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gjy (顾盼之间深情无限),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杜维明《跨世纪的文化对话》(三)
发信站: 听涛站 (Mon Sep 18 13:34:52 2000), 转信
发信人: epicurean (伊鸠),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杜维明《跨世纪的文化对话》(三)(转自饮水思源)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Sep 28 23:59:50 1998)
人类应重新了解自然肯定自然
人心和天道也应能够合一合德
如果想对儒家人文精神有一整全的理解。我们至少应考虑到四个
向度:一个是个人,一个是群体,然后是自然,还有天道。这四个向
度可以作为充分体现两大基本价值的场所。群体呢,我刚才提到了,
是从个人一直到人类社群,如何使得个人和人类社群所开展出来的各
个不同的领域能够配合,每个阶段都有限定,每个阶段都可能破除限
定,能够进行超升。这个总体的超升和我们具体地、逐步地破除限定
之间,是一种有机的联系,因此儒家所谓的仁是差等的爱,是一种很
现实、很实际的体知,就像水要往外面流的时候,它不能一下子就流
到大海里面去,它要一步一步的流,如果前面有一个洞,那它一定要
把洞填满了,才能继续流下去。如果我们不让它流,它就没有源头活
水,就会干枯了,可以在个人中间干枯,也可以在家庭,族群,甚至
人类社群中间干枯,所以一定要让它向外流。至于向外流的那股动力
,和我们自己有没有很深厚的资源以进行自我理解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个人和群体要进行互动,健康的互动;整个人类群体和自
然,应该有一个持久与和谐的关系。人类应该重新了解自然,重新肯
定自然。另外,人心和天道应该能够合一合德。在这个层面,天道不
完全是自然,天道有神圣的一面,可以是人的终极关怀,所以《中庸
》才有“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
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
参矣”。这样就可以和远古的中国传统里所谓的“天生人成”配合起
来。人有责任感。这个责任感不仅是完成他自己的利益,完成家庭的
利益,完成社会的利益,乃至完成人类的利益。他的责任感也应该是
替天行道,作宇宙大化的孝子贤孙。
这四个向度:个人、社群、自然和天道;三个原则:个人和社会
的健康互动,人类和自然的持久和解,人心和天道的合一合德,构成
了一幅面面顾到的人文景象。这些价值的开拓,可以为全球性和根源
性,表面上看起来冲突矛盾的两股观念,找到一个结合点。当然具体
的实践过程是非常艰苦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族群,每一个特殊的语
言社会,每一个地域,每一个年龄代皆有一本难念的经。
人类共存的两大基本原则
与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相契合
虽然困难重重,我们须面临挑战,逐步展现人生的智慧。最近的
20年来,宗教界发展了一种普世伦理的研究计划,1998年6月在北京
举行过一次学术讨论会。经过长期努力,学者们认可了人类社群可以
共同生存的最基本的两大原则。这两大原则和我前面所讲到的儒家伦
理的基本精神是相契的,当然和佛教、道家、犹太教、基督教、伊斯
兰教的伦理也可以合拍。儒家对这两大原则有很精确的描述,比如说
第一个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予人”而不是“己所欲,施予人
”,这个金科玉律在各大宗教里面,有些是正面的提法,有些是负面
的提法,宗教界的学人经过20多年的努力,认为负面的提法方能比较
全面地掌握恕道。也就是说,我认为对我最好的,也许对我的邻居不
一定最好。为什么呢?因为我对我的邻居的理解,不能够和我对我自
己的理解那么全面,那么深入。因此我要履行“恕道”,恕的意思就
是“如心”,就是要推己及人,我可以对自己苛责,严格要求自己自
律,但不能用这一套适用于我本身的价值强加在别人身上。但,这个
“己所不欲,勿施予人”的恕道原则一定要为另一个原则所证成,那
个原则就是要以人道来对待所有的人,就是康德所讲的,要把人当作
目的,不把人当作手段,应把人当作内在的价值,不把人当作工具价
值,也就是俗话所称把人当人看。
这样做既合情又合理,但想持之以恒则难度很大,但是这应是大
家努力的目标。我们不把邻国当作我们发展的垫脚石,我们不把外人
当作我们发展的垫脚石。这个意思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为了我要发展,我也要发展周边的人,也要扩展到更多的人。
这种观念是从霸权、控制转化成协调、互助。其中的一个基本假设就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向,包括经济上的竞争,不完全是零和游戏。
所谓零和游戏是预设总共只有100点,如果人家拿了80点,我只剩下
20;我拿30,人家只剩下70。零和游戏的情况当然存在,但是在人类
社群的大多领域中,零和游戏是例外。因为不是零和游戏,所以就有
双赢的可能,甚至三赢、五赢的可能。而这些可能性是要看我们有没
有洞见,有没有真正的开放心灵,否则视而不见,根本没有实现的机
会。常常是对我们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东西,我们不做;对我们有百害
而无一利的东西,我们反而做了。原因呢?也许是我们的灵性不够真
纯,也许是我们的视野不够宽广,也许是我们的“顶峰经验”不够深
刻。总之,原因很多。但是,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
都会面临的问题,而不只是极少数的知识精英才能察觉的问题。
人文资源的开发,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大家的责任。在深受儒家
影响的东亚社会,人文资源应当是非常丰富的。1997年6月我曾在世
界思维大会中用英文讲过“体知”的问题。我认为“体知”可以显示
文化中国丰富的人文资源。现在我稍微介绍一下这个概念。“体知”
就是“体验之知”,就是体之于身的一种了解。譬如说每一个人,表
面看起来都是孤立绝缘的个体,其实我们都是一个个复杂的关系网络
的中心点。任何一个人都是关系网络的中心点。从这个中心点来看,
每一个人都有尊严,都有他不可消解的人权,都可以有他的内在的价
值。即使是一个完全自私自利的人,从儒家的角度看,还是有价值的
。他不一定是社会的累赘,即使是社会的累赘,我们也不能够认为他
完全不是一个人。这个“恕道”应该是宽广的一种恕道。从这方面看
,恕道是基本的做人道理。但是从最高的体现来看,一个人并不只是
拥有身体,事实上,“拥有”这个观念本身即是错误的,我们不拥有
我们的身体,我们“成为”我们的身体。身体其实是一个创造出来的
价值,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从出生,到爬,到走,到学会说话,
到能够用我们的手,用我们的脚,都要通过复杂的自知自证,慢慢才
能够和我们的身体融而为一。但是我们有心知,有灵觉,还有神明。
从身体,即体之于身的身体,从心灵的理解,从灵性的开发和神灵沟
通这些价值,都可以和身体配合起来。
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传统里面,从来没有把身和心绝然二分的理
念。所以身体成为心灵的监狱这一类的观念,在中国传统里头是没有
的。正好相反,儒家强调身体的发展,心灵的培养及灵觉和神明的开
悟。因此,身心灵神能够结合在一起。这不是精英主义,而是人人在
日常生活中皆可以见证的道理,任何人,即使是没有特殊经验的人,
都有体知的本能。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体知层次上面创造价
值,或多或少的价值。
儒家伦理的基本训练是“知人任事”。就是说,要了解人,除了
要了解世界,了解历史发展各个方面以外,更要了解人本身的价值,
我们应该开拓人与人之间的了解。让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想了解
一个人,而他又不想让你了解,你是不可能了解他的。你即使把你所
想了解的对象的所有资料,包括最秘密的资料都掌握住了,你也无法
了解他。除非他愿意跟你沟通,否则你永远也不可能了解他。即使是
他愿意跟你沟通,如果你没有自知之明,也未必能够了解他。这当中
有很多复杂的感性和理性的因素。
“人生难得一知己”。能真正有一个人了解自己,这在中国传统
里面是不得了的大成就。只要有一个就很好了。为什么呢?就因为你
的努力,经过长期的努力,经过长期的沟通,经过长期的辩难,这中
间当然有冲突,有痛苦,但是也有很细致的感情交流,你才能使得两
个生命合而为一。如果你能了解更多的人,那当然更好。以前伯牙和
钟子期的交往就是很有名的例子。伯牙的琴曲高和寡,只有钟子期一
个人真能听得懂。通过钟子期的听德,伯牙的每一个琴声都能够在钟
子期的心灵深处引发如实的共鸣。伯牙怎么弹,他就知道心志意趣何
在。所以,到了钟子期死了之后,伯牙就不再弹琴了,因为他的琴声
已经失去了知音。这种知音,既有美学的意义,也有伦理学的意义,
还有宗教的意义。在中国传统里面,这是一种逐渐通过对自我的了解
,扩展到对其他人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对人类和天道的了解,有
极深刻的意蕴。
在东亚社会,这些价值如果不能够开发出来,我觉得不仅可惜,
而且可悲。可以不可以这样说呢?如果公众智识分子能够参与社会,
能够关切政治,又能够通过自己的体知来开发文化的资源,这是在座
人人都可以做的工作。如果我们要做这项工作,我们应该了解到西方
强势文明所导引出来的现代意识应有一种新的转化,譬如说市场经济
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不要使市场经济把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市场社
会。经济可以有市场的效应,但是社会变成一个市场社会就是很大的
悲剧。我们可以发展民主政治,但是民主政治和一种精致的文化价值
和精神价值的开拓应该配套。假如只是发展民主政治,譬如台湾现在
所发展的民主政治出现了金权黑道各方面的问题,那么这种民主政治
的发展就不能为人文的精神资源创造条件,太可惜了。这是民主恶质
化的情况,非改变,非转化不可。至于个人的自由、责任和忠恕之道
的培育,和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社会,特别是从比较文化学的角度来了
解的社会,到底应该有哪一种参考的系数和资料?除了以先进的国家
,如欧美各国,作为参照对象之外,我们为什么不把印度文化,马来
文化,甚至原住民的文化,也作为我们参照的系数呢?
如果要开发文化中国的精神资源,我们学习的对象不应只局限在
西欧、北美和日本几个高度工业化的社会。譬如像印度文化,如果我
们开始了解印度文化,我们对我们自己的大乘佛教,对我们自己的道
家道教,乃至有宗教性的儒学的理解,就可焕然一新。固然从科学技
术、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来说,印度还不是最强势的文明,但印度文
化有很多很丰富的精神资源,可以为我们所借镜,所参考。马来文化
也如此。甚至原住民文化的文化,也应对我们有所启发。
我的结论是这样:为了经济资本的累积,我们不能够不同时注重
社会资本的累积;为了科学技术的技能的发展,我们不能不同时注重
文化能力的发展;为了培育智商,我们不能不同时注意道德理性的培
养;为了发展物质条件,我们也不能够忽视精神价值。
这些工作,所有的公众智识分子,就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应
该有责无旁贷的承诺。
谢谢。
我们都是启蒙心态的孩子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现代东亚智识分子的存在境域中,有这样一
个情况,就是西方的强势文明已经在我们的心灵结构中,不仅是根深
蒂固,而且发挥了很多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我们完全不可能和它脱钩
。这怎么说呢?特别是从18、19世纪以来,西方所发展的那个启蒙精
神,也就是突出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功能主义乃至物质主义的启蒙
心态已经是我们文化心理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启蒙精
神还有很多深刻的理念,仍是我们期待和追求的目标。现在我们所接
触的利益领域,如民主政治、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官僚制度、公民
社会(包括主办这次座谈会的报业组织),都是从西方启蒙心态发展
出来的现代制度。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利益领域后面还有极深刻的
,而且我们都认为可以普世化的价值,譬如自由、平等、人权、民主
、科学和法制。所以,我们都是启蒙心态的孩子,我们或多或少或自
觉或不自觉都是启蒙心态的信仰者和实行者。
但是这个西方强势的启蒙心态,当它来到中华大地,来到东亚的
时候,又是伴随着西方的霸权政治,伴随着浮士德的掠夺精神而来的
,因此它又具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狰狞面貌。同时,现在人类所
面临的困境,譬如说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解体,就是从家庭一直到
全球社群各层次的解体,虽然说地球村已经出现,但地球村的出现并
不意味着人类社群的整合,正好相反,分歧,甚至歧视,异化的情况
却越来越严峻。具有反讽含义的是,地球村的出现,各种社群之间的
冲突矛盾竟更加严峻,甚至对个人也有一种很强烈的异化感。伯格
(Peter Berger),一位在波士顿大学任教的社会学家,曾亲口对我说
,“没有异化就没有自由”。我相信这个说法。如果一个人对其他的
人,对社会没有异化感,他既不可能充分发展他独立自主的人格,也
不可能充分体现他的自由。但是,只有异化,只感觉到异化,只能履
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念,那么人就会变成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体,
社会也就成为狼吃狼,人吃人的悲剧社会,乃至人伦世界的消解。刚
才提到的科学、实用、功能和物质主义,都是凡俗化的象征,对人伦
世界中的神圣性起着消解的作用。在这种霍布斯所谓全面各自抗争的
世界,要想搭第四座桥,要想培育有顶峰经验的人物,根本不可能。
在当代西方文化中强调异化,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反潮流,也就是对
以市场经济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的抗议。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如何加以
选择,怎样调动自己的文化资源来加以选择,就成为严肃的理论和实
践的课题。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才是廓然大公
启蒙心态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儒家的人文精神却不同,
它基本上并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至少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一
种涵盖性的人文精神。儒家的涵盖性人文精神,是通过一个层层限定
,层层破除限定的方式,一种辩证的方式,来展现个人的。举一个简
单的例子,就是“公”和“私”的关系。如果从儒家传统来理解,特
别是宋明儒学所突出的人文价值来看,“公”和“私”的关系是一个
复杂的对应关系。我个人是“私”,面对我的家庭,家是“公”,假
如我不是完全自私自利,也要照顾家人,我就能从“私”提升到“公
”;家庭是“私”,面对一个更大的族群,就是“公”,如果我只是
为自己的家庭创造好的条件,而不顾及更大的族群,我仅只是表现出
家族之“私”;族群是“私”,更宽广的社会是“公”,如果我只是
注重我的族群,譬如说凡是姓杜的我都很照顾,否则我就不理会他们
。这个就不是儒家伦理,而是黑手党伦理。如果从家庭、族群,再扩
展到更大的社会,这才是“公”,但是社会不管多大,譬如说整个新
加坡社会,或者美国社会,从儒家的伦理看来,还可能是“私”,因
为面对整个人类社群,只是关切美国或新加坡的私利,至少东亚社会
、欧洲社会不会赞同。所以必须要扩展到人类的全体。但人类的全体
还可能是“私”。有关这方面问题,宋明儒学谈了很多,要以天地万
物为一体才是廓然大公,因为从宇宙的大化流行来看,人类并没什么
了不起,也是“私”。为了人类的“私”,而不能对自然有所了解,
不能对天道有所了解,这就是自小门户。
根据这一思路,儒家人文精神有两个基本价值。一个基本价值是
要扎根,把我的原初联系转化成自我实现的资源,我并不是要否定我
的族群,放弃我的语言,男人不愿意做男人,女人不愿意做女人,放
弃我的性别,对我的出生地保持一种怀恨,对我的年龄代,像我那个
小女孩她说,我不管怎样努力,永远没有办法比我的哥哥年纪更大,
我说你这个年龄代本身很好。那么,这些条件事实上是可以成为你进
一步发展的资源。另一基本价值则是继续不断地突破限制,再往更高
的境地挺进。
--
***************************
#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
***************************
# 你在我的航程上 #
# 我在你的视线里 #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60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