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magic (我很丑,我也不温柔),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3)(转寄)
发信站: 听涛站 (Mon Sep 21 15:56:37 1998), 转信
知识分子与母亲的教育
儒家传统长期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社会各个阶层,有不同的接纳群。可是,在传统中国,
到底是哪一种类型的人把真正的儒家传统价值一代一代的传下来,而且传到世界各地?我们
认为,不是大儒,也不是很有哲学慧根的知识分子,而是靠母亲的教育。很多母亲,如岳飞
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孟子的母亲,就是其中的典范。这个传统,常常不是通过书写文
字,而是通过口语,通过身教。身教就是以身作则,而不是言教,言教就像我现在所做的一
样,完全靠讲。身教是真正使儒学具有生命力的力量,而身教传到社会各个阶层,常常是通
过一些没有办法运用文字的人士,通过口语,心知其意,能够耳提面命地把儒学价值教导下
一代。这个影响力最大,保留在民间的传统里面。
我的经验告诉我,对儒家传统鄙视最厉害,最藐视儒家传统的是知识分子。在企业界,
在民间,在媒体,它的形象基本上比较好。
儒家传统是属于中华民族心灵的积习。那些不经过反思,不经过考认,但却能用很精妙
的语言把儒家传统表达出来,并且身体力行的人,实际上才是儒学的见证者。而在学术界,
就变得非常复杂,绝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就是我上面所说的科学
主义。要他们去理解儒学,特别是它的精神层面,有很大的困难。
儒家伦理有那么多不同的面向,可以从那么多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有各种不同的层次。
那么,到底它有没有核心价值?它有没有基本价值取向?我想是有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
的片面理解,但它是有的,就是做人的道理。不管你属于哪一家哪一派,不管你是在中国,
在韩国,在日本,不管你是属于上层,是下层,说儒家是做人的道理,基本上是教人如何做
人这个论点,我看是没有什么可以争议的。
儒家的基本资源丰富
荀子提出这样的一个看法,认为所有东西都有“气”,但只有树木花草才有“生”,只
有动物才有“知”,只有人才有“义”。“义”就是人内在的道德自觉。这是荀子的看法,
孟子就更不用说了。从这个角度上面来讲,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出现了天地万物之中,以
人为贵的看法。贵的意思就是说,它聚集了很多价值,指的是一个人出世的时候,就具备了
很多价值。人就是价值的源头,不是一个生物群类。这是儒家的一个基本资源。
儒家不是从简单的、规约的方式来说人是一个理性动物,或人是一个政治动物,或人是
一个工具动物,或人是一个语言动物。儒家不是从这个角度来作简单的比喻,而是把人当成
一个多元多样性的存在,来加以掌握。
人,基本上是一个感性的动物,是世界上最有感情的,因此才讲仁爱的仁,是一种不忍
之情,是一种同情,是一个感性。人也是一个社会动物,而不是孤立绝缘的个体,人的生物
性,使他的行走能力,他的自我生存能力,都比其他的动物要差,但如果组织社会,人就会
有很大的威力。人也是一个政治动物,与亚里斯多德的看法相近。同时,人是一个历史动
物,也就是说人有记忆,而且有集体记忆。人也是一种有终极关怀,向往永恒的动物。
人有终极关怀的倾向
我认为,在儒家传统还没有出现以前,或孔子时代还没有出现以前,这些价值,就是为
儒家传统创造条件的价值,已经存在了。如果我们仔细地看,像《五经》吧,《诗经》就突
出人是感性动物,《书经》就突出人是政治动物,《礼记》就突出人是社会动物,《春秋》
突出人是历史动物,《易经》就突出人是有终极关怀的倾向。
可见,儒家在一开始的时候,对人的理解就比较全面,而不是规约主义的方式。至少有
四个项目已经掌握住,就是个人、群体、自然、天道。所以我说儒家传统是涵盖性的人文主
义,而不是排斥性的人文主义。排斥性的人文主义正好是西方启蒙心态所发展出来的科学主
义所代表的人文主义。这个人文主义,在西方叫做凡俗人文主义(Secular Humanism),它
是突出人征服自然的能力,跟自然是抗衡的,人和人之间是斗争的,人和天是绝裂的。这是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斗争哲学。这一套适者生存,优胜劣败的思想,正是科学主义最有代表性
的思想,竞争性很强,却不注重和谐。它和儒家传统的人文思想强调人要与自然和谐,跟天
道默契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跟社会要和谐,有很大的不同。
是人际关系网络的中心点
接下来的问题是,到底儒学的自我定义是什么?孔子讲得非常清楚,就是“古之学者为
己,今之学者为人”。我在北京的时候,曾经问过这么一个问题:“到底儒家是为己,还是
为人?”答案是“当然是为人。为人民服务嘛。”但这并不符合儒家原则,儒家学术是为己
,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人格,而不是为了社会,不是要成为社会的工具。因为,它是目的,
不是工具。儒家是为己之学,但是,己并不是孤立绝缘的个体,而是人际关系网络的中心
点。
从这一方面讲,后来宋明理学家也说了,儒学是身心之学,讲身和讲心;是性命之学,
讲人性和讲天命;是圣人之学,讲怎么样学圣人。我这里提到圣人,大家可能想到道貌岸
然。其实不是,照儒家的理解,圣人是最纯粹、最真实、最完全的人。我们努力使自己变成
更全面、更真纯、更完整的人,就是学圣人。但是,这是在永恒发展的过程中,体现我们自
己的内在价值,不可企及的。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二十而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他七十岁的时候,就达到了应该做的和所做的完
全合在一起的境界。很多后来的儒家学者问这个问题:“假如孔子和释迦牟尼一样活到八十
岁,在七十二岁到八十岁这八年里,他既然已经达到最高峰,是不是可以轻松愉快,不必再
努力?”儒家学者基本上认为不可能,这位老先生还要继续奋斗下去,而且越向前奋斗越艰
苦。所以,孙奇逢(17世纪的思想家)才会说:“到了90岁时,我才知道自己在80岁的时
候,是多么的幼稚。”罗近溪也讲过这么一句话:“真正的仲尼(孔子)临死的时候,未免
要叹一口气。”意思就是说,他总觉得还可以进一步发展。
由于这个原因,儒家的理想人格,在于不断完善自己。譬如孟子提出的“可欲之谓善,
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
神。”意思是说,有一个人,开始时大家都觉得不错,认为他很和蔼,就叫“善”,是个好
人。接着,要看他有没有内容,也就是有没有内在的资源,如果有内容,就是有诸己的话,
才是“信”,这个人才信得过,不仅是好而已。假如他的内容很丰富,而不是一点点,那么
,
这个人才叫“美”,就是能够充实。如果不仅充实,而且有光辉的话,这个人才叫“大”。
不仅有光辉,而且能够转化自己,转化其他的人,这个人才是“圣”。而这个转化又出现一
些一般人所不理解的力量,才叫“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儒家传统接受自我限制
儒家很相信命,相信分,承认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有一定的限制。就是说,人有很多方面
是不能选择的。譬如,我的性别,我出身的地方,我的父母,我在小时候受教育的机缘,我
的族群意识等各方面,都不是我可以选择的,没有选择的可能。在一般宗教哲学里面,就是
要突破这些不能选择的东西,要看破,要跳出。佛教在这方面提出最激烈、最彻底的方案
——出家,破除你所受到的各种限制,你才能够不会受到我执。但是,儒家传统认为限制的
本身不是问题,本来每个人都是被限制的。怎么样把使你成为一个具体人的那些表面上看来
有限制的那些条件,转化成自我完成的资源,就是每个人的修炼。因此,虽然我们是限制
的,但我们又有充分的自由,这个充分的自由,就是在我们限制内部可以掌握到的自由。
不管我的智慧多低劣,我的环境多恶劣,我能够发展的余地有多少,不管如何,我的发
展,我自己完成我自己的人格,在最糟的情况下做的每一分,都有很深刻的价值。
--
---------------------------------------------------------------------------
徒 言 树 桃 李 ,此 木 岂 无 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来源:.听涛站 bbs.foundernet.edu.[FROM: unknown]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3.10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