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_TV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Antonioni (Movie版专用mj!), 信区: Movie&TV       
标  题: 表达对大师的敬意——关于Antonioni
发信站: BBS 听涛站 (Fri Apr  8 22:26:24 2005), 转信

趋于梦想的真实--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代 表 作:“人类感情三部曲”:《奇遇》、《夜》、《蚀》、《放大》(又名:春
光外泻)、《中国》、《云上的

日子》、《红色沙漠》

英 文 名:Michelangelo Antonioni

大 陆 名: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台 湾 名:米盖兰基罗安东尼奥尼

职业类别:导演

国    籍:意大利

出生日期:1912年9月29日

得奖记录:

1961年第十一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夜》

1955年第二十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狮奖 《女朋友》

1960年戛纳电影节审查员特别奖 《迷情》


1962年戛纳电影节审查员特别奖 《欲海含羞花》

1964年度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圣马可金狮奖 《红色沙漠》

1967年第二十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放大》

1993年第六届欧洲电影奖终身成就奖

作品年表:

1950 爱的故事 Cronaca di un Amore (Story of a Love Affair)

1952 失败者 I Vinti (The Vanquished)

1953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 La Signora Senza Camelie (The Lady Without Camellias
)

1953 巷爱(小巷之爱) Amore in città(Love in the City)

1955 女朋友 Le Amiche (The Girlfriends)(意)

1957 呼喊 Il Grido (The Cry)

1960 奇遇(迷情;冒险) L'Avventura (The Adventure)(意,法)

1961 夜 La Notte (The Night)(意)

1962 蚀(日食;欲海含羞花 ) L'Eclisee (The Eclipse)(意)

1964 红色沙漠 Il Deserto Rosso (The Red Desert)(意,法)

1965 一个女人的三副面孔(集锦片的一段) Tre volti, I

1966 放大(春光外泻) Blow Up(英,意)

1969 扎布里斯基角 Zabriskie Point

1970 无限春光在险峰 Zabriskie Point(美)

1972 中国 Chung Kuo Cina

1975 旅客(职业:新闻记者) Professione: Reporter (The Passenger)(法,意,
美)

1980 奥伯瓦尔德的秘密 Il Mistero di Oberwald (The Oberwald Mystery)

1982 女人的身份 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 (Identification of a Woman)

1989 罗马90 Roma '90

1989 Kumbha mela

1995 云端之外(云上的日子) Al di la Delle Nuvole (Beyond the Clouds)(法
,意,德)

2000 未完成作品 Just to Be Together

2000 Destinazione Verna

生平简介:

1912年9月29日生,20岁之前他很倾心造型美术,后来着迷戏剧。曾经拍过精神病院
的纪录片,这一经验使他后来作

品提倡内在的写实主义,同时也预示着他以后的作品对人的精神状态的病态和异化的
关注。

1940年,当罗马权威电影杂志《电影》编辑,该杂志是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的保姆
,从中产生了许多新写实电影的

著名导演。他只在杂志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就因为政治运动解职。在1942年,替罗塞
里尼写了《飞机驾驶员回来了》

的剧本,受到赞扬。

1940年,安东尼奥尼离婚后,拍摄了几部纪录短片。第一部《波河的人们》使他奠定
了新写实主义的前驱地位。战后

,他继续写剧本,为桑提斯写了《欲海奇女子》的剧本。他作为新写实主义的旗手,
在1948-50年拍了数部短片。

1950年找到后台老板,开拍自己的处女作《某种爱的纪录》。这是一部暗示新写实电
影将给意大利新气息的作品。可

只有少数人理解,并未成名。此后,《失败者》、《不戴茶花的茶花女》、《小巷之
爱》等片,都反映平平。直到

1956年,拍摄《女友》才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在这些早期作品中,他已经显露
了带有安东尼奥尼标签的主题和

风格,如将影片的重点放在人物,尤其是中上层社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并非以戏剧
性的冲突来结构情节。

他真正获得世界性荣誉,是在1960年,他执导的《奇遇》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以新
颖独特的风格和极富现代感的思

想内涵,轰动国际影坛,获得评委会特别奖。影片中,安东尼奥尼把中产阶级普通人
物的心理作为关注对象,甚至是

唯一的对象。男主人公内心极度空虚,无论对事业和爱情都很茫然;女主人公身为富
家女子,一方面有敏感、纯洁的

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又只顾自己的感受,率性而为。两个人既渴望互相拥有对方的爱
情,又担心自己的真情是否抛空

。同时,现代人的相互隔阂冷漠,也使得两人都对爱情前途持一种迷茫的态度。这种
现代人的矛盾心理状态在影片著

名的结尾中,得以象征性的表现出来:男女主人公被向摄影机和观众,面对苍茫的大
海,左边是海中的火山,右边是

冰冷厚实的混凝土墙壁。在这一时刻,观众和主人公一起面对着现代社会和爱情中的
复杂矛盾。

《奇遇》和随后的两部影片《夜》、《蚀》并称为“人类感情三部曲”。和《奇遇》
一样,《夜》和《蚀》都细腻描

绘了中产阶级空虚的感情世界。这一段时期,是安东尼奥尼的影片被世界认可,到处
拿奖的时期。《夜》获得西柏林

电影节金熊奖,《蚀》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再下一部--也是他的第一部彩
色片《红色沙漠》获得威尼斯金

狮奖。在这部影片中,安东尼奥尼创造性的运用色彩作为影片的一个元素,一位评论
家宣称:《红色沙漠》是电影史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片。 
    1967年的影片《放大》(又译:“春光外泻”)又一次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
奖。这部影片中,外部世界作为

人物内心世界变化、自省和自我检视的一个动因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影片中引发事
件的照片就是这样一种物质因素


,在影片结尾处,一群嬉皮士在网球场上打着并不存在的网球,而画外音却传来撞击
声,摄影师“捡起”这个“网球

”“扔回去”的动作代表了一直以“物质眼光”看世界的摄影师终于认同了“精神的
眼光 ”。

这几部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安东尼奥尼的世界级电影大师的地位。


从1970年开始的《扎布里斯基角》开始,安东尼奥尼开始了另一个阶段的创作。这一
阶段中,他的作品明显减少,从

题材到手法都有别于以前作品。在《扎》片中,安东尼奥尼明显受到席卷欧美的学生
运动的影响,影片在美国拍摄,

关注的人物也转移到青年学生身上。整部影片带有美国公路电影的痕迹,在各种嬉皮
士色彩很浓的奇遇之后,一个原

属于资产阶级的年轻女子“目睹”了一幢资产阶级别墅的爆炸。这个著名的戈达尔式
的结尾强烈感染了时代的特征--

左翼学生运动引发的阶级思考,幸亏它同时还带有《 放大》的哲学思考,否则也将
是一个阶级本能的图解。尽管如

此,这个不伦不类的结尾仍然是个争议性问题。此外,在影片结构上,导演也作了一
定探索,男主人公并未在影片开

始就出现, 而在影片中后段时就已死去,由从影片中间进入的女主人公接替,这种
方式具有一种流动性和随意感,

同时也不可否认地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一部分观众地注意和认同。

1972年,作为关注学生运动的一名左翼意共导演,安东尼奥尼被中国政府邀请到文化
大革命中的中国拍摄了纪录片《

中国》。按照他的说法:这是一部不带教育意图的政治片 ,我是个观众,一个带着
摄影机的旅游者。这一纪录片观

点上可追溯到苏联的维尔托夫 的“摄影机眼睛”学派,同时代法国的马勒也拍摄了
“印度印象”系列。但这部没有

刻意从正面塑造中国形象的影片遭到当时中国政府的攻击。

1975年,安东尼奥尼拍摄了《职业:新闻记者》,讲述了一个记者在迷茫中试图调换
身份寻找另一种生活和死亡的故


事。影片情节离奇,但这个故事体现了导演的个人哲学企图和对人类精神状态的关注
。个人身份认同的问题向来受到

现代派作家关注,在这里,安东尼奥尼又回到以前的题材: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内心迷
惘和畸形。与前几部所谓“感情

三部曲”相比,这部影片涉及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感情只是其中之一,迷惘真正的动
机是由外部社会引入、诱发的。

5年以后,安东尼奥尼又拍出了一部具有现代意识的古装片《上瓦尔德的秘密》。影
片中,导演把现代的爱情、社会

意识放在一次近代篡位谋杀行动中,最后王后与她的爱人兼谋杀者,这一对男女主人
公双双死去,流露出导演的悲观

与无奈。 1982年,安东尼奥尼执导了又一部悲观的影片《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
影片的情节是在讲述一个导演在

寻找自己电影的女主角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既平常又奇怪的事。而实际上,这部具有
精神自传意义的影片,是安东尼

奥尼精神接近绝望的悲观写照。一直笼罩着他的现代社会的种种精神病态始终无法挥
去,影片中的导演一直也未能找

到想要找的女人--一张女人的脸,一个女人的身份、情感和精神世界。开始一个女人
与他交往融洽,但他始终不能肯

定,她终于与他分手;另一个女人成了他的妻子,两个人在空无 一人的威尼斯度蜜
月时--他说他需要孤独--这个女

人告诉他,她已经怀孕,但孩子是别人的。影片最后,当这位导演独自一人回到家时
,孤独使他拿起天文望远镜,寻

找宇宙中的另一个星球。这部绝望的影片为安东尼奥尼赢得戛纳国际电影节35周年大
奖。

在随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安东尼奥尼因病很少拍片。直到10年后,他才再一次有
了拍片的欲望,但这时他已经连

发声的能力都没有了,只能靠妻子领会他的意图,再传达给别人。好在德国著名导演
文德斯出于对这位大师的深深敬

意,愿意作为执行导演帮助他完成作品。于是,全世界观众又有了再一次欣赏大师新
作的机会。

1995年,《云上的日子》问世,这部短片集式的作品既表明安东尼奥尼的健康状况已
经不允许他结构一部完整的长片

巨制,也以这种主题堆积的方式,对导演一向所关注的各个主题进行一次总结性地阐
述。在文德斯的鼎力协助下,影

片仍然呈现出安东尼奥尼当年的风采,无论是哲学主题的挖掘,还是影象精美严谨的
构成,都显示出一代大师风范。

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的影片包含着下列主要因素:

1.在电影剧本中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分析哲学观念。

2.复杂的、很长的、缓慢移动的摄影,很少依靠特写镜头或其他“电影”技巧。

3.通常是缓慢的速度使观念和事件有可能在很长的银幕时间内逐渐展现出来。

4.运用简短的、近乎电报式的对白,并常常被长时间的沉默所打断。

5.高度抑制的表演;安东尼奥尼倾向于限制他的演员,使他们保持沉默,迫使他们
用最少的外部效果来表现内部冲

突和态度。

6.不大注重电影的传统的辅助元素(如音乐或光学效果)安东尼奥尼倾向于依赖场
面本身:他的许多最出色的场面

都是运用优美的长镜头来表现的,只用自然音响来加强对白。


--
趋于梦想的真实——
                 米凯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 来源:·BBS 听涛站 tingtao.net·[FROM: 59.66.172.187]
[百宝箱] [返回首页] [上级目录] [根目录] [返回顶部] [刷新] [返回]
Powered by KBS BBS 2.0 (http://dev.kcn.cn)
页面执行时间:5.239毫秒