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_TV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heilong (爱是不能忘记的), 信区: movie
标  题: 电影与情爱文化(13/25):永恒的遗憾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Jan  3 18:42:58 2001), 转信

标  题: 电影与情爱文化(13/25):永恒的遗憾

电影与情爱文化

                         第十三集 永恒的遗憾

爱是一种奇妙的心灵交流,它不是随便两个男女之间就可以发生的。“万两黄金容
易得,
人间知音最难求”说明了寻觅真爱的不易。灵犀相通的境界确实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此才
有那么多人为了爱情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竟也有另一些人,历尽千辛万苦才
找到理
想中的情人,订下生死不谕的海誓山盟,度过炽烈真诚的燃情岁月,却又为了某种
原因,
不得不与心上人生离死别,留下永恒的遗憾。

默默地把一腔挚爱铭记在心头,独自一人带着心灵的伤痛走完漫长的人生。这种浓
重的苦
涩意味,也许比罗米欧与朱丽叶式的为爱而牺牲更富于深沉的悲剧意蕴。它告诉人
们爱情
并不只是一个温馨浪漫的梦境,它还意味着心灵之间的承诺。而世事毕竟不如人意
者多,
有情人未必皆成眷属。但只要爱过便无悔无怨,哪怕远在天涯或生死相隔,总有一
颗心在
衷情地为你燃烧,总有一个梦珍藏在你的心底。爱的本意不在占有,而在追求与奉
献。也
许这就是“永恒的遗憾”的真正内涵吧!

美国影片《风中奇缘》讲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生离死别的故事。十七世纪,白人
探险队
刚刚登上美洲大陆之时,受到热病的困扰。随队的医生约翰建议向印第安人波哈顿
族求助
,以枪支换取草药。当他去求见酋长时,却受到野心勃勃的印第安王子科肯的袭击
,不幸
被俘。

正当他将要被处死时,酋长的女儿美丽善良的宝嘉公主挺身而出,按照族中风俗收
养了他
。约翰这才免于一死,这一对不同种族的青年男女双双坠入爱河,成为热恋的情人


但约翰因此受到探险队中的极端分子诬陷,被长官视为叛徒。而科肯王子为了篡夺
族中大
权,不惜勾结极端分子,以获得枪支。宝嘉公主亲自来到探险队营地,这才澄清了
误会,
并使科肯受到了惩罚。但约翰也无法在波哈顿族中容身,为了印第安人与白人间的
和平与
谅解,约翰与宝嘉公主只好忍痛分离。

这是一段壮丽而凄婉的历史传说。“跨国之恋”已属不易,在遥远的十七世纪,要
让爱情
跨越不同种簇、不同肤色、有同文化背景的界限,就更需要一种开放的心境与宽容
的目光
。不仅如此,他们还必然要面临着双方种族对立与隔阂的压力,经受种种误解与考
验。最
难以接受的是,最后为了种族之间的和平,他们不得不忍痛作出牺牲,放弃自己的
爱情。

对他们来说,也许这比放弃生命更为痛苦。因此这一选择才格外悲壮而崇高。茫茫
天海隔
断了凝望的视线,而爱情仍会象一个至美的梦幻,永远铭记在他们心里。

应该提到的还有根据前苏联小说改编的英国影片《日瓦格医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期间,
俄国军队里的医生日瓦格负了伤,受到女护士拉拉的精心照顾。拉拉那高雅的气质
和温柔
善良的性格深深吸引了日瓦格,爱情开始在他们之间萌芽。但日瓦格想到自己已有
妻室,
便竭力克制对拉拉的感情,回到莫斯科去了。

拉拉是一个女裁缝的女儿,她曾与铁路工人出身的大学生帕沙结婚。但婚后帕沙得
知她曾
被一名叫科马罗夫斯基的政客强奸,便离开了她,参军上了前线,生死不明。

十月革命后物资供应紧张,为了维持生活,日瓦格只好与妻儿一起,到乌拉尔地区
岳母的
庄园避难。但在那里他又被游击队强抓去当医生,一年多后才逃出来,这时他的妻
子已迁
回莫斯科。而拉拉为了寻找丈夫也来到乌拉尔,此时帕沙已改名斯特列尼科夫,成
为红军
高级将领,但与她失去了联系。于是日瓦格便与拉拉一起生活,他写下许多充满激
情与灵
感的诗篇,记录了他们这段贫穷而幸福的时光。

不久斯特列尼科夫被清洗,拉拉受到株连,处境危险。而流氓政客科马罗夫斯基却
爬上了
远东共和国司法部长的高位。于是日瓦格只好让科马罗夫斯基带着拉拉逃往远东,
自己回
莫斯科。而此时他的家人已迁居法国,他只好一个人孤寂地生活。

这是一幕动荡时代的爱情悲剧。日瓦格医生和拉拉虽然情投意合却相见恨晚,本已
下决心
斩断情丝,合运却又把他们再度连在一起。变化莫测的时代风云使人难以掌握自己
的命运
,唯有这患难中的爱情,给他们带来了心灵的慰籍与生活的欢欣。他们的爱情并非
出于偶
然,其中蕴含了对对方才华气质的欣赏,与品格情调上的灵犀相通。特别是拉拉已
成为日
瓦格艺术灵感的源泉,因此他们一次次地分离才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而更不幸
的是,
这一次分手终于成为永别。多年后日瓦格在莫斯科的公共电车上看到车外有一个长
得很象
拉拉的女子,他急欲下车相认,但拥挤了引起他的心脏病发作,他颤抖着停止了呼
吸。

这是真正的拉拉还是一个心造的幻影?也许我们对此无须追究,但那近在咫尺而失
之交臂
的镜头,却不能不给人以巨大的心理冲击,把一个永恒的遗憾推向人们的心头。

值得一提的还有五十年代的美国影片《生死恋》。五十年代初,美国记者卓利尔来
到香港
,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外科大夫,寡居的中国少妇韩素云。素云的父亲是中国人,
母亲是
葡萄牙人。她生长在中国,从小受到中国传统式的教育,性格善良贤淑而又有点保
守。两
人虽一见钟情,却因文化与性格上的差异生出不少误会。但卓利尔那真诚的热情终
于逐渐
融化了素云那早已冰冷的心。然而正当他们陷入炽崐的爱恋中时,卓利尔接到战地
采访的
任务。两人分手不久,就传来了他死在前线的消息。

热恋中情人的突然死亡永远是令人痛心的话题,但对卓利尔和韩素云来说,他们的
爱情还
意味着要跨越不同文化与民族的界限,消除性格差异带来的误解,特别是素云还要
顶住家
族的非议与解雇的压力。然而就在他们经受了这一切考验之后,就在他们将要永结
佳偶的
时候,命运无情地以死亡中断了他们的爱。风物依旧,而人已生死相隔,永无相聚
之日。
是命运太无情,还是人太多情了呢?

最后我们不能不说到近年来风靡世界的美国影片《廊桥遗梦》。这部影片的故事并
不复杂
:意大利女子范丝嘉只身远嫁美国依阿华州的一名农夫,丈夫性格粗率,婚后十多
年虽已
有了两个孩子。但范丝嘉始终未得到感情上的满足。有一次丈夫和孩子们因事要进
城去四
天,只剩她一人在家。这时,她遇到了前来问路的摄影记者罗伯特。这一对中年男
女竟然
如同心有灵犀一般,一见之下便双双坠入情网,在如痴如梦中度过了四天的光阴。
范丝嘉
本想与罗伯特一起远走天涯,但想到自己对家庭和孩子的责任,两人只好在撕心裂
肺的痛
苦中离别。直到有一天范丝嘉收到罗伯特的遗物,才知道他已经去世。多年后,范
丝嘉的
子女按照母亲的遗嘱,把她的骨灰撒在廊桥--那就是当年她与罗伯特相会的地方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真正动情的爱一生中只能有一次,而对罗伯特与范丝嘉来说,
这一次
又来得不那么是时候。家庭的、道义的责任,使他们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无限制地爱
下去。
正如范丝嘉自己所说,她明知留下是错的,但是她走不了。虽然心心相印,他们却
无法结
为终生之好。于是他们便把一生的情,一生的爱,统统浓缩在这短短的四天之中。
在一个
生命的瞬间倾注了全部的爱火与柔情,使这一段珍贵的时光化作一场在爱的天国的
心灵梦
游,在他们内心深处永远留下了一个超现实的爱情梦幻,成为他们人生之路上永恒
的精神
籍慰。

纵然不能共度终生,他们但毕竟领略到了至情至爱的感受。即使如此已一生无悔。
也许,
这就是爱情的真正价值所在吧。

--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1.08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