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gic (我很丑,我也不温柔),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为何科学没有在中国出现(转寄)
发信站: 听涛站 (Mon Sep 21 15:42:00 1998), 转信
为何科学没有在中国出现:和欧洲的历史对比
·梁景文·
为什么现代科学源于欧洲而非中国?多数人以文化差异来回答这一问题。但我们能找
到比文化更好的解释。因地理
和生态差异形成的不同的国家体制,才是问题的关键。
● 现代科学的定义
什么是现代科学?许多古代文明,包括中国,不都有研讨自然的“科学家”么?但现
代科学有一本质区别,它不但
包括研究自然界的方法,还有一严格评估与检验科学发现与理论的社会体系,主要表现为
学术会议和刊物这样的科学论
坛。这一社会体系是科学用以研究世界的关键方法之一。科研组织对研究结果的严格检验
促使科研人员在研究和理论探
讨中精益求精,并采用对照实验、数学计算以不断完善观测手段和测量精度。科学家们也
认识到这一组织方式加速了学
术进程。
现代科学起源于十六世纪的欧洲,其时我们可看到科研方法的萌芽。十七世纪出现了
致力于检讨、评估科学研究的
学术社团。世界其它文明也有自然研究者与理论家。如欧洲思想家曾通过穆斯林译文而得
到古希腊文献的极大启发。欧
洲还受益于穆斯林地区和印度传来的数学概念和中国技术发展的报导。但没有任何其它社
会或文明孕育了类似于十六世
纪欧洲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团体。到十九世纪,科学知识与理论的积累已在这些学术活动与
团体的推动下日益加快。
● 文化解释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文化不利于科学发展。巴莱士曾这样表述:“主要的抑制因
素很可能是传统孔子学说影响
下的思想界风气。其思维模式完全不利于任何类型的探索和试验,任何创新或自由的思想
交流”(引自Karp an
d Restivo,1974)。一位著名的中国科学家最近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孔
学的要点之一是每个人必须明
确自己在社会等级中的位置。这一观点在朝代更迭中维护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但强调个人
的社会位置自然会压抑好奇心
和创造力。我认为孔子的影响是中国在科学,特别在抽象科学方面一直落后的原因”(T
sou,1998)。文化也
曾被用于解释为何科学起源于欧洲(Huff,1993;Merton,1970)。
但文化解释是不充份的。首先,中世纪欧洲同样存在仇视科学研究的思想观念,有些
更甚于孔学伦理。但它们并未
阻止科学的出现。其二,文化是复杂的,如有选择自由,人们会各取所需为其行为辨护。
人们历来以眼前需要重新解释
传统文化。欧洲科学家就曾以研究上帝创世,而非挑战宗教教堂这一说词来为科学辨解。
第三,即使文化确为问题之
一,文化差异又怎样解释?若孔教阻碍科学,为何孔教在中国占支配地位,而非诸多学说
之一?文化解释,在某种意义
上是在重新提问(Needham,1969)。有没有更深入的答案呢?求解方法之一
是检讨现代科学产生的前题条
件,并比较欧洲与中国的差别。
● 现代科学之先决条件
唯在某些条件满足的前题下,科学才能发展。较明显的有粮食盈馀,社会分工和文字
系统。这些条件中国都俱备
(中文方块字可能不易读写,但如其它条件成熟,当不至于阻碍科学)。但欧洲与中国在
其它条件上存在巨大差别。
首先,科学有赖于一定量专门职业提供研究时间,及一定数目独立但相互交流的学术
“基元”(孤立基元偏于保
守,且过份受制于所在地情势变迁)。第二,相当数目的“基元”必须享有学术自由,不
受宗教或政治压力影响。第
三,社会必须高度酬报增进知识或改造自然能力的学术成就。这种酬报可吸引能人智士投
入自然研究,并引导研究者为
赢得酬报而相互竞争(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第四,必须有一吸纳并传授新知识的教育
系统。所有这四项条件,欧洲
都超前中国很多。
● 现代科学之前题:欧洲与中国的比较
到十七世纪,欧洲已有八十多所大学。虽然其中相当部份比较保守,这些院校毕竟为
分析、辨论自然理论提供了场
所,而学术活动也的确得以展开。同期的中国没有类似的院校。中国的学府实际上是应付
宫廷考试的填鸭式学校。为什
么欧洲拥有大学而中国没有呢?
关键之一是欧洲许多地区在农贸集散地基础上发展起自主城镇。这些城镇设有自己的
市政机构,包括一些城市中自
备宪章,相对独立于区域政府的大学。孕育这一历史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大部份欧洲地区
的农业享有充沛的降雨量(K
arp and Restivo,1974)。六至九世纪间的欧洲农业革命为城市发
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由于
欧洲国家没必要介入农业生产,加之距离遥远,国家政府权力微薄。欧洲城市因此得以发
展自主的市政机构和政治传
统。
相比之下,华夏地区的国家崛起于河川平原,往往需要组建大规模水利工程来增加农
业产出和支持庞大人口,并以
此增加当权者实力。按这一水利农业理论,由于水利农业需强力干预式的群体管理,容易
形成比较专制的政权。这一理
论有其不足之处,但它的确可以解释为什么水利农业区的国家比较专制,而欧洲地区在工
商贸易基础上先组建自立城镇
及城市商界、之后再集权的国家则比较温和。欧洲大学在十三、十四世纪间已吸收了亚里
士多德及其他希腊和阿拉伯作
者的著作。到十六世纪,欧洲院校己开始教授、辨论全新的自然知识和理论。同期中国的
教育系统极端保守,基本上致
力于死记硬背孔学经典和朝廷认可的文章。
中国的宫廷考试是中华文明极为奇异的一项特征。就科学发展而言,这一制度相当重
要。因为经国家控制考试内容
和材料,它引导中华英杰把精力耗费于死记硬背国家认可,传颂当局理念的经典文章(Q
ian,1985)。结果中
国的教育系统不可能也没有促成对自然现象的积极研讨辨论,及对经典著作的批判检讨。
与此相反,遍布欧洲的大学不从属于哪一国家,不信奉某一跨地区帝国的思想观念,
因为欧洲不存在这样的帝国。
到十五世纪,欧洲大学的教学内容及出版物巳日益多样化。结果和中国相比,欧洲享有高
度的思想多元。当然欧洲也有
过专制政权。但在一国受迫害的学者往往可以逃往邻国避难 (Wuthnow,198
0)。而在中国,网布全境的
官僚能够压制任何地方向官方意识形态挑战的持异义者。
由此可见,欧洲在学术机构、学术自由及教育系统这三项科学发展之先决条件上均远
超前于中国。不过仅此三条并
不能保证产生现代科学。第四前提同样重要:即为成功的研究提供丰厚的奖赏以吸引最优
秀者从事这类活动。二十世纪
前,欧洲有这种奖赏及争取奖赏的竞争,而中国没有。形成这一差别是因为欧洲四百年前
出现了数个彼此为邻互相竞争
的国家,同期的中国却是一孤立帝国,我们必须分析一下两地的国家体系。
● 欧洲与中国的国家体系
中国在过去两千年间大部份时期为一统一的大帝国。虽然每次帝国瓦解后都出现过许
多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往往
很快经军事征服统一为与以前同样规模与幅员的帝国。自十三世纪元初到清代未年,中国
一直统一在一个帝王之下(改
朝换代间短暂时期除外)。这一帝国基本上隔绝于其它具相似实力的国家。没有那一周边
小国构成真正的威胁(日本在
十九世纪未建成现代海军前不构成威胁)。同期的欧洲没有一个主宰全欧的帝国。十三世
纪以来,欧洲一直分割为许多
国家。这些国家彼此为邻,往往与一个以上国家共有边境。这些国家大多有自己的出海口
,因而为制海权激烈争夺。它
们也经陆地战争互相竞争。但没有那一国能征服控制全欧。这一国家体系差异对理解科学
在欧洲与中国的不同命运具非
常重要的意义。
● 国家体系与学术探讨
欧洲多国体系产生两项重要后果。第一,它促使互邻国家为占取经济、军事、工业优
势而持续竞争。有能力发展先
进航海技术、高速重舰、精猛火炮的国家往往在竞争中占上风。当权者知道这些创新来自
发明创造者,而非勤奋教授经
典的学者。他们容忍乃至资助发明创造者(其中一些后来被称为科学家)。到十七世纪,
英国和法国统治者开始赞助致
力于传播、评估科技研究的学术社团。由于发明创造及理论创新能赢得名誉地位,能人智
士热心于从事研究工作。在中
国,由于没有邻国威胁迫使当权者求助于新发明和新观念,国家没有必要容忍经常向传统
官方理念挑战的探索创新人
士。
欧洲多国体系的另一重要后果是没有哪一意识形态或思想体系能够被强加于整个地区
,在一国持非流行观念的学者
往往可以越境到几百里外的邻国寻得安全,并继续其研究。结果欧洲思维远较中国丰富多
元。思维多元则激励了分析辨
论。同期的中国,帝国能够将一种单一的专为当局服务的思想观念强加于整个地区,并在
境内任何地方追捕镇压持异义
者。中国境内无处可逃。
为何欧洲有一多国体系,而中国一直是一庞大帝国?答案在地理,而不是文化。
● 地理与国家体制
欧洲在地理上被山脉和海洋分割为大小不一几块区域。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
均为这类天然屏障保护而免遭
任易入侵,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征服不是不可能,实际上所有这些国家都曾在
不同时期被入侵过。但由于所
有这些国家都有地理屏障,征服整个欧洲极为困难。另外这些国家往往结盟以保势力均衡
,进一步阻止了潜在的征服
者。
中国由于缺乏重大地理屏障,境内没有哪一地区能在一执意扩张的帝国面前保持独立
。反过来中国自己则为天险屏
护而免遭入侵,如东部辽阔的海洋,西部沙漠,西南世界屋脊及南方稠密的森林。在天外
帝国以先进舰队前来叩关之
前,中国只在西北部比较脆弱(因而才有长城)。很清楚,欧洲地理利于形成多国体系,
造成多国间长期竞争,结果促
进了科学发展。中国地理利于形成与外隔绝,缺乏强大竞争对手的巨大帝国,结果抑制了
科学。
● 结论
科学遂步产生于欧洲充满竞争的多国体制、及由此衍生的为创新而竞争、多元思维及
孕育了多元思维的众多大学。
中国未产生科学是因为它是一个孤立的大帝国,无需顾虑强邻竞争,能在全国推行单一的
意识形态,并经当局控制的考
试制度强化这一意识形态。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为这一帝国制度及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
所造就。
两种不同的国家体制源于欧洲、中国的地理、生态差异,欧洲众多的天然屏障利于多
国体系形成,因为它们使征服
者难以建立跨区域帝国。相比之下,由于中国缺乏类似的地理屏障,征服者得以重复建立
横跨全境的帝国,而这帝国边
缘的天险则保其免受类似强国的竞争。欧洲、中国的生态差异同样重要,因为生态差异可
以解释为何欧洲出现了比较独
立于国家的市镇大学,而中国没有类似的学院。一句话,科学源于欧洲而非中国的根本解
答在于欧洲和中国因不同地
理、生态环境而形成的政治差异。
□ 前苏 译自CND-EP,June 19,1998(EP98-015)
所引参照文献请见原文(http://www.cnd.org/CND-EP/CND-EP.98-06-19.html)
--
--
---------------------------------------------------------------------------
徒 言 树 桃 李 ,此 木 岂 无 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来源:.听涛站 bbs.foundernet.edu.[FROM: unknow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14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