夏侯霸的千里逃亡
,夏侯家烈女割鼻等惨烈的情况。其实,司马年岁以高,这个皇帝的位置,他已经
不是很感兴趣了。但他要培养他的两个儿子,他知道魏在他在祁山时已经是他们司
马家的。在祁山他已经彻底了解诸葛亮和蜀汉的实力,连攻六次,皆无功而返。这
个国家并不难灭,只要诸葛亮死,就一定可以平定。因为他早就国困民乏了。而当
蜀汉一灭,鼎足之势顿消,形势就呈现秦统一中国,刘邦灭项羽之势,到时统一就
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尔。这时司马会对他的儿子说什么哪?我们可以分析出来。
现在可以总结为什么司马可以篡位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国家内有苛政,外有兵
荒,而内外将领不协才让他有机可乘(其实中国历史就是这样重复的,问题的关键
),而他儿子的国家会不会也会如此情况哪?不行,一定要让国家稳定,而国家稳
定就要让朝廷内部统一,而内部统一关键就是用什么样的人。而晋选择了用上品的
人,是上品都用,这样永远不会出现魏的情况。可惜,每个朝廷在总结前朝的兴衰
时总只看见了一点,就象宋看五代纷争,就将军队集中,造成国困民乏。而晋看魏
内外之争,就定下择人用上品,结果五胡乱华,隋唐看晋由于择人有误,就定下科
举之制度,到也开启中国考试之先河。明看前世之兴衰,早早杀光武将,造成文兴
武衰。大清倒是永不加赋了,可是腐败成风了,比加赋更坏。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42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