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Irene (小微),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人生的过程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3月01日18:23:25 星期五), 站内信件
人生的过程
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
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的历
史。
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帐,
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和,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钱钟书
人生是什么?
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在生物学看来,它是生命由诞生走向结束的
一个连续过程;在社会学看来,它是个体的人不断社会化的一个过程;
在哲学看来,它是一个体验存在的过程;在心理学看来,它是一个奋
斗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但是,在经济学看来,人生不过是一个不断满
足欲望,或不断追求幸福(效用)的过程。
某个事物的对个体的效用与个体对该事物的偏好程度有关。而偏
好在不同时期是可能会发生改变的。比如,一个人过去以杀人为乐,
有一天突然良心发现,改邪归正了,他对于杀人的效用评价也就改变
了。也有慢慢改变的,比如有的夫妻结婚后感情一日不如一日,竟至
于离婚,就是因为在时间的流逝中不再存在与对方共同生活是自己的
偏好。 人的偏好是不断在变化的;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这是经济学
里两条基本的认识。过去所热爱的,现在说不定你感到烦,因为你的
偏好变了;当你实现了一个人生目标,你短暂的幸福之后又陷入了以
前的不满足,因为生活勾起了你新的欲望。
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曾经醉心痴狂的事,现在再也提不起你的兴
趣;工作的激情没了,理想淡漠了;生活平静得向一潭死水,不安份
的心重新跳跃起来,一种渴望改变生活的想法、一份对人生的新的期
待如冰山浮出海面……生活常常是暗流涌动,变化时时刻刻在发生,
只是自己没有察觉罢了,总觉得今天和昨天没有两样。直到有一天,
发现自己同一年前、两年前的自己已很不一样了。 可是,人的偏好
为什么会发生改变,人为什么不断产生新的欲望?你也许可以旁征博
引很多学科的只是来解释。经济学的解释只有一条:边际效用递减。
什么叫边际效用?就是增加一个客体,带来的主体的效用的增加量。
比如说,在你口渴的时候,你愿意花四块钱买一杯水,这说明你对这
杯水作出了值四块钱的主观评价(可看作它可以给你带来五块钱的效
用)。当你喝下这杯水之后,口不那么渴了,于是现在你只愿意以二
块钱买第二杯水,即它只给你带来二块钱的效用,这二块钱的效用,
就是第二杯水的边际效用。第二杯水下肚,你已经不口渴了,也不愿
花钱买水了,除非第三杯水白送给你喝。于是第三杯水给你的效用是
0,即第三杯水的边际效用是0. 第三杯水下肚,你的肚子已经胀了,
如果还要你喝第四杯,你不但不觉得爽,反而觉得难受,这第四杯水
给你带来的就是负效用,它的边际效用也是负的了。从第一杯水到第
四杯水,你完成了一个偏好的转变。
没有方法证明边际效用递减是一条定理,它只是人们在长期的生
活中总结的一条规律,是作为一个假设存在的。但这并不妨碍它至今
为止的正确性。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在《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中指出,经济学研究中的假设的正确性不能以是否证明为标准,只要
现实中尚未出现反例,那么这个假设就可以认为是正确的。所以,直
到现在,边际效用递减仍被奉为一个法则。
为什么一项工作,开始让你心潮澎湃,逐渐地却冷却下来,最后
你终于决定一定要换一项工作了?都因为那项工作给你带来的边际效
用越来越小,最后甚至是负效用(即你在这项工作中在找不到半点乐
趣,只有难以忍受的痛苦)。为什么人生的某项欲望得到满足,只给
你带来短暂的快乐,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对该项欲望得到满足
的主观评价越来越低(仍然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
是啊,在人生这一过程中,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时间越远,我们
对于当时的快乐之主观评价就越低。所以回顾走过的岁月,我们常常
发现,人生中那些当时令我感到激动和快乐的往事竟早已随时光的流
逝渐渐地没了痕迹,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快乐之所以叫做“快”乐,
与它随时间一闪即逝不无关系。
在某个时候的一件事,让人们感到了幸福和快乐,如果人们能将
当时的主观评价一直维持下去,那么人们就可以得到一份持久的幸福。
可是,这是好不可能的事啊。尤其是在这些躁动不安的年代,心情善
变得象流水一样没有定势而且浪花起伏的人们之中,有谁能永远保持
一份平静的心情?所以幸福也只是一种短暂的感觉。甚至一些思想家
认为真正的永恒的幸福是不存在的。可是,我相信这样的感觉只在你
生命中某一瞬出现过,但它觉不会持久,而且在你的记忆中它带来的
幸福似乎并不能让现在的你有丝毫的高兴。 “幸福的往事并没有给
我持久的幸福,倒是那不幸的过去让我铭骨经年”。诗人的诗歌就象
一个忧郁的声音。是的,我们都常常有意无意夸大了我们的苦难(对
苦难的负效用夸大了),在我们的心中,那些令人哀伤的点点滴滴逐
渐沉淀、累积下来。在许多不经意的时候,悄悄地爬上心头,如春蚕
啮噬桑叶。生命之中,曾经愿意接受的常常离我们远去,而那些不希
望和被排斥的,从未曾真正消失。钱钟书先生说的太妙了:“永远快
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你要永久,
你应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
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演讲……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
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快乐与不快乐、幸福与不幸福都
只缘于我们对于那些事情的主观评价。其实生活是现在进行时态,过
去的快乐无关紧要,过去的不幸更没有必要强志于心。如果不能改变
生活,就试着改变观察生活的角度吧。“在我的一生里,也有贫乏和
沉默的地域,它们只不过是我忙碌的日子得到日光与空气的几片空旷
之地。”
边际效用递减并不说明人生是悲观的。因为,毕竟我们为追求幸
福和快乐而活着,几分钟的快乐说不定就值得我们付出长久的时间去
奋斗和等待——只要这份等待是有希望的。 定一个长期的远大的目
标吧。它可以占去你对所有的东西的效用评价的最重要的部分,这样
它可以激励你长期的努力奋斗——然而,它给你带来的快乐,将是其
他任何事物无法比拟的。
“在人生的终极目标获得厘清前,许多事情的发生看似偶然,待
人生的大方向确定,其意义自现。”对于一个目标确定而积极行动的
人,生活将是丰富的。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其实没有道理。你
要知道,即使失望也只在最后时刻出现,可那时,或许你对于成功失
败已不那么计较了,你看重的是,你曾经奋斗过,曾经拥有过为理想
奋斗的快乐。
为自己生活
荣誉使我感到惭愧,因为我暗地里求着它。
——泰戈尔
与泰戈尔羞于承认自己喜欢荣誉不同,经济学家大胆地承认人是
自利的。“经济人”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假设。这个假设认为,
人是理性的,并且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这个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
应该是可靠的,在市场上人们的讨价还价最能体现这一点。 人为什
么会自利?我想一个基本的原因是要在竞争中生存。这首先得从资源
的稀缺性谈起。生存离不开资源,资源又是稀缺的,因此人们为了生
存必须以各种自利行为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源,否则,他作为个体的生
存和延续就会受到损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曾经受到广泛的批
判,但它曾被古典的政治经济学奉为一条真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可以想象,一个资源稀缺的社会,如果人人都考虑别人,从不顾自己
的利益,结果是谁都希望别人动用这笔资源,但谁也不会动用这笔资
源(除非资源是无限供给),这个社会也必然难以发展下去。《镜花
缘》曾经描绘过一个君子国,但那个国度似乎并不美好,因为谁都不
想占别人的便宜但又希望别人占自己的便宜——这可能比生活在谁都
想占别人的便宜但又不愿别人占自己的便宜的社会更令人痛苦吧?经
济学鼻主亚当·斯密认为,正是由于人们追逐自身的利益,反而使社
会的资源达到有效配置,扩大了全社会的利益,就象有一只“看不见
的手”在指挥人们的行动一样。“看不见手”原理曾长期作为经济学
中的一个教条。
还是先谈谈资源的稀缺性吧,因为它是人们自利的根源。与地理、
物理等学科的看法不同,经济学的资源泛指所有可以投入社会经济活
动的并能带来相应产出的东西。一切资源都是稀缺的,这是经济学研
究得以存在的一个前提。因为经济学是“研究将稀缺的资源分配于不
同用途的学科”。资源的稀缺性贯穿人类历史和现实,无论对于远古
还是对于当今,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无论对于富者还是贫民。
可以想象,如果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么人们就不会在确定资
源使用方向时再三权衡,就不会争论究竟是要“大炮”还是要“黄油”
了,因为两者已经可以兼得。
比尔·盖茨是很富有的人了,前几天(99年4 月)还从报上得之
他的个人资产已超过千亿,似乎他什么都不缺了。但实际上至少还有
一种资源对他来说是稀缺的,那就是时间。他与穷人一样,每天只有
24小时,这使他不得不对他的时间资源在工作与休息之间进行合理配
置。他可以选择多休息,但这需要他承受每秒钟失去150 美元的收入
为代价;他也可以选择多工作,但这需要他承受增加工作带来的身心
疲惫和痛苦。
我们说土地、森林、矿藏、河水等都是资源,是自然资源。人也
是资源,叫人力资源。现代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该国人力资源的质量。货币、机器、厂房等也是
资源,称资本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都是有限的:土
地再多多不过地球表面;人口再多现在也不过50亿;钱就更不用说了,
再多人们也不嫌多。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它们就具备了稀缺性。
正是资源具有稀缺性,才导致了人类的征战杀伐、巧取豪夺、尔虞我
诈……一部人类血泪史,也是一部资源掠夺的历史。 自然资源、人
力资源、资本资源都是可以实实在在感受的。但在现代经济学中,尤
其是人力资本理论和对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得到广泛发展以来,资源
的内涵显然被扩大了。譬如,一个人拥有的资源不仅表现为他拥有的
物质财富如房子、汽车等,也可能包括他的长相、名气、关系网等等;
一个企业拥有的资源不仅包括厂房、员工、机器,也包括商标、技术、
品牌形象等(这叫无形资产)。一个人有很大的名气和一个企业有驰
名的商标,在经济学家眼中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难得的资本资源。
所以,投资于自己的名气,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这种投资带
来的是具有供给垄断性的名气资源。而垄断常常与超额利润相联,所
以芸芸众生难得有几个不想做名人,虽然出名的手段千奇百怪。
资源这个概念的外延显然拓宽了。同样,自利的经济人的含义也
有了广泛的扩展。长期以来,有人以人们的利他行为来反驳经济人的
假设。实际上,自利并不宜狭隘地理解为追求最大经济利益,如果理
解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就更能说明问题。我一直信奉,人就是自
身效用最大化者。自私自利的人自不待言,就是雷锋那样作为一个大
公无私的典型而受到广泛宣传的人,也是一个效用最大化者。因为,
他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了效用,得到了的一种内心满足感。人
们的一切行为都不是不可思议的,即使你觉得某个行为发生在你身上
将难以理解,但不说明这个行为就难以理解。因为,人们的观念、偏
好、对同一行为的主观评价都是完全不同的。人的一切决策,莫不建
立在增加自己效用的基础上。
无论是性善论、性恶论还是善恶二元论的人性假设,都渗入了人
类的价值标准。效用最大化者超越了善恶的立场。事实上,效用最大
化者也印证了前面我们提到的一个观点:人是为幸福(效用)而活着,
活着就是为了追求最大的幸福。这里的幸福也没有善恶立场,只是个
体的主观感受。一个人要学雷锋,他为作了件好事会感到幸福;另一
个人要当扒手,他扒得了皮夹,他同样感到幸福。我们并不可以说前
一个人是幸福的而后一个人是不幸福的,虽然从社会道德观判断两者
迥然有别。事实上,对于“经济人”的道德批判,我认为是值得深入
考察的。一个利己的人的行为可能有三:①主观利己,客观上也使他
人受益;②主观上利己,客观上他人利益不受影响;③主观上利己,
客观上使他人利益受损。道德、法律等社会规则可能只应放在第三种
行为上面。 效用最大化有力地解释了人类的全部行为意图。不过,
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采取的行为并不一定给个体带来效用最大的后果,
因为不确定性的存在使两者并不能成为水道渠成的关系。
归根结蒂,人是为自己活着。有时候,人们的利他行为似乎说明
有人为别人而活,事实上,他只不过是把“为别人”纳入了自己的效
用体系而已。甚至,有人为恋人自杀,并非真正为恋人去死,而是希
望以自己的死唤起恋人的不安,或者因为恋人在其效用体系中占据了
大部分,失去恋人即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或幸福——总之,他的自杀是
为自己。 所以,调整自己的效用体系,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有很
多的东西,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样重要,认识到这一点,人生还有
什么解不开的问题呢?
--
如果你相信生命
就执着生命
如果你相信爱情
就执着爱情
※ 修改:·Irene 於 03月01日18:23:58 修改本文·[FROM: 匿名天使的家]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557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