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jy (顾盼之间深情无限),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杜维明《跨世纪的文化对话》(一)
发信站: 听涛站 (Mon Sep 18 13:33:36 2000), 转信
发信人: epicurean (伊鸠),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杜维明《跨世纪的文化对话》(一)(转自饮水思源)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Sep 28 23:55:17 1998)
跨世纪的文化对话
本报75年报庆活动
6月21日
杜维明教授演讲全文
● 张从兴(录音整理)
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
儒家传统源自于以农业经济、以宗法社会和家长政治为特色的中
国,在东亚一带已成了工商社会、民间与政体的核心价值,它不仅获
得精英分子的自我认同,也是广大人民心灵学习的精神养分。
可是,西方的强势文明也在东亚智识分子的心灵中扎根,不仅是
根深蒂固,而且还发挥了许多积极与消极的作用。
儒家精神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击下,资源中有可有能为塑造公
众智识分子提供养分的资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六月间在本报75年报庆活动中,为读者
分享其心得。
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前来参加这次《联合早报》为庆祝创业75年而
举行的《跨世纪的文化对话》,特别是能和三位心仪已久的益友共磋
商,颇有如坐春风的惬意之感。
孟子曾说过,益友有三,直、谅、多闻是益友。那么,余秋雨很
直率地表示如果搭不起第四座桥,缺乏有终极关怀的生命体悟,那么
中国文化的深层价值意义就没有办法公诸于世;陈瑞献的慨切陈词,
一定要通过顶峰经验,有开悟的心灵,才能够创发文化的生机,达到
真正的东西对话;高希均则从政治经济方面来考察传统文化价值的利
弊,特别突出开放社会的重要性,不仅是要有储蓄,有危机意识,而
且要特别重视教育,强调伦理价值和人文精神。他们的讲话使我获得
很大的启发,因此我在考虑我的发言时,自觉颇有教益,也改动了一
些我原要提出的观点。
应关切政治参与社会与醉心文化
公众智识分子必须接受通识教育
去年,我曾到新加坡参加国立大学中文系所主办的儒学与世界文
明的国际学术会议,我的报告环绕着《从儒家的人文精神来看文明对
话和全球伦理》的课题而展开,并提出了一个观念,就是公众智识分
子的观念。所谓公众智识分子,是指一群关切政治、参与社会,而且
醉心文化,也就是对文化有兴趣,也有研究的读书人。我可以肯定地
说,今天在场的1200多位朋友,都是公众智识分子。我希望也相信公
众智识分子能够为文化中国——就是广义的中华文化——的精神资源
注入养分,使它从薄到厚,同时使文化中国的价值领域,从稀少到多
元。这要靠所有公众智识分子的共同努力,当然也要配合全社会,甚
至散布在世界各个地方的华人。这些工作必须同时开展,才能够为“
第四座桥”的建构创造条件。在我们做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即使没有
“顶峰经验”,我们亦可堂堂正正做人,也可以发展我们积极的作用
。如果有“顶峰经验”,因有了宽广的价值基础,也不会走火入魔。
因为这原因,我觉得公众智识分子和人文学,就是传统所谓的文
史哲,现代学术分工较细,应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宗教及
文化研究等项目。虽然不是从事人文学专业,我们可以研究科学、研
究企管、研究建筑、研究心理,也应该和人文学有关。人文学是认识
和了解人本身(包括个人和群体)最贴切,而且最直接的学问。其实
不必是人文学者,所有智识分子都应有人文关怀。正因如此,从公众
智识分子的角度,我们必须强调接受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发展成人教
育的重要性。教育应该是继续的、持久的,而且是永远向前推进的,
因为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方面的训练,还要关注怎样做人,
要设法了解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
人心与天道的关系。如何把“学做人”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又无法
一窥全豹的课题摆在跨世纪的文化脉络中来作进一步的讨论,是我今
天的主要议题。
文化可分两大定义
也可以是一种“添加价值”
首先,让我厘清一个观念,就是文化对话中的文化,到底应该怎
么理解?文化有许多不同的定义,根据一位文化人类学者的统计,至
少有一百三十多种定义,因此文化是个不能一目了然的观念,但是我
们在日常生活中用了两个层次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文化观念,我们有
时不加以分疏,混为一谈。一个是通义,就是文化代表各种不同的价
值,这是综合的理解;另外一种是专义,就是集中讨论,可和其他领
域区分开来的文化。何谓通义呢?如果说中国文化,说新加坡文化,
说《联合早报》文化,或《联合早报》编辑部的文化,从这方面来讲
,是一种综合的,是要了解某一社团的总体气质或风貌。这里所指的
文化不仅无法精确定义而且必有模糊性,但是我们对这类文化确有感
知,有体知,能够综合理解。所以提美国文化,儒家文化,东方文化
时,我们总有心知其意的熟悉感。
文化也有专义,专义就是我今天要讨论的课题比较集中文化层面
,而不是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层面。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包括文
学、艺术、音乐、哲学之类,也就是中国大陆通常所说的上层结构,
但我不接受上层结构的提法。我认为,如从这意义上来讲文化,它是
有渗透性的,就是谈经济有经济文化,谈政治有政治文化,谈社会有
社会文化,另外有一些精致的文化不能完全归约到经济、政治、社会
的层面,但它是渗透在其他领域的内部。所以,讨论文化在我看来,
可以是一种added value,就是经济学所谓的“添加价值”。就是说
,谈文化不是把其他东西都排除掉,单谈文化,而是在其他的问题都
考虑了,却不够周全,还要把文化价值这一类软体的东西加进来。
学习语言学习文化
才能了解民族的精神面貌
让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有一个同事朋友Chalmers Johnson
,一般美国媒体把他说成是批判日本的首席专家。我们曾有好几次在
一起参加学术辩难的机会。他总说,带了几分幽默的口吻,杜维明教
授是个文化论者,所以谈的虚无飘渺,都是高层次的东西,大家也听
不懂。我呢?所谈的是制度(institution),制度这东西是非常具体
的,所以我可以到华盛顿向参议员游说,如果美国要向日本学习的话
,就要学习日本的制度,像通产省,杜教授从来没有到华盛顿和政策
执行者交谈,因为他如果向议员们说你们要认识日本必先了解儒家,
那么所有的参议员都睡着了。所以文化是一种虚无飘渺,而且很难落
实的东西,我讲的制度却是非常具体,而且确实可行。后来,他从柏
克莱大学提早退休到圣地牙哥参加一个专门研究亚太经济的学院。那
里面的经济学家很多,但是不像高希均先生,他们对文化因素不闻不
问,掉以轻心。那些经济学家说:我们很欣赏Chalmers Johnson,因
为他讨论制度,讨论实体的东西,不讨论虚无飘渺的价值,所以我们
这里的学生对数学、计量经济、经济发展的理论非常熟悉,我们不把
资源浪费在培养文化能力方面,因为那种做法是没有实效的,所以我
们要培养一批研究日本经济的学者,但我们认为他们不需要学习日文
。Chalmers Johnson听了非常生气,他说你们不学日文怎么能够了解
日本呢?而且公开申称他是个文化论者。
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经济专家的傲慢之处
。美国在日本驻有70多位第一流的新闻记者,大半都是在东京,百分
之七八十严格地说,都是文盲,对日文一窍不通。但是,日本有四五
百位记者散布在美国各地,每一位都能够掌握文化资源,都能够运用
英文,因此日本对美国的了解和美国对日本的了解有很大的差别。
Chalmers Johnson说,无论如何,一定要这批硕士生研究日文。结果
,那些灸变了。所以,我上次见到他,他坦率地说:“我现在是一个
文化论者。”
我坚信,一定要学习语言,学习文化,我们才能真切地了解一个
民族的精神面貌。重视文化,绝不排完全按照经济的规则解决问题,
即可不必考虑到制度问题,也不必提到政治问题;如果不行,则必须
涉及政治问题和制度问题,如果把政治和制度因素考虑在内之后,即
可把事情讲得一清二楚,那就不必要担忧文化价值的问题;如果还不
行,那么你就要进入文化价值的领域做一个更全面的描述。因此,文
化是一种“添加价值”,而不是取代。只谈文化而不谈经济、除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价
值。可
以这样说,如果在经济的领域里面,醚Ъ宜担阏庋灯癫政治或
社会,这才是虚无飘渺的皇潜涑梢桓鑫幕壅摺K担裕?nbsp;
我现在浮?nbsp;
儒学创新应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进行
它可以和其他宗教互相配合与发展
近年来,我常在三个论域中游走:“启蒙反思”、“文化中国”
和“儒学创新”。这三个基本论域一般是把它们分开来谈,我希望在
这里的讨论能把它们综合起来。为什么呢?1990年,我从哈佛请假到
夏威夷的东西中心服务了14个月,开展了文明对话、文化中国,还有
启蒙反思这三个论域。讨论这三个论域当然是希望能够为儒学创新创
造条件,但是根据我的理解,儒学创新应该是在一个多元多样的文化
背景中进行,不是一枝独秀,也不是排斥性的竞争。儒学创新绝不排
斥其他传统文化的创新,因此儒学创新和道家的创新,和大乘佛教的
创新,和中国的基督教的创新,伊斯兰教的创新,都可以配合,在各
个不同领域里面互相发展。
为了实现儒学创新,我认为除了精英的学术研究,譬如学术界里
面对经史子集等经典进行的研究,这个工作当然早已展开了,还有媒
体,到底儒家的核心价值在媒体里面还能不能起作用?媒体是不是有
公众性?儒家的核心基本价值能不能够通过媒体而广为流传?还有企
业,企业界能不能通过儒家的价值来发展创业精神?譬如说关系资本
主义,是不是现在所谓的朋党资本主义?是狼狈为奸,政府和企业界
的互相勾结,还是真正的团队精神?像日本、韩国乃至东亚各地,都
碰到这类课题。当然还有政府,到底在东亚社会的政府,讲清廉的政
府,讲有信誉的政府,政府的官员应该以身作则,这些儒家价值是不
是还可以起作用?还是说在这些社会中已经不能起任何作用了?再有
即是职业团体,联系到各种职业团体的信誉问题。职业团体是不是只
是一种私利集团,是不是只关注职业本身的利益,比如说律师集团、
医疗集团,或者银行集团,究竟它们只是为自身利益而形成的压力集
团,还是它有更高的公众性,这也是很值得大家注意的课题。即使是
宗教,到底佛教或者基督教有没有入世的精神?譬如说台湾发展得非
常好的佛教,多半是自称为人间佛教,或者是入世佛教。我曾到过佛
教寺院听讲,为大众弘法所讲的佛理常和儒家的核心价值如出一辙,
比如说提倡爱心,要了解并关切他人,既要努力创造自己的事业,又
不要忘记和他人分享,要推己及人,要为社会创造好的业报,为社会
播下善种,为社会的千秋万世创造美好的未来。不管是证严的慈济功
德会,或者是星云的佛光山,还是圣严的法鼓山,都有入世的一面,
并且强调从入世到转世,并不只是做个自了汉而已。另外,还有社会
运动,包括女权运动,环保运动及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运动,这些
运动之中是否也体现了儒家的核心价值?换句话说,应该从各种不同
的领域来了解儒家,看看到底它的发展前景如何。
--
***************************
#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
***************************
# 你在我的航程上 #
# 我在你的视线里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6.209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