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_TV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neverbw (祝贺听涛6周年站庆), 信区: movie       
标  题: [介绍]Classic Documentary经典纪录 Vol1-2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May 29 16:27:43 2004), 转信

05.18.04.Classic.Documentary.Vol1-2.2002.DVDRip.XviD-YYddr
IMDB得分:N/A
IMDB链接

《经典纪录》是一部20世纪纪录电影的史诗,它以16集的篇幅展示了16位电影大师的
经典作品与人生历程,既有纪录电影大师的经典作品,如伊文思、维尔托夫、弗拉哈
迪、格里尔逊、里芬斯塔尔、梅索斯兄弟等,也含纳了故事片大师为纪录电影创造的
杰作,如阿仑·雷乃、布努埃尔、卡普拉、安东尼奥尼、爱森斯坦、罗姆等故事片大
师的纪录电影,同时这也是一部20世纪纪录电影美学的集会,许多纪录电影的“第一
”都囊括其中。由于传播的原因,收在《经典纪录》的纪录电影大师和作品多数都是
第一次展示在中国观众面前,一部带有历史揭秘特征、故事性强的世界经典纪录电影
画卷。

《经典纪录》之一 罗伯特·弗拉哈迪

主演: 羅伯特.弗拉哈迪
導演: 張同道

一位終其一生都在遠離文明的世界裏,以浪漫主義的眼光和探險家的品性追尋紀錄片
藝術和人生真實的導演弗拉哈迪,在《北方?#123;努克》、《亞蘭島人》、《路易斯
安娜州的故事》這些帶有傳奇色彩的影片裏,這位被尊為世界“紀錄電影之父”和影
視人類學鼻祖的弗拉哈迪探索和尋找到了什麼呢?是整個世界還是整個自我?答案由
自己去揭曉吧。

“紀錄片”一詞是英國的J.格裏爾遜於1926年在一篇評論中最先使用的。  

發展歷史 電影一齣現就顯示了它的紀錄功能。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影片是紀錄片。1895
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大道14號大咖啡館的印度廳內正式公映的由L.盧米埃爾攝
製的《工廠的大門》、《火車到站》、《嬰兒的午餐》等12部實驗性的影片,都是紀
錄真實生活景象的。  

從19世紀的最後幾年起,電影開始用於新聞題材的報道;俄國的沙皇加冕、英國的英
王親臨奧林匹克開幕式、西班牙的鬥牛、澳大利亞的競走等新聞事件,都搬上了銀幕
,成為初期紀錄電影的主要題材。  

1923年R.弗拉哈迪的《北方的?#123;努克》的公映,標誌著紀錄電影在藝術創作上
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部影片紀錄了一個愛斯基摩人和他的家庭在冰凍的北方
為謀求生存的一天的鬥爭生活。與觀眾見面的影片是第二次拍攝的。1913年弗拉哈迪
隨一個探險隊到加拿大北方去探礦。他用攝影機客觀地紀錄了居住在那裏的愛斯基摩
人的生活。這一次所拍的 3萬英尺底片後來全部在火災中燒燬了。後來他按照自己的
創作意圖再去進行拍攝。這次他吸收了當地的一些愛斯基摩人參加拍攝工作。有些鏡
頭是用故事片的方法拍攝的。如愛斯基摩人居住的冰房子是根據拍電影的需要建造的
、獵取海豹的活動也是組織拍攝的,但影片反映的人物和生活場景都是真實的。由於
這部具有藝術感染力的紀錄影片,弗拉哈迪被稱作為“紀錄電影之父”。

代表作品:
《北方?#123;努克》Nannook of North,1922
《工業化英國》Industrial Britain,1933
《亞蘭島人》Man of Aran,1934
《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Louisiana Story,1948

《经典纪录》之二 狄加·维尔托夫

維爾托夫,一位在1929年就膽敢判處世界電影死刑的創世紀天才。他驚人的先鋒電影
理論是幾十年之後著名的“真理電影”和“直接電影”世界兩大紀錄電影運動的源頭
。天才的命運總是不幸的,38歲的維爾托夫就被剝奪了創作的自由。然而,天才從來
都是時間的殺手。在《電影眼睛》、《帶攝影機的人》、《熱情》、《列寧的三支歌
》中,他天才的電影才華今天仍令人眩暈和驚嘆!

加·維爾托夫Dziga Vertov (1896—1954),俄羅斯

  與格裏爾遜同時代的蘇聯人吉加·維爾托夫,雖然沒有對紀錄片做過明確的定義
,但他警告人們說,要警惕“被輝煌的技巧外衣包裹起來的戲劇式電影”,因為這種
電影是一種新的“麻痹人民的鴉片”,催促電影工作者要“到生活中去”,給後人留
下了“真理電影”的觀念。60年代流行於西方的“真實電影”或“真理電影”直接源
自維爾托夫的這種觀念,繼承了他的“電影眼睛”學說,強?#123;紀錄電影應對現實
進行“客觀”展示。就影片表現範圍而言,“真實電影”比格裏爾遜所說的紀錄片寬
泛了許多,從影片樣式來看,這種電影可以說是對格裏爾遜式的以解說為主的紀錄片
的反叛,最純粹的“真實電影”甚至視解說為天敵,通片沒有一句解說詞,只是“客
觀地”記錄被攝對象的聲音。
1922年和平恢復以後,國民經濟開始重建。列寧發出了這樣的號召:“在所有的藝術
中電影對於我們是最重要的。”這一號召立即成為行動的綱領。製片廠開始恢復生產
。戰前的技術家和藝術家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之下,完成了一部巨
大的作品《阿艾裏塔》,這部影片由普洛塔佔諾夫導演,在“構成主義”式的奇特布
景中拍成。但未來的蘇聯電影已在一些由政府支援的、青年人所組成的先鋒派團體中
逐漸形成,其中有庫裏肖夫的“實驗工作室”,柯靜採夫、特拉烏別爾格、尤特凱維
奇、格拉西莫夫組織的“奇異演員養成所”和吉加·維爾托夫組織的、最早出現的“
電影眼睛派”。
吉加·維爾托夫在1916年作為未來派的音樂家時曾創立了一個“聽覺實驗室”,把留
聲機錄下來的聲響加以剪輯,創作出一種無樂譜的“具體音樂”。1918年,維爾托夫
成為蘇維埃最早新聞紀錄片《電影新聞週報》的編輯和剪輯師。隨後他通過新聞片的
剪輯,製作了最早的歷史長片《內戰史》,還導演了幾部紀錄片,創辦了一種不定期
發行的雜誌片,採用《真理報》的報名,起名為《電影真理報》。
從1920年起,這位理論家就宣傳“電影眼睛”的優越性。他把場面?#123;度、電影劇
本、演員、攝影棚等稱之為資產階級的發明物,統統加以排斥,而主張只用“實況拍
攝”的方法,即拍攝紀錄片或新聞片的方法。1923年後,維爾托夫和他的兄弟——攝
影師米哈依·考夫曼一起鼓吹用不為被攝者所覺察的方法拍攝“生活即景”。在“電
影眼睛派”看來,電影藝術只存在於解說詞(通過片內字幕)與蒙太奇之中。電影創
作者的個性表現在紀錄資料的選擇、並列、新的時間空間的創造,以及作為理論家的
維爾托夫想從中建立科學法則的一切創作方法。
這種顯然過偏的理論,首先在蘇聯、以後在全世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促使人們注
意蒙太奇的重要性,必須把人在其社h境和他的生活中拍下來;它給予紀錄電影以
極大的推動,併為電影創造了一些新的樣式。
但這種理論在實踐上卻遇到一些不能克服的困難。人們的眼睛可以經常沒有多大困難
地“抓住生活的即景”,可是攝影機卻是一種笨拙的機器,需要嚴格的照明條件,因
此拍下來的景物很可能使人失望。維爾托夫和他的兄弟考夫曼,固然能夠不很困難地
拍攝一些常見的實況,如各種典禮、演說、集會、遊行示威、運動會等等;或者某些
個別的情況,如一些兒童們聚精會神地看戲而不注意攝影師的情景。可是當他們想表
現情感甚或勞動時,攝影機就不可能發揮人的眼睛的作用。例如,為了要把一家人在
墓前哭泣的情形拍成影片,那就需要躲在樹林裏用拍攝野獸片所用的那種望遠鏡鏡頭
來拍攝。而這種技術的運用範圍卻必然有限。要想真正實現所謂“電影的眼睛”,勢
必需要發明一種和人的眼睛一樣敏感、靈活的攝影機的眼睛(和耳朵)。這種預想到
1960年在人們稱為“真實電影”中才變成現實。但“真實電影”這個名詞在1940年前
並未被維爾托夫用來表示一種理論的意義。
儘管有這樣一些限制和過偏的情形,維爾托夫仍攝製了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影片,如
《一片麵包的故事》、《列寧逝世一週年》、《前進吧,蘇維埃!》、《在世界六分
之一的土地上》、《帶攝影機的人》、《頓巴斯交響曲》等影片。他在有聲電影初期
並未被維爾托夫用來表示一種理論的意義。
儘管有這樣一些限制和過偏的情形,維爾托夫仍攝製了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影片,如
《一片麵包的故事》、《列寧逝世一週年》、《前進吧,蘇維埃!》、《在世界六分
之一的土地上》、《帶攝影機的人》、《頓巴斯交響曲》等影片。他在有聲電影初期

完成了一部傑作《關於列寧的三支歌曲》。

摘自法國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的巨著《世界電影史》之第十章 蘇聯電影的勃興


代表作品:
《電影眼睛》
Kinoks:A Revolution,1923
《帶攝影機的人》
The 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1929
《關於列寧的三支歌》
Three Song about Lenin,1934
《熱情:頓巴斯交響曲》
Enthusiasm:Symphony of Don Basin,1931
--

--
         当爱情不再完美
         我宁愿选择无悔
        不管来生多么美丽
    我无法失去今生对你的记忆!



※ 修改:·neverbw 于 May 29 16:28:30 修改本文·[FROM:  219.224.147.86]
※ 修改:·neverbw 于 May 29 16:29:30 修改本文·[FROM:  219.224.147.86]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47.8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320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