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houYu (遥想公瑾当年),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认识与兴趣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Sep 10 23:47:44 2000), 转信
认识与兴趣
听话(本站特邀编审)
认识与兴趣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著,郭官义、李黎译,学林出版社,99.1
第1 版,Erkenntnis und Interesse,by Jurgen Habermas
他强调人们行为的协调应以共同的规范为基础;而共同的规范是
由人的统一认识促成的。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就是对话。对话应以相
互谅解为目的,而不能以追求自己取得成果为目的;抱着这种目的的
人,是不会开诚布公地同他的伙伴进行诚实对话的,是不会同对方进
行协调行动的,因此也就无法同对方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参阅J.Habermas,
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 , Ffm. 1981,Bd.1, S.385,
387.怀疑注意永远只见到结果是纯粹的虚无,而完全不去注意,这种
虚无乃是特定的虚无,它是对于结果之所自出的那种东西的虚无[ 或
否定].——《精神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上卷,
第56页。
在科学中,哲学是作为批判被保留的。要求对类的历史作自我反
思的社会理论,不能简单地否认哲学。确切地说,哲学的遗产转变成
了决定着科学分析方法本身的意识形态批判观。但是,除了批判之外,
哲学没有任何权利。
理性同时服从于对理性的兴趣。我们可以说,理性遵循的是解放
性的认识兴趣!猘s emanzipatorische Erkenntnisinteresse);解
放性的认识兴趣的目的是完成反思本身。
独断论者没有获得自我反思的力量,所以他作为生者,只是一个
散漫的、没有独立性的、由客体所决定的,并把自己变成了物的主体:
他过着一种没有自由的生活,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得到了反思的
自我活动。独断论既是一种道德缺陷,又是一种理论上的无能。
显然,那[ 解释学] 说成是对原文的翻译是不够的;翻译:“把
无意识翻译成有意识”(XI,451 )本身就是反思。压抑只能靠反思
来消除。
在愿望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不能通过干预现实加以解决的情况下,
自我能做的事情仅仅是逃避。但是,在表达愿望的幻想总是超过愿望
得以实现的现实可能性时,如果正常的情况不允许有逃避的机会,抵
御焦虑的方法就是避开现实,即避开直接的危险源和把矛头指向被认
定为间接的危险源和把矛头指向被认定为间接的危险源的本能要求。
弗洛伊德试图按照逃避现实的模式来理解内心的防卫过程。他在
这方面的论述,令人诧异的同心理分析的解释学的观点相一致:不能
这方面的论述,令人诧异的同心理分析的解释学的观点相一致:不能
摆脱外部现实,又在逃避现实的自我!猘s fluechtende Ich ),不
得不逃避自己。
自我逃避自己,是一种依靠语言和借助于语言进行的活动。否则,
从解释学上,用语言分析的方法似乎不可能取消抵御过程。
研究过程只有通过转换为病人的自我研究,才能获得有效的信息。
理论,假若它们有效,则对一切能够接受做研究的主体的观点的人都
有效。普遍的解释,假若它们有效,只有当那些成了各个解释的对象
的人[ 病人] 在这些普遍解释中认识到自己时,才对做研究的主体和
所有能够接受做研究的主体的观点的人都有效。在主体对客体的认识
还没有成为客体的认识,以及在客体还没有通过主体的认识成为主体
的情况下,主体就不能获得对客体的认识。
这种情况并不那么令人诧异。任何正确的解释,甚至精神科学的
解释,因为它重建的是一种受到干扰的理解的主体通性,所以它只有
在解释者及其对象共有的语言中才是可能的。因此,任何正确的解释
应该对主体和客体同样适用。
只要现实压迫占居优势,自我组织处于弱小状态,以致于本能的
放弃()只有用感情的力量才能得以实现,人类就得为防卫问题寻找
诸种集体的解决办法,而这类集体的解决办法同解决个人所患的神经
病的方法相近似。
“对个人所患的神经病的认识,十分有利于对诸种大的社会制度
的理解,因为神经病本身就是从个人方面解决应该由制度从社会方面
来加以解决的愿望补偿问题的常识。”(VIII,415 )
弗洛伊德认为,文化是[ 人类] 自我维持的系统,这个系统首先
具有两种功能:有利于人类在自然面前维护自己和有利于人们相互之
间关系的建立。(XIV ,448f. )
“值得注意的是:人不能鼓励地生存;为了能够共同生活,文化
就要求人作出牺牲。然而,人却把这种牺牲看成是城中的压抑。因此,
捍卫文化就必然压制个人,而且,文化设施、文化制度和诫律就执行
着压制人的使命。……”(XIV ,327 )
马克思未能看清统治和意识形态是被扭曲了的交往。
怀疑主义的现代形式就是被掩盖了的独断论:“由于对认识论的
独断论的深深的不信任,过去我喜欢忽而从这个窗口,忽而从那个窗
口张望,提防自己也陷入这些独断论,把这些独断论视为有害的——
最终的认识是:一种工具能够批判自己的有用性,这可能吗?我注意
到了这方面,进而知道,无背景思想的认识论的怀疑主义或独断论,
还从未出现过。只要人们想到了迫使人们从根本上采取这种态度是什
么原因,怀疑主义或独断论具有的价值则是二等的。我的基本见解是:
无论是康德、黑格尔,还是叔本华,无论是怀疑主义的保留态度,还
是历史化的、悲观主义的态度,它们皆起源于道德。”(F.Nietzsche,
Werke in Baenden, Hrsg.K.Schlechta , 2. Aufl. , Muenchen
1960. Bd, III, S.486. )
“随着因果性意义的增长,道德王国的范围在缩小:因为每当人
们把握了必然的结果,并且试图把[ 必然的结果] 同一切偶然的情况、
一切偶然的后果(post hoc)分开考虑时,人们就破坏了无数迄今被
一切偶然的后果(post hoc)分开考虑时,人们就破坏了无数迄今被
认为是道德的基础的幻想的因果性——真实的世界要比幻想的世界小
得多;因为每次都有一部分恐惧和强制情感从世界上消失,每次也有
一部分尊重道德权威的情感从世界上消失:道德,从整体上看丧失了
它的意义。相反,谁如果想提高道德的权威性,谁就必须懂得防范[
道德] 成果受监督。”(I ,1021)
正如他以前的孔德那样,尼采把科技进步的批判的成功理解为形
而上学的克服;正如他以后的马克斯·韦伯那样,尼采把这种过程的
实践成果理解为行动的合理化和指明行为导向的信仰力量的主观化。
科学的理论可以削弱传统的、悄悄地始终同实践相联系的解释的有效
性要求;从这个角度看,科学的理论是批判的。但是,科学的理论必
须为遭到否定的解释保留席位,因为它不能建立同实践的关系;从这
个角度看,科学的理论仅仅是破坏性的。科学的理论可以产生技术上
有用的知识,但不能产生规范的、指明行为导向的知识。
“科学能够解释自然过程,但永远不能对人发号施令。爱好、爱
恋、愉快、烦恼、赞美、筋疲力尽——科学并不懂得这一切。人在生
活中遇到的和经历的事情,必须由人自己来解释和评估。”(III ,
343 )
科学使启蒙过程有了可能,启蒙过程是批判的。但是,用批判去
解决独断论,并不能使独断论获得解放,批判是无足轻重的:批判不
是解放,而是虚无主义。
尼采还没有把客观主义清楚地看作是一种错误的唯科学的自我理
解,而把它作为历史科学自身的必然内涵泰然接受。
对话是为检验意见(和规范)的有问题的有效性要求服务的。对
话中唯一允许的强制是较好的论证的强制;唯一允许的动机是通力合
作寻求真理。对话在其交往结构的基础上,摆脱了行为强制;对话也
不给获得信息的过程留有空间;对话减轻了行为的压力(handlungsentlastet),
并且不受经验的约束(erfahrungsfrei)。人们给对话提供信息;对
话的动因是兑现(承认)或者取消(拒绝)有问题的有效性要求。对
话过程中除了论证之外,不会承认任何东西。事实服从于实在的条件:
关于事态的讨论。使假设的思维成为可能的、真正的内在化,掌握着
人们在交往活动和工具活动的生活实践领域内幼稚地加以接受的有效
性要求。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获得并交换与行为相关的经验。人们做出
的诸种肯定,本身就是行为,它们服务于经验的传达。经验的客观性
就在于它具有主体通性,并为人们所共有。因为经验的出现带有客观
性的要求,所以就存在着谬误或者误解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表
达一种(所谓)经验的意见“纯系主观的”. 就此而言,这种被肯定
的经验的客观性,不等于一种被肯定的陈述的真实性。
一种本身就是一种交往行为的肯定,包含着一种有效性要求,这
就是说,当它借助于世界中的某一对象来论述经验时,它的假设是被
肯定的陈述的真实性。如果人们所作的这种肯定是一种经验,这种经
验就必然要求自身具有客观性。这也表现在始终伴随着感知的确实的
感性经历中:感知不可能是假的。假如我们[ 的感知] 错了,那么,
确实的感性经历正好不是这种感知,而是不同于我们所认为的另一种
感知;或者根本就没有感知,虽然我们曾认为感知到了某种东西。假
感知;或者根本就没有感知,虽然我们曾认为感知到了某种东西。假
若我们感知到某种东西,那么这种经验也具有客观性,并以范畴框架
为依据;在范畴框架中,我借助于世界上的诸种对象,把我的先验经
验解释为一种经验。一旦我依据人们传达给我的经验进行活动,我结
合交往活动予以肯定的经验的这种客观性,就会在可以监督的行为后
果上表现出来。(参阅C.F.von Weizsacker在《Modelle des Gesunden
und Kranken , Guten und Bosen, Wahren und Falschen》疑问中
提出的行为的真理概念:自然的统一性, a.a.O. ,S.320ff.)
同样的肯定,只要它不是交往活动的组成部分,而是对话的组成
部分其情况则不相同。这时,它是根据一种有了解释,但仍有疑问的
有效性要求来论述一种事态,并且认为,这种事态(如果存在这种事
态的话,也就是说,如果这种事态是一个事实的话),可以通过经验
加以证实。例如,人们可以进行一种试验,但是这种试验却不同于我
在生活实践的联系中可能取得和肯定的、结构相似的经验。这就是说,
试验的目的似乎是让生活实践的经验与论证相脱离,并且把生活实践
的经验改变为数据(in Daten)。当我肯定一种事态时,我肯定的恰
恰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验;总之,我可以把结构相似的经验当
作数据,用来为肯定的陈述提出的真理要求作论证。真理,作为包含
在肯定中的有效性要求的根据,不同于经验的客观性,它不表现在后
果受到监督的活动中,而只表现在富有成效的论证中。
借助于世界上诸种对象产生的经验,本身就是世界上发生的[ 事
件的] 一个过程;因此,经验的客观性又在过程中得以证实,我把这
些过程解释为现实对行为或对所作出的抉择的反应。相反,事实并非
发生的;因此,命题的真理(Wahrheit von Proposition)也并非是
在世界上发生的[ 事件的] 过程中得到证实,而是在以论证方式所取
得的共识中得到证实。合法要求(Rechtsanspruch)可以供作比较
(A.Mc Carthy 在一篇尚未发表的评论我的真理论的文章中提出了这
种对比)。例如,当我们想要阐明一项财产权(Eigentumstitel)的
意识时,我们就可以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a )这种所有权赋予我的
权利有何用处?b )它作为一种合法权利(Rechtsititel)意味着什
么?我们可以用所允许的行为表现回答第一个问题:财产权赋予我自
由支配法律所规定的物品的权力。对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当有人
对我的财产权提出争议时通行的财产保障权的说明来回答:作为一项
法定权利,在必要的情况下,我可以通过法律程序使我拥有的财产获
得普遍的承认。有效性的内涵和肯定之物的有效性要求也是这种情况:
经验的客观性意味着任何人都要考虑到[ 他的] 既定行为的成功或失
败;对话中所肯定的命题的真理是,任何人都可以有理由承认肯定之
物的有效性要求是合理的。
一旦我们致力于研究否定的或者普遍的陈述(这些陈述自柏拉图
以来,就被人们作为反对把客观性与真理混为一谈的符合论die Korrespondenztheorie
的对立例子来讨论),我们就会看到,对客观性与真理之间的近似性
关系的研究,是比较少和比较复杂的。
经验的先验性(可能的经验对象的结构),不取决于论证的先验
性(即不取决于可能的对话条件)。诚然,(从论证中积累起来的)
经验科学的诸种理论,有别于上述两种先验性(经验的先验性和论证
经验科学的诸种理论,有别于上述两种先验性(经验的先验性和论证
的先验性)。理论只能同时在论证的条件下和在可以经历的事件的先
前的客观化的范围内得以形成和进一步地形成。“在论证的条件下”
意味着:[ 理论] 以通过对话受到检验的陈述系统的形式形成;“在
可以经历的事件的先前的客观化的范围内”意味着:[ 理论] 以一种
理论语言的形式形成,而理论语言的基本表语(Grundpradikate)始
终同可能经历的独立构成的对象相关。在科学进步的过程中,断断续
续变化着的理论语言,能够解释前科学的对象领域的结构,并且也能
够以某种方式重新表述这些结构;但是,只要我们不变成天使或者动
物,理论语言就无法把前科学的对象领域的结构转变为另一个客体领
域的条件。理论语言总是借助于我们的世界的相同的对象积累的诸种
经验;人们可以按照科学进步的标准对这些经验作不同的解释。可能
的客体化的条件则保证经验在其各种不同的解释中的同一性。
a )感性经验(观察)与交往经验(理解)之间的区别。凡是我
们在物与事件中感知到的东西,从原型上说,是一种经验,一种要求
客观性,并且能够在肯定态度中得到表达的经验。在观察过程和被观
察到的东西的肯定之间不会产生态度上的互换。相反,对内涵的理解
则有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上,它受语言的行为的不能客体化的态
度的制约:只有当我们通过行为建立起一种人际关系时,我们才能懂
得(理解),人们向我表达的是何种肯定,或者问题,或者要求,是
何种许诺和建议。当我们在第二阶段上把我们从这种不能客体化的态
度中理解到的东西,即经验本身,作为肯定的内容时,经验就真正地
被客观化。为了取得对交往的对象领域的对象,对人、对行为、制度、
传统等等的经验,我们必须理解人们向我们表达的行为。但是,当我
们肯定这种经验时,我们在主体层面上所取得的经验,则从主体通性
的层面上滑到命题内容的层面上。为了理解“彼得给汉斯下达一道命
令”这句话,我作为交往的参与者,必定在某个时候经历过下达命令
或者接受命令这件事的含意。
我们称再现观察联系的肯定为描述。我们愿意把再现一系列表述
的理解,即再现历史的诸种肯定称之为故事或叙述!猧e Erzahlung )。
c )经验的不同行为联系(语用学的经验先验性与交往的经验先
验性之间的区别)。我认为,我对皮尔士和狄尔泰的解释,为下面的
估计提供了充分的说明:范畴化!猧e Kategorisierung )作为“被
驱动的物体”或者作为“有活动能力和说话能力的人”,建立了先验
的行为联系(Handlungsbezug a priori ),因此,“可观察到的物
体”同时就是“可以用工具处理(操作)的物体”;“可理解的人”,
同时就是“以语言为媒介的相互作用的参加者”,这就是说,同时是
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工具活动的对象和相互作用中的一方。
事实!猧e Tatsache)不能被构建,因为事实不是世界上的实体!
猧e Entitat ),而是论证层面上的陈述的相互关系。但是,可能获
得的、与行为相关的经验对象,则是可以被构建的;被肯定的经验或
看法,属于不同的经验领域和行为领域。
一种理论,或者全部理论认识,当它采用先验方法论证自身时,
它就熟悉了使理论有可能得以形成并受到限制的不可避免的主观条件
的范围:先验的论证同时也批判理论的过分的自我理解。在这个期间,
的范围:先验的论证同时也批判理论的过分的自我理解。在这个期间,
这种反思也就具有了合理地重建产生反思规则的或者认识模式的形式。
尤其是语言的范式,导致了(在洪堡的语言哲学中仍起着决定作用的)
先验的思维形象的改造。因此,人们不必再把一个先验的主体同条件、
范畴或者规则的系统连在一起考虑。语言的范式足以让人们去构想规
则本身的生成力的性质,这样,掌握有生成力的规则,即[ 主体] 能
力的形成和以能力为特征的主体的形成,成了第二位的、不依赖于分
析和经验的问题。
因此,批判与重建相区别是由于:
1. 批判针对的是其假对象性首先被揭露的经验对象,而重建的
基础资料!猧e Datenbasis)则由“对象”构成;这些对象,例如命
题、行为、认识活动等等作为主体的创造物,从一开始就是已知的;
2. 批判涉及一种独特的经验对象,即涉及自我同一性或者集团
同一性的特殊的构成过程,而重建把具有相应能力的任何主体都能够
遵循的无名的规则系统都考虑在内。
3. 批判最终使无意识的东西(经验对象)成为实践上富有成果
的有意识的,并且改变一种错误的意识的诸种决定因素,而重建无需
用实践的结果来解释一种全然正确的直觉只是(Know how),即借助
于规则能力获得的直觉。
--
--
周瑜将小乔揽于怀,颇为自豪地,“登台号令威严,跃马勇冠三军;上能报君侯知遇之厚
恩,下可荣妻荫子。吾平生之愿足矣……”小乔:“妾平素敬爱将军才华,但愿能建立千
古功业,妾与儿女也觉得荣耀万分……”小乔说着,将头贴在丈夫胸上。周瑜紧紧拥抱自
己的爱妻,眼睛遥望夜空明月,脸上闪现出一种庄严的责任感……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733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