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houYu (遥想公瑾当年),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教育在中国——柳延延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Oct 29 20:33:54 2000), 转信

科学精神在中国(节选)——柳延延(上海师范大学)


看看在大力提倡科学的今天,中国上下是如何理解科学精神的:通常中国人碰到任何东西
,总要问一问“有什么用”,没有用处,就拒而远之。这特别体现在对知识的态度上。对
任何一种知识,总要一眼能见其用处,才好去学了来。假如一个人学知识只是明事理,通
人性,增修养,那简直
就是吃饱了没事干,属于极大的浪费。章太炎在批判儒学的流弊时说:“道德不必求其是
,理想也不必求其是,惟其便于行事则可矣”。“学而优则仕”一向是中国知识分子特有
的中国特色。作学问并不是为了学问本身,也不是为了用学问服务于社会,而是拿学问作
为换取政治权利或世俗
地位的筹码。请读者不要以为这只是以往士大夫的传统,今天的中国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仍然是太政治化、太世俗化了。例如,提倡科学精神仅仅限于“爱国、无私、献身”等
片面的几点,以为科普教育就可替代科学精神的培育。学校教育只强调知识的堆积,过重
的“八股式”的考试泯
灭了学生天性中原有的好奇精神。今天的学生和家长对教育和学习的关注不是对知识的渴
求,而是带有功利性的目的,学生无法从读书本身得到求知的乐趣,而是迫于某种压力去
学习。许多到过美国的人都谈到,美国小学、中学的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护了孩子的好
奇心,培养了孩子独立
学习的方法;到了大学,学生完全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爱因斯坦一再告诫说
:“人们应该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可我们今天
的教育恰恰是在不断用这种目标诱导学生读书。遗憾的是,教育的这种功利性的诱导在90
年代愈演愈烈。我国著
名学者钱学理指出:应试教育的本质就是急功近利,而不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此言说到
了根本。就算上过大学,又有多少人不是就业之日、评定职称、交付鉴定之时,便关闭了
每个人接受新知识的毛孔,开始按部就班过“轻松自在的新生活”呢?


对知识的实用主义态度还会产生更恶劣的后果。照理说,知识越多越不容易盲目顺从不合
理的命令,可是在对知识的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的训育下,人恰恰不具备这种独立的精神
。知识要有用,换句说法,便是“没有用处,就不要知识”。现在不是提倡“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吗。所尊重
者无非是一些实在的用途和显见的功效,若无此功用,则不算知识与人才,便谈不上尊重
。这与“读书无用论”在精神上其实没什么区别。与此有关的是,今天学校的弊端不仅是
只强调知识的堆积,还特别着重服从,目前普遍存在着老师只喜欢听话的学生,不喜欢、
甚至刁难有个性、善于
独立思考的学生。如果说知识的堆积忽视了求知过程中的逻辑和方法的梳理,那么培养独
立的理性思考能力这方面的内容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则完全被扼杀殆尽。这是一种没有灵
魂的教育,要求受过这种教育的人有创新精神实在是难为他们了。在笔者看来,中国传统
文化不管有多少精神,
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压抑个性,扼杀人的创造精神。这个弊端与现代化的良好愿望是格格不
入的,任何回避这个问题的现代化设计都是空中楼阁,都不能走出使中国停滞落后的怪圈
。因此,提出“中国的现代化转变是否缺少某种深层的文化动力”决非无稽之谈。
                              ——摘自《世界科学》2000年9月刊
-- 
--
周瑜将小乔揽于怀,颇为自豪地,“登台号令威严,跃马勇冠三军;上能报君侯知遇之厚
恩,下可荣妻荫子。吾平生之愿足矣……”小乔:“妾平素敬爱将军才华,但愿能建立千
古功业,妾与儿女也觉得荣耀万分……”小乔说着,将头贴在丈夫胸上。周瑜紧紧拥抱自
己的爱妻,眼睛遥望夜空明月,脸上闪现出一种庄严的责任感……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826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