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jellinek (新任版主,多多指教),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转载]关于证伪性
发信站: 听涛站 (2001年12月25日23:20:50 星期二), 站内信件

发信人: dropriver (嘻嘻哈哈),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关于本版证伪主义,我整理出一篇文章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ue Dec 25 12:10:26 2001)

E
并且充当自辨论文,谢谢各位。
关于证伪主义的几点想法

一  科学的真理性思考

如果我们将科学认识看作现实的反映,那么我们就无法反思它本身,科学的客观真理就将
逃过任何科学的审视。因为审视它就是审视现实本身:审视着现实,反映为真理。但它不
是,也不能是。科学体系本质上并不是现实的反映,你无权也无法将现实反映出来。这种
澄清,只是为了让我们
能够开始审视科学理论本身。否则,科学仍将陷于自封自足的"伪"真理性中不可自拔。
科学的产生包含一种"非理性因素"。Einstein也说过这样的话:"探求高度普遍性的定律
……达到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通路,只有通过基于对经验对象的智力爱好的直觉,
才能达到这些定律"。例如各种原子模型的提出,不是观察,或者通过理性反思能够达到
的。任何一个理性的,僵
化的脑袋,是不可能产生一个新的,创造性的想法,从而经过许多工作而成之为一个理论
。这也是很多科学家像文学家一样注重灵感的原因。虽然,我们在这个idea诞生之后,我
们对它进行"理性重建",但是最初的假设总是不能剔除。即任何一个体系,就算最为准确
的数学里面,也存在一
些基本假设。
对于有些科学例如数学和逻辑这个假设是作为公理的存在的。这个公理的存在,是不允许
我们怀疑的,也是无法证明的。指点不妨类似于宗教信仰。它的一个特征就是如此。不妨
简单的用耶稣同撒旦的三句话来说明:
1.      人活着,不是单靠面包
2.      应当崇拜上帝,只应当侍奉上帝
3.      不可试探你的主――上帝
看耶稣在援引这三个假设(公理),这和我们援引我们科学体系中的公理是何等的相似。
从这点我们的科学体系并不必"形而上学"高明。
这个公理的改变,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理论,甚至这个科学。例如"非欧几何"同"欧基
里德几何"由于公理的差别,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目前我们对这些科学(例如数学和
逻辑)是当作正信的,在这个领域还没有看到可以推翻的迹象。无论它是不是真理,至少
它现在是我们普遍接受的
。对于这二者的真理性超出本文论述范围之外,暂时存疑。
当然,对于有些科学,他是以假设的状态而存在。例如物理学里面的基本粒子分类法,化
学的价键共振,勒沙特列原理。这种非理性因素的存在,超验的假设存在,决定无论我们
在理性上如何对它重建,我们还是不能理性的推出――它是客观真理。
每种科学的来源,或多或少来源于经验(除了数学,逻辑等少数科学)。这些"经验科学
的特征是它们运用所谓'归纳原理'"。这种归纳法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如果数学归纳法
还是个真理的话,这种不完全归纳法我们确很容易看出它其中的问题。比如:每天我们都
能在清华南门座375到达
西直门。我们座一次如此,座两次如次,就算千百万次如此,但是我们不能说我们一定可
以座375到达西直门。但是,我们实际上是没有怀疑这点的,我们时时刻刻在使用这种不
完全归纳法,尤其是科学当中。没有人怀疑太阳会从东方升起,因为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从
东方升起。我们做一个
实验,发现我们的理论预测的结果实现了,我们就认为这个理论是科学的――换句话说,
就是真理。这种归纳法的重要性可以用Reichenbach的话来形容:"这个原理决定科学理论
的其理性。从科学中排除这个原理就等于剥夺了科学决定其理论的真伪的能力。显然,没
有这个原理,科学就不
再有权利将它的理论和诗人的幻想的、任意的创作区别开来了。"
于是,kant说普遍因果性原理(也就是归纳原理)是先验的正确的。归于这种先验,我们
虽然暂时和这个问题获得了和解,但是它就像归于上帝一样,让我们并不满意。这是个概
率事件,我们这样说。归纳推理虽然严格地说是不正确的,但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可靠性"
或"概然性"。这种概然
性决定"科学陈述只能达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概然性,这种概然性不可达到的上限和下限
就是真理和谬误。"(Reichenbach语)。
事实上,我们不能保证这个归纳原理的材料,即出发点,也就是波谱所说的单称陈述真实
,例如对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记述。虽然我们要将观察,实验,认识的主体从观察,实验,
认识中排除出去,但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姑且不说随处可见的错觉,Kant已经论述过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已经让我们对这个单称
陈述心怀忐忑。现代物理学对物质的认识由分子到原子现在是夸克,我们的认识能力的深
化体现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我们的经验认识可能是不正确的,但是我们暂时还是不妨接受
这些经验,把它当作正
确的。实际上,我们正是这样做的,我们也不可能突破我们的经验。
并且主观的参与,已经决定了这个现象的陈述的失真性,与不完备性。例如下面一个点阵


我们用不同的角度(主观决定我们必然有一个观察的角度)来看他,就会得到不同的单称
陈述。例如他是按行排列的,他是2个圈排列的……。当然这个观察角度是可以发展,也
就是说我们的经验来源是可以发展的,我们需要努力这样去做。这个程度上说,这个单称
陈述就是一个对现实的
一个不完全转译。
由于经验科学的非绝对客观真理性,我们可以说经验科学的特性不是反映现实,而是把现
实转译为将变动的和可否定的理论。凡是经验科学的理论都是肯定颠扑得破的(包括推翻
和修改),我们不妨这样说。经验科学比神学更多变,后者正是建立在超自然不可验证的
世界上而获得稳定性。
而经验科学建立在自然世界之上,注定将会失效。世界在变动,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在变动

但是,我们科学理论在追寻自然是什么之外,更具有支配作用的一个原则是实用。只要他
能实用。这决定了我们对超验的假设,不完全归纳法,经验的确定性予以承认。

二  关于证伪主义和经验科学

从一些单称陈述经过归纳原理达到一个全称陈述,我们形成了一个理论。这就是经验科学
理论的建立过程。在经验科学的领域里,科学家们构建理论系统(或者假说),然后用观
察和实验,对照经验来检验它们。这里也许有人反对把经验科学说成一个理论,他们可能
会说:博物学和地理学
能是实验上可证伪的么?还有考古学。你怎么能通过现象验证判断化石记录学的真伪?我
想说关于博物学这样的常识收集性学科,请注意,关键的在于它组织材料的方式,为何这
样分类而不是那样,这是基于其相应理论的,这理论并往往随着掌握材料的广泛而变动。
这些学科中同样存在着
理论。即使一门学科仅仅观测+记录,它观测记录的角度也是受着理论指导的,否则就将
退化为仓库管理,而非科学。
这个理论系统首先它应该给我们一个清晰的陈述,并从中我们可以演绎出一些成果。一个
不能演绎的理论绝对不是科学,最多只能说是经验堆砌。另外它必须是一个清晰的陈述,
并给出具有一定的确定性的结论。正如波谱所说,"科学应该给我们肯定性信息。……因
为一个科学陈述由于它
的逻辑特性与可能的单称陈述冲突的可能越大,它所传达的关于世界的肯定性信息量就越
大(我们称自然定律为"律",不是没有道理的。所禁越多,所述越多)。"一个摸棱两可
的说法不能称之为科学。"苏格拉底可能会死"这句话没有任何意义。当然,这当中我们需
要对确定性不能理解的
太狭隘。例如"他可能星期三或者星期六来。",这个陈述虽然不能完全确定,但是已经具
有一定确定性,它是有意义的。
另外,这些结论必须包含能够返之于经验的结论。否则,就算这个建构,理论再精致,宏
大,总难免处于玄学当中,难以让人接受。有了这些结论,理论提供了我们一些检验的东
西。实际上,一种证伪的可能性诞生了。不能提供这种证伪可能性的理论我们不能将之称
之为科学。我们现在可
以检验这些结论:
"我们可以(如果我们愿意)区别出四条不同的检验理论的路线。第一,在这些结论之间
加以逻辑的比较,以此来检验理论系统的内部一致性。第二,考察理论的逻辑形式,目的
是确定这理论是否具有经验的或科学的理论的性质,或者它是否是,比如重言的命题。第
三,同其他的理论作比
较,主要目的是确定,假如这理论经受住我们的各种检验,它是否构成科学上的进展。最
后,通过能从理论推导出的结论的经验应用来检验理论。"(popper语)。
这当中,我们检验会碰到两个结果,一个证实是正确的,一个证实是错误的。我这里想说
这两方面的结果都是重要的。对于在某些方面的结论证实,最初的几次相对来说,非常重
要,它对这个理论是个有力的支持,我们可以说它通过这个方面的考验。后来的实验,如
果知识简单的重复,只
是一个再次肯定,作用就小得多。但是这个时候,在其他方面,或者其他结论的证实同样
是重要的。它的证实为这种科学理论开拓了疆域。这点,在几种理论相交锋的情况下显得
尤为突出。假如没有天文观测不断的为日心说提供支持,很难想象哥白尼能够战胜托勒密

假如发现反对的结果时,它的地位将同样十分重要。对于从检验原则中的第一点得到的检
验结果,从数学上的反证法,似乎这个理论可以说是错误的,可以全部推翻了。依照检验
的第四点,我们也许碰到一些经验是和这个理论的论断是想违背的,我们似乎也可以推翻
这个理论了。但是实际
上,我们并不能这样做。如果你发现牛顿引力定律和实验不符,可以打翻引力理论么?不
能,可以是你的仪器出问题,可以是附近有未知质量,甚至微型黑洞都有可能。迈可而逊
实验不能推翻经典时空观,因为我们总可以给以太加上各种各样的拖动系数来解决问题。
并且假如我们这样做,
我们不可能获得任何理论的进展。例如一个新理论的产生之初,必然包含这样的反对经验
或者自反性。我们并且也并不是这样做,我们总是试图做一些其他解释,或者完善我们的
理论,实在不行,我们也会让它存疑。
这种反对结果往往催生了新理论,或者新理论的产生,带来了一些结论的冲突,这个方面
的结论引起关注,而被付诸检验。某种程度上,他们相互催生。这个结果深刻影响到理论
之间的消长。只有理论能推翻理论,如果没有新理论的产生,我们依然不能推翻旧理论,
我们依然还是在旧理论
实用的范围内使用着他们。

三  科学与信仰

科学总是将观察,实验,认识的主体从观察,实验,认识中排除出去。科学的方法就是建
立在主体与客体相分裂的基础上的,主体被放逐到了哲学和道德的领域。科学的主体通过
反思回到科学也因此成为不可能,对科学的反思只能是外于科学的不具可验证性的反思。
"站在科学内部看",是
无法得到科学"不科学"这个结论的,也无法得到其他体系"科学"的结论。
但是我们依然逃避不了用这一套科学的分析方法(归纳,演绎)来返观我们的科学本身,
其中的自反性,这里将不予反驳。
这里需要最后提到的一点是科学与信仰是井河无犯的。用科学上的方法与态度不可能理解
信仰上的东西,他们属于完全不同的体系。不妨这样说:科学的基本态度是批判,科学的
基本精神是否定。信仰的基本态度是相信,信仰的基本精神是接受。不要拿科学的态度与
精神去验证信仰;也不
要用信仰的态度与精神去约束科学。不要说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谁是好的,谁是坏的。
我们曾经在那个体系上理解这个世界,现在我们要在科学体系上理解这个世界。并且我们
现在我们还无法在这个体系当中安放一些精神领域的东西,例如"灵魂,爱情"等。我们没
有什么理由,不让科学
表现的谦逊些。科学由于其巨大力量,对其他领域的侵犯是非常严重的。幸好,我看到像
波谱他们在科学看法上表现出来的宽容。这点如果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将是非常令人欣慰
。可是,科学的铁蹄会停住么?



--



※ 修改:·dropriver 於 Dec 25 12:12:38 修改本文·[FROM:   166.111.160.6]

--
I open one of my eyes so as to see the world;
close the other so as to see myself.
Opening one eye, I am;
Closing the other, I think.
I think, so I am.
欢迎大家多上上philosophy版哦。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81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