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houYu (遥想公瑾当年),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法治与未来中国政体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Oct 29 20:34:29 2000), 转信
战略与管理 9905
法治与未来中国政体
潘雄
十五大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当前的反腐倡廉运动针对的都是政风问题。当前的
政风问题大致可归为三类:( 1 )
吏治不清;( 2 )行政权责不明;( 3 )司法和执法涣散。这三大问题的根子显然是现
行政治体制。
在进行了 20 年的经济改革之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计划经济
体制的影响已基本消失,市场经济的
框架基本搭建完毕。计划与市场的矛盾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让位给新经济体制与现存政体的
矛盾。中国的市场经济尚未“成
熟”的关键不在于未深化经济改革,而在于缺少严格的执法和公正的司法。而执法和司法
,则取决于改革官制、或曰“吏
治”。
政治改革的导向有两种选择:一是民主化,二是法治化。二者总有先后,世界上从未
有哪个国家能够二者同时兼得。民
主与法治是可以兼容的,但民主化和法制化两个过程却从未共生,因为二者的操作方向不
同,无法兼容。民主化并不能解决
吏治、行政(执法)和司法三大问题,反而有可能使问题更加恶化。相反,以法治为导向
、以吏治为核心进行政治体制改
革,比较适合中国的具体特点。当前,解决三大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关切的焦点;公平
、严格和廉洁的执法和司法是人民
最大的愿望,集中体现了执政党和人民的共同利益,亦是市场有序、社会安宁和民族团结
的最大保障。而且,在国际竞争总
体形势趋于严峻之际,中国需要加速调整内部机制,建成现代化的政体,为最困难年代的
来临及时作好准备。如同 20 年前发
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执政党应不失时机地发动以法治为导向、以吏治为中心
的政治体制改革,掌握政改的主动
权和主导权。
一、法律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明
1. 自主制与民主制
人民对政府有两种基本需求:( 1 )维护社会秩序;( 2 )给人民以实现其意愿的
自由。也就是说,人民首先需要一个
政府,然后要求得到一个“好”政府。由于“人民”之间差异极大,其“意愿”更是五花
八门,秩序与自由的平衡很困难,
受制于一国具体的社会和经济文化条件。
不经定期普选而产生领袖的体制被称为(领袖的)“自主制”( autocracy );通
过人民定期普选产生领袖的体制称为
“民主制”( democracy )。人们普遍认为民主制优于自主制,因为“人民”有定期的
机会赶走“坏的”领袖。换言之,人们
要求以民主制取代自主制不是因为民主制比“好的”自主制“更好”,而是因为它一定不
会比“坏的”自主制“更坏”。这
是关于民主制优于自主制的基本逻辑。然而,民主制有天然的弱点,两千多年来并未能取
代自主制。
民主制虽号称“民治”,却也是少数领袖在统治,是人治的一种。正因为“人民”无
法行使治权才需要政府,需要领
袖。“人民作主”主要体现为人民每隔几年享有一个投票日,推选未来几年作他们主的领
导人。如果人民能作主,政府就没
有存在的理由了。理论上说,由民选的领袖们来主政的制度,的确能对人民的各种意愿保
持高度的敏感,而且敏感度比起自
主制要高得多。民主制的基本特点就是“人民”的意愿必须经由推举本集团的代表(领袖
)去夺取(部分)政权来实现。然
而,由于不同集团的人民有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意愿,更换执政者就成为行政和立法
活动的主题。后果则是非政治性的
议题被泛政治化;而政治性议题更与“夺取政权”密切相连。这种体制尽管给了“人民”
充分的政治自由——争夺政权的自
由,却常常使社会四分五裂,甚至陷入无政府状态,不得不回到非民选领袖的自主制。从
这一角度可以说,民主制是一种脆
弱的政体,它削弱了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而呈现一种自毁倾向。这亦是当今众多发展中国
家的困境:抛弃了专制,却又无法
支撑住民主制,社会长期面临失序危险。但是,现有的“西方民主制”并不存在这种困境
。为什么“西方民主制”能够长治
久安,而第三世界的民主制却常常沦落为社会失序呢?
2. 人治与法治
人治指的是由领袖来治理国家的制度。如同领袖的自主制,由民选领袖主政的制度亦
属人治。“西方民主制”指的是民
选的领袖们相互制衡、依法治国的制度,是“法”和(民选的)“人”共治的政体,而非
单纯的民主制。西方现代民主制度
结合了大量的法治因素,属人治中最高级的一种,获得了秩序和自由的高度统一,是当今
世界政治文明的主流。西欧的封建
制孕育了遵纪守法的深厚传统,法律至上的精神使西方现代民主制稳如盘石。较之西欧制
度,美国的制度更先进,有更浓的
法治制衡色彩,通过法律对政治自由的限制,使经选举争夺政权的难度大大高于西欧。美
国的民主传统较强,法治传统较
弱,制度安排上比较偏重依法制衡;西欧的法治传统较强,民主传统较弱,制度安排上就
更偏重民主。但在西方民主制中,
“人民”的意愿依然部分地要依靠争夺多数票、打政权争夺战来实现,这反映了西方政治
文化中的强权意识。日常的立法和
行政活动被政治化,选票的争夺常被异化成金钱游戏和政治煽动,只是这些活动被西方社
会对法律和法定制衡程序的普遍尊
重限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里了。
法治不同于人治。法律精确地规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普遍正义和抽象道德原则
的具体化。基本法的源泉不是“人
民”,更非人民代表的票数可以任意更动;基本法的源泉是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秩
序的化身,故体现全体民众的共同
意志和共同利益。法治是以职业公务员体系来执法并主导立法的政府体制,是没有“领袖
”强权地位的体制,目的不是给人
民以争夺政权的自由,而是严格、中立、公正、廉洁和高效率地执行已有的法律。法治较
人治先进,法治化的程度是社会进
步程度最明显、最可靠的指标,是比人均产值和民主程度都更硬的指标。当然,人治和法
治都是理论上的“抽象模式”。一
如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人治和法治。所有现实中
的人治都包含法治因素,所有现实
中的法治也不可能完全排除人治因素。然而,法治与人治还是有着质的不同。法治制度是
由职业的、中立的和机械式的执法
者来主导的制度,因其拒绝了“人民”以竞争政权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意愿,政府及其活
动高度非政治化,人治因素减少到
最低限。可是,法究竟怎样“治”?法的权威怎样才能取代领袖的权威?法治政体能不能
像“西方民主制”那样对人民的意
愿保持高度的敏感?
3. 现行政体的四种模式及咨询型法治
以民主和法治两大要素为标准,我们可以把世界上的现行政体划分为四种主要模式:
( 1 )缺法治少民主——这是许多
发展中国家的制度;( 2 )有民主缺法治——这也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制度;( 3 )有
法治有民主——这是几乎所有西方发
达国家的制度;( 4 )有法治少民主——世界上只有香港和新加坡采用。
从总体上看,表现最糟的是“有民主无法治”的制度。大国如俄国,小国如阿尔巴尼
亚、卢旺达,都普遍出现了社会失
序、民主制滑向崩溃的现象。“缺法治少民主”的国家表现普遍好于有民主缺法治的国家
,因为在缺少法治传统和基础的社
会,民主化会把原有的一点点法律观念和对政府权威的尊重都破坏掉,使社会失序,民主
制无法支撑。表现最好的制度是
“有法治有民主”的社会和新兴的“有法治少民主”的社会,两者的表现难分伯仲。有趣
的是,“有法治少民主”仅出现在
以华人为主体的香港和新加坡,这两个华人社会都采用“咨询型法治”,而且都发现民主
化对他们的社会秩序构成明显的威
胁。
区别于民选领袖依法治国的西方民主制,咨询型法治有两大鲜明的特点,体现出更高
程度的社会秩序与自由意志的统
一。( 1 )以“法”来治理的社会取代由“人”来治理的社会,从而拒绝了民选领袖的
统治,不允许利益集团的代表通过争
夺政权来实现集团的愿望。法治的制度安排使行政和立法活动技术化和中立化,由职业的
、非政治化的公务员来主导。同
时,比任何现存民主制度都更严密的制衡机制,迫使执法者机械地依法行政,不容许“创
造性的执法”,更不容许公务员以
权谋私。( 2 )依法设立以议会为核心的广泛的社会咨询系统。这个系统与自由的新闻
出版业一道,迫使各部门和各层级的
公务员对公众意愿保持高度敏感。同时,公务员内部精密的考评制度也要求公务员对公众
意愿迅速做出恰当的反应。
二、以“咨询型法治”为方向的政改方案
1. 确定一个新的“中心工作”
推动政治改革的关键,是把执政党的中心工作由发展经济转变为建设法治。如果笔者
对形势的估计是对的,即由计划体
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已基本完成,则执政党的中心工作需要相应地转移到法治建设上来。
法治以市场经济为条件,但并不以
社会的富裕程度为条件。在今天,社会的富裕和进步取决于法治的进展程度,而非取决于
彻底地改掉计划经济的残余成分。
一旦宣布执政党的工作中心转变为建设法治,中国政治生活的规则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
抓阶级斗争是提升干部的标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抓经济指标是提升干部
的标准;在以法治建设为中心的新
时代,本地方、本行业遵纪守法的新气象将是提升干部的标准。这种历史性的转折乃是水
到渠成:政治统一是毛泽东时代的
旗帜;经济统一是邓小平时代的旗帜;法治的、长治久安的现代化政体将是新时代的旗帜
。
2. 设计三个阶段性目标
政治改革不能“摸着石头过河”,因其性质不同于经济改革。经济改革是各级、各地
政府不断尝试释放市场能量的过
程,而政治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建立新的政府制度的过程。政治改革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必须
清楚、透明,给各级官员和各行各
业的人民以信心,求得公众的理解、支持和监督,不容出现大面积的误解和混乱。现行政
体为法治政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者相距并不遥远,若分成三个阶段,我们大约仅需要 1/4 世纪的时间就可能完成以法
治为导向、以吏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改
革。
( 1 )制度准备阶段:用五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学术、舆论和宣传准备,完成干部训
练,并制定新机构的典章、法规。目
的是使各级官员和全国人民都了解共产党实行法治的意图、决心和规划;并震慑有劣迹的
官员,迫使他们离开党政机构,从
而缓解三大问题,为新体制铺路。
( 2 )制度建立阶段: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取消目前的党政“双行政”体制,真正实
现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党政分
开”原则,建立以公务员体系为核心的五大支柱结构,在政务官的领导下使各部门在实践
中磨合彼此的关系,并完善各类典
章,从而实现执政党的“依法治国”。
( 3 )归政于法的阶段:用十年左右的时间逐渐减少按届任命的政务官(与国家行
政首长同进退的省部局级首长),消
除五大支柱中的“人治”因素,从而由“依法治国”( rulebylaw )进入到“法律治国
”( ruleoflaw )的境界,使法律在中国
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建成一个长治久安的现代化法治政体。
3. 建设五个政体支柱
不同于以议会为核心的民主政体,法治政体指的是以公务员体系(执法机构)为核心
的制度,旨在保证一切现有的法律
都得到严格的执行。因此,法治制度设计的关键是保障吏治清明。吏治改革是政治体制改
革的核心。现有的法治政体是“咨
询型法治”,是由以公务员体系为核心的五大独立支柱所构成的。
( 1 )中立的公务员系统。该系统以严格和中立地执行法律为本职,不代表任何一
个社会集团或地域的特殊利益。它有
两大功能:第一,严格执法,依法行政,违法必究;第二,提出立法建议。公务员采用终
生雇佣制,进入这个系统的方式是
公开和公平的考试。公务员的升贬奖惩和调离退休等受一整套精密的法规来规范,其表现
由公务员队伍中的专门机构依执法
政绩、从政年资和升等考试成绩等三大要素来综合评鉴。违法行政以及超越职权的行政,
无论效果如何,都将被视为执法犯
法而受到惩罚。
( 2 )自主的司法系统。该系统有两项主要功能:第一,在出现法律争议的时候,
该系统拥有唯一和最后的裁判权;第
二,在公务员系统提出的法案获得人大通过后,最高法院拥有法律审议权。由于不受行政
、党派及媒体左右是公正司法的唯
一保障,也是司法机构尊严的唯一源泉,法治政体着重从制度上保护司法系统的自主性,
如司法辖区与行政辖区不得重合,
法官为终身职,以及完全不受公务员系统干扰的、精密的内部升调奖惩制度。
( 3 )独立的反贪机构。作为一非常精干的系统,其直属最高行政首长,将专司一
件事务——揭露公务员和司法队伍中
以公权谋私利的行为。该系统中职位的晋升完全依赖反贪政绩。系统下设内部纪律委员会
,专门侦察反贪机构内部的腐败分
子。
( 4 )以全国和省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广泛的社会咨询系统。全国和省人大有两
项主要功能:第一,批准、否决或搁
置公务员系统提出的法案。为使咨询系统享有的立法批准权不至演变成“民治”,行政部
门拥有立法提案权,司法部门享有
法律审议权。第二,向公务员系统提供行政建议,依法定期举行听证会,质询行政政策,
迫使中央和省级公务员行政透明,
倾听大众的呼声。同时,各部门、各层级的公务员机构也必须依法建立自己部门的“社会
咨询委员会”,委员由退休公务
员、有关专家学者、有关企业的代表和有关居民的代表共同组成,但无薪给。有关的公务
员首长依法有责任向咨委会定期汇
报行政情况,听取咨委会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法定的限期内公开做出拒绝、接受、或部分
接受的决定。咨委会的建议、公务
员的决定、以及实际的行政效果,须向该公务员首长的上级机构备案,并公之于众,使行
政透明、政绩考核有依据。
( 5 )受法律充分保护但也受法律严格限制的新闻出版自由。在现代社会,新闻出
版自由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社会进步
的主要动力之一。新闻出版自由对于法治政体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公众监督公务员
系统、表达民意的主渠道。同时,
法治社会以严密的法律和严格的执法,去惩罚不知自律、不负社会责任的新闻出版媒体。
在上述五大支柱之上,将有一位由社会各界推举的德高望重的国家元首,对外代表国
家,对内协调五大支柱之间的关
系,并有权提出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政策建议。但国家元首应该无权干涉公务员系统的人事
和日常行政决策,无权干涉司法决
定,而且不参与人大或社会咨询委员会的活动,是社会团结的象征。
三、咨询型法治与中国国情
1. 有法治缺自由的西方封建专制和有自由缺法治的中国传统德治
华人的政体为什么长期未能拥抱民主制?民主的目的是取代专制,保障政治和经济的
自由;法治的目的是取代传统裙带
关系,保障公平和秩序。比较中西社会传统人治制度的不同特点,我们将解释二者何以会
衍生出不同的现代政治文明:一个
选择民主制,另一个选择法治。
以农牧庄园经济为基础的欧洲封建社会呈现出四大特点:( 1 )缺少经济自由。由
于土地不能自由买卖以及农奴的人身
依附,西欧的市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2 )缺少政治自由。封建等级制下的政
教联合专制使高贵的血统和宗教信仰
成为参与政权的基本条件。( 3 )弱中央强地方式的封建制充斥诸侯领主之间的激烈竞
争,培育了深厚的强权意识。( 4 )
社会混乱和诸侯间的战争促成了发达的法律文化;法以“神的意志”——“自然法”——
的形式代表最高权威,为封建等级
秩序提供辩护。概而言之,西方封建社会是有法治、缺自由的社会。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
下,追求民主化是近代以来的主旋
律。
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呈现与西方封建制截然不同的特点:(
1 )中国具有深厚的经济自由传
统。中国社会一直拥有买卖土地和劳力的自由。( 2 )中国具有独特而公平的政治自由
。中国的传统政府向所有人民开放,
不以血统定尊卑。自隋唐开科举取士至清末的 1300 年间,公开、公平的文官考试录用制
度创出无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
堂”的佳话。即便在以往 50 年的大半时间里,“高考”也依然是加入政府的最主要和公
平的途径。( 3 )“德政”而非“强
权”是维持正统和秩序的基本准则,也是深植于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意识。中国的传统政
体以道德的正义使公众臣服,故可
不设专门的税收和司法机构,仅以一个极小的政府统治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民,成为世
界传统政治文明的典范。在中国
“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统里,统治者一旦“失德”就为“皇帝轮流做,明年
到我家”提供了合理性。( 4 )道
德而非法律是权威的源泉。由皇帝统帅的小型文官政府依赖地方乡绅的支持来普施“德政
”,任由乡民自治,基本不干预自
然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在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里,“仁义礼智信”和“君臣父子”之
类的抽象传统道德原则便足以维持
秩序,人民天然缺少遵纪守法的习惯。较之明确而具体的法律,抽象道德原则的约束性非
常“软”,社会和文官系统中弥漫
着血缘、宗法、师生、地域和习惯等等天然的传统裙带关系,各行其是和以权谋私的现象
屡禁不绝。传统的中国是“一盘散
沙”,名义上是“专制国家”,其实是个“天高皇帝远”的“文化范畴”。空有“普天之
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士莫非王臣”
的自豪,却没有动员全民、齐心协力的国家能力。概言之,中国传统的小自耕农社会,是
有自由、缺法治的社会。在这种社
会历史条件下,追求“组织起来”的“现代化”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主旋律。
2. 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的不同选择
中国革命既不是为了经济自由,也不是为了反抗天高皇帝远式的“专制”。革帝制的
命,乃是怒其不争,无力将四万万
自由但散漫的小农动员和组织起来,建设现代工业社会,抵抗外来民族的欺侮。于是,替
代大清朝“永不加赋”之“德政”
的,先后是国民党人实行的“军政”和共产党人实行的“专政”。当把中国亿万散漫的小
农组织了起来,确立了普遍的民族
国家认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疆界,并通过民族的市场经济把机械式的团结变成了有机的
团结之后,胡子眉毛一把抓的“专
政”,就成了凸现在我们面前的弊端。中国再次面临重大选择。
西方文明选择了民主制。这种政体的社会基础是呈大集团状的社会利益分割,如领主
、诸侯、等级、社会阶级、乃至今
日的大型社会利益集团。弥漫这种政体的政治文化是普遍的强权意识和深厚的法理意识。
在这种社会里,没有依实力分配政
治权力的自由就不可能有经济自由,也不可能保障经济自由。于是,当资产阶级争得的经
济自由伤害了无产阶级的经济自
由,唯一能想象到的解决办法依然还是争夺政权,以较多的选票来控制(部分)政权。在
今天,强权体现为获得大量选票的
能力。虽然选票的数量和社会普遍正义之间明显缺乏逻辑关系,西方民众仍广泛认同这种
强权游戏的公平性。竞争各方高度
尊重法律和法定的程序,依法竞争选票,依法竞争政权各机构的配额,并依法制定政策,
管理社会。倘若没有强大的法治文
化,民主制会迅速腐化,陷入崩溃和重建的循环。众多缺少法治的国家不懂西方先有法治
后有民主化的历史,盲目效法西方
民主制,所以很快就落入社会失序的陷阱。
中华文明的选择会是法治。( 1 )中国的传统社会以自由和自足的小农为基础,由
家而国,乃成国家。演变成今日市场
上以家庭为基础的自由的中小企业,虽活力非凡,但利益依旧分散,并未形成大规模的利
益集团。极为分散的社会既是社会
团结的障碍,又可以是高度统一意志的条件。法律因此可以成为社会普遍正义的化身,无
需倾向于某个强大社会集团。( 2
)中国人民并不热衷于把社会利益差距政治化、集团化、公开化、扩大化,从而以获得大
多数选票的方式来夺取政权,使政
权照顾本集团的利益。在中国人的意识里,这种强权式的正义并不具有普遍和必然的合理
性,“君子不党”倒是公认的美
德。( 3 )中国人民并不强烈感到缺少自由,但深感缺少公正条件下的自由。当市场竞
争取代自给自足成为中国人民的基本
生存方式,抽象道德说教已远不足以维持秩序,因为通过贿赂官员或裙带关系能快速赢得
竞争,效益远远超过成本。严格执
行法律就是提高犯法的成本,使不道德的竞争“不合算”,使自由竞争有个公平的环境。
( 4 )咨询型法治是中国 2000 多年
政治文明发展的自然结果,是深植于中国社会具体条件的先进政治制度。这个制度继承了
中国的传统文官制和乡绅支持制,
但拒绝了皇帝和皇帝对文官系统的支配权,更拒绝以抽象道德原则作为行政和秩序的支柱
。这个制度吸收了西方政治文明中
最优秀的部分——法治文明,但拒绝了西方强权式的民主政治规则。考试和选举是通向政
府的两种相互竞争的基本途径。在
现实的政体中两个办法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在从人治向法治发展的进程中,
通过考试 / 考核来提拔公务员、让
中立的执法人员行政的制度,显然比通过选举产生政务领袖、由利益集团的代表来治国的
制度,更接近人类关于以法治取代
人治的理想。
那么,如何解释中国有不少人支持民主化呢?西方的政治文化霸权显然是原因之一,
质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要冒被“围
剿”的风险。但主要原因是对民主制的理解有误:或将领导人的“民主作风”视为民主制
度,或将民主化误认作制约腐败的
有效手段。从学理上说,民主制是腐败的原因之一。赤裸裸的买票和金钱政治只是较低级
的腐败。政客向利益集团许诺代表
性,利益集团给政客以当选的票源,双方都是以公权谋私利,是高级的腐败。在西方价值
观里,民主导致的这种腐败是政治
自由的必要代价。西方人以法治下的制衡来控制这种腐败;制衡限制了争夺政权的政治自
由,但减少了腐败。中国社会最大
的弱点是缺少法治。在这样的条件下去追求政治自由、建立民主制,我们将得到世界上最
糟糕的政治制度——有民主缺法治
的制度,这将使金钱政治滥觞,黑社会政治兴旺发达,社会四分五裂。社会为什么会公平
有序?因为法律在约束人的行为。
一个人为什么会守法?答案既不是民主制,更不在于该人“素质”的高低,而在于政府以
其权威切实保障包括政府官员在内
的所有其他人都遵守法律。以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我们不会对西方民主制顶礼膜拜到不顾
任何后果的地步。如同我们的祖
先,我们将开创一个先进而适合中国独特条件的政治文明。
3. 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的经验
香港和新加坡都属世界上最廉洁、最有秩序和最有效率的社会之列,更是世界上经济
最自由的两个行政实体。以华人为
主体的社区能取得如此高度的自由和秩序的统一,应主要归功于由五大支柱构成的咨询型
法治政体。
有人认为,香港和新加坡的法治源于英国,中国大陆没当过英国殖民地,所以无从实
行法治;更有人认为,香港的法治
是由英国民主制来保障的,没有民主制就不可能有法治。我们坦然承认:香港和新加坡的
法律体系来自英国,是中西交流的
一个巨大成功。然而,英国的殖民地遍布第三世界,为什么仅有香港和新加坡学成了英国
的法治,而且是少民主的咨询型法
治?为什么有悠久民主传统的英国统治了香港一个半世纪都看不到在香港实行民主制的优
越性?如果香港的法治是由英国民
主制来保障的,那么新加坡的法治制度是由谁来保障的?为什么香港直到 70 年代初都是
个相当腐败的城市,仅在模仿新加坡
60 年代后期的经验,建立了独立的廉政公署之后才迅速解决了腐败问题?答案只可能是
:( 1 )中华民族有足够的能力向西
方学习法治;( 2 )咨询型法治是在华人社会中形成的一个独特的伟大创举,它结合了
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和中国政治文明
的优秀传统,特别适合华人社会的现代化。
又有人质疑,香港和新加坡仅仅是两个城市,在如此小的地方形成的经验能适合世界
上人口最众多的国家吗?民主制源
于地中海上的小岛,大如美国不也采用了?大、小只同程度相关,重要的是香港和新加坡
都是华人社会,是代表华人未来和
希望的大都市。
台湾近十年的变革对判定中国政治改革的方向有特殊意义。在不少西方人看来,台湾
经验打破了中国不会拥抱民主制的
“神话”。笔者对台湾民主制颇存疑虑。第一,台湾的政治历史条件导致特殊的居民省籍
结构,为反对党的壮大提供了沃
土。但民主化既加速了本省籍居民参与政府的过程,又导致了黑社会政治和金钱政治。倘
若这种模式扩散到大陆,黑金政治
会有过之无不及。第二,民进党和国民党不断面临分裂的危机,并导致宋楚瑜“超党派全
民政府”的反民主诉求有相当市
场,这预示着什么呢?第三,台湾的民主发展同依附美国、对抗统一的特殊诉求密切相关
,使政客得以挟“民意”挑起与大
陆的危险对抗,明显缺乏理性。
四、结论
如同所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现代化也将经历三个阶段:( 1 )在公众中建
立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并确定民族国家
的政治疆界;( 2 )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市场,以有机的经济纽带来巩固机械的政治
纽带,将国家认同强化为国家忠诚;
( 3 )建立以现代法治为基础的稳定政治体制,使公众持久地享受公平和正义的环境,
使自己的国家成为世界民族竞争中的
坚强堡垒。在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走完了现代化的
前两个阶段。然而,现代化的成功
是以第三个阶段的完成为标志的。建成了法治的国家体制,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胜利结束
了。邓小平反对模仿西方民主制,
建议“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他坚决抵制了末代港督将香港民主化的企图,并在
晚年反复“讲过很多次”:(香港
的制度)“前五十年是不能变,五十年之后是不需要变。这不是信口开河”。笔者认为,
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就是这样婉转地
表达了他对香港制度的坚定支持以及对“五十年后”内地政体的殷切期望。
(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
周瑜将小乔揽于怀,颇为自豪地,“登台号令威严,跃马勇冠三军;上能报君侯知遇之厚
恩,下可荣妻荫子。吾平生之愿足矣……”小乔:“妾平素敬爱将军才华,但愿能建立千
古功业,妾与儿女也觉得荣耀万分……”小乔说着,将头贴在丈夫胸上。周瑜紧紧拥抱自
己的爱妻,眼睛遥望夜空明月,脸上闪现出一种庄严的责任感……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83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