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_TV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neverbw (祝贺听涛6周年站庆), 信区: movie       
标  题: [介绍]Classic Documentary经典纪录 Vol5-6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Sat May 29 16:28:57 2004), 转信

http://imgv.21cn.com/v/issu_picture/2003-12-1/1032781docu3.jpg

05.23.04.Classic.Documentary.Vol5-6.2002.DVDRip.XviD-YYddr

IMDB得分:N/A
IMDB链接

《经典纪录》之五-路易斯·布努埃爾
http://v.21cn.com/topic/documentary/images/bunuel.gif
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的好朋友—布努埃爾,一位與“超現實主義”分不開的電影大師。他的
影片《一條安達魯狗》中最為稱道的雲遮月即刀子割破眼皮和爬滿螞蟻的手兩個場景就是他
和達利的兩個夢,他的故事片永遠帶給觀眾預料之外的激動。這位在超現實主義中游弋的大
師突然出轍,詭
異的目光變得炯亮,開始關注西班牙一個鮮為人知的落後村莊,靠著朋友中的不大彩票使他
記錄了這片貧瘠的,充滿瘧疾、死亡的土地—《無糧的土地》,然而,這部影片還能看到簽
著“布努埃爾”大名的鏡頭麼?
路易·布努埃爾Luis Bunuel(1900——1983),西班牙

  被譽為“超現實主義電影之父”的路易斯·布努埃爾1900年生於西班牙的卡蘭達。少年
時代起,布努埃爾就顯露出反叛的個性,他擺脫了父母為他安排的教會教育,隻身前往馬德
里學習藝術。大學期間,布努埃爾對剛剛興起的電影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就到巴黎電影學
院進行專門學習
。畢業後不久,布努埃爾為電影語言探索者、法國導演讓·愛普斯坦和馬利奧·?#123;爾帕
斯擔任助手。

  1928年,在同鄉好友畫家薩爾多瓦·達利的幫助下,布努埃爾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
《一條安達魯狗》,這部電影被認為是二十年代“超現實主義”文化潮流的一個重要標誌,
也是超現實主義電影的奠基之作。兩年後,布努埃爾再次以超現實主義風格拍攝了一部以性
愛對抗世俗的影
片《黃金時代》,其犀利的批判色彩惹得傳統衛道士們的恐慌。三十年代中期,超現實主義
運動因幾位代表人物的分裂而告一段落,但布努埃爾電影創作卻沒有因此停滯不前,他重新
審視了超現實主義與現實生活的脫節問題,回到西班牙拍攝了一部如實反映農民悲慘生活現
狀的影片《無糧
的土地》。此後,超現實主義與寫實主義的結合成為布努埃爾畢生創作的基點,他的《白日
美人》、《資產階級審慎的魅力》等名作都是這種風格下演化的經典。

  作為一個激進的無神論者,布努埃爾的作品充滿了對宗教體制的腐朽和資產階級墮落的
無情批判,他因此飽受統治階級的排斥和迫害。三十年代末期,西班牙佛朗哥專政上臺之後
,布努埃爾被迫離開祖國,前往美國紐約工作,幾年後定居墨西哥並在當地拍攝了《被遺忘
的人們》、《毀
滅天使》等十餘部影片。1964年後,布努埃爾將工作地遷移至電影氣氛濃厚的法國,《女僕
日記》、《白日美人》等經典即是這個時期的代表。1976年,七十六歲高齡的布努埃爾重歸
故土,在西班牙拍攝了自己的收山之作《慾望的隱晦目的》,片中婦人縫補血衣的場景成為
影迷至今探討不
清的電影疑團。1983年7月,布努埃爾於墨西哥病逝。

代表作品:
《一條安達魯狗》An Andalusian Dog(/Un chien andalou),1928
《黃金時代》1930
《無糧的土地》Land without Bread(Las hurdes),1932
故事片:《資產階級審慎的魅力》
《白日美人》
《特麗斯丹?#123;》

《经典纪录》之六-帕爾·羅倫茲
http://v.21cn.com/topic/documentary/images/lorentz.gif
在美國30年代羅斯福新政時期,當人們的目光都聚集在麵包和牛奶上的時候,勞倫茲卻遠見
卓識地關注著人類的生態和生存問題。起初絲毫不懂紀錄電影的他卻一舉拍攝出極為經典的
兩部紀錄電影——反映沙塵暴和洪水災害的《大河》與《開墾平原的犁》,成為世界重大社
會主題紀錄電影
的開創者,引起羅斯福總統密切關注。之後,像流星劃過夜空樣,從1941年他即封鏡。而電
影帶給他的榮譽一直伴隨他並不短暫的一生,他所開創的紀錄電影風格至今仍是紀錄片中的
一股颶風,其力量究竟來自於哪?

帕爾·羅倫茲Pare Lorentz(1905—1992),美國

帕爾·羅倫茲原來不是搞電影製作的。他的家族是經商的,他父親是一個印刷出版商,他母
親是一位專業歌唱家,經常在他們家聚會的都是當地音樂界的人士,這對他有很大的影響,
他自己還曾花了十年的功夫學習音樂。他在大學裏學的是文科,後來曾在紐約任任某雜誌的
編輯。他更多的
是和音樂的人士來往。他那時和電影唯一的接觸就是在他的評論文章中談到音樂在電影中的
作用。他強?#123;音樂在電影中的對位作用 ( 這就是高見了,他沒有談什麼“主題歌”之
類的東西) 。到了三十年代,他成為紐約的電影評論家。並成為以文藝著稱的雜誌 Vanity
Fair
當編輯。他蓍書批評過好萊塢電影兒的幼稚,以及批評檢查制度。 他當過十年的雜誌編輯
兼專業作家,八年的電影評論家。他對音樂有特殊的興趣,在紐約的藝術和音樂圈子裏是一
位知名人物。他深信電影在娛樂之用外有著更大的潛能 (
這也是高見,和電影先驅格裏菲斯的見解一樣,他沒有“電影 = 故事片”的那坐井觀天的狹
隘觀點)
並且認為電影至今未能發揮這一潛能。他支援羅斯福的新政。他特別關心對自然資源的保護
。還有,他能同時幹好幾件寫作工作。誰也沒有料到在1935年他能被紐約時報的電影專欄評
論家譽為:“an experimenter, an explorer in the art of the cinema." (
電影藝術領域的一名實驗者,探索者)
當他第一次擔任製片人兼導演時,金維多( KING VIDOR )
給他推薦了一流的攝影師。這些影片的拍攝工作當然是依靠那兩位攝影師。但是,從他導演
給他推薦了一流的攝影師。這些影片的拍攝工作當然是依靠那兩位攝影師。但是,從他導演
的影片中看出,這位外行是一個很有藝術修養的外行。攝影師拍出來的東西他有鑒賞的能力
和水準。沒有去精取粗。其實不是外行能不能領導內行的問題,而是沒有文化修養的人不能
當任何領導的問
題。
--摘自周傳基老師《大學影視藝術概論》記錄片部分之《曼菲斯美女》的歸宿

河流這部影片詳細描述了從古代到大蕭條時代洪水氾濫的密西西比盆地的面貌。並且特別強
?#123;了TVA組織在此地區進行的控制洪水、保護土壤的努力。很多漂亮的鏡頭,特別是正
在建造的大壩的遠距離鏡頭,成為30年代電影和電視紀錄片的範本。

代表作品:
《開墾平原的犁》The Plow Broke the Plains,1936
《大河》The River,1938


--
   ★            · 在遥远的天边悬着一颗孤星,他已经亮在那里几千几万年
                    他从几千几万年前开始孤独,他还要孤独几千几万年
                    他就是我
        ·                     可是
 ☆                                    我
                    ·                         不想孤独了.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219.224.147.86]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69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