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_TV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ZhouYu (遥想公瑾当年), 信区: movie
标  题: 后现代电影》(二)(4) 
发信站: 听涛站 (Wed Feb 21 21:15:43 2001), 转信

程青松(11月29日16:8)
越过时空的羁绊
  1994年,世界影坛为电影走向它的100岁华诞准备了很多华丽的大餐。人们期待着代
表“21世纪电影”风范的影片到来,《天生杀人狂》、《阿甘正传》、《低俗小说》、
《爱情万岁》、《重庆森林》、《东邪西毒》、《杀手·蝴蝶·梦》、《巧克力情人》
、《烈日灼身》……谁更让世界惊喜和兴奋?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与台湾电影《爱情
万岁》并获金狮大奖的英国、法国、马其顿合拍影片《暴雨将至》的首映震动了半年世
界。
   《暴雨将至》是青年导演曼彻夫斯基的银幕处女作,创作动机来自于在美国学电影
的他回到故乡(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看见这个和平的国家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
下而产生的焦虑。影片撰写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写的是一个发过静默誓的神父和躲
进教堂的异族少女之间的一段不可能的爱;第二个故事描写了伦敦的女编辑安妮要在她
的两个爱人之间作选择的故事;第三个故事则描写了身心疲惫的摄影家柯克“回归”故
乡却死在亲人手中的悲剧。三个故事殊途同归,在人物命运的贯穿下揭示战争的悲剧宿
命,而狭隘的民族主义正是战争的根源。曼彻夫斯基认为《暴雨将至》是要述说在这世
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有战争的引发和暴力的存在,而它对你的一生影响甚巨,不管
你身在何处都必须作出艰难的选择。他还强调这部影片“不用语言而用形象来叙述一个
故事。”
  曼彻夫斯基不想扮演一个叙事意义上无所不知的上帝,也不希望观众仅仅被动地获
得圆满完整的体验。影片的第一部分“语言”的开头正好连接在第三部分“照片”的结
尾之后,这一段故事描写伦敦的女记者安妮匆匆赶到马其顿,正好目睹了她的情人普里
策摄影奖获得者亚历山大·柯克被枪杀。而在第二部分“面孔”里,安妮用放大镜审视
着影片中那位按照前后逻辑应该还没有被枪杀的阿尔巴尼亚族少女桑米拉的尸体的照片
。活着的人早就死了,死去的人依然活着,时间发生了短暂的混乱,可是并不影响你对
现实的判断。只是说,时间被充满疑惑地悬置起来(有人说这正是后现代的特征,历史
感的丧失),或者说放大,岩壁上的“Words”——时间不逝,圆圈不再(物化的时间审
视着真实时间——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衍生为空间,被强调和突出。

-- 
--
周瑜将小乔揽于怀,颇为自豪地,“登台号令威严,跃马勇冠三军;上能报君侯知遇之厚
恩,下可荣妻荫子。吾平生之愿足矣……”小乔:“妾平素敬爱将军才华,但愿能建立千
古功业,妾与儿女也觉得荣耀万分……”小乔说着,将头贴在丈夫胸上。周瑜紧紧拥抱自
己的爱妻,眼睛遥望夜空明月,脸上闪现出一种庄严的责任感……

※ 来源:.听涛站 cces.net.[FROM: 匿名天使的家]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2.71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