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self (久居樊笼里,何得返自然),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二、现象分析--市场中的不道德行为
发信站: 听涛站 (Sat Jun 24 01:41:24 2000), 转信
从上面的博弈论的模型中,我第一的反映的就是它好像是现在的经济投资模式,在现在
的经济领域中,也是存在着很多的不道德求利现象。而且有很多的人宁愿亏损还要将竞
争对手击垮,正如在上面的测试中,有人事后所说,他们明明知道要亏损但是为了使对
手出局,所以不采取Y选择。
在现在的经济社会中这种不道德竞争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危害,美国奥伦治县政府破产,
英国巴林银行的覆灭,日本大和银行的萎缩让人目瞪口呆,亚洲、俄罗斯、巴西的金融
危机使数以十万计的人民忍受着失业和饥饿得痛苦。在市场的竞争中,尤其是金融市场
中,这种由于不道德牟利所造成的金融危机危害很大,类似索罗斯的对冲基金给世界金
融市场带来了很多的不稳定因素,也给很多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危机。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道德经济行为存在呢?
首先,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稀缺和选择的问题,而在市场经济中,一般认为,活动的主
体是所谓的"经济人"。按照经济学家的理解,"经济人"是指根据自己的理性来从事经济
活动,选择经济行为的个人。而经济学家所假设的理性,在经济学范围内被赋予独特的
涵义。路斯和莱法曾从博弈理论的逻辑出发,将"经济人"的这种理性定义为:"在两种可
供选择的方法中,博弈者将选择能产生较合乎自己偏好的结果的方法,或者用效用函数
的木语来说,他将试图使自己的预期效用最大化。 "经济人"的理性所设定的目的,是符
合"经济人"的个人偏好的目的。或者说,"经济人"所追求的效用最大化,是指"经济人"
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因此,"经济人"的行为总是具有个人性,自利性。正是"经济人"的
这种具有个人性、自利性的行为,才使得无数的经济活动得以发生,得以延续。
然而,市场经济又是"经济人"相互交换其活动成果的经济模式,任何"经济人"都不可能
在完全孤立的个人活动中实现其效用的最大化。"经济人"的个人效用,往往依赖于"经济
人"相互之间的交换活动。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人"通过自己的行为活动,来满足他人的
需要,作为一种交换,"经济人"也从他人那里抉得满足自身需要的诸种条件。交换双方
的目的,都是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这种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中的表现就是最大
化的追求市场利益。
(马哲对利益问题的看法)
物质利益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学者的研究重点,哲学家也对利益问题有着深入的见解。列
宁说过:"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历史不过
是最求自己目的地人的活动而已,"而"人们所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利益问题是重要的基础和分析方法。马克思还指出:"把人与社会
联系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的经济
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所谓的最大化的最求市场利益,并不是就某一个经济主体而言的
,而是就所参与市场的每一个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市场整体而言的。现在市场经济并不是
人们互相骗的场所,而是一种共同谋求最大化利益的场所。所以"经济人"的个人行为必
须要有社会性和公利性。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生产时曾经这样指介"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
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社会的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中,虽然
商品生产者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的日的在于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实现自己的利益,但在客
观上,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商品生产者的这种活动又往往可以具有社会的、公利的性
质。如果脱离了这一点,那么市场只会出现道德的沦丧和市场的无序和混乱。
可惜的是现在的市场中,却偏偏因为存在着个体认识的误区,而造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不
道德行为。目前,经济市场中存在一种观念是"功利主义"的价值判断,按照功利主义的
看法,如果一个行动有利于促进幸福,它就是正确的。而幸福是所有快乐的总和。按照
功利主义的解释,作为一个事实和心理的必然,所有人总是将关注他自己的最大幸福作
为他经常的行动动机。而这种观点的实际就是,人们的行动是出自自我利益的动机。功
利主义者不认为存在利益的和谐,也就不存在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思想在目前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很多人在经济生活中不顾整体利益,而仅仅是
对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不断追求,所造成的危害也有目共睹。如果"经济人"纯粹从自己的
经济理性出发,为了谋取自己的最大利益,为了实现个人的效用最大化,就可能不惜采
取反社会的、有损于社会的行为举措。罗伯特·考特和托马斯·尤伦指出:"理性并不排
斥目的的巨大独断性。明确他讲,纵然目的是反社会的,并且手段是不道德的,但行为
可以是理性的。"此处指向反社会目的的"理性",即为某种纯粹的经济理性。
功利主义的分析往往仅仅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没有将眼光放得更远,所以功利主义往
往很急功近利,在现在中国很多地区盲目上项目,而忽视了国内整体的协调,结果导致
市场饱和,着成大家都没有利益,上面提到的那个博弈论的例子中就有这样的类似。同
时,在经济大战的同时,很多企业为了牟利而作出很多的污染环境危害后世的事情。就
个体而言,他的利益是实现了,但是对整体的利益却是没有保证的。
(伦理道德失衡)
这种功利的思想和价值判断地结合,就产生了现在社会上存在的道德的失衡现象。人们
对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的追求达到了极点,在这种情况下,不道德几乎成为获利的必然途
径,社会的原有的道德秩序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人们认为道德是与时代相结合的,而现
在的道德应该改变成以获得个人最大利益为基本目标的新的判断标准。现在的不道德会
成为将来的道德。
--
今天过了,会有明天吗?
可能,还是过去多……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8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