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jy (顾盼之间深情无限),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因果性与共现性——从另一面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发信站: 听涛站 (Tue Sep 19 17:44:16 2000), 转信

BBS水木清华站∶精华区
发信人: epicurean (伊鸠),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因果性与共现性——从另一面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Fri Feb 12 12:40:05 1999)



                                    因果性与共现性
                                         ——从另一面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宋 非


                                        导  言

    

     爱因斯坦曾经同人谈起过中国文化说:“西方科学是建立在以因果律为基础的形

   式逻辑之上。奇怪的是中国文化中没有这样的基础,但他们也做出了许多同我们相似

   的结果。”另一件有趣的事是瑞士精神分析学家容格的经历。一次容格到英国参加精

   神分析学会议,英国的一位权威人士问容格:中国有这么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但为什

   么却没有产生科学?容格的回答是:中国文化中很早就产生了独立的科学系统,只不

   过与西方的科学完全不同罢了,中国的科学系统是建立在以易经为代表的共现性原则

   之上。这里,我们也可以把容格回答看成是对爱因斯坦困惑的回答!

     回顾中国近一百年风云激荡的思想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科学的产生与否

   成了评价中西文化优劣的主要标准和争论的焦点,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心理情

   结。因此,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再认识,本文拟从另一面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确

   实,因果性和共现性的不同是中西文化更为基本的差异,但更进一步,因果性和共现

   性又是无意识(阴)和意识(阳)分裂程度不同造成的。然后进一步衍生出不同的宗

   教,科学和艺术结构;心理和社会模式。

    

                               因果性(Causality)与共现性(Synchronicity)

    

     在西方传统的主流中,因果性原则构成了自然规律的基础。其设定了原因和结果

   的必然关联。在此基础上,宏大的科学系统得以建立。追溯,探讨原因和结果之间的

   关系成了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我看来,因果性原则与时间箭头的单向性是等价的。

     因果性原则成了普遍共识,因而常常忽略了事件的共现性原则。为了说清甚么是

   共现性,让我们举一个容格的经历作为例子。1941 年 4 月 1 日一早,容格把对一

   幅半人半鱼画像的感受记录下来;中午,端上桌的主菜是鱼。稍后,有人告诉他一些

   文明中有在四月一日吃鱼的习俗。到了下午,一位数月不见的病人拿了一张使人难忘

   的鱼的图片来给容格看。晚上,又有人送来一件海怪和鱼组成的装饰品。第二天一

   早,一位十多年都没音信的病人专门来告诉容格,他头天晚上梦见了一条大鱼。过了

   数月,他把上面的经历记了下来,准备用作一篇文章的题材;然后散步到屋子前的湖

   边,这时,他惊诧地发现在湖堤上躺着一条鱼!可是,在此之前他已经多次散步到那

   里,附近除了他,不可能再有别人。

     分析以上的经历,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1,这一连串的事件不可能是随机的;

   2,但是它们之间也不可能具有因果联系;3,这些巧合的事件包含着意义,但这种意

   义可能当时,甚而永远都不可能知道。

     因而,共现性是指一系列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并具有意义关联巧合,但这些巧

   合之间不可能具有因果联系。我认为,共现性与时间的多方向,甚而无时间性是等价

   的。

     那么,共现性的基础是什么呢?容格认为是人的外在和内在世界是同一性,至少

   是同构性。我们所观察到的事件是个体无意识,甚而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向意识世界的涌现。至于呈现为因果性还是共现性我认为是决定

   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分裂的程度。

     比较各种文明的演进,容格认为主导西方思想的是因果性,而共现性原则在西方

   主流思想中基本消失了,只存在于占星术和炼金术中。可是,在中国思想中,共现性

   却成了核心。其整个系统在《易经》中就已建立。随后,以此为基础演化出了中国文

   化的主流。

     按照容格的见解,《易经》是一种意识和无意识交流的仪式。其通过数的组合而

   成的卦相来显示无意识所给予的暗示。数在所有的文明中都曾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属

   性,现代数学的发展也揭示了数具有很多我们仍不很了解的性质,例如我们熟知的杨

   辉三角数列能衍生出一类混沌图案(Chaos pattern)。有的学派认为,世间一切都

   可以用数来表示。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容格的系统与中国的阴阳思想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对应关系。

   集体无意识对应于无极,也就是完全未分化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中,时间,空间尚未

   出现;而个体无意识则对应于阴;意识则对应于阳;无意识和意识合而为太极。而容

   格所说的人的外在和内在世界的同一性与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内外无间”

   没有任何区别。

     下面我们将要看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根本上是无意识(阴)和意识(阳)之间分

   裂程度不同产生的。在此基础上,许多曾令人困惑的问题,如西方意义上的科学和宗

   教为什么没在中国文化中产生,“爱”这一范畴为什么对西方文化很重要,等等;都

   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分裂和平衡——宗教,科学和艺术的起源

    

     宗教是人类文明中最重要的现象。中国文化没有产生西方意义上的宗教是一个令

   学者难解之谜。但我认为,只要考察无意识(阴)和意识(阳)之间的关系,就能为

   这个谜提供一个合理的答案。

     圣经中关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偷吃智慧果被逐出伊甸园,然后由永恒的存

   在变成短暂的生命,最后归于尘土的故事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

   象征,象征着人类的意识从无意识中挣扎而出的历程。但是,意识的根是在无意识

   里,为了让意识尽量从无意识中分化出来,意识必须把无意识象征化为神圣的存在,

   从而与自身保持区别,达到使意识独立。但意识越独立,其越需要神化无意识,以支

   撑自己。

     西方思想,特别是在基督教中,这种分裂是最重要的特徵,甚至构成了其核心。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让我们分析“善”。

     “善”是什么?这里我觉得最准确的定义莫过于:“有人打你的左脸,那你把右

   脸也给他”;因此,“善”是一种心理距离;你能心平地让别人打你,说明你和他之

   间有着心理距离。实际上,“有人打你的左脸,那你把右脸也给他”同时也完整地表

   述基督教的要义;确立了人和人,人和上帝的关系。即每个人只面对上帝,而与现世

   中的他人无关。从本质上说,“善”是一种离开现世的力量。正是在这种力量的主导

   下,西方人的人格结构出现了极大的分裂。“把凯撒的还给凯撒,把上帝的还给上

   帝”。这种分裂的后果是出现了两个极端:科学和宗教。而由于有了这样的分裂,心

   理结构中产生了次序。由于有了心理次序,因果性才得以确立。歌德所塑造的人物浮

   士德是这种分裂的最好像征。由此可见,科学和宗教是无意识和意识分裂形成的两个

   极端。

     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的根本不同在于其没有出现这样的分裂。因而也就没有出现

   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与科学。在中国思想中,无意识和意识间没有出现极大的分裂,而

   是二者互相纠缠,互相冲突又互相包容,正象太极图所显示的那样。这种关系所导致

   的结果是因果性关系弱化,共现性呈主导,诗化艺术高度发展,甚而哲学思想也是诗

   化的。所以,一部《庄子》既是哲学,也是诗。

     为了更好地说明为什么中国思想中不会出现西方一样的分裂。让我们分析儒家思

   想的核心:“仁”与“义”。我认为,“仁”与“善”一样,是离开现世的力量,是

   心理距离。这个看法很容易从《论语》和《孟子》中与“仁”的两个论述中找到依

   据:1,看到小孩落水,人皆会产生不忍之心(注意是小孩,而不是你的敌人,2,人

   之将死,其言也善(人要死了,将永远和所有的人形成距离。另外,记载表明许多大

   儒都是在有濒死经历后才悟得“仁”,如王阳明。如果儒家思想中只有“仁”,那么

   就会出现西方式的分裂。可是,另一个范畴:“义”使这种分裂不可能完成。从《孟

   子》的论述,“义”是人皆有的羞耻之心。可以看出“义”是拉入现世的力量。由于

   “仁”和“义”的共存,中国文化中意识和无意识就不可能产生极端的分裂,不可能

   确立因果性的中心地位,而是在出世入世之间寻找平衡。因此,唯圣人能达致“中

   庸”。中国人的大部份精力都被用来寻找平衡了!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由于只有“善”,在西方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明中,人的

   世界和神的世界完全分裂开来。在这两个分裂的世界间存在极大的张力,从而产生了

   以因果性为基础的次序结构。在分裂的两极,是西方意义上的科学和宗教;相反,中

   国思想中由于有“仁”和“义”的共存,无意识和意识的分裂不是主要的。因而,中

   国思想中未能出现以因果性为基础的次序结构。而是形成无意识和意识互相包容的混

   沌(道家),以及无意识和意识相平衡的中庸(儒家),从而共现性成了其基础。因

   此,西方意义上的科学和宗教没有在中国思想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得以充分发展的是

   诗化的艺术。中国诗歌所早已达到的高峰是西方诗歌所不能比拟的。实际上,真正西

   方诗歌精神是从歌德开始,到波德莱尔完成的。中国思想以时间的多向性,甚而无时

   间性为特徵。这种特徵常为现代学者所指责,但这正是诗化艺术的本质所在。这可从

   T.S.Eliot 的晚期作品《四个四重奏》中对时间的沉思里找到佐证;也可以从赫尔

   博斯对中国花园式迷宫的描述中看出。一部《红楼梦》就是从时间到无时间的心灵

   史。

    

                                              爱与游戏——中西社会结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中除了科学和宗教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即爱的出现与

   否。中国古典文学,甚而现代文学中,都没有出现过真正西方意义的关于爱的描述。

   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男女间的关系不是爱的关系,而是性的游戏。

     容格在他的自传《回忆,迷梦和沉思》中,专门用了一节来讨论爱的问题。他为

   在许多精神病人上观察到的爱的神秘性所深深震惊,他认为爱是最广阔无边的国度,

   从纯粹光明的天国到人世间,然后抵达黑暗的地狱。他认为圣彼德的话最能说明爱是

   什么,“我用天使的舌头在说话,但却没有爱”。

     那么爱是什么呢?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没有产生爱呢?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让

   我们仍然回到无意识和意识的分裂之上。就我看来,爱是极度从无意识中分裂而出的

   意识想返回无意识,从而达到完整性的渴望。因此,西方文化中无意识,意识严重分

   裂,爱就非常强烈。而中国文化中分裂不是很大,所以爱没有出现。在中国思想中,

   无意识,意识之间的距离非常近,因而彼此时刻直接作用,无需爱作中介。但正因为

   如此,两者的作用不象西方文明中呈现为因果次序类型,而是以不可预测性,无时间

   性为其特点。这一特点反映在社会结构上是无原则性,历史的循环性。非常有趣,但

   悖论性的是:西方文化由于有了心理结构的因果次序性,其社会可以形成非极权,多

   中心的结构;反之,中国文化缺乏心理结构的次序性,其社会结构总是以极权,崇尚

   权威和次序为特点。

     由于中国文化缺乏现世的宗教定位,所以自然地定位于血缘关系。这一特点在整

   个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都很明显。因此,有人把中国的宗教定义为祖先崇拜、生殖

   崇拜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尽管我们已经看到,这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宗教。另外,中国

   人的无原则性也是很明显的。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就是最大的

   事实。

     由于中国文化中分裂较轻,因而中国人很少(至少在过去)出现西方人的严重精

   神分裂问题。但是,中国人承受的心灵痛苦远比西方人大。而且,这种痛苦有如铁屋

   中的呐喊(李欧梵描写鲁讯语),不能上升为悲剧,因为悲剧是对比。比较中国的

   “四大悲剧”和西方悲剧的差别就会明白:为什么中国几千年都处于悲剧中,但却没

   有悲剧意识。

    

                                                                     结  语

    

     通过分析无意识(阴)和意识(阳)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分裂形式,这里为宗

   教,科学和艺术的起源提供了一种解释。并说明了为什么中国文化中没有产生西方意

   义上的宗教和科学。进而首次为几个重要的范畴:“善”、“仁、“义”和“爱”提

   出了新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认为容格关于中西文化有不同基础:即因果性和共现性

   是正确的。本文简要分析了这种不同对中西文化中的宗教结构,心理模式和社会组织

   所造成的影响。但本文没有对这些不同作价值判断,因为这是人力所不能及的。




--
※ 修改:·epicurean 於 Feb 12 12:42:03 修改本文·[FROM:   166.111.10.92]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FROM: 166.111.10.92]
BBS水木清华站∶精华区
--
***************************
#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
***************************
#     你在我的航程上      #
#     我在你的视线里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46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