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mos (一夜繁华唯梦短), 信区: philosophy
标 题: 关于艺术的一点疑问
发信站: 听涛站 (Sun Oct 29 02:38:30 2000), 转信
前一阵子在听涛上问过很多问题,例如“什么是意识流”,“什么是
后现代主义”等等。回答者寥寥无几。不知道讨论这些东西是否真的
曲“高”和寡。
在我印象中,“意识流”这个词和“意象”是连在一起的。看过一篇
林白的小说《一个人的战争》,里面的情节基本上是用心理活动铺开
的,可以说,这篇小说是用一连串的意象组成的。里面有很多我看
不懂的描写,却给我极大的震撼。
小说中反复提到,作者童年时一个人住在机关宿舍,晚上上厕所要
走过一条长长的走廊,整个大院一片漆黑,只有一个永远悬在半空的
忽明忽暗的路灯。还反复提到童年时的一个梦,河流,色块,门洞……
这片小说的情节我始终没弄懂,可是里面的每一个意象都似乎让我
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共鸣,仿佛直达我思想的最深层次(甚至我自己也
不知道这个层次里装的是什么)
很多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像画《呐喊》。粗粗一看,画的歪歪扭扭的
可是整幅画给你一种弥漫于整个宇宙的恐惧。没有一幅写实的画给我
的冲击比这副画大。
上面这些作品可以说是属于非大众化的艺术。与平时用来“鼓舞人,塑造人”
的艺术和那些商业性的艺术不一样。后者这些大多能让你轻松接受。
人们每天津津乐道。前者的表现形式看起来十分奇怪,可是你却发觉
前者似乎往往能潜入你的心灵的最深处。
后者有众多的欣赏者,不管欣赏者认不认得字,照样欣赏。
前者只有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的人才能知道个中奥妙。《呐喊》在一个农夫
看来就像一块小孩子涂抹出来的作品。
那么,为什么两种都叫艺术?
高中时老师说过,艺术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但是,
为什么不同群体对“艺术”的接受能力相差那么大?
--
诗一首
我是Amos 家住431
如果要我help 电7301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0.95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