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kaiser (To the Faithful Departed),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要充分理解生与死
发信站: 听涛站 (2002年04月17日23:00:35 星期三), 站内信件

父母在生的时候,你要对待他们以礼,不只是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而已。然后,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假如你对死后完全不照顾,不理解,那怎么祭?祭,在儒家传统里是很严

肃的。所以,可以这样说,就是你要想了解死,但你不了解生,这是劣等,就是说一加

一等于二你不懂,你就要做乘法,要做除法,不行。可是,你如果要真正了解生,是不

是能够不了解死?在我看来,“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就是说你如果不知道生,你

就没有办法知道死。但是,你要充分地理解生,你对死一定要有所了解。

你说“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但是,你真正要事人,对鬼要敬重,对神也要敬重(儒

家是敬天),甚至在《中庸》里面叫“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所以,在孔子的时

代,甚至孟子的时代,对于天地万物的那些有灵性的东西,是一种虔敬感。

“敬鬼神而远之”,不是一个政治决定,我们现在总是认为把它当成一个政治决定,人

家那些迷信的人,让他们去敬,敬了之后我们可以利用他们,因为他们可以守法。这是

从现代的政治运用角度来看这句话。“敬鬼神而远之”原来的意思是说,你不要随便和

那些有灵性的东西打交道,不要用工具理性来控制他们。这些东西是非常有价值的,非

常重要的。如果你的心境平静,如果你很虔敬的话,他们会帮你的忙。

在我看起来,孔子了解的世界,是和神的世界、鬼的世界,跟以前的祖宗的世界,跟将

来的世界连起来的精神世界;不是平面的、完全干枯无味的、完全入世的物质世界。

在社会伦理方面,儒家传统很明显地突出两个价值,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这个原则下,孔子也讲了五大原则,第

一个就是仁,就是“不忍”,是“人溺己溺”,是“恻隐”,是同情,也就是说爱要跟

他具体的人生经验配合起来。

第二个价值是“义”,我在小时候,常常听说儒家在义上是主张“以德报怨”,宽大为

怀,因此蒋介石对日本是以德报怨,这不符合儒家伦理。孔子在世时,有人问他“以德

报怨何如?”,他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很明显,就是说如果人

家对你不好,你对他好,那么,你又要怎样对待那些对你好的人呢?所以说,要以公义

报怨,要以德报德,这才是儒家传统。以德报怨,可能是更高的原则,但儒家认为,更

高的原则一定要很具体,即在能够办得到的范围内。如果做不到,就要很平实的一步一

步走。

第三个价值是“礼”,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理。很多人总是把儒家的礼,误解成“

吃人的礼教”的礼。不是,儒家的礼,以今天的话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文明相处。

第四个价值是“智”,在儒家传统里,不仅是认识论上的智,也是道德理性上的智。对

任何事物要处理的很平实,智要通过礼来完成。它是理性的,但不是工具理性,而是道

德理性、目的理性。

第五个价值是“信”,就是信任和信用。儒家最主要的五个德目是“仁义礼智信”。我

们可以看出来,它对人格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同心圆。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到国

家到人类全体。而这个同心圆的扩大,不仅是一个社会伦理学的价值,它同时也更深入

。我说一个是“广”,一个是“深”。深的意思是说,儒家除了注重你的身体,使你身

体健康,心智得以发展以外,也注重你的灵魂的纯净、精神的超越。所以,身、心、灵

、神对儒家传统都非常重要。一方面是净化自己,另一方面是扩展社会功能。

我们谈到了文化中国,谈到了文化中国和儒家传统的关系,谈到儒家传统的多样性,乃

至儒家传统的精神性。那么,在文化中国的建设上,儒家传统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它可以做多什么样的贡献呢?

我认为,儒家传统面向未来,可以为文化中国的智识分子提供一个自我理解,认识全球

社群,乃至面向21世纪的一些资源。我用智识分子这个名词,有一个特别的内涵,即不

是指“知识”层面上的知识分子,而是指“智慧”层面上的智识分子,也就是一批比较

关切社会,关切政治,关切中华民族的前途,关切人类和平,不仅是他自己的职业,他

自己所面临的身家性命的课题,而是关切更广大的世界。而知识分子呢?他通常是很严

格的学术研究者,他不愿意做智识分子,只花时间在象牙塔里做学术研究,他不把他的

研究跟人家分享,他对知识界、文化界其他的问题不关心。


--
达邦,我的故乡
我总是走阿走啊,就迷失了方向......
※ 修改:·kaiser 於 04月17日23:01:41 修改本文·[FROM: 匿名天使的家]
※ 来源:·听涛站 tingtao.dhs.org·[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24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